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义桎梏下的人性扭曲与道德重构——《首相》主人公巴里赛形象评析论文_宋健衡 郝涂根

功利主义桎梏下的人性扭曲与道德重构——《首相》主人公巴里赛形象评析论文_宋健衡 郝涂根

(安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维多利亚中后期文学与民族道德的重构研究”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AHSKY2014D110

摘要:《首相》描述了主人公巴里赛在维多利亚时代功利主义思想负面影响的诱导下,不惜扭曲自己的的天性、牺牲他人利益去追求地位和权力,结果导致人格扭曲、自我丧失,说明功利主义会使人忽视人性,并带来道德和生存困境,指出只有摆脱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回归自然情感,用爱构建人际关系,个体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社会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

关键词:维多利亚社会;功利主义;道德重构

一﹑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

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首创的功利主义思想是维多利亚时期的主流思潮,认为道德便是在俗世中获得最大量的快乐,指出人类的所有行为受制于“痛苦和快乐”这两个统治者。功利主义原则指的是“无论我们对任何一种行为予以赞成或不赞成的时候,我们是看该行为是增多还是减少当事者的幸福。”[1]根据该理论中的“最大幸福原理”和“自利选择原理”这两个基本点可以推断出:所有具有理性思维的人都会以追求自身的最大幸福为目标,因此,所有人都全力从事能带来最大幸福的活动,而不理会这些活动是否会给他人带来不利影响。边沁的功利主义虽然能帮助世人摆脱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但是它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

首先,边沁的功利主义忽略了人性的复杂性。虽然奋斗会带来被社会认可的快乐,但如果超我和本我发生冲突,而自我又无法调节时,个体就会产生焦虑

和痛苦。其次,边沁的功利主义关注个人利益,忽视了集体和他人的利益,会导致个体无视他人利益,造成人际冲突,破坏社会和谐。

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工业革命达到了顶峰,消费主义迅速蔓延,拜金主义思想盛行,舒适富足的物质生活和各种欲望的充分满足成为大众追求的快乐目标。既然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认为道德就是获得尽可能多的快乐,那么追求金钱、地位和权力能带来快乐,就是符合道德标准的。于是,金钱、地位和权力成为19世纪英国社会的合理追求目标。在对金钱、地位和权力的疯狂追求中,人们也逐渐受其控制,扭曲自己的个性,从而失去自我而异化。

二﹑功利主义桎梏下的人性扭曲

《首相》的巴里赛公爵是19世纪英国的成功者典范。他青年时代就以首相职位为目标,先是迅速从一个贵族青年上升为财政大臣,最后成为政府的首相。作为首相,他享受着高贵的社会地位和富裕的物质生活。他“花得起所谓他们收入的三倍,照样不愁给儿女们留下家产。”[2](P44)妻子挥霍无度,热衷于举办奢华的晚宴来招待政客。身居高位的他在组阁时还可以随意安排他人的命运,按其夫人的话来说:“在我们一伙人,谁得最高勋位,封到什么郡,谁封男爵,封伯爵,谁的名字一遇到事儿就站排头,可大不一样喽。”[2](P45)从外表看,巴里赛已经达到人生巅峰,享有极大的快乐和幸福。但这外在的成功却并不符合他的天性。他安静忧郁﹑腼腆保守,“政界基本知识根本无法让他学会。比如说心里痛苦却强装笑脸换取别人的支持,……(他)恐怕一辈子也没这个能耐。”[2](P43)首相工作让他力不从心,在下级面前也感到手足无措。尽管如此,他还是努力迎合他人,用完美政治家的高标准来打磨自己,“因为我(巴里赛)已经把自己装进槽子里,嘎吱吱压成个模子,连捏带挤,又削又减,修理得又光又圆,好适应我干的这种差事。”[2](P49)可见,巴里赛完全受制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功利主义思想,认为道德就是尽可能获得快乐,追求地位和金钱合乎道德标准的,应该受到鼓励。但外在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只是迎合了巴里赛内心的超我欲望,却让他内心那个“安静忧郁﹑腼腆保守”的本我焦虑痛苦。风光无限的他忽略自己的天性,强逼自己坚守一个毫不擅长的职位。正是如此,他的天性被一点点扭曲,深陷于焦虑和压抑中,从未获得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快乐。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他不仅压抑天性,而且还从追求个人利益发展成极端利己主义。在他不顾一切向前拼搏的过程中,自我为中心的思想逐渐占据上风,导致他不愿意与地位较低的人密切来往,不再主动和他们搭话,甚至曾经并肩作战的盟友费恩都感到他的疏远,“当我(费恩)先开口说话时,尽管他摆出一副彬彬有礼的姿态———也太有礼了———我就知道他烦了。”[2](P202)不仅如此,巴里赛还试图迫使妻子屈服于自己,不允许她发挥自己的才干,一味压制她的智慧﹑热情、和雄心,以此来构建自己的男性主体地位。他不准妻子担任女王宫廷里的任何职位,声称“所有结了婚的女子有共同要受的约束,除此之外的其他约束”[2](P50)都应该免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他的本意是要将妻子桎梏在家庭角色中,阻止妻子发挥自己的社会才能。可见,功利主义诱发的极端利己 主义已使巴里赛人性扭曲,无视他人利益,忽视人际间正常的情感关爱和相互扶持,最后他失去的是与盟友之间的友情﹑与妻子间的感情。

功利主义思想的诱导最后致使巴里赛的家庭生活面临崩溃,工作上腹背受敌。妻子对他满腹怨言,政客对他发起联合攻击,导致“他一天天憔悴下去,稀落的头发逐渐灰白,瘦长的脸颊则更瘦更长,纯粹一副老人相……”[2](P480)结果他终日不得安宁,恐惧有朝一日会被赶下台,恐惧妻子会远离他。虽然表面上巴里赛获得了权力和地位,也成功控制住了妻子,但内心深处他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其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已经到了无法调节的地步,极端个人主义使他永失盟友和家庭。巴里赛深陷人生困境,正是因为他笃信当时社会盛行的维多利亚功利主义思想,其负面影响诱使他不顾一切追求金钱﹑地位和权力,以追求快乐,最终以扭曲天性﹑丧失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告终。巴里赛在功利主义思想桎梏下的人性扭曲是维多利亚社会道德和生存困境的一个缩影。

三、道德重构

自然情感是人性的最真实体现。自然情感的满足度也标志着一个人内心真正的幸福度。此外,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类必须交流互助,才能将社会延续发展下去。当天然情感和人际关系被某种错误思潮所误导,以至于异化和扭曲,人类的精神危机必然难以幸免,社会也必然会落入道德和生存的困境。特罗洛普通过小说揭示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这一社会困境的同时,也在通过主人公的命运再次抉择展示困境的解决之道,即摒弃功利主义思想的负面影响,保持自然情感,用真诚自然的爱面对自我和他人,从而构建自我主体,实现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最后达到全社会的道德重构。

巴里赛的心灵困境更多源于当时社会的“拥有金钱﹑权力和地位”即为成功的定义,因为这一标准有悖于他的天性。他厌恶政坛上无休止的勾心斗角,“一直盼望着有一天能……和孩子一道远走高飞,找一个美丽的地方住下来,像其他人一样生活。”[2](P394)当他在政治上四面楚歌、家庭几乎分崩离析时,巴里赛意识到功利主义思想的负面影响给家庭和自身带来的伤害。因此,他决定要在忠于内心的本我和社会所要求的超我之间做出选择,而问题的关键便是辞去首相一职。只有离职,他才能脱离权力之争,从此过上内心真正渴望的田园生活。辞职之后,他声称:“我们的烦恼到此结了”[2](P58)同时,他改变了男权社会里男人一贯颐指气使的态度,开始采取平等态度对待妻子,“他在她身边坐了下来紧紧地挨着她,……差不多搂住了她。”[2](P302)“坐下”、“紧紧地”、“搂住”这一系列肢体语言清楚显示了巴里赛的改变。辞职和主动修复家庭关系,表明巴里赛不再依靠社会标准来定义自己,而是真诚面对发自内心的自然情感,迎合内心的本我,并以此构建自身的主体地位。据此,巴里赛一定程度上寻回了自我,获得了财富和权力不能给予的平静与祥和。

曾深受功利主义负面影响的巴里赛最后借助自然的情感摆脱了个性压抑扭曲、人际关系冷漠的生存困境,从而找到了一条通向平静祥和的心灵之路,最后获得了真实永久的幸福快乐。可见,

对金钱、权力和地位的疯狂追求会引发社会道德危机,社会道德的重构需要依靠主体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和随之而来的和谐的社会关系。

四、结语

19 世纪维多利亚社会盛行拜金主义思潮,倡导功利主义思想,以利己为前提,追求物质和权力为基础的快乐,结果扭曲自己的天性、忽视他人利益,人际关系紧张,整个社会出现道德和生存的困境。《首相》中巴里赛在自然的情感的引导下,重新构建自我主体,用爱重建人际关系,重获内心的宁静。作者通过巴里赛的转变为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道德重构寻求了方向: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会带来社会道德和生存困境,只有摆脱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回归自然情感,用爱构建人际关系,个体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社会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M].北京:商务出版社,l987.211-212.

[2][英]安东尼•特罗洛普.首相[M]. 秭佩,冯建文,等,译.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

[3]Smalley,Donald(ed.). Anthony Trollope: The Critical Heritage[M].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69.103.

[4][英]安东尼•特罗洛普.特罗洛普自传[M].张禹九,译.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131

论文作者:宋健衡 郝涂根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  ;  ;  ;  ;  ;  ;  ;  

功利主义桎梏下的人性扭曲与道德重构——《首相》主人公巴里赛形象评析论文_宋健衡 郝涂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