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美国“大中东倡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东论文,美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2月,美国布什政府提出旨在中东国家推动政治、经济、社会改革的“大中东倡议”(下称倡议),又被外界称为“大中东民主改革计划”,认为是“冷战后最雄心勃勃”的计划。所谓大中东,是指22个阿拉伯国家和土耳其、以色列、阿富汗、巴基斯坦,但主要针对的是阿拉伯国家,将以色列、土耳其等国纳入该计划,是为了显示美国“改造中东”并非仅仅针对阿拉伯“反美”国家。美准备在6月召开的8国集团首脑会议上正式提交该计划,寻求整个西方世界的支持。
一、倡议的依据
倡议引用的是联合国2002、2003年关于阿拉伯地区发展状况的两份报告,报告指出,该地区国家正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改革是必由之路。目前,22个阿拉伯国家的GDP总值比西班牙一国还低,40%的阿拉伯人(6500万)为文盲,其中女性占2/3;到2010年,地区失业人口将达2500万,地区1/3人口的人均日收入不足2美元,比黑非洲还低;网络普及率仅为1.6%,为世界最低;妇女地位低下,女性议员只占议员总数的5.3%;阿拉伯国家出版物仅占世界出版物总量1.1%,其中15%为宗教书籍。上述状况既对地区稳定构成威胁,也危害发达国家的利益。美表示,目前一些中东国家已开始改革,发达国家也为此做出了一些努力,如建立欧盟——地中海国家联系国关系,美国——阿拉伯伙伴计划等。发达国家应利用阿富汗、伊拉克战后的有利形势,与地区主张改革的领导人共同制定政治、经济、社会改革的长远计划,确定改革的优先目标。
二、推动中东改革的具体措施
观察家认为,此倡议与1975年《赫尔辛基协议》的模式异曲同工。当时,包括美国、苏联和几乎全部欧洲国家在内的35国在赫尔辛基签署了这份协议,“人权和自由”问题是该协议的关键部分。《赫尔辛基协议》是二战后签署的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条约之一,在前苏联和东欧剧变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加速了苏联集团的和平演变。美国希望通过大中东倡议,对中东国家进行第二次和平演变。倡议所提出的具体改革措施有:
政治方面,催生独立的利益集团和非政府组织,推动地区国家举行自由选举,并向它们提供选举技术支持;加强议会互访,培训妇女议员;增加对民众的司法协助,建立独立选举机构和选民登记制度;帮助地区国家建立独立的新闻传媒,进行舆论监督;扩大社会团体自由,给予资金扶持与技术指导。
社会方面,帮助中东国家建立知识型社会;支持地区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加强基础教育,扫除文盲,开展网络教育,培养有文化的一代;建立法律援助中心。
经济方面,开展经济合作。为小型项目提供贷款;成立“大中东金融机构”、“大中东发展银行”,向目标国提供发展资金;要求地区国家减少对金融市场的干预;采取措施为经贸往来提供更多便利;为地区国家加入世贸、建立自贸区创造便利条件等。
三、各国的初步反应
欧洲对“倡议”反应并不积极,以德、法为代表的反战国家认为,推动中东地区进行各种改革,首先要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和伊拉克问题;中东地区和前苏东欧集团差异巨大,类似“赫尔辛基协议”计划恐怕行不通。俄罗斯认为,中东地区的改革必须与结束以色列对巴勒斯坦领土的占领相联系,因为中东问题的存在是中东地区动荡的根源,也是该地区产生恐怖主义的重要原因。俄外长拉夫罗夫4月指出,不解决中东问题,中东的民主改革就不可能取得进展,更不可能实现繁荣。
多数中东国家对“倡议”持反对态度。2月底,沙特、埃及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反对从外部强加的改革模式,指出“大棒底下出不了民主”。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等均明确表示反对。阿拉伯世界普遍认为,中东地区的改革应由内部开始,强调改革必须符合本国利益、价值观和阿拉伯属性。3月1日在开罗召开的阿盟外长理事会紧急会议和3月2日在大马士革举行的阿拉伯各国议会联盟上,多数国家对倡议持否定态度,但也有部分国家主张先不做回应,待正式倡议出台后再说。卡塔尔等少数美在中东的盟国认为,与其抵制,不如采取积极行动回应美倡议。最后,阿拉伯国家达成初步的折衷,决定采纳埃及方案,建议阿盟通过阿拉伯改革的决议,并有条件地与友好国家(美国)合作,条件是不强加外部模式,尊重阿拉伯传统、提供必要环境解决中东问题等。
原定3月底举行的阿盟首脑会议前,“倡议”成为引爆阿拉伯国家矛盾的炸弹。在突尼斯举行的阿拉伯外长预备会议上,突提出在提交首脑会议的有关阿盟改革的议案中增加“加强民主和言论自由”、“保障人权”、“反对恐怖主义”和“加强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等内容。会议就此产生严重分歧,部分阿国如摩洛哥等北非国家以及卡塔尔等海湾小国主张进行全面改革,以争取主动,但遭到另一些国家的强烈反对,导致首脑会议流产。据有关人士分析,突尼斯敢于提出触动阿拉伯世界的改革意见,将其意见加入首脑会议公报未果后又单方面决定推迟首脑会议,绝非感情用事,其背后有美国的影子,是美施压的结果。4月,阿盟秘书长穆萨表示,推迟至5月下旬举行的阿盟首脑会议将不再讨论这一问题,阿拉伯改革问题将另行讨论。可以预见,“倡议”将始终是阿拉伯国家头顶上挥之不去的阴云,也是阿拉伯各国首脑们难以回避的问题。
四、美国的外交努力
针对欧洲和中东国家的担心,美高官马不停蹄,造访中东和欧盟国家推销“倡议”。2月,鲍威尔与北约新任秘书长、法国和土耳其外长商议该计划。从3月初开始,美副国务卿格罗斯曼到中东进行“穿梭外交”,与摩洛哥、埃及、巴林、约旦和土耳其讨论“倡议”。此后传出消息说,美向约旦等国做出表示,准备撤回“倡议”,但实际上美在中东推行政治、经济、社会民主改革的大目标并没有丝毫改变,对阿拉伯国家的施压和利诱从未停止。4月,美又接待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访美,派副国务卿阿米蒂奇访问海湾,中东地区改革始终是阿美互访的主要议题之一。据有关媒体披露,美在其外交努力中就倡议内容做出了如下表示:
1.倡议是以联合国的有关报告做为依据的,这些报告认为阿拉伯国家应进行民主改革,发展民主、自由,实行良政,建立知识型社会。
2.美不想通过武力或施压方式促使阿拉伯世界改革,也不想与阿拉伯伊斯兰价值观对抗。布什政府并不想煽动阿拉伯人民反对他们的领导人,或鼓动内乱,破坏地区稳定。希望阿国采纳布什建议,将美方案转化为阿方案。
3.阿拉伯世界的形势不仅关系到地区国家,也关系到美和大国利益与安全,以及美人民的生命,特别是9·11后,美不会坐视阿国这样下去。阿国不改革,就会产生极端思想和恐怖主义,对国际社会造成威胁。
4.美不会同意将中东问题与阿拉伯改革挂钩,不能将解决中东问题作为阿拉伯改革的前提条件。因为不能等待中东问题解决了,才来进行中东的改革,这也不符合阿国人民的利益。
5.阿美在改革问题上有三点共识:都同意改革应该逐步进行;改革方案最终应由阿国自己提出;改革不能代替国际社会解决中东问题的努力。
五、“倡议”是美中东战略的组成部分
9·11后,美中东战略一直在进行调整,“改造中东”战略逐渐浮出水面。“倡议”是去年美、阿伙伴计划的补充和延伸,反映了美在伊战后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其中东战略的如下考虑:
1.推动建设伊战后地区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巩固美在地区的霸权地位。伊战使萨达姆成为阶下囚,一贯与美唱反调的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主动放弃核发展计划,其他强硬派阿拉伯国家也纷纷软化立场,调整对美政策。美欲挟伊战余威,迫使更多中东国家主动合作,特别是在体制方面进行与美要求相适应的改变,接受美的一极统治。
2.不断深化美反恐战略,尝试从源头解决恐怖主义问题。美反恐战争已打了两场,在世界范围内打击“基地”组织为代表的极端和恐怖组织,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安全环境,相反,恐怖主义活动愈演愈烈。美政界普遍认为,中东地区是恐怖主义之源,其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长期存在,是滋生极端思想和恐怖主义的主要和根本原因。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对中东国家进行深刻和巨大变革,铲除极端思想的土壤。
3.增加与欧洲国家的共识,改善美外交形象,为布什竞选铺路。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在美大选民主党初选中饱受攻击。其在发动伊战和战后重建问题上一意孤行的做法,也使欧洲盟友对美日益疏远。实际上,美欧在反恐方面是有共识和共同利益的,美维持其在全球的“领导地位”需欧洲国家的支持,其反恐战争在财力、人力、道义上都需欧洲帮助。因此,布什有意联合欧洲改造中东,在外交方面取得更多建树,为其竞选下任总统加分。
六、倡议余波未尽
目前,“倡议”仍在准备阶段,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计划,但已引起有关国家当权者的广泛疑虑和担忧。美一厢情愿地认为,政治、经济、社会改革是解决中东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但在以巴冲突等问题上却仍固执已见,继续偏袒以色列,在伊拉克长期驻军,引起阿拉伯国家的普遍不满。目前,阿美矛盾仍在不断发展扩大,美欧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上的分歧也很明显,美“大中东计划”难以得到欧盟国家和中东国家的有效支持。但由于美战后余威尚存,中东国家既不愿也不敢与美硬顶,“大中东倡议”最终模样如何,能实施到何种地步仍有待观察。此外,美大选在即,布什政府没有精力、也不会冒险在中东推行激烈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