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视点 职业教育:大家的事大家来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视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我市政府近年来清醒地认识到,一流的机制,二流的设备,三流的劳动能力,生产不出成本低、科技含量高、质量好的产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基础,已经深入人心。但办教育仅靠政府是不行的,为了进一步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对中、初级职业教育的需求,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面,我们在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教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一、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力量办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建立“职业教育主要依靠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举办”的新体制,确立社会力量办职业学校的主体地位。1991年,温州市人大审议通过的《温州市教育发展纲要》,要求把发展民办职业学校作为科教兴市的一项重大措施,抓紧组织实施。1993年3月,温州市委、 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温州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规定》,明确提出了要进一步鼓励全社会兴办职业教育。同年7月, 市政府又颁发了《温州市社会力量办学的暂行规定》,确立了社会力量办学的法人地位,对收费、教师聘任、内部管理等方面作出了规定,使学校在人事调配、经费使用、机构设置、招生、办学等方面扩大自主权,调动了社会各界的办学积极性。目前,市、县级地方党政领导在抓好示范职业学校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力量办职业教育,把他们看成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社会办大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给予了热情鼓励和有力支持。
二、从温州的实际出发,采取多渠道集资和收费相结合的办法,解决社会力量办职教中的经费问题。主要措施有:行业、企业办的职校,其办学经费从提留的职工教育费中列支;实行学生缴费上学,其标准高于公办学校,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结余部分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扩大办学规模;在征地、建造校舍方面,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采取政府支持一点和银行贷一点的办法,帮助学校建设校舍;发动社会捐资助学。温州市民进职业中学在建新校舍时,政府无偿提供学校用地,台胞捐资40万元,民进成员集资50万元,历年节余100万元,使2000 平方米的教学大楼顺利落成。瓯海区曙光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主要依靠当地企业家、专业户和学生家长集资800多万元,建成了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校舍,增添了设备,办学条件达到了全市一流水平。
三、在师资配备方面,给予多方面的政策倾斜。我们允许公办学校的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到民办职校兼课。允许公办教师通过人才交流中心,停薪留职,到民办职校任教。为民办职校向社会招聘合格教师提供服务。在评定教师职务方面,民办教师享受与公办教师同等的待遇,并沟通与大专院校的联系,定向培训民办职校学历不合格的教师。由于采用多管齐下的办法,较好地解决了民办职校的师资问题,逐步建立起一支比较稳定的合格的教师队伍。
四、切实加强对社会力量办职校的领导,促进民办职教健康发展。市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订了社会力量办职校的等级评估标准,逐步把社会力量办学纳入了法治和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定期开展检查和评估。对办学成绩显著的学校,政府给予表彰,举行授牌仪式,并拨专款予以奖励,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对评估不合格的学校,限期整改。经复查仍不合格的,取消其办学资格。近两年已评出A级学校4所,B 级学校12所,C级学校4所。由于落实了督导评估的各项措施,使全市社会力量办学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效益日益显著。
由于政策到位,措施得力,我市社会力量办的职业学校已呈现与公办职校平分秋色之势。办学者主要有企事业单位、行业部门、民主党派、乡(村)集体、公民个人等。近两年,仅市直属企业就有建设、机械、东方、二轻、港务、公路等公司举办的6所职业中学。 在民营经济发达的乐清市,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集团公司,把创办上规模、上档次的职业学校作为投资的热点,仅1995年就办了5所职业中学, 其中阳康职业技术学校和蓝房外国语职业学校,已成为温州民办职教的窗口学校。
我市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教育普遍注重教产直接结合、供需直接见面,办学富有活力。在专业设置方面,能结合本行业、本系统用人需求,做到“按需开设、主动服务”。鹿城区工交委主办的工交职业学校,根据区街企业的需求,制订了职校的办学规划,从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到人才规格、实习教学、毕业录用等等,都有全面周到的安排。为使学生更具适应性,该校还聘请20位骨干企业的厂长(经理)担任产教合作委员会委员,共商学校发展大计。该校毕业的机械、电子、财会等专业学生,就业对口率高达90%以上。在办学规格方面,有高中层次,也有初中后“三加一”培训,还有与大学函授、成人高校相沟通的高中后“三加二”大专高职教育。在学制方面,采取“长短结合、日夜并举”的方针,有三年制、二年制的学历教育,也有一年、半年的短期培训。在招生方面,采取统一招生与自主招生相结合,自愿报名与委托代培相结合,使各职校生源充足。在毕业生录用方面,采取学校推荐与学生自荐相结合,人才市场介绍与用人单位上门招聘相结合。灵活的办学机制,不拘一格的育人办法,带来了巨大的办学效益。
“八五”计划期间,全市社会力量办的职业教育, 职高毕业生1万多人,职业培训100多万人次, 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以动手能力见长的实用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素质,较好地适应了经济建设的需求。1994、1995年,市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的分别达到90%和99%,其中社会力量办的职业中学承担了50%的招生任务,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我市社会力量办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也促进了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标签: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