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毛泽东对封建传统教育的批判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封建论文,传统论文,精神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本世纪初废除科举、建立新教育开始,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不过90多年的历史。对于一个有着1300余年科举传统的国家,教育要实现现代化,必须经过一场脱胎换骨的改造,其中最为艰难的,是教育“软件”的更新,即教育思想、教育价值、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方法等的转换更新。
如何正确处理、对待民族的教育文化传统,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关键之一。一方面,必须对陈旧落后而又根深蒂固的封建性遗毒保持高度警惕,进行不妥协的批判和改造;另一方面,要汲取其中可与现代文明接轨的优秀文化遗产,为教育现代化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同志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在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上留下了发人深省的篇章。
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教育思想十分丰富,毛泽东教育思想中的革命性的精髓、那种最富个性的强烈而独特的价值,首先应当是他对封建传统教育始终如一的批判和改造。
与五四时代的文化巨人一样,毛泽东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但从青年时代起,就成为封建教育激烈的反叛者。他将这种态度一直保持到晚年,始终没有松懈对陈旧的教育传统应有的警惕与批判。毛泽东对旧的教育传统和教育文化的批判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批判、改造旧传统中唯书唯上、理论脱离实际的教育精神。
中国的古代教育素有重书本、轻实践,脑力与体力相分离,唯书唯上的特点,到封建社会后期,其陈腐空疏的弊病暴露无遗,败坏了学风,严重制约了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鉴于此,毛泽东历来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等种种土八股、洋八股。他明确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指导方针,在各次教育改革中,都将理论联系实际作为主要的内容,主张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生产劳动教育,开展勤工俭学,试行半工半读,从而让教师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接触工农。
毛泽东不仅从教学过程的角度,而且从教育制度、办学制度等方面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改革,热情支持各种因地制宜、灵活适用的学校制度和教学制度,如黑龙江的萌芽学校、江西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等。1957年3月,毛泽东与七省市教育厅局长座谈中小学教育问题时,提出“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材是否合适?江苏和湖南情况就不一样。”主张“教材要有地方性,应当增加一些乡土教材。农业课本要由本省编。讲点乡土文学。讲自然科学也是一样。”
二是批判和改革陈旧落后的教育方法,尤其是考试方法。
我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中,既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精华和经验,在实际操作中又大量存在着满堂灌、填鸭式、死记硬背、八股考试等刻板僵硬的教学方法,至今在我们的学校教学中仍普遍可见,已成为严重影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突出问题。毛泽东一贯主张课堂教学要生动活泼,讲授要少而精,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减轻学生负担,保证学生身体健康。早在建国初期,他就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指导思想。1953年,在接见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时,明确提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标准和排序。
60年代初,毛泽东对当时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尖锐的批评,集中在教育方法方面。在1964年的春节谈话中,他指出“教育的方针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方法不对。”“学制可以缩短。”“课程多,压得太重是很摧残人的。学制、课程、教学方法、考试方法都要改。”“我看课程可以砍掉一半,学生要有娱乐、游泳、打球、课外自由阅读的时间。”“现在的考试办法是用对付敌人的办法,实行突然袭击。题目出得很古怪,使学生难以捉摸,还是考八股文章的办法,这种做法是摧残人才,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要完全改变。”1964年3月,他在北京铁路二中校长来信上批示:“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教授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1965年7月3日,毛泽东在一封信中说:“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
毛泽东看到这种以考试为中心的智育至上、分数挂帅的教育的根本缺陷,在于违背了教育树人、育人的宗旨,违背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想,而且严重损害了青年健康。根据毛泽东的这些批评和指示,在五六十年代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改革和教学改革,包括学制、课程、体制、考试方法等各个方面,有效地改变了当时学生负担过重等现象。
三是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中国古代的教育文化中,具有尊师重教、兴学办学的优良传统,至今仍然是中华民族发展振兴重要的文化资源。但是,在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上,传统教育没有教育民主的成分,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强调师道尊严,使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是与现代化教育不相适应的。
作为一种民主建设,毛泽东长期以来一直重视上下级之间、官兵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帮互学、互教互学,既当先生,又当学生。1957年,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他指出教师“要作好先生,首先要作好学生”;“在学校则要向学生学习,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在历次教育改革中,都强调了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平等地发表意见,不同程度地参与教学、科研和管理。
在实践层面上,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发动的教育改革和教育革命,虽有一定的成效,但存在严重的错误。他以不妥协的姿态激烈批判传统教育的弊端、而且这种批判显然是切中时弊的,但他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却有许多“左”的错误。
然而,在教育现代化的坐标上,作为一种教育精神、教育价值和教育思想来审视,毛泽东对当时教育的怀疑和批判今天看来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教育的实质,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即按照青少年生长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学,重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具有实际生长能力的现代社会的公民。毛泽东所坚持的教育改革方向和在五六十年代所作的教改实验,是与20世纪以来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一致的,如缩短学制、减少课程、改革考试制度、学校面向社会办学、学生参与教育改革和教学过程、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组织教学,等等。对此不仅不能简单地否定,而且应当在今天的条件下予以恰当的总结、评价,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这种改革和实验。
毛泽东为解决20世纪中国教育的基本问题作出了自己的探索和努力,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值得认真梳理、总结的宝贵遗产。他的教育革命和实验既为我们提供了不应忘却的历史教训,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不应遗失的精神方向,即始终对传统教育保持应有的警惕和清醒的批判意识。近年来,我国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严重的应试教育弊端,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面向新世纪,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毛泽东教育思想中的精髓,去完成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宏伟事业。
(到今年9月9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0年了。作为改变了现代中国命运的历史巨人、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也同样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在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为了学习、研究毛泽东同志的教育思想,今特刊发此文,以飨读者。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