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农村消费的关键是加快农民收入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民收入论文,关键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低迷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关键是要加快农民收入增长,解决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减缓的问题。
一、影响农民消费的关键——收入的增长状况
影响农民消费的因素很多,如农业发展水平、气候因素、消费环境等,但收入是影响农民消费的最直接、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我国农民的消费增长是以收入的增加为前提的。(见表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一改过去长期缓慢增长甚至停滞不前的状态,呈现出大幅度增长态势。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1998年的2162.0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98 年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指数为456.8(1978年=100)。在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农民的消费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从1978年到1998年,农民的消费水平由138元增加到1945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了近3倍。
表11978~1998年我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及消费情况
年份 纯收入绝
纯收入指数纯收入年
消费水平
对数(元) (1978年=100) 增长率(%) 绝对数(元)
1978
133.6
100.0138
1980
191.3
139.017.9178
1981
223.4
167.320.4199
1982
270.1
202.220.9221
1983
309.8
231.914.7246
1984
355.3
258.711.6283
1985
397.6
268.9 3.9347
1986
423.8
277.6 3.2376
1987
462.6
292.0 5.2417
1988
544.9
310.7 6.4508
1989
601.5
305.7-1.6553
1990
686.3
311.2 1.8571
1991
708.6
317.4 2.0621
1992
784.0
336.2 5.9718
1993
921.6
346.9 3.2855
1994 1221.0
364.4 5.0
1138
1995 1577.7
383.7 5.3
1479
1996 1926.1
418.2 9.0
1816
1997 2090.1
437.4 4.6
1937
1998 2162.0
456.8 4.4
1945
年份 消费水平指数 消费水平实际 消费的收入
(1978年=100) 年增长率(%)弹性系数
1978100.0
1980115.5 7.5 0.42
1981125.5 8.7 0.43
1982136.6 8.8 0.42
1983150.8 10.4 0.71
1984170.4 13.0 1.12
1985194.4 14.1 3.62
1986199.3 2.5 0.78
1987207.9 4.3 0.83
1988220.4 6.0 0.94
1989218.8 -0.7 0.44
1990219.5 0.3 0.17
1991234.2 6.7 3.35
1992257.2 9.8 1.66
1993272.2 5.8 1.81
1994290.6 6.8 1.36
1995318.6 9.6 1.81
1996361.6 13.5 1.50
1997375.8 3.9 0.85
1998377.2 0.4 0.09
资料来源:①《中国统计年鉴1998》,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年9月。②《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5月。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一, 我国农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从1978 ~1998年,我国农民的收入出现较大增长,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上升也相当快。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的年度,消费水平相应提高;实际收入下降的年度,消费水平随之下降。比如1989年,因为物价上涨幅度大,实际收入下降,农民的消费水平出现下降现象。
结论二,农村消费高潮的出现是较长时期农民收入快速稳定增长积累的结果。收入稳定增长一段时间之后,经过几年收入积累,农民的消费会出现一个较大的提高。比如1984年、1985年,农民的消费迅猛增长,消费水平增长率分别达到13.0%、14.1%, 消费收入弹性连续超过1,1985年甚至达到3.62,也就是说,该年农民收入增长1个百分点, 消费就增长了3.62个百分点。这一消费高潮的形成是以1980~1984年农民收入稳定快速上升、农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为基础的。相反的情况出现在1990年,由于1985~1990年农民收入增长有所减缓,特别是1988年、1989年高通胀影响了农民实际收入,1989年、1990年农民实际消费增长率为-0.7%和0.3%,1990年消费收入弹性下降为0.18,农民消费出现低迷。
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结论三:在农民收入增长减缓而出现一段时期的消费低迷之后,一旦收入恢复增长,被压抑的农民的消费需求将得到释放,消费将以更大的幅度增长,出现消费反弹,形成较强的消费高潮。比如经过1989年、1990年消费低迷后, 1991 ~1996年农民收入恢复稳定增长,农民消费增长迅速加快,消费收入弹性系数连续几年达到1以上,并且,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时间持续了6年之久。
二、加快农民收入增长对消费的促进作用
目前,加快农民收入增长对于农民消费水平和结构的提高与改善,对于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民消费水平将出现较大提高。农民收入增长加快,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引起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1998年我国农民收入的消费倾向为0.90,也就是说,农民把收入的90%用于消费。同时,由于1997 年后农民实际收入增长减缓,致使农民消费受到压抑,1998年农民消费水平仅上升0.4%,消费的收入弹性系数仅为0.09。根据结论三, 我们可以预测,当前加快农民收入增长对于释放农民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将起很大作用,收入增长加快将使农民的消费水平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2.农民消费结构发生较大改善。1998年农民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为53.4%,说明食物支出在农民的生活消费中还占有相当比重。收入水平提高后,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农民花在衣着、居住、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医疗保健等项目上的开支所占比重会相应增加,消费结构更趋合理。
3.城乡消费差距会有所缩小。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一样,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一直较大,1998年城乡收入比为2.51∶1。 收入水平上的差距引起城乡消费差距。1998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达到6528元,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3.36倍。占全国人口70%的农村居民只消费了全国47.1%的消费品。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收入上的较大差别,阻碍了消费需求的正常扩展。加快农民收入增长可以缩小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消费差距,扩大消费品生产发展的市场空间。
4.激活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目前,我国市场供求关系已由供不应求的失衡状态转向供求基本平衡,一部分商品甚至出现了供过于求。城市居民对轻纺产品和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已经饱和,城市中新的消费热点的形成还存在着诸多体制与政策障碍。但在广大的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农民的消费需求还远远没有得到满足。到1998年底,我国农村耐用消费品中电冰箱普及率为9.25%,录像机只有2.09%,彩电为32.59%,洗衣机为22.81%,正处于家用电器普及阶段。消费品在农村市场有旺盛的需求,但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形成不了巨大的有支付能力的现实需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必然会增强农民的支付能力,扩大农村消费市场,从根本上推动工业生产,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三、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消费
加快农民收入增长,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1.国家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和扶持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向工业倾斜,使农业发展受到抑制。国际国内实践证明,工农业增长的合理比例为2~2.5∶1, 而我国建国以来的工业年平均增长率是农业的3.4倍,大大超过合理范围。 农业的发展状况与农民的收入直接相联,农业落后必然造成农民收入低下。
国家应改变“重工轻农”战略,使各级领导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关注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对农业、乡镇企业在投资、信贷、税收、价格、贸易政策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营造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大环境。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比较利益,缩小“剪刀差”,对主要农产品,如粮、油等,根据市场供求,确定最低保护价格,使农民能获得一定利润。搞好农产品收购,进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解决“卖粮难”,保证农民增产增收。
2.增加农业投入,特别是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最终要依靠科学技术。农业投入、农业科技投入不能完全交给市场。要采取切实措施,保证《农业法》和《科技进步法》的实施,确保我国农业科技投入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
要解决目前投资中存在的两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农业科技投入难以落实,资金到位率低。1993~1995年,国家财政收入实际增长4.4 %,农业财政收入实际增长16.4%,而农业科技财政拨款年实际增长率还不到1%。从中央到省、到地市、到县, 农业资金落实的金额层层减少,资金难以到位。第二个问题是目前农民收入偏低,对生产投资、科技投资带来的长期利益认识不足,大量农民的收入多用于生活和简单再生产,这种情况不利于农业投资的增加。
3.重振乡镇企业
近几年来,乡镇企业面临疲软的国内市场,生产效益不佳。“八五”期间到1996年、1997年,乡镇企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从42%下降到21%和18%,出口增幅从63.5%下降到11.4%和16.5%,引进外资年递增率从73%下降到15%、12%。1997年乡镇企业亏损面为15%,比1996年上升7个百分点;亏损额600亿元,比1996年增加33%。仅关停的乡村集体企业就达6.5万家,乡镇企业的亏损减少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面对新的市场环境,乡镇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优势,形成准确的市场定位。乡镇企业不应只把眼光盯住城市消费品市场,与国有企业争夺有限的城市市场,而要面向农村市场,生产能够满足农民需要的产品;开发拳头产品、特色产品,重视技术创新,改变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市场占有率低的状况。同时,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应改变内向型经济的特征,把握东南亚经济开始回升的契机,面向国际市场,采取商品贸易、技术贸易、劳务贸易等方式参与国际分工。通过产业结构高度化和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
4.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关系到农民利益和社会稳定。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规范各级政府行为,杜绝以资代劳、乱摊派、乱罚款现象,不许巧立名目多收费,不许把村级债务转嫁给农民;要精简机构人员,形成“小政府,大社会”,多为农民服务;杜绝人为抬高收入水平,变相多收提留统筹费,加重农民负担的现象,解决目前“三提五统”费增幅大大高于农民收入增长幅度的问题;解决税收中按人头平摊的作法所引起的不同收入农户负担事实上不平等的问题;要实行扶农养农的低税政策,征税上坚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