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整体优势开创研究工作新局面——1996年在全国计委系统研究所所长会议上的讲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计委论文,所长论文,工作新局面论文,研究所论文,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形势下计委系统加强研究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计委和物价局都是重要的国民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及其所属各研究所,各省、区、市计委研究所和价格研究所是一支重要的研究队伍。这支队伍是计划、物价工作的重要支柱,是加强宏观经济管理不可缺少的力量。
国家计委领导对研究工作十分重视。1988年姚依林同志就提出,计委要有一个智囊团,要组织队伍研究大思路,并批准成立了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邹家华同志兼任国家计委主任期间曾明确指出,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是一个处于国家决策系统之内的、直接为国家宏观决策、为国家计委中心工作服务的经济政策研究部门”,为确定计委系统研究机构的性质和地位指明了方向。陈锦华同志主持国家计委工作以后,对计委的研究工作和研究院给予了特别的关心、支持和指导。国家计委党组确定了研究院的办院方针,提出了定性、定向、定位的要求,这就是以应用对策研究为主,为委中心工作和宏观决策服务,办成国家计委的智囊团、思想库和联系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桥梁与纽带。要紧紧围绕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长远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想中央所想,急中央所急。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理论。国家计委领导还经常为研究院的研究出题目,交任务;一些通报经济情况和讨论重要经济问题的委主任办公会,一般都让研究院领导列席。委领导还经常将一些文件、资料批转给研究院,并经常为一些课题研究报告的修改、完善提出指导性意见。对于一些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委领导除了指示有关专业司局参考外,还通过计委办的内部刊物等渠道直接向党中央、国务院反映。此外,委领导对研究院改善办公和职工住房条件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国家计委领导对研究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是从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委转变职能的高度出发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计划、财政、金融是宏观调控的三个重要手段。要充分发挥国家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必须突出计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以及对经济运行的预测性和导向性。这就要求国家计委和省、区、市计委想大事,议大事,抓大事,从单纯分钱、分物、批项目中解脱出来,发挥计委作为各级政府管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参谋部的作用,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研究制定发展战略、中长期计划、产业政策、地区布局等重大宏观调控措施的协调配套上。概括起来是八个字,就是战略、总量、结构、布局。要注意研究大战略,提出大思路,制定大政策,搞好大平衡,调控大市场,抓好大项目,提出正确的政策建议和措施方案。制定政策要减少指令性,提高权威性,增加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提高计划的科学性。因此,在新形势下做好计划工作,就更加需要依靠研究队伍和研究工作,把决策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宏观经济研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计划、物价系统的研究机构肩负着重大使命。希望各省、区、市计委和物价局的领导对研究机构和研究工作给予更多的支持和指导,经常给他们出题目、交任务,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逐步改善研究条件。也希望研究机构的同志们树立“有为才能有位”的思想,开拓进取,深入研究,用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开创研究工作的新局面。
二、当前改革与发展中需要加强研究的重大问题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得明显成效,宏观经济环境进一步改善,今年的宏观调控目标可以实现。经济体制改革有新的进展,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继续保持稳定,为“九五”期间的经济发展开了好局,起了好步。同时,在前进中也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加强调查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下面我就需要加强研究的重大问题谈一些看法,供大家研究参考。
(一)关于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问题
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8年以来宏观调控的基本主题。1993年出现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并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措施,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使我国经济近几年在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同时,通货膨胀逐步缓解,基本实现了“软着陆”。预计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可控制在7%以内,物价上涨率低于经济增长率。但是,部分国有企业困难加剧,停产半停产现象比较严重,产销率下降,企业亏损面、亏损额增加,失业压力加大。在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继续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要不要继续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经济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其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意见认为,当前需求严重不足,必须改变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不能再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而应把解决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作为首要任务,要求放松银根,使经济周期尽快从低谷转向回升。我的看法是,当前主要不是需求严重不足的问题。就投资需求来讲,仍然存在着扩张甚至失控的可能。目前,在建的大中型项目有450多个,还需要投资1万多亿元;已批“九五”期间新开工的大中型项目的投资也要几千亿元;此外,还有不少大中型项目已上报国家计委等待审批。据国家计委和国家统计局去年对重点建设项目的快速统计调查,建设项目超概算平均在91%以上,致使实际投资比计划安排规模增加近一倍。据计委投资研究所汇总各省、市、区“九五”计划提出的增长速度、投资规模,都比《纲要》的目标高得多。一些地区上项目、铺摊子的要求还很强烈,投资扩张的势头还很强劲。因此,投资需求膨胀的压力依然存在。从消费需求来看,今年1—8月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9.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3%,高于上半年9.8%的经济增长率,也高于以往正常年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8—9%的幅度。居民收入增长依然较快。1—8月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比去年同期增长36.8%,8月末存款余额已达36705亿元。当前企业的困难,不是松动银根、扩张需求总量所能解决的。如果放松银根,将会再度导致经济过热,重新诱发通货膨胀,反过来会更加重企业困难。为了调整企业结构,只能在继续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微调。
当前研究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要突出研究经济总量与经济结构的关系,研究如何真正着力抓好结构调整,使需求总量围绕着结构调整的需要而适度增长;研究“九五”期间通货膨胀的成因、趋势及防止的对策措施;研究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税率、汇率、利率、失业率的相互关系,等等。
研究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对经济运行作跟踪分析,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与预测。同时还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做法。现在失业和通涨是世界性的两大问题。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认为美国的年通胀率应控制在2%以内,年经济增长率在2.5%左右较为适宜,以免造成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当超出这些界限时,就要以利率为杠杆,对经济进行微调。如1994年2月至1995年2月美国曾七次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1995年7月至今年1月却三次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其目的是实现低通胀下的经济持续发展。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找出这方面的规律。
(二)关于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问题
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纲要》的核心问题,是“九五”和下世纪前10年我国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应当把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贯穿于一切经济工作之中。为此,有一系列问题需要研究。首先,要研究经济体制转换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并在改革和发展中继续保持社会稳定。其次,要研究如何进一步处理好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把应由市场配置资源的领域交给市场,并发挥计划引导市场、调控市场的作用,着重管好宏观,管好重点;研究如何建立计划与金融、财政之间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发挥计划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功能,实行协商衔接,配合运作;研究如何协调中央计划与地方计划之间的关系,包括经济增长率、投资规模、产业发展、重大项目等的衔接、协调;研究如何衔接、协调综合计划与专业计划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切实转变计委的职能,改进宏观调控的手段、方法,提高计划工作的效能。第三,要研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切入点、突破口;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各个生产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其结合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金融、财政、产业政策如何体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研究主要行业(农业、机械、电子、能源、交通、建筑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近期目标以及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研究建立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等等。
研究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问题,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加强调查研究,注意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效益好坏的原因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三)关于开拓市场,选择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问题
最近,中央领导同志强调,要下大力量研究市场,开拓市场,把市场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来研究,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既有针对性又有战略高度的重要决策。
进一步开拓市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推进国有企业进一步转变观念,调整结构,缓解目前困难;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而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条件。
研究开拓市场,需要研究如何围绕市场需求的变化来抓好经济运行,考虑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开拓市场,当前主要是开拓农村市场和国际市场。我国农村市场潜在需求很大,开拓农村市场最根本的是要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并适当调整农产品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要围绕农业生产和生活消费的需求,研究如何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如何打通流通渠道,建立有效的流通组织,沟通城乡市场;如何搞好基础设施,为开拓农村市场创造条件。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要研究如何深化外贸体制改革,调整产品结构,实行多元化的对外贸易战略,包括把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作为开拓国际市场的战略;研究国际市场需求、国际贸易法规和国际营销方式,在扩大传统市场的同时,开发新的国际市场;研究提高一般贸易出口的比重,使加工贸易出口比重相对降低的措施和方法,等等。
研究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研究选择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原则。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选择,必须与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动趋势相一致,市场需求量要大;必须与现阶段产业结构升级要求相一致,对支柱产业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必须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相一致,有利于经济的集约化;必须有利于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打出中国名牌,体现无形资产的价值;必须有利于投资迅速回收,形成良性循环。从我国当前各方面条件看,选择城镇住宅、汽车作为“九五”期间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比较恰当的。
怎样研究开拓市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呢?一是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要按照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来研究如何开拓市场,选择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防止铺摊子,上项目,追求速度,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二是要研究配套措施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注意搞好平衡协调,避免重犯某些产业孤军突出,出现行业总量失控的错误。三是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研究如何从各地区的需要与可能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防止一哄而起,出现产业趋同化。四是要重视对流通问题的研究,结合开拓市场,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研究产、供、销的衔接以及有关流通渠道、流通组织的问题。
(四)关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从保持全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全局性要求出发,从保持和加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独立自主地位的战略要求出发,反复强调农业问题的特殊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今年战胜了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预计粮食总产量可达9600多亿斤,在去年增产的基础上增加了200多亿斤。但从总体和长期看,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粮食供需平衡是偏紧的。在整个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对农业和农村经济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
针对当前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借鉴国内外经验,研究在农村经营体制、农村市场体系、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这几个层次上,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探索解决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生产与国内外大市场结合的有效途径和形式;研究如何落实科教兴农战略,把农村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努力提高科技在农业增产和乡镇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如何立足于国内增加粮食生产,并适当进口,处理好粮食稳定增产与市场供应稳定的关系;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农村城镇化发展、减轻农民负担、扶贫攻坚以及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等问题。
研究农村经营体制改革,要全面、深刻地领会邓小平同志关于农村“两个飞跃”的思想,对于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既要坚持长期稳定,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和提高。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上,重点要研究解决粮棉等大宗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体制改革问题,积极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引导农民发展各种新的合作与联合,建立和发展连接个体农户和大市场的各种必要的中介组织。结合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研究如何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强有力的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体系,并使之制度化、法制化。
(五)关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问题
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既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十多年来,党和国家把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采取了许多措施,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试点,一批国有企业已经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显示了生机和活力。但是,总的说来,国有企业改革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国有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少企业资不抵债,面临破产的境地。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今年1—8月国有企业利税率下降35%,亏损额上升48%。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问题在于体制、机制、结构。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现在宏观环境比较宽松,是企业改革的好时机,需要研究有效措施,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过去计委研究单位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比较少。近几年来,锦华同志一再要求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这不仅因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问题,而且还由于国有经济是宏观调控的坚实依托。当然,计委研究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主要还是从宏观经济的全局和发挥计划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的角度来研究。因此,首先要研究如何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如何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和结构调整。中央提出,搞好大的,放活小的,这就需要研究国有经济在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研究哪些行业完全控制在国家手里,哪些行业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哪些行业可以放开。其次,要研究如何把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结合起来,把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实行大企业的发展战略与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结合起来,把资产增量与资产存量调整结合起来等。第三,研究实施增资减债、分离分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改革需要在宏观经济上采取哪些政策措施,以及如何加强部门之间的综合协调,等等。同时,还应从理论上弄清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内在原因、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与非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等问题。
研究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要进一步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计划与市场关系等论述,并以此为指导,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认真贯彻江泽民总书记近年来多次讲话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尊重实践,多作调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六)关于控制投资规模和调整投资结构的问题
投资是社会进行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活动,关系到经济增长、总量平衡、结构优化等全局性问题。当前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约占40%,而投资总规模的失控又是诱发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控制投资总规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的讲投资总规模还是偏大,投资率仍然偏高。去年固定资产投资率是34.6%,今年计划安排为32%,看来将有所超过,同“九五”计划要求的平均30%的投资率有差距。如果加上6—8%的库存投资,总投资率是相当高的。在建立起严格的投资约束机制之前,投资扩张的冲动仍然是个大问题。因此,控制投资总规模是整个“九五”时期应当着力解决的问题。
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很突出,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普遍存在。据计委投资所对各地区“九五”计划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将汽车、电子、化工、机械列为支柱产业的分别有22、24、23、25个省(区、市)。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有可能使我国产业结构出现新的失调。
另外,由于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资金分散,国家可直接调控的建设资金只占全社会实际完成投资的14%左右,加上地方政府可调控的也只有30%左右。这就形成了国家要上的重点项目上不去,而不是国家重点或不是国家倡导的项目却有资金,上得又多又乱,直接影响了投资效益。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如何引导社会资金,加强对投资的宏观调控,包括如何在投资领域集中力量办大事;如何引导社会资金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规定进行投资,调整投资结构;如何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处理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关系,发展资本市场;如何提高国有单位的投资效益;如何对基建、技改资金实行统一管理,等等。
研究投资问题要有新的思路,要从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高度来研究如何控制全社会的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不能只研究计划部门所掌握的投资如何用好,还应当研究对计划投资如何引导、调控的问题。
(七)关于进一步理顺居民收入分配关系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分配政策和分配关系的重大调整,激发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如居民收入总量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长和效益的提高,收入分配过分向部分社会成员倾斜;个人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不同行业特别是垄断性行业与一般行业之间的职工收入差距过大;工资外收入数量大、透明度低、管理失控等。特别是对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如不及早研究制定妥善的解决办法,势必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研究居民收入分配问题,主要是如何将是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规定的正确处理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加以具体化,提出改革分配机制、理顺分配关系的政策措施。包括如何处理工资内收入与工资外收入的关系,将职工全部收入工资化、货币化;如何调节高收入,保障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防止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如何处理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关系,防止按资本分配可能产生的累积效应;如何处理国有企业内部经营者与职工的工资关系;如何逐步缩小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等等。
研究居民收入分配问题,要联系研究与其相关的问题,包括如何提高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如何建立国有企业的成本约束机制;如何限制、监督国家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如何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工作,等等。
(八)关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都很快,地区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此同时,地区经济差距拉大,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地区间经济摩擦和利益冲突也日趋表面化。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妥善解决,不仅会影响全国整体效益的提高,加剧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的失衡,而且会危及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当前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促进各地区合理分工,建立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和省级经济;如何正确处理条块的矛盾,促进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相互协调,使区域经济按照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得到更快发展;如何合理确立各地区的发展目标,努力缩小地区间特别是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如何以城市为中心发展地区经济;如何加快改善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环境,促进其经济和社会全面振兴。
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长期形成的历史现象,缩小地区差距的目标设定,要以促进全国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保障社会稳定为出发点,积极采取措施抑制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分阶段地解决问题,达到目标。
(九)关于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问题
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1994年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必须长期实行的战略任务;《“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列入了中长期规划。因此,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十分重要。
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是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如何协调发展,包括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生存质量的途径和方法;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重要资源的替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的综合整治;区域综合开发和消除贫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持能力的建设,等等。
可持续发展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同等重要的战略选择。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为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必须保持比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并逐步改善发展的质量。只有经济增长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才能提供必要的能力和条件支持可持续发展。同时,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以上需要加强研究的重大问题,主要是从全国改革和发展的角度讲的。各地计委研究所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当地党委、政府及计委领导的要求,选择突出的问题进行研究。价格研究所要围绕价格形成机制、调整价格结构、整顿价格秩序、建立健全价格调控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课题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提高研究水平和成果质量,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真正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起到参谋的作用。
三、进一步加强计委系统研究工作的联系和合作
在国家计委党组和各省、区、市计委党组的关心和支持下,全国计委系统的专业研究队伍不断发展。目前除国家计委有宏观经济研究院及其所属的9个研究所之外,27个省、市、区计委及深圳、宁波、广州、武汉、哈尔滨等市计委也设有研究所,其他省、区及副省级城市计委也设有经济研究室;23个省、区、市物价局设有研究所或研究室。据不完全统计,计委系统有专业研究人员2000多名,其中高级职称200多名。从总体上看,这是一支研究学科比较齐全、 研究领域比较广泛、人员素质比较高的研究队伍。这支队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些观点和政策建议已被各级政府在制定战略、规划和政策时采纳,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例如,1989年由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牵头组织计委有关司、国务院有关部委研究单位和部分省市计委研究所共同完成的《中国全面节约战略、规划和对策研究》课题成果获国家计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其中“实行全面节约战略”的建议已被《“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采纳,其理论和计算方法在地方计委和有关部委编制规划时已广泛应用。1992年国务院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总体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的、由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牵头组织计委有关司和浙江、四川省计委研究所的同志参与完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及实施步骤》课题成果获国家计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中一些观点和建议受到了党的十四大文件起草小组的重视,发挥了作用。上海市计委经济研究所完成的《九十年代上海经济发展研究》和《浦东新区开发战略综合研究》、山东省计委经济研究所完成的《建设海上山东的设想》等研究成果都获得了国家计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中一些观点和对策为当地政府制定战略、规划和政策时所采用,取得了较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其他许多研究所也有不少好成果,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充分肯定各研究所和计委系统研究工作成绩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我们的研究工作距离国家计委党组、各地计委、物价局党组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贴近实际不够;二是与中心工作结合不紧,提出的政策建议水平还不够高;三是动作慢,不够敏感,不能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的成果出来时已时过境迁;四是研究力量分散,习惯于各自为政或单一专业孤军奋战,形不成多学科联合作战,没有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难以出“拳头”产品。这里,我就进一步加强计委系统研究队伍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问题谈几点意见:
第一,提高对研究工作加强联系与合作重要性的认识。作为我们研究对象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有内在联系的大系统。对其中任何一个问题的研究,往往涉及众多的学科和不同的层次,单凭个人或几个人的研究显然是不够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仅从一个学科或针对一个层次的问题进行研究也难以准确地揭示其内在的规律并作为决策的依据。开展多学科、多层次的联合研究势在必行,这里提高研究成果质量的正确方法。同时,加强研究工作的合作也是宏观经济与省级经济、微观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计委系统研究队伍之间已基本上具备了开展合作研究的条件,希望各研究单位把加强联系、开展合作研究摆到重要地位,商榷和落实加强合作研究的措施。
第二,积极创造条件,推进计委系统的合作研究工作。当前,由于体制上和经费上的制约,全面推进计委系统的合作研究有一定困难。因此,合作研究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急于求多、求全,成熟一个组织一个,循序渐进。
第三,积极探索加强联系、开展合作研究的具体途径和方式。关于这个问题,宏观经济研究院草拟了一份意见,从信息交流与信息联网、选题和成果交流、人员交流与培训、合作研究与联合咨询、联合出国考察、联合举办不同类型学术活动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初步设想,还很不成熟。希望各研究单位为拓宽加强联系、合作研究的途径和方式提出宝贵意见。
标签:宏观经济论文; 国家计委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可持续发展目标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通货膨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宏观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