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瑀 顾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200439
摘要: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属于临床常见病,多发于老年群体,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推进,此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直接影响着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临床上主要以药物与手术治疗为主,而关于药物治疗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多,因此本文探讨了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药物治疗进展,旨在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前列腺增生症;药物治疗;进展
引言: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属于老年常见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尿频、尿急及排尿困难等,据统计,约75%BPH患者>50岁,同时此疾病的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约42%BPH患者>70岁。根据国内外相关报道可知,BPH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常见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5α-还原酶抑制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等。现综述如下。
1 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
人体前列腺基质中含有三种α1受体亚型,与α1A、α1B、α1D正常所占比重相比,BPH患者的α1A明显提高,由63%上升至85%,而其他两种均有所下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研究可知,α1A受体可改善排尿期的尿流率α1D受体可改善储尿期尿频、尿急及尿不尽感等,而α1B受体广泛分布于血管,因此,临床上应避免使用此类受体阻断剂。根据国外相关报道可知,BPH患者行坦洛新或西洛多辛治疗,4~8mg/次,1次/d,其结果为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2 抗雄激素类药物
5α-还原酶抑制剂在前列腺组织中的分布较为广泛,其分为Ⅰ与Ⅱ型,二者均可抑制T转化,降低二氢睾酮的浓度,抑制前列腺增生,但后者的作用更为显著。根据实验研究显示,此类药物治疗BPH,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如:性欲减退、阳痿及射精障碍等。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10肽构成的,可调节性激素分泌,此类制剂的不良反应有性功能丧失、乳房女性化等。根据国外临床研究可知,新型可注射GnRHA,治疗BPH的结果为:迅速降低了睾酮浓度,降低了前列腺特异抗原水平,但患者出现的注射部位疼痛、潮热、红肿及乏力等不良反应[1]。
雄激素受体阻断剂可抑制靶组织摄取T,从而发挥了抗雄激素的功效,此类制剂口服吸收率较高,不良反应为乳房女性化、胃肠反应及肝功能异常等。
总结:综上所述,BPH的治疗药物具有丰富的类型,但由于此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此,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此保证临床治疗效果。相信,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抗BPH药物将更加高效与安全,进而将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杨艳玲,闵旸,夏玉叶,等. 良性前列腺增生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 世界临床药物,2011,05:295-298.
论文作者:王瑀, 顾伦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2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4
标签:受体论文; 前列腺论文; 患者论文; 药物治疗论文; 此类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药物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2月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