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美国经济的结构性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性论文,美国经济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获得三方面的推动力量:第一,由美国发轫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转化为生产力;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第三,战后初期没任何竞争对手的有利国际环境。这些力量汇合起来,使美国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尤其是1961年2 月到1969年10月连续104个月经济持续上升。1950年, 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为3000亿美元,到1971年已突破1万亿大关,即使扣除通货膨胀因素,70 年代初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也比1950年增加1倍多(注:[美]菲特、 里斯:《美国经济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79~780页。)。70年代,随经济的发展,美国的经济格局已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变化。
一、产业结构的转变 由美国发轫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影响是难以充分估量的,仅从生产率的增加就可见一斑。在整个30年代,美国的工业生产率增加约20%,从1940年到1969年这30年中,工业生产指数增加300%,制造业每人每小时的产量增加1倍(注:[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中册第291页,上册第303、304页,中册第293、298、300、276~278页。)。在生产率迅猛增长的同时,生产格局显著变化,这种变化一是体现在新兴工业部门逐渐确立、替代传统的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型产业;二是体现在第三产业迅速扩展。
美国二战前的产业结构主要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美国是工业化进程起步较早的国家。在南北战争前,产业革命的重点在轻工业。南北战争后,北方资本主义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 工业化的步伐加快。 1884年,制造业所占比重已从1859年占国民经济的31.9%增至43%,成为国民经济中占第一位的产业(注:薛伯英等:《美国经济的兴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3页。)。制造业中,重工业的发展越来越突出,钢铁工业逐渐抢占鳌头,其数量和生产率均获得较大提高,1875年,钢产量为100万吨,1885年达300万吨,1911年更激增到3100万吨(注:[美]杰拉尔德·冈德森:《美国经济史新编》,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399页。)。 钢铁工业的发展为其他重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粮食”。电气工业的发展紧随钢铁工业其后。一战后,因工业管理和技术的提高,美国制造业中出现了几个支柱性的产业:汽车工业成为美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产量从1900年的4000辆增加到1929年的 480万辆(注:[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中册第291页,上册第303、304页,中册第293、298、300、276~278页。);电机和电气制造业从20世纪初开始逐渐成为第二重要的经济部门,电力生产从每小时60亿瓩上升到每小时1170亿瓩,发电机、电动机、电器、电气装置的产值由1919年的近10亿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23亿多美元(注:[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中册第291页,上册第303、304页,中册第293、298、300、276~278页。);无线电工业和航空工业在一战后也初步发展起来。二战前,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
二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使这种产业结构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战后,汽车业作为美国经济中最重要的因素仍在发挥固有的作用,1940~1970年,公共汽车和卡车由 500万辆增加到1900万辆,小汽车从平均每5人1辆增到每2人1辆(注:[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中册第291页,上册第303、304页,中册第293、298、300、276~278页。),汽车的性能和质量有极大提高。化学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酵母”,涌现出一批用化学方法合成产品的新部门,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制药等。电子工业发展在战后像20年代的汽车一样,给美国经济增添了新的活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电子计算机的发展。1954年美国只有200 部计算机在使用,1970年达10万部,产值在1969年达78亿美元(注:[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中册第 291页,上册第303、304页,中册第 293、298、300、276~278页。)。航空和航天技术在战后的成就引人注目,大型喷气式飞机出现,速度比战前提高3~4倍;航天技术发展的最大成就是1969年把人送上月球;航天部门成为技术最复杂的制造业,荟萃了大量科技人员。石油工业因生产新能源而成为庞大的工业部门,从1940~1969年,其资产增加 800%(注:[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中册第291页,上册第303、 304页,中册第293、298、300、276~278页。)。
从上述这些新产业部门的确立和快速增长可以看出:“以往的技术革命只是把劳动机械化”,“这次技术革命则是使劳动智力化”(注:章嘉琳主编:《变化中的美国经济》,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22~23、253页。),标志着美国已由初级工业化社会进入高级工业化社会。
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和生产率的极大提高,引起国民经济中物质生产部门比例下降,第三产业迅速扩展。第三产业的比例迅速上升,表明美国社会出现了不同于战前的变化,从战前的工业社会进入战后的后工业社会,即“进入了一个大部分工人不是受雇于农业、制造业、采矿业和建筑业的商品生产工业的社会”(注:[美]丹尼斯·吉尔伯特等:《美国阶级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8页。)。
在战后经济活动持续从初级和制造业部门转移到大多数服务业部门、制造业内的活动转向高技术部门和合成材料部门的同时,美国传统的制造业陷入了不景气的旋涡,尤其是60年代中期以后,曾对美国经济产生过较大影响的钢铁、机械制造等部门增长缓慢,国际竞争力下降。1939~1961年美国经济中需求量下降最快的产业及每年需求量下降幅度依次为:采煤4.5%、有色金属开采2.1%、钢铁1.9%、铁矿1.7%、木材加工1.1 %(注:[美]马丁·费尔德斯坦:《转变中的美国经济》(下),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591页。)。60年代末期, 纺织工业年递增率为0.1%、机械制造为0.2%、金属加工为 1.5%(注: GlennPorter editor:"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N.Y1980,P162.)。1970~1975年美国传统制造业最集中的东北部地区,制造业失去 12.7%的就业机会(注:《经济译丛》第9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67页。)。
70年代,科技革命正处于突破阶段,以微电子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还没有完全转化为生产力,所以传统工业无法在出现问题后立刻得到改造,这些部门中失业的工人因知识和技能的限制,无法在新兴的、技能要求较高的部门寻求到工作,这是美国从来没遇到过的问题。如何对传统工业部门进行改造,如何消除结构性失业,是美国需要假以时日才能解决的问题。
二、城市结构的演变 美国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是依靠技术的不断更新,来带动生产效率稳步提高,引起的一个必然结果是为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而投入的劳动力比例减少,对科技人员和技能较高的专业人员的需求量增加,结果是就业结构中蓝领工人的职位减少、白领人员和服务行业人员中就业人口的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美国因而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新中产阶级。所以冠以“新”字,是为了显示这个阶层和美国战前就已存在、以其对少量财产的所有权为标志的中产阶级的不同。新中产阶级是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群体,包括公务员、专职人员、经理等,他们普遍受过良好教育,平均收入水平较高。新中产阶级和老中产阶级有一点共同之处,就是他们同样被郊区优越的居住环境吸引,成为战后迁往城市郊区人口的主力。
1940年,美国中心城市人口占都市(包括中心城市与郊区)地区人口的2/3,到1970年,已有一半以上的都市人口生活在郊区。从1950年到1970年,郊区人口从3600万增长到7600万,增长率为111%; 中心城市人口的增长相对落后,从4300万增加到6400万,增长率为 49 %(注:Fred Auvine "The New of the Economy",Winthrop Pub.Inc.1977,P63.)。企业随着中上层资产阶级一道发现了郊区的魅力。50 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广泛修建的州际高速公路,促进了企业的分散。先进的运输设备使得企业可以离开铁路运输的中心,企业为了便宜的地价和较低的税收离开中心城市。零售业和服务业也追随人口来到郊区。郊区不仅成了居住的中心,而且成了就业的中心。1948年到1967年,位于北部和东北部的 6个大都市区,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在中心城市下降15.4%,在郊区上升86.8%;其他行业在市内就业人数下降6.4%,在郊区上升247.6%。在南部和西南部6个较大的都市地区, 中心城市的发展状况好于东北部,但它们的郊区发展更快,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在中心城市增长91.6%,在郊区增长214%;其他行业就业人数增长29%,在郊区增长242.1%(注:Fred Auvine "The New of the Economy",Winthrop Pub.Inc.1977,P68.)。1970年,全国15个最大的大都市地区,72%的就业人口住在郊区,工作在郊区(注:John Palen:"The Urban World",McGraw-Hill,Inc.1981,P163.)。
在城市郊区化快步发展时,市政府负担加重,必须一肩担两任,既为居住于中心城市,又为那些居住于郊区、工作在中心城市的人口提供完备的市政服务。市政服务使得中心城市所需开支远远高于周围地区。1957~1970年,华盛顿特区开支增长324%,其周围地区是224%;纽约市为 248 %, 其周围地区为 148 %(注: Manuel Casteus:"The Economic Crisis and American Society",Princeton Univ.Pr.1980,P212~213.)。这种情况在东北部表现得尤为明显。 市政当局能否顺利完成这些任务,一个重要前提是市政府能否有足够的财力。市政府的财政收支来自三方面:财产税和营业税、公用事业收益、联邦和州政府拨款。恰恰在财政方面,市政当局遇到了困难。
在白人新中产阶级移居郊区的同时,新的人口不断进入中心城市,接管新中产阶级留下的住房。新来人口多是少数民族,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从南方农业区来的黑人。黑人移居城市从二战时即开始,1940~1944年,南方黑人农业劳动力从41%下降到28%,这一时期黑人男性在制造业中人数从16%上升到24%,黑人女性从3 %提高到 13 %(注:Glenn Porter editor:"Encyclopedia of AmericanEconomic History",N.Y 1980,P1010.)。1940~1970年, 南方以外地区黑人从400万上升到 1100万,这些黑人主要进入了纽约、洛杉矶、芝加哥、华盛顿特区等12个最大都市区,1970年这12个地区的人口中黑人人口占28%(注:[美]约翰·富兰克林:《美国黑人史》,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544页。)。1970年人口普查表明,74%的黑人住在都市区, 纽约人口中21%是黑人,芝加哥是33%、洛杉矶18%、亚特兰大50%、华盛顿特区71%(注:[美]弗·斯卡皮蒂:《美国社会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0页。)。这些移居城市的黑人,因种族歧视、教育水平和技能限制等原因,绝大多数从事低工资工作。战后美国经济的繁荣使黑人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但相对于白人的生活水平还相差很远。1947~1972年,黑人中等家庭收入提高 135%。1950~1970年,仍有 2 / 3 的黑人从事低工资工作(注: Glenn Porter
editor:"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N.Y 1980,P1010.)。
除黑人之外, 中心城市在战后不断迎来其他外来少数民族移民。 1931~1960年,移民美国人口中,拉美、亚洲的移民占20%, 1961 ~1970年增加到52%,1971~1974年更增到71%。这些外来移民的到来,直接影响到中心城市的发展,因为一些国家难民来到美国,通常是在中心城市最贫穷,最落后的地方落脚,使用非英语,从事最低级的工作。
居民成份和经济状况的变化,使得中心城市的发展条件明显低于郊区。1970年,中心城市与郊区相比,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分别是13.4%和6.3%;超过65岁的人口分别是11.1%和7.4%;单亲家庭的比例是17%和8.8%(注: Roger Alcaly editor:" The Fiscal Crisis of American Cities",Random House 1976,P194.)。中心城市的税收基础低于郊区。加之,战后不断加剧的通货膨胀,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中心城市。开支增加、税收减少、通货膨胀相互影响,造成了城市的财政危机,即使加上联邦和州政府的财政拨款,仍然入不敷出。市政当局不能以提高税收的办法摆脱困境,这会把更多的人赶到郊区,无异饮鸩止渴,中心城市的衰败成了无法避免的事实。中心城市和郊区的贫富悬殊不断扩大。
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曾经联手,用诸如重建城市、清除贫民窟等办法,试图解决中心城市的衰败问题,但70年代的情况表明,这些方法并没奏效。在郊区迅速扩展的同时,如何恢复中心城市的活力,是70年代的美国要解决的问题。
三、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 70年代美国经济的第三个结构性变化体现在地区经济方面,从前在美国经济发展中无足轻重的、被称为“南部边缘地带”的西南部和南部在战后迅速兴起,发展新兴产业,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打破了东北部地区一统天下的局面。
二战前,“南部边缘地带”的局部地区,有一些工业部门,如南北卡罗来纳的烟草工业,田纳西州和亚拉巴马州的钢铁厂,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的石油开采和加工工业等,但从总体上讲,这些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很小,其经济发展状况使得人们将其作为美国东北部的殖民地看待。农业、采矿业、木材和石油是这个地区的经济核心,但除耕地外,这些资源均被东北部占有。1939年,东北部之外所有地区制造业产值仅占全国总产值的32.3%(注:[美]福克讷:《美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63页。),“南部边缘地带”所占份额更小。“南部边缘地带”战后奇迹般地崛起,依靠的是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和联邦政府的大力支持。
“南部边缘地带”的兴起,首先体现在这一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国内移民。从1940年到1970年,属“南部边缘地带”的南大西洋沿岸各州人口增加75%以上,太平洋沿岸州增加160 %(注:[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版, 中册第291页,上册第303、304页,中册第293、298、300、276~278页。)。从1945年到1975年,南部地区人口从4000万左右增加到8000万(注:[美]柯克帕特里克·塞尔:《权势转移》,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7页。)。仅70年代前半期,南部地区人口就增加 714万(注:《经济译丛》第 9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4页。),其中有些南部州的人口变化惊人,得克萨斯人口增加100%, 成为全国第三大州;加利福尼亚增加200%,成为全国第一大州;佛罗里达增加400%,亚利桑那和内华达增加 450%(注:[美]柯克帕特里克·塞尔:《权势转移》,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7页。)。大规模迁往南部的人口中,有一部分是退休后到南部养老,但绝大部分是看好这里大好的就业机会。从就业情况看,南部地区非农业部门就业人口在战后持续上升,1960年占全国26.4%,1970年上升到全国28.8%(注:章嘉琳主偏:《变化中的美国经济》,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 253页。)。70年代前半期,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这一时期南部制造业就业人数增加14.6%,运输业和公共事业增加9%,批发与零售业增加 21.6%,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增加29.1%,政府部门就业人数增23.5%(注:《经济译丛》第 9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 167页。)。南部就业人口分布与东北部明显的不同是,制造业就业人口在绝对值上不断增加,但从相对值上讲,远低于其他部门就业人口的增加,从事服务行业的白领和政府部门中的雇员急剧增加,从1950年到1970年增加70%(注:[美]柯克帕特里克·塞尔:《权势转移》,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8页。)。
南部地区的兴起最突出的表现是尖端产业部门的出现及其飞速发展。包括原子能开发、空间技术、航空工业等的国防工业,无疑是南部经济上升的强大推进器,这些部门的发展仰赖联邦政府源源不断的国防开支。美国的国防开支从1945年的120亿美元增至1975年的860亿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650亿美元。在使用这些国防开支时, 联邦政府考虑到南部温暖的气候,辽阔的空地和廉价劳动力因素,将这些开支的绝大部分倾注于南部。二战时期,总共740亿美元国防开支中60%用在南部, 战后更是有增无减(注:[美]柯克帕特里克·塞尔:《权势转移》,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4~25页。)。随着美国施行庞大的登月计划,国防开支的重点更急剧转向南部。这些国防开支奠定了南部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并使得南部制造业成为高科技含量产业,起步高于东北部传统的制造业,在国防工业带动下,南部现代工艺技术勃兴,以微电子技术为首的现代工艺技术是这个地区崛起的突出表现。迅速发展的微电子技术成为南部甚至整个美国工业发展的心脏。新兴工艺技术的代表首推硅谷,这个位于加利福尼亚的仅几百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是集成电路、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和激光技术等电子工业的中心,大小企业近万家,每年的产值400多亿美元,成为美国著名的工业中心。 石油成为主要能源后,南部地区发展了新能源工业。1940年这里供应美国所需石油、天然气不到一半,1950年就达57%、1960年达73%、1970年更达78%(注:[美]柯克帕特里克·塞尔:《权势转移》,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36页。)。石油工业带动了化学工业、合成材料工业和汽车工业等部门发展,成为战后驱动美国经济向前发展的有力杠杆。
除此以外,大规模人口到来引起房地产业、娱乐业的发展,美国人饮食的变化促进南部农业综合企业的发展。南部的产业部门实际上是战后美国新兴工业部门出现的最主要地区。“南部边缘地带”因其蒸蒸日上的发展,被改称为“阳光地带”。
在南部发展的同时,东北部地区相对衰落了。1950年以后,在东南部和西南部制造业人口增加76%和141%,全国平均增加20%时, 大湖区仅增4.3%;东南部和西南部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79%, 全国平均增加65%时,大湖区仅增55%;新英格兰和大西洋中部州情况亦如此。正是基于此,在战后中心城市衰落的过程中,东北部的城市危机最为严重,它们的人口和就业机会不仅移往郊区,而且移往南部。东北部地区因其困难重重,被形象地称为“霜雪地带”。40年代,东北部地区占全国生产总值的70%,1971年则降为51%(注:[美]柯克帕特里克·塞尔:《权势转移》,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7页。)。
“阳光地带”兴起和“霜雪地带”的相对衰落,最终的结果是使美国地区经济发展趋向于平衡。
四、小结 70年代美国经济的结构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带动了新兴产业部门的兴起和第三产业的扩展;中产阶级和企业大规模迁往郊区,完成了城市郊区化的过程:“阳光地带”的崛起使区域经济趋于平衡。这些是美国由初级工业化向高级工业化升级,由工业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的标志。但伴随这些经济成就而来的,还有一些问题:传统工业部门的衰落和城市中心地带的衰落,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于东北部老工业区,如何解决这些从没遇到的新问题,是美国必须面对的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