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播视角下的听障大学生课堂教学语言研究
朱 琳,薛 昆,余文欣
(北京联合大学 特殊教育学院,北京 100075)
[摘 要] 听障大学生由于听力受损、听觉传输通道不畅,导致信息传递障碍,给课堂教学带来巨大挑战。听障生课堂教学主要通过专业教师手语授课、专业教师口语授课+手语翻译、专业教师口语授课+语音识别技术3种方式传播教育信息。运用信息传播学中的香农-韦弗传播模式来剖析这3类信息传播过程及影响因素,并提出授课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利用这3类信息传播方式,以此提高听障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听障大学生;课堂教学语言;信息传递;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0 引言
残疾人高等教育促进了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对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三十多年以来,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目前,全国残疾人高等教育院校已达22所[1]。2018年共有13 027名残疾人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和残疾人高等院校学习[2]。追求公平与卓越是教育的两大主题。随着越来越多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提高残疾人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残疾大学生成为各残疾人高等教育院校关注的焦点。教育的本质是通过信息传递来增加学生知识、培养技能和改变认知结构。听障大学生由于听力缺陷、听觉传输通道不畅导致信息传递障碍,这给课堂教学带来巨大挑战。本文拟以听障大学生为例,从信息传播的视角探讨听障大学生课堂信息传递的问题。
1 课堂教学信息传播机制
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Shannon)认为信息是使人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教育信息即减少或者消除受教育者对于知识、技能或者态度上的不确定性的教育内容[3]。关于信息的传播模式,1949年,香农和韦弗(Shannon & Weaver)提出了香农-韦弗传播模式。该模式把传播过程分成由7个要素、5个环节构成,并带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如图1所示。7个要素包括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噪源和反馈。5个环节解释了信息传播的具体过程:在发送端,信源(教师)选择准备发出的教育信息并进行编码,以讯息的形式传递给发射器;发射器把讯息转换为符号或信号,借助信道(教育媒体)传输出去;信道传输信号,在接收端,信宿(学生)通过接收器接收信号,并将其转换成讯息;信宿接收讯息后,必然在生理、心理上产生反应,并通过各种形式给信源(教师)反馈信息,信源根据信宿的反馈,调整教育信息,并发起新一轮的信息传播活动[4]。另外,在教育传播过程中还存在噪声的干扰。
图1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Fig.1 Shannon-Weaver communication model
从上述传播过程可以看出,课堂教学活动实质上就是通过教育者(信源)、教育媒体、受教育者(信宿)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信息交流的过程[5]。教育媒体是教育信息的载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在诸多教育媒体中,教学语言在课堂教育信息的传递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学生对教育信息的理解与接收[6]。本文将从教学语言的角度探讨听障大学生课堂教学信息的传递问题。
2 听障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信息传播中的语言使用
在教育信息传播中,最终目的是要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并启发学生自我探索和认知重建,学生是教育信息传播的主体。听障大学生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听力不同程度损伤,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的声音,也接收不到自己发出声音的反馈,从而导致其语言发展困难,因此手语成为听障生主要的沟通语言。
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师傅型”师资除了具有自己负责传授的职业模块课程所要求的技能、知识和能力,还需要具备基于行动领域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职业教育基础知识、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前期准备能力、职业模块培训课程实施能力、培训考核指导能力、沟通技能、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关键技能。
手语在听障大学生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聋校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语言仍然是手语。有调查显示,听障大学生对手语授课的认可度超过50%,而对手语以外的其他所有教学形式的认可度不足50%[14]。但是从信息传播视角来看,手语在课堂信息传递方面尚存在以下缺陷。
尽管自然手语是听障人的第一语言, 但作为听障大学生要接受高等教育,学习间接知识,参与主流文化,汉语也是其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然而汉语的学习对听障生来说,在语言环境、语言输入、熟悉程度上相当于学习一门外语[8],其难度可想而知。汉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聋校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就听障生汉语水平现状来看,其理解和表达能力均低于健听同龄人,低落的程度随年级增加呈直线增长的趋势[9]。其中在语言理解方面:14岁的听障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仅相当于普通小学生三年级的程度[10];20岁听障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仅及小学五年级的程度[11]。在语言表达方面:听障生由于受自然手语语法和语序的影响,以及缺乏适当的说话与语言认识经验,书写表达差[12],通常存在句子简短、词汇贫乏、文句颠三倒四、不符合汉语语法以及不能表达抽象概念等问题。
3 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信息传播中的语言使用
手语授课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研究表明,对于手语授课这种方式,大部分听障生听课感到困难,全部能听懂的只占13.4%,有40%左右的听障生只能听懂一点点或根本听不懂[15]。
3.1 专业教师手语授课
大多数听障生在成长过程中首先掌握的手语是自然手语。自然手语(natural sign language)是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来表达意思的交际工具,是听障人进行语言交流和思维活动的主要工具[7]。自然手语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不受汉语语法规则制约。比如,健听人表述“我要去吃饭”,听障人自然手语表述为“吃饭我去”。自然手语是听障人的第一语言,是听障人的主要沟通方式,也是课堂信息交流的首选方式。
经过数学建模和算例分析,我们可得出结论,对于典型火电工程而言,除氧器容积和下降管的管径是对除氧器暂态特性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通过控制这两个主要因素的取值,计算得出有效汽蚀余量的安全余量又可为降低除氧器的安装标高提供计算依据。
图2 听障学生课堂手语教学信息传播过程
Fig.2 The process of classroom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for students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1) 学生需要二次解码。听障学生课堂的手语教学信息传播过程如图2所示。首先,在发送端,教师将教育信息转换为手语;其次,在接收端,学生要将接收到的手语转换为信息意义。虽然健听教师和听障学生都使用手语,但是二者存在很大差异。健听教师使用的“手语”是手势汉语, 手势汉语是健听人以有声语言为依据,按照汉语词序, 将句子逐字或逐词打出[15]。而听障生使用的是自然手语,自然手语有自己独立的语序和语法规则,不受汉语语法规则的制约。在接收端,听障生接收到的是手势汉语,要理解其意义,需要先把手势汉语解码为自然手语,再由自然手语解码为可以理解的语言文字信息。听障生接收到信息后,又通过自然手语把反馈传递给教师,教师再对听障生的自然手语解码,接收信息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任何环节的选择、变换不当,都容易造成干扰。因此在听障生课堂上,经常出现这类现象:师生之间彼此看不懂对方打的手语,信息交流不顺畅、答非所问,无法进行实质性的互动。
会议指出,要重点保障教学生活基本条件,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必须把改善基本教学条件放在首位,同时完善必要的生活设施。
3) 手语在信息传播中具有物理空间局限性。手语的传播需要在视线正前方,在上课过程中,聋生需要一直盯着老师的手势,注意力稍不集中,就容易丢失信息。长时间利用视觉获取信息,更容易因眼睛疲劳而分散注意力[16]。
2) 手语词汇量有限。2003 版《中国手语》(上、下册)共收录了5 586个手语词目,在现代汉语常用词汇中, 只有不到1/10的词汇有其对应的手语[7]。尤其是专业词汇不足,无法对大量的教育信息进行手语编码,导致很多专业术语的表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探索,所以,有限的手语词汇量不能满足高等教育教学的需求。
听障生接收听觉信息困难,主要通过视觉通道获得外界信息,因此听障生课堂信息传播方式与普通大学课堂存在较大差异。视觉语言如唇语、手语、书面语是听障生接收教育信息的主要方式[13]。口语需要转化为视觉语言才能被听障生接收。目前,国内残疾人高等教育院校听障生课堂教学语言主要有:专业教师手语授课、专业教师口语授课+手语翻译、专业教师口语授课+语音识别技术。
3.2 专业教师口语授课+手语翻译
3) 手语词汇和汉语书面语言词汇在数量上相差悬殊,必然有很多专业词汇找不到对应的手语。
1) 口语和手语之间需要进行两次转换,手语传递信息的特点之一是形象性,而形象性又多半基于模拟实物形状和活动情节,因此手语在传递信息过程中常辅之以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这些信息在转化为口语时常因口语只关注关键信息而被忽略,导致信息的丢失。
2) 手语翻译不懂专业课,或对专业课程理解不深致使翻译不准确。
为了弥补专业教师不会手语或手语水平较低带来的课堂教学信息传递的问题,有学校会聘请手语翻译在课堂上协助专业教师授课。专业教师通过口语把教育信息传递给手语翻译,手语翻译在接收到信息后进行解码,然后将所获得的信息意义重新编码成手语形式的教学信息,再将手语形式的教学信息传递给听障生。听障生接收到手语信息后作出反馈,手语翻译再将学生的反馈重新编码,以口语的形式传递给专业教师。在这类信息传递方式中,手语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手语翻译既是教师的信宿,又是听障生的信源。手语翻译的任务是要保证传递的信息“忠实”于教师的口语信息。然而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由于增加了翻译这一环节,使这类传播过程更加复杂,不可能达到100%的完全传递的理想状态,原信息必然有所丧失或失真,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在手语翻译信息传播过程中,导致信息丧失或失真的干扰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当然,从信息传播视角来看,语音识别技术要把教师教学语言转换为文本,准确程度取决于教师教学语言的准确性。首先,教师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做到发音标准,用语、用字规范,尽量不要使用方言土话[18];其次,教师教学语言要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避免教学中语言的过多重复和口头禅;最后,语言简洁,不拖泥带水,尽可能以精炼的语言传达出丰富的信息。
3.3 专业教师口语授课+语音识别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语音识别技术成为听障生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技术。语音识别技术是基于语言模型和声学模型的转写引擎,让机器通过识别和理解过程将持续语音流转换成相应的文本的技术[17]。语音识别技术在课堂上将教师的语音信息转变成文字、图像等视觉信息传递,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听障生接收知识过程的先天不足与缺陷。同时语音识别技术可以将手语无法表述清楚的术语、知识点,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有效避免了手语在课堂传递中信息失真的问题。
4) 在翻译过程中手语翻译会融入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从而导致手语翻译在课堂上错译、漏译、多译的现象,导致无法准确传递教育信息。
语音识别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效果也受信息传递速度的影响。听障生汉语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都与健听同龄人差距很大。因此在课堂中教师需要根据听障生的汉语理解能力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控制信息传递的速度。如果语速太快,信息不能被听障生接受和掌握,语速太慢又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因地制宜,特色发展。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积极开发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的乡村旅游产品,防止大拆大建、千村一面和城市化翻版、简单化复制,避免低水平同质化竞争。
应逐步建立基于3S技术的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该信息系统进行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资源综合信息管理。
语音识别技术不足之处在于只是单方面把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学生的反馈不能有效传递给教师,传播模式基本属于点对面的单向、线性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拓宽了学生接受各类信息的渠道和途径,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创新了教学手段,拓宽了教学的时空。思政课教师要切实认识到媒体技术发展为教学开拓的广阔平台,将其有效地应用到到教学活动当中。
4 结语
听障大学生课堂教学是一类特殊形式的教育传播活动,由于教师和听障生在传递和接收信息过程中使用的语言信号不同,致使信息传播过程比较复杂。本文利用香农-韦弗传播模式探讨了专业教师手语授课、专业教师口语授课+手语翻译、专业教师口语授课+语音识别技术三类授课方式在听障大学生课堂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不难发现,单一的信息传播方式均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授课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利用三类信息传播方式:首先,语音识别技术是听障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抽象的概念和专业术语借助语音识别技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有效地避免了信息的误传。其次,手语翻译是听障大学生课堂教学的有利支持。对于不懂手语的老师来说,手语翻译是授课教师和听障学生之间实现有效沟通的桥梁,是授课教师接触以及了解听障生的中介。但对于需要长期给听障生授课的教师来说,为了避免加入手语翻译环节导致信息的丢失,有必要掌握自然手语。最后,在听障生课堂教学中应以自然手语授课为主。授课教师通过自然手语,与听障生直接接触,深入了解每个听障生的语言水平、知识经验、学习风格及个性特征,这样才能有效组织教育信息,及时获取教育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育信息传播的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边丽,张海丛,滕祥东,等.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单独招生考试现状与改革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18(5):9-14.
[2]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8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残联发(2019)18号][EB/OL].(2019-03-25)[2019-05-10].http://www.cdpf.org.cn/zcwj/zxwj/201903/t20190327_649544.shtml.
[3] 高蕴琦,林克诚,金振坤,等.教育传播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4] 崔向平,王海峰,杨小妮.罗密佐斯基双向传播模式对教育教学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4)36-39.
[5] 南国农, 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 陈利丝.聋校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言语的现状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6.
[7] 闫延河.文法手语在聋校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播局限性解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2 (5):24-28.
[8] 吴铃.聋人书面语学习困难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5):33-37.
[9] 张蓓莉.听觉障碍学生之语言能力研究[J].特殊教育研究学刊,1989(5):165-204.
[10] SCHILPEROORD J. Nonverbatim captioning in Dutch television programs: a text linguistic approach [J]. The 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 2005,10(4):402-416.
[11] MARSCHARK M, CONVERTINO C, MCEVOY C,et al. Organization and use of the mental lexicon by deaf and hearing individuals [J]. 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 2004,149(1):51-61.
[12] 王文科.特殊教育导论[M].3版.台北:心理出版社,2000.
[13] 徐静.语音识别技术在高校听障生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递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2007.
[14] 李启隆,李明,蒋雪峰.听障学生课堂教学模式发展的新走向[J].中国特殊教育,2007 (6):55-58+34.
[15] 郑璇, 袁小勤.聋校开设“手语汉语互译”课程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特殊教育,2012 (5):29-34.
[16] 张宁生.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5.
[17] 乌兰,曲学利,许家成.运用语音识别技术创设无障碍教学环境——对聋生语文教学的新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4):115-116.
[18] 卢杰. 教学语言的特点和要求[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31(12):13-14.
Research on Classroom Teaching Language of Hearing Impaired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Zhu Lin,Xue Kun,Yu Wenxin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75,China)
Abstract : Hearing impaired college students, due to impaired hearing and poor auditory transmission channels, meet obstacles i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which poses a great challenge to classroom teaching. The teaching of hearing impaired students mainly involves sign language teaching, professional teacher oral teaching plus sign language translation, and professional teacher oral teaching plus speech recognition technology to disseminate information. This paper uses the Shannon-Weaver communication model i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o analyze these three type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proces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roposes that the teachers should comprehensively use these three type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methods according to specific situations,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for hearing impaired students.
Keywords : Hearing impaired college students; Classroom teaching Languag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Shannon-Weaver communication model
DOI: 10.16255/j.cnki.ldxbz.2019.04.013
[收稿日期] 2019-03-18;
[修回日期] 2019-05-14
[作者简介] 朱琳(1976—),女,四川巴中人,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特殊教育;余文欣(1973—),女,北京市人,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
[通讯作者] 薛昆(1977—),男,北京市人,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Email:tjdj@buu.edu.cn
[中图分类号] G 76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 0310( 2019) 04- 0075- 05
(责任编辑白丽媛 )
标签:听障大学生论文; 课堂教学语言论文; 信息传递论文;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论文;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