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进投资 大势所趋——对港商拓展中西部地区投资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港商论文,大势所趋论文,中西部地区论文,西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中国政府正实施投资重点西移的战略性转变。即将拉开帷幕的中西部地区大规划开发、开放热潮,将为香港投资者提供新的发展契机。港商宜及时抓住机遇,调整投资策略,积极拓展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
一块充满诱惑力的投资处女地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特别是能源、交通滞后,资金短缺,人才流失,经济发展步伐比东南沿海地区缓慢得多。到1994年底,中西部地区18个省、自治区批准外商投资企业不到4万家,占全国总数的17%,外商投资金额107亿美元,占全国的10%。
中国经济开发重心西移,是“九五”计划确立的一项建设方针。1996年作为“九五”开局的第一年,中西部的开发建设已摆开阵势。从1996年开始,中国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工作的扶持力度,大力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对中西部吸引外资的审批权限、产业政策等作适当调整,主要有: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导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进一步理顺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加大中西部地区资源勘探的力度;逐步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国外优惠贷款的使用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并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和巨大的潜在市场,劳动力成本和土地费用低。中西部城市,特别是西安、武汉、成都、重庆等市科研人员队伍庞大,科研机构密集,发展高科技企业具有良好条件。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矿产资源开发、原材料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劳动密集型工业等领域,将是未来十年包括港商在内的外商投资折道难得机会,前往中西部洽谈投资的外商日益增多。现在,已有不少有眼光的外商投资者看中中西部地区的市场潜力,包括一些大的跨国公司,相继投资于中西部的四川、云南、贵州和西藏等省区开发。位于西南地区的四川省,新签协议外资额15亿美元,超过了沿海地区的广西和海南,进入前十位行列。今后中西部地区拥有较强大的重化工业基础,中国的产业政策倾斜实际上是向中西部倾斜,这不但对香港投资者带来更大投资空间,而且对工业基础薄弱、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制造升级转型的香港经济也将会是不可多得道右一次机会。
在中国的三资企业中,香港商人的投资额一直居于榜首,合资或独资开办的企业超过13万家,约占内地27万家外资企业的一半,港商直接投资累计金额776万美元,占境外实际投入资金的58%。在过去10多年中,港商到沿海地区投资,主要是基于沿海地区投资环境优于中西部地区,投资目的无非是两个,一是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与土地,以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二是开拓12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把产品就地销售。港商前些年投资沿海地区大多偏重于第三产业如房地产、酒店、饮食、娱乐设施,以及传统出口加工型轻工业。
经过10多年的发展,随着沿海地区劳动力、原材料成本的不断增加,投资回报率日趋下降,相比之下,目前中西部投资环境已获改善,劳动力成本低,资源有保证,地方政府吸引外资愿望强烈,又有新的优惠政策,如允许外资企业的产品较多地或大部分内销。而且,随着内地政策的调整和香港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港商在内地房地产上的投资开始减少,转而投向制造业者不断增多,对发电厂、电讯、公路、码头、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逐渐增加。中西部基础建设、重工业及高科技工业等已被列为国家的重点发展项目。港商在这些项目方面虽然涉足较浅,然而可凭借其优越的国际商业网络、充裕的资金、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发挥对内地政策和环境熟悉的优势,与欧美的企业合资在中西部地区发展。此外,港商投资中西部可借助内地的科技实力开发出自己的高科技产品,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因此,香港投资者应抓住中西部为香港提供庞大投资发展的崭新机会,凭借自身优势,未雨绸缪,及时调整投资策略,从而争取为自身的长期经济发展带来莫大利益。
挑战下的投资策略选择
中西部地区对香港投资者既是一个好机会,同时也面临不少新的挑战。
首先,中国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各生产部门,重点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香港科技开发和运用能力低,转移到内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香港制造业几乎都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在过去比较重视利用内地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并因此也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技术层次的提高。因此,随着今后中国不断提高对外资的技术要求,香港一些投资者在中西部投资将会遇到不少困难。今后几年中国大中型企业改造将是重头戏,技改投资由“八五”期间占总投资的25%提高到45%,在这方面港商也将处于明显劣势。
其次,“九五”期间中国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基础产业、基础工业、支柱产业和高科技产业,香港过去既没有发展农业和水利的经验,也错过发展重化工业的时机,因而上述重点是港商的弱项。近几年港商也参与一些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但比重不大,特别是对铁路运输的投资仍是空白,而香港的强项是房地产、娱乐设施等,这却是今后在中西部引进外资中要受适当控制的项目。此外,一些香港投资者习惯于短线投资,争短期回报,与中西部地区今后对外商投资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少数投资者热衷于投资性较强的项目,这在今后将也不为中西部地区所提倡。
要加快拓展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港商应针对目前中国政府将投资重点西移,主要鼓励外商投资基础工业、原材料工业和高科技产业,实行投资产业和地区的政策导向,特别是加快进行税制改革,对外资逐步实施国民待遇的现实状况,积极调整投资策略。目前内地实施税制改革,取消税制优惠,实行台账制度,在短期内对港商有一定负面影响,但也提供新的机遇。做生意一向以灵活著称的港商,宜根据市场条件从长计议,及时调整投资目标和策略。
港商应改变过去不问条件、一窝蜂做生意的办法,抓住地方特点,视各地政策的开放进度和变化进行部署,以商贸、展览启动,从资源开发到加工、销售实行一揽子投资。如在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四川投资肉类、食品加工业,产品出口或内销。从目前情况看,意欲投资中西部地区的港商,除了在税制改革宽限期内尽早抢入,以获取最大利益外,劳力密集企业可考虑大量迁往中西部地区。同时,港商还应及时跟进内地拟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的有利机会,积极考虑扩大产品内销。在目前的内地市场上,港资企业比跨国公司更熟悉中国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能力,而在产品素质、灵活性方面又强于国企产品,如能准确把握市场定位,走中高档路线,可望使产品有较强竞争力。一旦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香港的资金、信息、管理技术和营销经验与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劳力和科研实力等优势互补,可达至“梦幻组合”。鉴于中西部地区还未放开批发、零售业,而港资企业的品牌开始面对国内、国际的品种竞争,港商也可借鉴欧美、新加坡等批、零大企业的经验,在港商于内地已有的零售企业基础上,重点向连锁店方向发展,以建立香港品牌和形成自己的分销渠道。
中资企业的投资中介作用
内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在香港设立的中资企业,由于本身的性质和地位及它与中西部地区天然的紧密关系,为港人拓展同内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投资贸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便利。中资企业将成为港商向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一个可靠的支持力量。如中银集团为港商提供资金,它将直接为到中西部地区投资的港澳商人提供贷款,中银集团属下的银行牵头,与银行同业携手,支持港商在中西部地区发展大型建设项目。或由中资企业与港商合作,做法可采取与港商共同参与或承包某一行业的技术改造项目,或参与某一地区的开发,为港商介绍国内需合作的对象或内地投资环境及市场情况等。目前不少中资机构都设立了专门的投资贸易咨询和服务机构,如南洋商业银行设有中国投资咨询贸易部,新华银行设有贸易部,中国建设财务公司设有咨询服务部,而其他银行则设有业务发展兼营这项业务。
至1996年春,中西部地区在香港共有注册企业160家,投资金额10多亿美元。大陆中西部省区在香港投资企业的迅速发展,将为港商拓展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发挥“窗口”和“桥梁”作用。最近,西部各省市在香港的招商活动频繁,成交踊跃,效果显著,这也说明香港厂商对投资中西部地区的前景普遍看好。香港贸易发展局拓展内地业务趋向于侧重中西部省区,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港商加强了解中西部的经济情况,为进军中西部开辟各种路径。
嫁接、改造国有企业将是重头戏
国企改革是今后整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九五”计划的目标是到2000年使相当一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抓大放小”,即由国家采取“扶优扶强”的办法重点抓好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目前国务院重点抓好1000户大型国有企业),以保证对国民经济的调控。对国有小型企业,则进一步放宽政策,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股份合作以及拍卖、转让等多种形式进行改组和改制,其中对县属国有企业的政策将会放得更加宽。中西部地区的国有企业,由于信息封闭、技术老化、管理落后和经营机制缺乏内在活力,长期亏损严重,经济效益低下,约有80%以上处于亏损或半亏损状态,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因长期亏损严重,资不抵债,已濒临破产倒闭的边缘。
今后几年,国有企业的改组、改制将成为内地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而通过嫁接,渗股和购并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造也将是港商拓展对内地投资的主要途径之一。中西部地区数量巨大、领域广阔的国有企业改革,必将为港商提供多渠道、全方位的合作机会,并可能使港商掀起以收购、渗股和承包经营等形式为主要内容的又一次投资热潮。香港一些有眼光的实业界人士早就指出,香港工业转型必须扩大视野,如果能积极参与中西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造和技术嫁接,将会获得长远的投资收益。在这场参与国企改革的投资热潮中,实力较强的香港大企业可以参与内地大中型企业的改造,而其他实力较弱的香港企业则可以参与内地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或改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