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科
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长期以来农村的生态环境给人一种“脏、乱、差”的印象,为了更好的推进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立足于我国当前的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依旧存在一定问题值得反思。农业遗留物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农村工业的污染等生态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切实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农民生态文明价值观、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文明;问题;对策
引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自古以来就追求的一种理想化社会状态,而在生态环境日益遭受破坏的工业化时代背景下人类追求“生态文明”的意愿显得愈加强烈。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诸多国家共同的发展主题。我国2005年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倡导的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核心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针对农村社会长期存在的非文明状态提出的发展战略,其中“村容整洁”就是针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专门性要求。反观我国十多年来的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很多治理措施停留在“亡羊补牢”的层次,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因此立足生态文明构建视域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问题
1.1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长期以来,对于对于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都是被忽视的内容,在城市具备比较完善的生活垃圾回收和处理制度和措施,而在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处于乱扔乱放的无处理状态。尤其是农村厕所问题,人畜共患病的问题在农村地区十分常见。农村地区80%的传染病是由厕所粪便污染和饮水不卫生引起,其中与粪便有关的传染病达30余种,卫生隐患非常大,厕所改革大势所趋。随着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的不断增多,城镇化速度加快带来的城镇生活垃圾的向农村转移,造成农村地区本身的生活垃圾处理能力的捉襟见肘,造成农村生活垃圾的日益严重。农村生活垃圾的不断增加造成农村的整体面貌的脏乱,另一方面,生活垃圾会形成固体污染物,并且造成大气污染和生活用水的污染。
1.2农村生态植被破坏严重
上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大炼钢铁、毁林毁草等灾难性事件对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堪称“浩劫”,而之后由于没有及时进行彻底补救,我国农村生态植被破坏愈演愈烈。虽然新农村建设以来,不少农村开始重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但由于“欠债太多”,很多补救工作显得杯水车薪。同时在不少经济落后农村地区,“以粮为纲”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他们不仅继续重复着“开荒种田”的老路,而且很多农民砍伐林木来满足日常生活能源所需。这就造成正在努力弥补恢复的山林还未变绿,而不少青山绿地开始变得满目疮痍。总体而言,弥补措施的不到位和“蚕食”植被行为的继续使我国新农村植被保护呈现出局部改善而整体恶化的局面。
1.3农村土壤污染严重
农村生产活动很大程度上都离不开土壤,这在耕地资源相当匮乏的中国更是如此。从数量上看,近年来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同时由于土壤污染的面积却在连年增加,使得我国可耕地面积总体上呈现出严重下滑形势。一方面,由于工业排放引发的污水灌溉耕地面积就达到300多万公顷,而另一方面由于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材料引发的重金属污染耕地面积也在不断加剧,目前我国遭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超过2000万公顷,约占总耕地面积的20%。土壤的污染不仅让粮食、瓜果等大大减产,而且会直接降低农产品的品质,影响人类健康安全。
1.4缺乏环境保护观念
现阶段,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缺乏正确的认识,环保意识不够,在实际建设工作中往往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薄弱而导致工作低效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业的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加上之前人们过于注重发展经济,没有注重生态建设,因而国内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很多林产品和植被缺乏自身需要的生存环境,不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林业管理建设过程中,乱砍滥伐现象直接阻碍了林业的建设和发展。
2解决生态问题的对策分析
2.1培育农民生态文明价值观
农业遗留物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淡薄。一方面,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和生产习惯造成农民并没有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利益的驱使下,农民为了经济利益忽视生态效益,大量的污染企业设立,并且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下屡禁不止。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根本和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一方面,加强对于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培育,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观;另一方面,使农民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让农民真正享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例如:农村发展农村特色旅游经济,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还有农村的厕所改革,推动了农民传统卫生习惯的改变,有助于带动普通农民更新卫生观念。随着改厕健康教育和卫生常识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民逐渐接受了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食等卫生习惯。
2.2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生产和文明生活
发展以资源节约为核心特征的循环经济是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的重要依托。一方面要加大农村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协调好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先进绿色技术,既要尽最大可能地把农业生产活动有效融合到自然循环中,保证资源在不同阶段链条中得到充分利用,又要利用污染处理技术、无公害农业技术、节水节肥技术等来推行绿色生产,保证在无污染基础上实现资源节约。
2.3防止外来物种对农林业破坏
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加大检验检疫力度,了解地域常出现病害及物种入侵的原因,如饶平、汕头在海水鱼养殖中出现过病害、广宁县在金银花种植中出现过病害、珠三角地区在养殖对虾过程中出现病害等等,只有做好风险评估,,明确病害原因及外来物种侵入途径、分布状况,才能建立监测与预警系统,提高灾害发生的防御能力。
2.4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工程规划
由于林业建设需要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因而在林业发展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工程规划。在林业发展管理方面,相关单位需要从整体做好工程规划工作,同时针对不同的地域条件和环境条件采取针对性和因地制宜的处理和管理措施,从而促进林业的发展。此外,需要为林业发展和建设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从而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5加强监督管理,引导规范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建立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综合决策制度,将环境保护融入到农村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要根据全国不同农村地区环境的承载能力设立多样化的发展模式,然后制定一系列鼓励和约束并行的政策,既要引导提高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又要防止惩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主体。其次,完善规范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要针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尽快制定专门性法律法规,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各个细节提供法律依据。另外,构建立体化的监督体系,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结语
在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林业发展是其中的重要建设内容。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实际统筹规划,不断加强管理和保护林业资源,同时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大相应的资金投入,不断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从而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贤宇,俞白桦,曾丽萍.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6(4):13-17.
[2]刘昂,王露璐.20世界以来的中国乡村伦理研究:进展、现状与问题[J].伦理学研究,2016(3).
[3]陈天洁.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诉求[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8).
论文作者:李玉科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住宅设施》2018年3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6
标签:农村论文; 生态论文; 新农村论文; 林业论文; 生活垃圾论文; 农民论文; 文明建设论文; 《中国住宅设施》2018年3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