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述评_企业核心能力论文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述评_企业核心能力论文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核心论文,理论论文,能力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主要研究价格在平衡市场供求、追求和实现市场均衡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服务于这一目的,该理论以进入市场的企业和消费者作为最小分析单元,不研究企业内部,是故通常被称为“企业黑箱理论”。以科斯(Coase,R.H .) 理论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理论将最小分析单元扩展到所有的个人,打开了企业这个黑匣子,提出了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成为主流企业理论。然而,现代企业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中的诸多现象,随着信息革命的出现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在进入90年代之后,一种全新的企业理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Core Competence Theory of the Firms), 逐渐成为最新的企业理论和重要的企业管理理论。

一、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兴起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出现首先源于现代企业理论的局限性。企业作为一种行政性协调机制,或是一种契约组织,强调的都是交易过程中的各种“规制”,无一例外地忽略了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的企业所具有的独特“生产”特性。依据这一理论作指导,企业决策机制、供应机制、生产机制、销售机制等的区分都不再考虑生产成本,而仅仅关注交易成本,背离了现实。而且现代企业理论无法有效解释现实企业实践活动中的一些重要现象。例如,企业运用外部资源从事过度负债经营的活动。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负债经营问题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企业边界的确定,即企业负债的多少取决于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等于企业内部行政协调的边际成本的均衡点。然而,如果企业在某一时期急需利用企业外部某种资源的特殊功能,虽然内部协调的边际成本大于市场交易成本,也必须引入。现代企业理论只能使企业处于被动和停滞状态。此外,只从边界均衡理论出发而不加选择地利用外部资源,容易造成企业把内部重要的知识信息传递给要素投入加盟者,最终使企业处于被动局面。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迅速兴起同时源于主流企业战略理论的缺憾。在管理科学的发展历程中,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末期强调经验管理,20世纪初至40年代信奉科学管理,40年代末至60年代末风行行为科学,60 年代末至70 年代崇尚战略管理。 到80 年代初,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的竞争战略理论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这一理论的核心是波特提出的“五性分析模型”(Porter'sFiveForcesModel),即在对企业竞争者、购买者、供应者、替代者、潜在竞争者(产业潜在进入者)五种力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竞争战略。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实际上是将以结构一行为一绩效(SCP )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企业战略管理领域中,有关产业结构、产业内优劣对比、进入壁垒、退出壁垒、壁垒后的相互勾结等概念和相关理论为解释企业如何制定战略获取持续超额利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经济学分析。然而,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仍然有不尽满意之处,甚至存在致命的缺陷:(1 )波特的五性分析模型不能突破把企业视为“黑箱”的局限。按照这一理论,企业自身的力量是既定的,企业的战略选择取决于当前企业与外部力量对比位势,未来企业内部的成长和自身力量的变化并不是现在企业制定战略所考虑的问题。(2 )波特实际上是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波特以企业作为最小的分析单元,研究的侧重点却是产业的特性、产业的发展趋势、产业内外相关企业的相互关系和力量对比,并没有很好地站在企业成长的角度分析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在指导企业实践中乏力。

鉴于以上原因,一批企业理论和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人员提出必须重新认识和分析企业,努力寻求一种全新的理论,以期更好地说明:企业是什么?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什么?企业如何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在这一过程中,把落脚点归于企业所拥有的特殊能力,从企业内在成长的角度分析企业并对上述问题给出回答的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应运而生,成为90年代企业理论和战略管理领域的一支奇芭。

二、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主要观点

企业核心能力的思想可以追塑到亚当·斯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等的理论中。1776年,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企业内部劳动分工决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成长,而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强调企业之间的能力分工,企业内部的能力分工决定企业的成长。1925年,马歇尔提出了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差异分工”,并指出这种分工直接和各自的技能和知识相关。1959年,伊迪丝·彭罗斯(Edith Penrose )发表了《企业成长论》一文,她从分析单个企业的成长过程入手,对企业拥有的能够拓展其生产机会的知识积累倾向给予高度重视,特别强调了企业成长过程中两种主要的内在机制:(1 )企业如何积累“标准化操作规程”和“程序性决策”方面的知识的机制;(2 )企业如何积累用于产生“非标准化操作规程”和“非程序性决策”的新知识的机制。她认为,企业管理就是一个连续产生新的非标准化操作规程和非程序性决策并不断地把它们转化为标准化操作规程和程序性决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依赖于企业内部的能力资源。此外,乔治·理查德森(George Richardson )在1960年发表的《信息与投资》和1972年发表的《产业组织》、理查德·尼尔森(Richard Nelson)等在1982年出版的《经济变革成长论》、盖瑞·哈默(Gary Hamel)等在1990年发表的《公司核心能力》和1994年发表的《企业能力基础竞争论》等都极大地推动了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发展。尽管企业能力理论目前尚无统一而严密的理论体系,不过在一些问题上已经达成了初步共识。

1.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集合体。这一理论认为,应当以最本质的同质的东西来规定企业的内涵, 这种同质的东西就是“能力”(competence)。哈默认为,“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 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流的学识。”表面看来,企业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1)有形的物质资源。如企业占用的生产场地、 企业拥有的建筑物、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使用的设备与各种工具器具、企业的存货、企业的库存货币资金、有价证券、企业对外投资形成的资产、企业的在途商品、企业雇佣的各类人员等。(2)无形的规则资源。 物质资源的堆砌并不能形成有序而有效运作的企业,必须有一些规则来规范企业各投入要素结合的方式,这些规则既包括有关法律、法规、企业内部成文的规章制度,也包括参与企业行为活动的各当事人之间达成的成文约定俗成的默契,还包括企业的伦理、道德、文化等。有形的物质资源和无形的规则资源,对企业来说都只是表面的和载体性质的构成要素。唯有蕴藏在这些要素之后的能力,才是企业活的本质,对企业而言,物质资源和规则资源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们各自背后的能力。企业的能力是企业长期积累和学习的结果,和企业的初始要素投入、追加要素投入、企业的经历等密切相关,具有突出的路径依赖性(Path- dependence)。企业能力存在于员工的身体、战略规划、组织规则、文化氛围之中,由于路径依赖的作用和能力对企业整体的依托,企业的任何一部分脱离企业之后都不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原有“能力”,企业是一个特殊能力体。

2.能力是对企业进行分析的基本单元。首先,对企业进行分析的最小单元,既不是单个的“人”,也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一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组成的“组织单元”(或称“团队”),更不是其它的“物”的因素或具有“社会”性质的规则因素,而是反映企业本质的能力。能力的区分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不过并不妨碍对企业的深入分析,企业拥有的能力总是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可以区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组织能力和社会能力、技术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管理能力,且每一种能力还可以细分。其次,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拥有的最主要的资源或资产,企业能力可以从本质上把企业能够承担和进行内部处理的各种活动界定清楚,企业核心能力的储备状况决定企业的经营范围,特别是决定企业多角化经营的广度和深度。例如,杜邦公司因开发尼龙等纤维品而一举成名,杜邦的这一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公司长期在纤维品染色方面积累的特殊能力。1984年处于极度困境中的美国国际电报电话公司(ITT)宣布解散, 公司的困境源于过度追求“非相关性多角化”造成的核心能力缺失。基于只提供“其它公司在同等成本、同等质量以及同等的社会关心等条件下所不能提供”的产品基础上的战略分解使公司起死回生。再次,企业核心能力的差异决定企业的效率差异,效率差异决定企业的收益差别。各企业的员工组成与能力、组织结构、经历、内部各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方式等各不相同,由此各企业在从事相同或不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具有了不同的能力,显示出不同的效率,表现在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成本、产品特色、服务质量、市场位势等方面,并最终体现在获利的多寡上。企业获取“租金”的量由持有的核心能力的状况决定,企业获取“租金”的长期性由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和积累的新的核心能力的维持时间决定。

3.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一种特殊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和能力”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产品生命周期日渐缩短和企业经营日益国际化的今天,竞争成功不再被看作是转瞬即逝的产品开发或市场战略的结果,而是企业具有不断开发新产品和开拓市场的特殊能力的体现。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是单个企业拥有的比竞争对手能够更加卓有成效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解决各种难题的能力,现实的经营战略、组织结构、技术水平优势只不过是企业发挥智力资本潜能的产物。作为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基础的核心能力必须具有如下特征:(1)价值优越性。核心能力应当有利企业效率的提高, 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2 )异质性。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应该是该企业独一无二的,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3)不可仿制性。 核心能力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其它企业难以复制。(4)不可交易性。核心能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生, 虽然可以为人们感受到,但无法象其它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买卖。(5 )难于替代性。和其它企业资源相比,核心能力受到替代品的威胁相对较小。

4.积累、保持、运用核心能力是企业的长期根本性战略。企业的战略可以分为市场战略、产品战略、技术战略等,这些职能战略是企业外在的和显性化的战略,在信息日渐爆炸的时代,任何企业单是依靠某一项或某几项职能战略,最多只能获得短暂的一时的优势,唯有追求核心能力才是使企业永久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战略。如精确的数据存贮和分析是菲利浦公司在光学器材生产方面的核心能力,结构紧凑和方便操作视为索尼公司微型发动机和微型工艺机生产上的特殊控制力;IBM 公司在system/ 360问世之前,产品设计故意强调和其它公司的计算机不兼容,是典型的产品战略,时至今日常胜不衰;微软公司的成功在于不断开发新的操作平台的能力;英特尔不断推出新的CPU (电脑中央处理器)的能力非其它公司可以比拟。因此,具有活的动态性质的核心能力是企业追求的长期战略目标,核心能力积累的关键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修炼过程中增加企业的专用性资产、隐性的不可模仿性知识等。

三、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简评

作为90年代迅速兴起的一种新式的企业理论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显示出独特的生命力。这一理论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企业黑箱论”,并对数十年居于主导地位的现代企业理论提出了挑战,把经济学和管理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从本质上认识和分析企业,又植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内部事项,对于我国企业理论的深入研究,对于企业的成长,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事实上,这一理论已经引起了有关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企业实践。如,1995年联想公司就强调:坚决不受做成一个产品一举成功的诱惑,要发挥优势做外国大公司所不能或不愿做的事,做一般小公司或短期行为的公司做不了的事;海尔公司目前在积极思考自身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未来应侧重于积累什么样的能力等问题。

毫无疑问,企业能力理论力求追寻企业生存和发展最为本质的东西,但是,(1)这一理论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企业能力概念, 对能力定义不适当的抽象、能力范围的界定过窄或过宽都导致无法给出企业全面准确的涵义界定。(2)这一理论目前还不成体系。 其代表人物尼古拉·福斯(Nicolai Foss)承认,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缺少象现代企业理论中科斯那样的代表人物,缺少一组严密的概念和基本命题和定理,有关研究人员对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尚不统一,与其说是一种“理论”,还不如说是一种“流派”或“思潮”更准确。(3 )能力理论在强调企业内在成长,强调企业立足内部能力积累和运用以形成和创造战略优势的同时,对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的分析有些单一。(4 )企业能力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企业成长理论、企业竞争理论,对企业战略管理之外的管理现象分析不够。(5 )核心能力理论在解释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的同时,没有给出可行的用以识别核心能力的方法,也没有对如何对核心能力的积累和使用进行有效管理提出有效的操作性强的途径。

标签:;  ;  ;  ;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述评_企业核心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