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给与管制:沿海地区农村经济融资的症结_渔业论文

配给与调控:沿海农村经济融资症结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症结论文,农村经济论文,沿海论文,融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JEL分类号:R11,G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246(2007)09-0076-09

一、引言

总体上看,沿海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两个方面:渔业经济和农业经济。近些年来,渔业经济逐步实现从传统的捕捞业为主的经济模式转向以养殖和加工为主、兼以发展远洋捕捞的发展模式,农业经济也从传统的种植业转向以发展特色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订单农业,这些经济模式的转变升级大大提升了农业经济增加值,推动了农业经济整体快速发展。以威海市为例,近几年渔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基本能够证明这一点。

从表1可以看出,“九五”和“十五”期间威海市的捕捞业呈萎缩态势,近几年因发展远洋捕捞业而致捕捞产量出现恢复性增长;养殖业一直呈现增长态势,“十五”期间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捕捞业。农业播种面积的逐年减少表明传统的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模式开始转变,农渔加工业增加值的不断提高表明农业经济转型十分明显。

图1 威海市农渔业及其加工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收入比重

从图1可以看出,“十五”时间,随着渔业和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升级,农渔业及其加工业收入在农村经济收入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有效带动了农村经济整体发展。

二、沿海农村经济发展中资金供需的演进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研究沿海地区农村经济融资问题,首先要分析研究农村经济发展中资金供给和需求的演进过程。这里将以威海市为例,分别对渔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资金供需情况进行分析。

(一)渔业经济资金供需

威海市渔业经济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式开始发展的,先后经历了起步阶段、成长阶段、扩张阶段和持续发展阶段,经济模式由单一的捕捞业逐步演进到捕捞、养殖、加工的综合性发展。

1、渔业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供需变化。在起步阶段渔业经济是在计划体制下依靠历年资本积累进行生产,与金融业是完全分离的。到成长阶段后期,渔业经济在政府主导下将人财物集中起来进行规模经营,资金不足时由政府协调银行贷款支持,金融开始在渔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八五”时期渔业经济进入扩张期后,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对渔业产品需求极大,各大渔业公司迅速扩张生产规模,开始大规模申请银行信贷来追加投资,信贷资金成为推动渔业经济快速扩张的重要因素。近些年随着现代海洋经济的崛起,各渔业集团不断向海洋化工、远洋运输、滨海旅游等领域拓展,同时近海参鲍养殖业和温室鱼类养殖业迅速兴起,形成新一轮资金需求高潮,渔业生产资金供需缺口不断加大。据对5户大型、15户中型和30户小型渔业公司调查,1985年前均无银行贷款,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发展生产,1996-2005年新增贷款年均增幅达25.45%,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由13.67%上升到61.15%,对积累资金的依赖度由76.99%下降到29.24%(表2)。

2、当前渔业经济资金需求特点。一是渔业经济资金需求量较大。据调查,发展远洋捕捞新购一条鱿钓船约需1200万元左右,发展高效经济鱼类养殖约需投资1500万元以上,2005年末全市远洋捕捞渔船140艘,工厂化养殖130万平方米,水产加工冷库500多座,仅完成以上项目投资就达200多亿元。二是渔业经济资金需求季节性明显。夏冬两季主要是休渔期,渔业生产集中在春秋两季,捕捞收鲜和加工冷藏在春秋两季需要大规模投资,据调查,捕捞收鲜船一次出海需带现金50-100万元,全市捕捞收鲜船近100只,资金需求量约1亿元。三是渔业经济资金需求差异性突出。不同行业或不同发展项目对资金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养殖业的资金回笼周期一般需3-5年,加工业的资金回笼周期多数在1年以内;捕捞业中购买远洋渔船一次性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资金回笼需5年以上,而捕捞海上收鲜需求资金在100万元左右,资金回笼在20天左右。

(二)农业经济资金供需

威海市农业经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前以农作物种植业和禽畜养殖业为主,后期进入小规模经济型农业发展时期,“九五”以来主要发展特色种养和农产品加工的订单农业,逐步向产业化农业阶段发展。

1、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供需变化。在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业和禽畜养殖业阶段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式发展,小规模经济型农业发展时期也是以资本缓慢积累和滚动发展为特征,伴有少量的民间借贷,基本上没有用到银行贷款。进入九十年代后部分农户开始贷款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和特种动物养殖项目,后期进入发展特色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订单农业阶段,越来越多的农户和私营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信贷资金成为农业经济融资的一种主要方式。近几年在一些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业经济在向产业化阶段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资金需求的大量产生,相对薄弱的农业内生积累根本无法满足投资所需,只能依赖银行信贷和民间借贷资金来发展。据对全市100户农业企业和1000户农户问卷调查,1987年前基本上没有银行贷款,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和民间借贷来发展生产,1996-2005年银行新增贷款年均增幅达24.45%,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由27.19%上升到61.83%(表3)。

2、当前农业经济资金需求特点。一是农户的资金需求单笔数额小、户数多而分散、资金使用周期较短。多数是一些从事农副产品粗浅加工的个体加工户,经济作物种植户和畜牧养殖户,以及一些小个体运输户和经商户,资金需求一般在5-10万元,资金使用周期多在一年左右。二是农业大户的资金需求单笔数额较大、户数较多、资金使用周期相对较长。主要是一些小规模的私营加工企业、特种作物和动物种养大户、订单农业的季节性收购企业等,资金需求一般在20-100万元,资金使用的季节性较强,使用周期多在一年以上。三是龙头企业的资金需求数额大、户数小、资金使用周期长。主要是一些与大户和农户签订契约、依靠他们供给原料进行生产的龙头企业,以及一些自身投资建设基地提供生产原料的龙头企业,资金需求一般在500-1000万元,资金使用周期多数为两年以上。

三、沿海农村经济融资症结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近几年来,国家十分重视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这一宏观背景下,沿海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显著加快,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各类投资增长较快,对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从资金供给情况看,农村经济直接融资依旧不畅,间接融资也随着金融体制改革而出现金融主体缺位、存款外流、信贷紧缩等问题,导致农村经济资金供给增长不快,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所需,资金供需缺口日益加大。

(一)理论分析:信贷配给、价格均衡与政府干预

研究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资金供求问题,首先要清楚市场运行规则,如信贷市场运行中所固有的信贷配给、资金供求中价格波动而引起的动态均衡等等,我们研究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供给问题亦不例外。

1、单一资金供给者:严重的信贷配给。

信贷配给理论中,解释了信贷市场上就单一的资金供给者而言,提高利率并不会导致信贷资金过度供给问题,并且在垄断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信贷配给问题。结合西方新凯恩斯学派信贷配给理论的突出代表Stiglitz-Weiss的逆向选择论和Bester-Hellwig的道德风险论,大致可将农村经济融资中的信贷配给问题描述出来。图大中,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就单一贷款者和特定领域而言,在利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如果再提高利率会引起预期收益下降,贷款者提供的资金将随之减少,导致资金供给曲线S向下弯曲。

因此要保持信贷总量的供给,不能依靠单一的资金供给者。

图2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信贷配给描述之一

2、多个资金供给者:动态的价格均衡。

价格均衡理论中,解释了风险补偿不完全条件下即使存在多个资金供给者,也会出现信贷供给不足问题。

图3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信贷配给描述之二

3、帕累托改进策略:积极的政府干预。

帕累托最优理论中,提示我们在经济还没有达到效率最大化状态时,可以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来提高某些人的利益或效用,而同时其他人的利益或效用不受损害,这种资源的重新配置就称为“帕累托改进”。对于在融资市场上处于弱势的农村经济而言,这一改进的推动者只能依赖“看得见的手”,即政府的积极干预。

图4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信贷配给描述之三

(二)实证分析:单一机构趋势与信贷配给

从威海市近些年农村经济资金供给情况看,金融机构数量呈递减态势,贷款量增长缓慢,资金供给与需求极不协调,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缺口较大,存在资金供给总量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出现资金闲置现象,存在较严重的信贷配给问题。

图5威海市涉农贷款新增额及占全部贷款新增额比例

以威海市为例,从表4可以看出,“十五”期间农村经济投资逐年增长,年均增幅达21.22%,表明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投资对银行贷款具有高度依赖性。从图5可以看出,近些年金融机构发放的涉农贷款年度增加量较为稳定,但其占全部贷款增量的比例逐年下降,由41.26%降到26.02%,表明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在减弱。显然,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资金供需是不吻合的,这从我们对渔业公司、农业企业和农户的调查中能够分析出来。

据对全市50户渔业公司、100户农业企业和1000户农户调查,2005年投资计划19.15亿元,实际仅实现投资14.43亿元,尚有融资缺口4.72亿元,占24.65%。“十五”期间,资金需求年均增长13.61%,实际投资年均增长9.22%,新增贷款年均增长11.89%,贷款年均增幅低于需求年均增幅1.72个百分点,农村经济发展中资金供需缺口呈逐年加大趋势。

1、单一供给机构趋势的形成。

从近几年威海市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运作情况看,农业发展银行因多项业务取消已发挥不出以往的支农作用,农业银行的城市化经营也导致信贷资金供给在农业经济中出现明显萎缩,其他金融机构也因体制改革而致信贷重点逐步淡出农村领域,仅有农村信用社在发挥着支农主力军作用。2001-2005年威海市发放的农村经济贷款中,农村信用社的占比分别为72.59%、77.59%、77.17%、78.02%和79.78%,农业银行占比分别为15.34%、5.42%、2.06%、4.66%和2.88%,而其他7家金融机构占比仅为12.07%、16.99%、20.77%、17.32%和17.34%。这些数字基本能够表明,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过程中,机构单一化趋势已初步形成。

2、交易主体间的信贷配给问题。

在银行与农业企业的信贷合作与博弈过程中,基层银行对农业、工业和商业企业一视同仁,实行严格的评级授信制和足额抵押制,农业企业往往因缺乏信用评级、或资产抵押不足而被拒门外,面临严重的信贷配给问题。据对发挥主力作用的农村信用社调查,前些年在国家政策要求下发放“三农”贷款较多,近两年因成本高收益低而致贷款量明显萎缩,2001-2005年威海市农村信用社发放的“三农”贷款分别为7.65亿元、9.96亿元、10.21亿元、2.69亿元和3.87亿元;在发放农业企业贷款,贷款申请满足率也呈下降态势,2001-2005年威海市农村信用社审批发放100万元以上企业贷款的满足率分别为21%、19%、14%、15%和13%。农村信用社现在已不是苦于无钱可贷,而是苦于有钱贷不出去,目前仍有闲置资金10亿元左右,完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信贷配给问题。

四、几点政策性建议

如上所述,为解决农村经济融资症结问题而实施的“帕累托改进”,其推动者更多的要依赖“看得见的手”,即政府的积极干预。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银行业内部经营管理方面的“自我改进”。

(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再安排

就沿海农村经济发展而言,对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进行重新安排,进一步充实支农金融队伍力量,确保农村经济贷款投放总量显得十分迫切,这将成为政府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举措。

1、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反哺农村经济。邮政储蓄业务发展以来,一直充当着加速农村经济领域资金外流的“抽水机”角色,这一状况只能依靠政府对体制进行再安排来解决。在目前时机基本成熟的情况下,尽快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将转存央行成为基础货币的资金以贷款形式反哺农村经济,可以考虑提出对农村领域的存贷比例为80%等制度规定,这样,其反哺农村的资金规模可超过农村信用社的一半以上,成为当前的支农第二主力。

2、明确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支农方向。在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国家以实拨资金兑付央行票据等形式来消化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包袱,目的在于让其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针对当前部分农村信用社的“弃农进城”战略,政府应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中明确其支农方向,提出其投放农户贷款和农业企业贷款的比例要求,利用机构多人员足的优势做好小额贷款的零售业务,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所需。

3、对农业发展银行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国家对非粮食种植重点地区的农业发展银行如果不予撤销,就应该让其承担部分支农政策性贷款业务,如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研发、农业园区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带有公共产品特征和明显社会效益的贷款,从而弥补市场方面的缺陷,体现国家发展农业经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意图,在带动其他金融机构增加农村经济信贷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

4、利用价格机制引导其他银行的信贷投放。尝试对农村经济贷款实行利率适度放开机制,以允许将利率上浮50%的政策优惠作为农业信贷风险的价格补偿,吸引农业银行和其他银行发放农业优质项目贷款,拓展农业与金融之间双向选择的空间,促进赢利激励中的合作。

5、积极引导农村领域民间金融的规范发展。在目前正规金融受到严格规范的制度约束的背景下,适当鼓励和引导民间借贷业务的发展,对缓解农村经济资金需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操作上,政府有关部门应从风险与收益对等的角度考虑,对民间借贷提供较大的利率空间,并对其发展给以规范性指导,重点引导发展小额借贷业务,使其逐步成为正规金融小额信贷的有益补充。

(二)市场失灵下的政府政策引导

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较严重的信贷配给问题,仅仅依靠增加银行机构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积极介入农村经济融资,通过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特殊条件、实施特殊政策来提升银行的收益预期,从而有效地增加信贷投放。

1、农业贷款实行贴息或免税政策。直接的贴息政策或对贷款利息收入免税是解决农业贷款成本高、收益低的有效途径。对农业贷款进行贴息国外已有先例,对其他贷款贴息我国也开办过,实行农业贷款贴息并不是创新之举。建议省、市财政部门利用每年的预算支农资金,对金融机构新发放的各项农业贷款进行贴息,作为农业信贷投入的风险和价格补偿,或者对银行直接投放农村经济领域贷款的利息收入实行免税政策,逐步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向农村经济领域配置。

2、筹资成立农村经济贷款担保机构。有效资产少是农村经济主体的显著特征,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尤为突出,政府很有必要组建担保机构以解农民之忧。建议有条件的县、镇两级政府安排本级财政出资、或联合相关龙头企业筹资组建农村经济贷款担保机构,筹资规模视辖区经济发展状况而定,以不超过地方财政收入的1-2%来出资是不难操作的,同时探索建立农村经济政策性保险机制,这些都对促进农村经济贷款的发放、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显著作用。

3、优化农村领域的金融生态环境。失信违约问题不是农村所独有的,但涉农贷款不良率过高也是不争的事实,综合整治农村领域的信用环境、努力优化金融生态是一项非常迫切的系统工程。优化农村领域的金融生态环境,需要县市级政府主导推进,从行政环境、司法环境、信用环境、制度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整治,政府要彻底消除当年鼓励乡镇企业逃债的扭曲行为,督促司法部门加大对金融债权的保护,严厉打击企业或个人的赖债行为,并通过出台有利于银行接收和处置抵贷资产的优惠政策、有效推动信用镇和信用村建设等措施,使金融机构切实感受生态环境的改变,弱化其对农村经济贷款中道德风险的预期,主动增加信贷投放。

另外,我们不可忽视调动金融内源因素对改善农村经济资金供给的作用。如通过博弈合作理论(Macleod)的渗透,让金融机构真正树立从发展中化解风险的经营理念,适度解决基层机构的信贷审批权限问题,实现金融机构上下级之间以及资金借贷者之间博弈中的合作,从内部机制上畅通信贷投放渠道;通过市场细分理论(Wendeil Smith)的引导,改变农村金融机构相互竞争信贷大户的局面,各机构主动从信贷营销的角度对农业经济领域进行市场细分,主动选择支持不同的细分市场并形成信贷互补优势,以提高信贷资金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

标签:;  ;  ;  ;  ;  ;  ;  ;  ;  ;  ;  ;  ;  

配给与管制:沿海地区农村经济融资的症结_渔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