专业市场流通体系应当成为拉动内需的主要动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需论文,体系论文,动力论文,专业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107(2010)02-0058-07
一、专业市场建设拉动内需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从供给来看经济增长
西方传统的主流经济学在考察短期国民收入决定时,主要分析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净出口变动四大需求因素的变化,通过建立国民收入与四大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的计量模型来进行结构分析与经济预测。而考察长期国民收入决定时,主要是通过各种物质生产要素和技术的变化去说明,并赋之以经济增长研究定义。经济增长常借助于宏观生产函数来研究:
Y=AF(N,K)。式中,Y、N和K顺次为总产出、投入的劳动量和投入的资本量,A代表经济的技术状况。若劳动变动ΔN,资本变动ΔK,技术变动ΔA,则产出的变动为:
由上式可以看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三种因素:(1)资本。可以分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又称有形资本,人力资本又称无形资本。(2)劳动。指劳动力。(3)技术进步。但是,供给推动经济增长涉及几个问题:一是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资本、劳动、技术进步从哪里获取?在商品经济社会,当然从流通中获取;在发展中国家,商品经济处于自由竞争阶段,产业结构常常处于低端状态,流通的形式与载体又主要是以集贸市场、专业市场为代表的有形商品交易市场,因而有形商品交易市场是一个重要的来源渠道。二是供给通过生产要素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是如何展开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以下路径启示:远古时代,由于劳动生产率的低下,经济发展水平只处于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小商品经济阶段;在小商品经济阶段里,劳动生产的边际收益率低于商品交易费用的边际增加率,生产者的社会分工不可能快速扩大,生产者的盈利水平不可能很高,劳动者的收入与消费水平也不可能很高,商品交易只能以自产自销、生产者兼销售的集贸市场业态形式为主;随着商品生产经验的积累与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效率的逐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进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阶段;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阶段里,劳动生产的边际收益率高于商品交易费用率的边际增加率,生产者的社会分工开始快速扩大,生产者的盈利水平有了大的提高,劳动者的收入与消费水平也有了大的提高,商品交易从以自产自销、生产者兼销售的集贸市场业态为主变迁为以产定销、专业商人销售的专业市场业态为主;进一步地,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原始积累的资本化转移速度加快,生产者组织向现代公司组织制度的变迁,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在此基础上,企业的全球经营战略、品牌意识、垄断利润等思维进一步强化。通过商品自由价格机制与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使得整个社会的分工水平得以提高;随着生产经验积累和生产技术改进的进一步加速,生产效率也加速提高,劳动生产的边际收益率大大高于商品交易费用率的边际增加率,生产者的盈利水平有了更大的提高,劳动者的收入与消费水平也有了更大的提高,使得承担单位商品交易费用的能力大大增强,从而推动更高水平专业化商品交易业态——百货店、超级市场、shopping mall等的满足更高消费需求的交易方式的出现。更高级的交易形态、更高效率的交易业态更能适应大生产对于大流通的呼唤,更进一步促进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过程的持续,最终必然会导致一国经济的长期增长。这里,最关键的是“通过商品自由价格机制与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而这一步的实施是通过专业市场及其演进形态才能达成的。即是说,从供给来看,通过生产要素推动经济增长也是要通过专业市场这一载体来实现的。
(二)从需求来看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就是国民收入的增加,短期内国民收入的增加又主要取决于总需求的增加。
(1)四部门经济条件下均衡的国民收入取决于居民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四个因素构成的需求总量的多少:即Y=C+I+G+(X-M)。在发展中国家,尽管投资需求不可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但它是经济腾飞的最大前提条件,因而常常成为第一需求;尽管出口需求一般也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力(尤其是中国这样的世界大国),但它毕竟是实现比较优势、加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条件;政府支出形成的需求会转化为居民消费需求与私人投资需求;国内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动力。因为从社会再生产来看,投资需求不过是中间需求,只有消费才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新的起点。消费需求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投资需求和总需求。特别是从中长期来看,没有消费需求支撑的投资将成为无效投资,而无效投资是无法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这一点已为我国多年的实践所证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的基数十分强大,经济增长对国内消费需求的弹性大于1,需求持续拉动经济增长的能量十分巨大。
(2)消费需求主要是通过内需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平均值约为60%(近几年降至50%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约为75%。统计调查表明: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居民消费性支出的比重长期保持在9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具体地体现为内需,内需又具体地体现为内贸。因此,内贸领域是我国居民实现消费的主要通道,四个因素构成的最终消费需求总量都是通过内贸市场实现,通过内贸实现的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国外市场经济国家也是如此。2002-2008年,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大国的国内市场需求占GDP的比重都在95%以上。不仅如此,扩大内需有利于加快资金回笼,对于缓解流动性过剩压力还具有重要作用。
(3)市场实现又有多种具体的交易业态形式。不同的交易业态本质上应对着不同的消费水平与产业发展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十分明显,基尼系数较大,庞大的低收入群体与庞大的劳动密集型消费品产业的存在使得商品价值市场实现的主要业态形式是各种商品(专业批发)交易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商品流通快速发展,在国内各种交易制度(商业业态)中,专业市场这种交易制度迅速成为城乡商品流通诸业态中成长最快、比重最大的一种①。内贸诸业态中,专业市场业态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到了半壁江山。专业市场经营的产品已囊括了农产品、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大部分,尤其是农副产品,已经形成了从产地市场到中转批发市场,到销区批发市场,到零售市场这样一个完整的市场流通体系,有近20个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的年交易额超过了百亿人民币。以商品专业市场的建设与发展带动产业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已经成为浙江等市场大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
要素供给推动经济增长,四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都主要是通过专业市场来进行的。专业市场的发展带动了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产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又促进了专业市场功能的不断完善和提升,专业市场功能的完善和提升又为相关产业及产业链的升级和延伸创造了更大的市场空间。这种螺旋式的专业市场发展过程已经成为中国专业市场运行的主流特色,也成为专业市场与经济增长螺旋式上升的最好注释。
(三)从产业结构变化来看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贡献来体现的。产业结构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三次产业的变化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演进法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将不断地下降,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比重则不断地上升。②配第—克拉克定律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③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也表明:改革开放年中,第三产业投资门槛低,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压力下更容易被迫超前快速发展,增长率最快;在第三产业中,商贸流通业增长率最快;在县级商贸流通业中,饮食服务业与商品交易市场的增长率最快。因此,专业市场的快速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四)从中国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来看经济增长
一国经济增长要受到资源、市场、比较优势等外部条件的多重约束。从中国的资源禀赋、现阶段经济增长模式、需求相对优势等条件来看,尽管全球经济迅速走向高端产业、高科技产品、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中国的经济增长目前还主要是依靠外延式增长,还只能是依靠非公有制经济、劳动密集型与竞争型产业、日用消费品产品的快速发展来实现增长。这就会对流通业态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商品生产的产权属性与产品属性、生产分工的深度与广度、社会消费品的需求总量与需求水平均对于商品流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社会生产与市场商品消费水平均已既定的情况下,商品流通的规模、结构、业态的发展情况也会反过来对于商品生产与商品消费——进而对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更会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形成决定性的影响。
二、专业市场推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实践依据
1.专业市场是聚集市场供求、支持中国消费品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改革开放30年,国民经济获得了年均9.4%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连续30年高速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些十分显著的现象:第一,中国商品经济的高续增长是从消费品竞争型产业快速增长开始切入的。中国消费品生产涉及的主要是农产品与工业消费品两大类产品,它们都属于完全竞争型产业,并具有几个特点:一是进入门槛低。相对于生产资料产业而言,消费品产业不仅具有资本有机构成低、平均利润率高的特征,而且具有技术门槛低、劳动密集型、适应中国现阶段生产要素国情特征,适应中国内需容量巨大的状况,因而在30多年中实现了年均9.4%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其中2008年GDP达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二是市场商品资源总量大、市场集中度低。具体地说,现阶段中国的农副产品主要是由实行联产承包经营的三亿农户来生产的,且具有单体规模缺乏、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等诸多不足;工业消费品主要是由城镇数量庞大的中小私人企业、个体户生产的。2008年9月,全国工商登记的中小企业④的数量约1023.1万户(不含3120万个体工商户),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8%,且每年以7%以上的速度增长;使用了全国20%的金融资源,创造了GDP的60%、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50%以及出口总额的62.3%,提供了全国城镇就业岗位的80%左右⑤;2008年个体私营经济吸纳就业1.37亿人。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农村联产承包经营将还要保持30年不变,中小私人企业仍将长期存在⑥,仍将成为吸纳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新的增长点。三是商品的物理化学性质或者市场需求具有不稳定性,农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能的不稳定,冷链物流设施难以根本性解决这一问题;工业消费品的市场需求复杂多变,工业消费品生产不能长时期批量生产来应对复杂多变的消费需求。四是生产与消费具有集中性与分散性的矛盾。工业消费品具有生产相对集中性,消费需求相对分散性矛盾;农产品具有生产的相对分散性与消费的相对集中性矛盾。中国现阶段的消费品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较长时期内不可能完全被替换的产业,它的存在对于中国的产业结构、民生就业、社会稳定、精神文明等都产生了不可动摇的作用。第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内需为主要动力。国内居民消费支出、企业投资支出与出口增加是拉动一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国的国内居民消费需求具有总量巨大、刚性稳定、持续升级空间大的特点,同时又是投资需求的落脚点,是西方任何国家无法比拟并渴望获取的资源,一直是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依托所在。中国消费品产业的弱质性与后发生长性决定了它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国内居民消费市场;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竞争的现实也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更需要通过内需这一主要途径拉动经济增长。2009年,消费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已经达到50%⑦。第三,竞争型产业低产业化水平与低消费水平是一个长时间的存在。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低水平与多层次性要维持一个很长的时间。⑧在竞争型产业“小生产、大市场”背景下,现代流通组织的发育程度自然也相对滞后,而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又十分需要有一个流通平台来牵头聚集市场供求。“从消费品竞争型产业起步”决定了构建强大的市场销售网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内需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决定了商品流通体系的重要意义;“小生产、大市场”的经济国情决定了聚集市场供求的意义,也决定了专业市场必然成为聚集市场供求的重要平台。因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社会的商品生产能力已经不是问题,商品消费的潜量十分巨大,商品流通能力才是经济平稳运行的决定性环节。经验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国内消费的90%以上是通过流通实现的,流通又是通过多种业态来体现的。专业市场作为聚集商品流通的重要业态,是支持消费品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平台。
2.专业市场是现阶段中国成长最快的商品流通业态。改革开放30年来,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竞争型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仅加快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且带动了国内商品流通的快速增长与商业业态的快速发展。不仅百货商店、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便利店,大型综合超市,各类品牌专卖店、专业店在中国获得了快速、空前的发展;集贸市场、各类专业市场更是大量出现,并且,更由于其面向城乡居民的经营定位而迅速成长为国内商业中富有生命力的业态。1978年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消费品类专业市场共有33302个,高峰时期(2000年)达88811个,以后逐年调整与升级,小型市场数量下降,亿元市场数量扩张。2008年各类专业市场总量61535个。2008年,中国国内有证照个体经营工商户的数量为2873.7万家,比上年增加3.01%;(其中个体批发零售业经营户1549.1万户,占53.9%);资金为8440.1亿元,比去年增加14.82%。2008年,我国在批发和零售业的从业人员共1891.2万人,直接从事专业批发市场经营的从业人员已超过1000万人,相关的从业人员超过1亿人,专业市场尤其是亿元专业市场这种交易制度依托其产权制度优势与经营机制优势而迅速成为城乡商品流通诸业态中成长最快的一种⑨,迅速取代计划经济体制下消费品流通的“一、二、三、零”流通体制,成长为中国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流通的主渠道。2008年,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8亿元,与1952年的276.8亿元相比,1952-2008年间年均增长11.3%;与1978年的1558.6亿元相比,1978-2008年间年均增长15.2%。1978-2008年,通过商品专业市场交易的成交额年平均增长速度在23%以上。2008年全国亿元以上的专业市场4567个,年交易额为52458亿元,占当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8.3%以上;⑩县级及其以下专业市场实现的年成交额占县级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75%左右。亿元商品交易市场对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为43.4%。(11)专业市场经营的产品已囊括了农产品、工业消费品的大部分,尤其是农副产品,已经形成了从产地市场到中转批发市场,到销区批发市场,到零售市场这样一个完整的市场流通体系。2007年,我国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总额约9300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37%。全国经由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的农产品比重高达70%以上,并且这一比例仍在继续升高。有近20个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的年交易额超过了百亿元。它承载着中国2000多万家中小企业产品入市的吞与吐,又同时肩负了对中国三产服务业的巨大拉动。
3.专业市场是满足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最好平台。专业市场是竞争型产业消费品交换的主要场所,具有完全竞争的市场属性。在完全竞争的专业市场运行中,因为市场机制的卓有成效运行,水平的需求曲线相切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商品的生产成本以及由此决定的市场价格最低,产量与销售量最大,资源配置的效率最高,消费者与生产者剩余及其加总的经济总剩余能够达到最大化。从中国流通改革的实践来看,专业市场的有效运行帮助消费者获得了更多的商品资源,缓解了专业市场总供求矛盾;推进了商品均衡价格的实现,使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都在成本最小化的基础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实现;商品交易过程中的信息外溢不断提升了消费者的素质,推进了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4.专业市场是协调与推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的国土辽阔,城乡、地区间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不仅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且具有多层次性,不仅人均收入水平相对低下、收入分配不平衡、低收入群体相对庞大,而且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城市与发达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高级阶段水平,农村与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还是刚刚起步,产业的技术含量低、外延型生产为主、消费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亟须加快实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历史上曾经采用过的资金扶贫、物资扶贫、以工代赈都只能起到外部辅助性作用,亟待通过市场机制的内部作用推进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通过资源、市场与资金、技术、观念的互补来实现平衡与可持续发展。而这种互补是需要通过包括专业市场载体在内的各种路径来平衡的。以江浙地区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在其经济快速起步阶段,通过商品交易市场把大量的农产品组织进来,让它流向城市与发达地区,这就实现了小生产和大市场的有机衔接;不仅为城市解决大量的农副产品的需求,而且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在这里找到了就业的岗位;通过商品交易市场把大量的工业消费品组织进来,让它流向农村与欠发达地区,这就实现了城市商品生产和农村居民消费的有机衔接;不仅为农村与欠发达地区解决大量的工业消费品产品的需求,解决了城市就业需求,而且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通过专业市场尤其是专业批发市场的交易,传递新产品、新思想、新生活方式,在培育产业、培育需求、积累资金、推动地区经济的分工协作、促进城乡地区协调发展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专业市场所具有的连接相关产业生产与销售、连接城市与农村、连接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特质,使得专业市场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天然主力军之一。
5.专业市场是中国商品进入世界市场的一条重要通道。一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是通过商品融合、资本融合等路径实施的。商品融合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专业市场。第一,专业市场是国外消费需求进入中国的重要通道。入世以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得到进一步释放,中国加速成为世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制造中心。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主要通过专业市场完整地展现出来,越来越多地吸引国外客商的直接进入。调查显示,有近76%的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首选的物资采购基地,在上海、天津、重庆、深圳等地召开的跨国采购洽谈会上客商云集,近两年在中国的年采购金额已经突破千亿美元。义乌小商品城已经成为国际型的小商品常年展示会,常驻的外国客商4000多名,年成交额200多亿元人民币(12)。第二,专业市场是国内中小企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通道。不仅仅专业市场为成千上万个摊位完成国际化交易提供一种业务平台,经营商户与其背后的大量的中小商品生产者凭借着专业市场所提供的交易机会,通过国际博览、电子商务等方式把各种各样的商品信息运销到全球每一个角落,这就为外贸经销商、国外经销商在更低经营成本下完成商品编配、组合、分流与出口提供了巨大的优势。比如说在专业市场经常存在这样一种交易方式:一个拥有外销业务的业务员,只要在相关电子商务网上发布其所需商品的信息,短则几个小时,长则几天,其所需要的商品(哪怕其数量是超过上百万件)就可以组合到位,而同样这么一个过程,在传统框架下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甚至根本就不可能;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专业市场这一平台,能够颠覆“中国业商→外国市场→外国业商”的简单模型,构建起“中国业商→中国市场→外国业商→外国市场→外国业商”新的国际贸易模式,这一模式下中国业商与外国业商“对话”的空间从外国移植到国内,因此中外业商利润分享的界限也由外国移植到国内。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对话”破裂,其结果也只是交易中断而已,不会像古典框架下容易出现的非市场行为。事实上,由于此时作为外贸中间商的是外国业商,因此其不仅具有国内专业外贸机构作为外贸中间商所具有的业务优势(比如说降低使用市场的成本;降低交易对象的搜寻成本和提高与交易对象的配对效率,从而最终降低交易所需的费用和成本),而且还具有其在母国内的销售网络优势,由此形成地区外贸业务的迅速扩张,这也是义乌最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迅猛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13)第三,专业市场是国外商业资本进入中国的重要通道。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一直是国际商业资本的必争之地。专业市场作为共享式交易平台,为国外品牌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优势销售渠道,有利于其拓展通路、培育客户群、降低营销成本。当然,随着国外流通大企业以其雄厚的实力、现代的经营业态和著名的品牌大举进入中国,国内一些大型超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快速发展,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的经营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引导专业市场从依靠价格竞争向依靠品牌竞争转变,建立起一大批具有较强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市场,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6.专业市场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的重要点所在。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依赖于产出的增长,产出的增长主要依赖于产出效率的增长与流通时间的节省,流通时间的节省主要依赖于交易费用的降低。研究表明,(14)在社会再生产时间中,生产加工时间只占5%左右,而产前流通和产后流通时间占据95%左右,而这一部分时间又主要耗费在专业市场流通业态的商流时间与物流时间中。因此,流通效率的提高尤其是市场运行效率的提高关系到整个社会再生产运行效率的提高。现阶段我国专业市场是流通组织体系的主体,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以农产品流通而言,相对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代化发展水平,我国专业市场流通体系长期存在着基础设施差、流通损耗率高,交易方式落后,服务功能不完善,标准化程度低,商品质量保障与运行管理立法滞后等诸多问题,并且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是提升流通效率进而提升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的重要点,更是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之点。
三、专业市场拉动内需需要进一步加大专业市场营运制度创新
1.要由作为交易场所的专业市场向作为经营组织的专业市场转移。作为交易场所的专业市场与作为经营组织的专业市场显然代表着商品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于专业市场运营的不同层次要求。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明显加快明显也要求作为交易场所的专业市场加快向作为经营组织的专业市场转移。作为经营组织的专业市场,首先就要确立法人公司经营理念,理顺市场投资商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管理关系,就要面对激烈的商品流通业态竞争,深入调查与研究商圈半径内的目标市场需求,深入研究商圈半径内各潜在竞争对手的经营情况,深入研究自身营运的优势与劣势,在此基础上有效地谋划专业市场建设与经营定位,凝练经营特色,培育市场文化;就要组织入驻经营商户一起,加大对于关联产业链的对接力度,特别是中部地区的区域专业市场,更要加大专业市场与农业产业化、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对接步伐,形成资金融通、规模培育、货源组织、品牌孵化、销售推广的良性运转机制;就要加大市场整体宣传与促销,致力于培育市场营运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促进竞争型产业的良性发展而拉动区域经济持续、有效增长。
2.要由作为经济组织的专业市场向经济组织加准公共组织的专业市场转移。无论从专业市场自身属性看,还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对于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看,还是从西方发达国家与地区对于专业市场尤其是农副产品市场的建设实践看,专业市场都具有准公共组织的属性,都要加强专业市场的准公共组织的职能与职责。在专业市场的运行实践中,首先就要更进一步地强化专业市场的建设规划与布局管理。其建设与发展规划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创建资金应当纳入地方政府的预算,交由私人生产(建设),大型专业市场应当由市场经营公司整体经营,并实行事业机构、企业化管理模式;小型专业市场可交由私人租赁经营。政府对市场建设所需土地、贷款利率、期限以及税收等方面都应给予优惠,对于租赁经营应提供优惠租金,对于市场附属的仓储、码头、运输、加工、卫生、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应给予补贴,并免除税收。或者采用地方政府预算供应为主加部分辅助性私人收费的方式,培育与发展由地方政府来主导与调节;这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对于降低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微观经济主体的交易成本,提高市场经济运行的效率效益具有核心意义。其次就要加强对于专业市场作为准公共组织的管理。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提升:一是加强市场入驻商户营运资格的管理。协助政府职能部门核验场内经营商户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其他经营许可证,参照示范文本与经营商户签订入场或者租赁合同、诚信经营承诺书;二是加强市场营运规则与实施的管理。当前要重点解决大市场里小规模、低水平的个体摊贩对手交易问题、税负偷漏问题和假冒伪劣商品问题。三是加强市场营运秩序的管理。要规范经营商户进入市场内经营。实行进货查验、票证留验等制度,建立相关台账;设置符合计量要求、方便消费者复核的计量器具,督促场内经营者使用合格计量器具,并定期检定;制止场内经营者加工、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扰乱市场经营秩序行为,并及时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维护场内环境卫生,落实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保持场地、设施的整洁和完好;督促场内商品交易划行归市,摆放整齐,保持场内通道畅通;建立先行赔偿制度,设立先行赔偿金;要集中力量,加大对市场内存在的“脏”、“乱”、“差”现象进行集中整治。对专业市场大门口的乱摆乱停的摊位、车辆进行约束、取缔,并派专人定时值班,防止反弹。四是加强市场营运环境的管理。要在硬与软环境上加大改造力度,为经营户创造更为宽松、舒适、安定的经营环境。五是加强专业市场的安全管理。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定时在市场内巡查,及时调处矛盾,排查隐患,维护市场稳定;要增加安全管理的基础性投入,确保将市场消防安全隐患降到最低点;要建设安全协管队伍,通过一线的安全协管工作,将安全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要制定预案,广泛宣传,利用市场宣传栏不定期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宣传,组织宣传知识讲座。要成立由单位职工和经营户组成的义务消防队,确保市场消防安全事故率为零。六是加强市场文明经商的管理。教育入场经营者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做到合法经营,守法经商,督促入场经营商户依法按期缴纳税费;加强市场党组织建设,鼓励党员与建党积极分子诚信经营、文明经商,带头致富、带领致富;协助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协助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工作;协助打击市场营业人员、管理人员参与赌博、吸毒等非法活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和美市场、和睦家庭,为专业市场的良性运行作出贡献。
注释:
①黄海:同《经济日报》记者谈现代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经济日报(第二版),2007-01-09。
②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22。
③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9,80,88,96。
④本文中的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以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为依据。
⑤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的报告,中国新闻网2009年12月24日。
⑥1986年9月,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个体私营经济、三资企业作为社会主义经济“补充”的理论前提下,中小企业主要在轻工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1992年“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十五大报告”又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应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
⑦贡献率(%)=某因素贡献量(增量或增长程度)/总贡献量(总增量或增长程度)×100%;这里并未计算间接贡献率。
⑧"In a February 2007 article,Chinese Prime Minister Wen Jiabao predicted China would continue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for the next hundred years……" China's Slow Road to Democracy Author:Carin Zissis Updated:March 7,2008 http://www.cfr.org/publication/13616/
⑨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家统计局,2009-12-25。
⑩数据均摘自国家统计年鉴。另据广东东莞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抽样调查,约有20%的市场未办理《商品交易市场登记证》。
(11)贡献率是分析经济效益的一个指标,它是指某因素的增长量(程度)占总增长量(程度)的比重。在计算贡献率时应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分子、分母均用可比价格的增量计算。
(12)目前我国专业市场体系的发育状况http://qyscyxs.mofcom.gov.cn/mme/_news/html/2005/4/26/1114500763265.html。
(13)曹荣庆在“论专业市场的国际化模式及其创新——以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为例”(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2期)一文中提出这一观点,并将之归纳为“内置物流机制的部分环节,均衡利益分享界点,能够构建各方多赢的商业模式。”
(14)郑峰:《生产专家:合理利用提前期,提高生产效率》,《硅谷动力》,2007年第10期。
标签:中国批发市场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中国动力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拉动增长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