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以来我国加工工业增长效率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效率论文,年代论文,加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工工业包括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重加工业等三个组成部分。由于加工工业具有生产率上升快、产品需求弹性大和附加价值高等特征,当工业化推进到一定阶段后,加工工业在整个工业中往往占有较大的比重,加工工业增长也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因素。在我国的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1995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加工工业总产值、增加值、资产总计以及职工人数的比重分别为70.39%、61.95%、62.31%和73.28%,加工工业增长对工业增长的作用率达到76.14%。加工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这种重要地位决定了加工工业的增长效率成为影响工业增长效率的关键环节。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通过分析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以及这种变动和资本投入、劳动投入等要素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份额,就可以比较客观全面地说明经济增长的效率状况。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问题的讨论
采用增长因素分析法来分析经济增长的效率状况时,首先需要确定产出、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所采用的指标。在本文中,产出采用工业总产值指标;资本投入采用固定资产净值与流动资金之和构成的资金总额指标;劳动投入则采用年末职工人数指标。由于考察增长效率的主要目的是进行不同对象和不同时期之间的比较,因此,在增长效率的测算中需要特别注意各种指标在价格上和统计口径上的可比性。下面分别对这两个方面作一简要的讨论。
首先来看价格缩减指数的选择和构造问题。大量的相关研究表明,价格缩减指数对于生产率的测算结果有非常大的影响;采用比较接近实际的价格缩减指数来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就成为生产率研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从工业总产值指标看,虽然统计资料中稳含地给出了工业总产值的价格平减指数,但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均表明,根据总产值价格平减指数得出的不变价工业总产值存在着较大的向上偏差。笔者认为,对于加工工业总产值来说,这一价格平减指数扣除不足的情况可能更为严重。因为近年来在加工工业总产值构成中,乡镇工业总产值已经占有很大的比重(按当年价格计算,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产值中,乡镇工业的总产值比重1995年为18.17%),而乡镇工业的增长率统计中通常存在较大的现价水份。考虑到这一情况,我们采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来扣除加工工业总产值的价格变动影响。
由于改革以来加工工业产品和基础工业产品的出厂价格变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我们不能直接使用统计资料中提供的整个工业的产品出厂价格指数来对加工工业的总产值进行缩减,而需要寻求更适合于加工工业总产值的价格缩减指数。我们注意到,《中国统计年鉴》从1988年开始公布采掘工业、原料工业、重加工工业以及食品类、衣着类、一般日用品和耐用消费品的出厂价格分类指数,而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又提供了1980~1985年上述7类工业品的价格变动状况,如果再用1986和1987年整个工业的产品出厂价格指数来分别近似这两年的以上7类产品出厂价格指数(上述近似计算对于一个较长时期的价格变动来说,误差将可以忽略),我们将可以得到1980~1995年采掘工业、原料工业、重加工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食品类和衣着类产品出厂价格指数的平均值)和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一般日用品和耐用消费品出厂价格指数的平均值)的产品出厂价格指数。用后三个指数去分别扣除重加工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总产值后再将其相加,就可以得到按不变价计算的加工工业总产值。
资金总额是由固定资产净值和流动资金之和构成的,扣除价格变动因素也需要在两部分分别进行。现有统计中的固定资产数据是以往各年形成的按当年计算的固定资产的累积和,为了获得按不变价计算的固定资产净值,必须对每年由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新增固定资产净值进行价格缩减。这样,问题就在于如何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根据对多种试算结果的比较分析,我们采用建筑业总产值平减指数和机械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的加权值来近似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权重因子分别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和设备工具器具购置费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其他费用平均分配到上述两部分费用中)的比重。如果将按这种方法得到的1991年以后的投资价格指数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投资价格指数相比较,则1995年与1990年相比两者分别为1.934和1.869,差距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因此,我们在扣除新增固定资产净值的价格变动因素时,1980~1990年采用按上述方法计算得到的投资价格指数,而1991~1995年则使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投资价格指数。
根据有关的研究结果和加工工业流动资金的构成特点,我们采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和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算术平均数来近似替代加工工业流动资金的价格缩减指数。
采用上述价格缩减指数分别扣除加工工业新增固定资产净值和流动资金的价格变动影响,就可以得到加工工业及其三个组成部分按不变价计算的资金总额数据。
另一个需要加以注意的问题是统计口径的可比性问题。在一个较长的分析时段内,一些统计指标的统计范围有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比如,1995年的工业总产值指标的计算方法有所变化,因而与1995年以前的同一指标进行比较时,应注意使用按原口径计算的工业总产值数值。再如,资金总额指标,1992年以前按固定资产净值年末数与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之和计算,而1992年以来则改为按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与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之和计算。一方面,固定资产净值的年末数与年平均余额存在一定的差别;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流动资金的内容包括定额流动资金、流动资金贷款、企业流动资金和结算中吸收的资金等几个部分,而近几年来后三个部分的比重越来越大,这样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与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的差别也变得非常大。因此,在计算这类指标在一个时期内的年平均增长率时,应该首先分段用同一口径的指标进行计算,然后再通过几何平均法将两个阶段的数值统一起来。
二、加工工业的增长效率及其国际比较
在进行增长效率的具体测算中,如何确定比较符合实际的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国外经济学家通常是运用建立在均衡假设基础上的要素边际产出等于其边际收入的假定,以劳动和资本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来近似替代两者的产出弹性。在我国,要素的边际产出与边际收入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且要全面计算劳动和资本的收入份额也缺乏必要的统计资料。因此,我们采用CD生产函数进行直接估计,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作一些调整的办法来确定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
根据1980~1995年加工工业的不变价总产值、不变价资本总额(其中1992~1995年的资本总额数据按增长率比例调整为与1980~1991年同一口径的资本总额数据)和年末职工人数的时间序列数据,我们用CD生产函数直接估计加工工业的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如下:
lnY=-0.8748+0.9892lnK+0.1547lnL
(-0.3254)(6.9190)(1.3519)
R[2,]=0.9729 S.E.=0.08196 F=160.8504
经过正规化后,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86和0.14。考虑到统计数据中对职工人数增长的低估较大(主要是对大量的临时用工统计不足);并且近年来国民收入分配明显地向劳动收入倾斜,因此我们将上述直接回归得到的产出弹性进行适当的调整。在以下的分析中,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分别采用0.7和0.3。
表1提供了1981~1995年全周期和1981~1988年、1989~1995年两个子周期加工工业增长因素变动的基本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到,1981~1995年,加工工业总产出平均增长11.21%;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分别增长10.27%和3.41%,两者对总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4.13%和9.13%;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3.00%,对总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26.74%。这些数据表明,改革以来加工工业的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本投入的支撑来取得的;劳动投入增长的贡献不足1/10,表明加工工业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非常有限;虽然全要素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其对总产出增长的贡献尚不足1/3。总的来看,这一时期加工工业的增长属于典型的粗放式增长,增长的质量较差,代价较高。
表1 加工工业的增长因素(单位%)
注:[1]表中的数字均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数字。
[2]表中的价格指标均按不同价格计算,价格缩减指数见正文所述。
[3]括号内数字为各要素投入和生产率增长对总产出增长的贡献率。
[4]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7和0.3。
[5]资本投入指标,1981~1991年为固定资本净值年末数与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之和,1992~1995年为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与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之和。1989~1995年和1981~1995年的资本投入增长率系首先按同一口径计算分段的资本投入增长率,然后再用几何平均法统一起来求得。
[6]劳动投入指标为职工年末人数。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3年)、《中国统计年鉴》(1993~1996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综合·行业卷)的有关资料整理计算。
如果从两个子周期的对比看,后一时期(1989~1995年)的总产出增长较前一时期(1981~1988年)低1.29个百分点,而资本投入则高出0.84个百分点。这样,后一时期资本投入增长对总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就高出前一时期12.72个百分点,达到71.33%。劳动投入增长及其对总产出的作用份额急剧下降,由前一时期的5.39%和13.69%下降到后一时期的1.20%和3.42%,劳动投入增长的下降,既有加工工业产业升级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作用,更主要的是由于改革引起的对前一时期大量冗员的逐渐消化所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其对总产出的贡献份额均有所降低,由前一时期的3.28%和27.75%下降到2.66%和25.25%。资本投入增长由前一时期低于总产出增长达1.93个百分点到后一时期高出0.2个百分点的情况说明,加工工业增长效率在这两个时期之间的下降主要是由于资本生产率的下降引致的。
我们还可以通过增长因素的横向比较来考察我国加工工业的增长效率状况。为了与其他国家的数据口径统一起来,这里将我国加工工业的数据与原料工业的数据相加得出制造业的数据。表2描述了中国、日本、韩国和南斯拉夫4国在高速增长时期制造业增长因素的国际比较情况。与其他3国相比,我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其对总产出的贡献率均较大程度地低于日本、韩国和南斯拉夫。4个国家中,只有我国的资本投入增长率高于总产出的增长率,这反映了我国资本利用效率较低的状况。这些结果说明,我国制造业的增长缺乏效率,其较高的产出增长主要是依靠要素投入(主要是资本投入)实现的。
表2 制造业增长因素的国际比较(单位%)
注:[1]本表数字均为制造业部门数据。
[2]括号内数字为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总产出增长的贡献率。
[3]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7和0.3。
资料来源:日本、韩国和南斯拉夫的数据系根据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0页)中的有关资料整理计算,中国的数据系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整理计算。
三、加工工业三个组成部分的增长效率分析
下面我们来进一步分析加工工业三个组成部分的增长因素变动情况。表3、表4和表5分别给出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重加工业的增长因素变动数据。从表3提供的数据看,1981~1995年,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9.28%,资本投入增长及其对总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3.37%和100.85%,劳动投入的增长率和贡献率分别为4.50%和14.55%,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和贡献率则分别为-1.43%和-15.40%。如果从两个时期的对比看,虽然后一时期的总产出增长较前一时期下降了1.32个百分点,但资本投入增长和劳动投入增长则下降更快,两者分别降低了4.61和5.78个百分点,因此,后一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贡献率较前一时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由前一时期年均下降3.16%提高到后一时期年均增长0.48%,其对总产出增长的贡献则由-31.89%上升到5.59%。
表3 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增长因素(单位%)
注:同表1。
资料来源:同表1。
从表4可以看到,80年代以来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总产出、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5.59%、12.94%和3.66%,后两者对前者的贡献份额分别为58.10%和7.04%;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和贡献率则分别为5.43%和34.86%。如果从前后两个时期的对比看,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程度大致相当,而后一段的贡献率则高出前一阶段6.48个百分点。
表4 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增长因素(单位:%)
注:同表1。
资料来源:同表1。
重加工业的增长因素状况(见表5),1981~1995年,总产出年均增长11.63%,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增长分别是7.78%和2.45%,两者对总产出的贡献份额分别为46.83%和6.32%。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贡献率则分别达到5.45%和46.85%。将前后两个时期相比,由于后一时期的资本投入大幅度提高,由此导致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及其对总产出的贡献相应急剧下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下降2.64个百分点,贡献份额下降20.69个百分点。
表5 重加工业的增长因素(单位:%)
注:同表1。
资料来源:同表1。
四、结语
如果将上述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重加工业的增长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可知,80年代以来重加工业的增长效率最高,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增长效率次之,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增长效率最差。因此,这一时期加工工业增长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重加工业和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增长效率上升推动的,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则对加工工业的增长效率提高起到某种程度的抵销作用。应该看到,重加工业相对较高的增长效率主要是由其资本生产率的提高所支撑的。1981~1995年,重加工业的资本生产率年均增长达3.85%,而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资本生产率年均增长为2.65%,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资本生产率则年均下降4.09%。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可知,这一时期重加工业较高的增长效率主要是通过对改革前长时期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所沉淀下来的资本存量进行重新配置和有效利用获得的。也就是说,技术效率(X-效率)和配置效率的改善是推动重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而动态效率(技术进步率)的贡献则相对较小。重加工业增长因素的这种变动状况及原因与改革以来农业的情况非常相似。对前后两个时期进行比较,重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和贡献率急剧下降的情况也表明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的释放处于衰减状态,后一时期资本投入增长对总产出增长的贡献迅速提高。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这一时期重加工业较高的增长效率有可能是难以持续的。
标签:全要素生产率论文; 固定资产净值论文; 经济增长贡献率论文; 价格弹性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投入资本论文; 工业总产值论文; 轻工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