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装配式建筑是建筑市场涌现出的新型建筑模式标志,对装配式建筑近年来的发展进行了系统介绍,重点探讨了装配式建筑的优势、施工重难点、关键施工技术等。希望可以有效提升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同时也为实现行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装配式;质量管理;施工技术
一、影响装配式住宅的方法分析
1.物料影响因素
装配式住宅的物料的采购及使用等环节是影响施工技术质量的影响,如混凝土材料的基本型号、配合比例等,这些都会导致房屋建筑的稳定性。因此,需要根据操作规程技术进行控制,减少影响。首先,可以采取“座浆—注浆”的模式进行方法连接,结合各类物料的基础性能拓展出一个合理的搅拌方案,减小传统操作经验的弊端;其次,外加剂的选择需结合基本用料进行技术权衡,分析叠板结构与浇筑方法的操作方法,从而减小烂根几率的出现。
2.元件连接因素
装配式住宅基础元件和构件的安装与连接问题也是施工管理和施工控制的中心内容,主要是因为各类元件的安装技术可能会产生套筒连接错位的问题,从而导致套筒性能不稳定的现象,或是产生灌浆方面的问题,主体可能是由于操作不饱满的现象,进而导致各类连接方面的技术问题。在套筒的安装与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存在钢筋离埋深参数产生一定技术性差异,从而导致窝工性能产生一定的技术影响。这不仅会显著降低施工的基础效率,还会导致钢筋内部结构发生严重的问题,引发安装不科学现象的发生。由此,连接过程需结合可视化的软件进行技术测评与技术分析,针对操作设计图进行功能评测,采用钢筋截断技术进行功能优化,有效防治由于设计方面的问题而导致灌浆孔功能不稳定的现象。同时,连接过程中需精准的分析各个灌浆口的基础位置,采用系统的方法管理孔内的实际情况,从而科学地检测出孔内的饱和状态,这对于减小不饱满状态有积极的意义。
二、装配式建筑优势
1.建筑资源的节约
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建筑基材和动力燃油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建筑行业的能耗是其他发达国家的3倍~5倍左右,且大部分的建筑施工仍旧是粗放式的生产模式,达不到建筑节能的基本要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水泥、矿石等基础建设耗材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对于建筑服役后的拆除建筑废弃物很难形成再循环利用的体系。而装配式建筑采用工厂集中生产加工的方式,通过合理的结构安全设计,可减少钢模、木材、混凝土、保温材料等建材的损耗。与此同时,相比较现场作业,工厂集约化施工作业可以减少水、电等消耗。在建筑单体拆除后,装配式建筑可进行重新组装,可实现资源的循环往复
2.工期的缩短
装配式建筑采用的预制外墙板等构件都会预留其他构件安装的卡槽,待结构封顶后可实现对建筑的防护包围封闭,相较于传统的防护支架的外搭等大大减轻了工作时间的消耗。其次,装配式建筑采用工厂集约化生产模式,对于单体建筑的构件都有固定的生产加工车间,所有车间工序井然有序,可快速对装配式构件进行浇筑、防护、保温、涂层等工作的展开,在提高施工质量的同时,大大缩短了构件预制的施工时间。在装配式建筑的构件组装阶段,采用大型吊机进行现场组装,可在1周~2周内实现建筑的拔地而起,减少现场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工程费用的降低
由于装配式建筑的构件都是在工厂内进行集约生产,在提升员工熟练度的基础上,加强管理安排可以大大提高预制阶段的劳动成本,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相关预制构件的生产效率会大大提升,此外,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预制施工也会严格控制材料的使用数量,避免材料的损耗,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关费用的产生。在装配式建筑组装施工阶段,需要的安装工人数量不需要太多,且施工的周期也较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工程质量的保障
由于装配式建筑都是工程集约化生产,因此,相关构件的混凝土、钢筋、砂石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在严格控制范围内,构件按不同车间分布施工,保障了装配式建筑的质量标准化生产程序。在装配式建筑设计阶段,设计单位会从建筑的结构安全、材料控制、截面设计等因素进行考虑,在装配式建筑构件预制和组装前,将可能会发生的质量问题进行提前规避。在装配式建筑组装过程中,组装过程由熟练的操作工人进行,可保障装配式建筑的整体质量的提升。
5.对环境影响减少
装配式建筑的构件从生产到组装都有熟练的操作人员进行,尤其是装配式建筑在现场组装过程中,不需要大规模的现场混凝土拌合等过程,产生的环境噪声较小;现场风尘飘散和废水排放的现象基本没有,由于建筑组装的时间周期较短,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影响也较小。
三、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
1.施工工艺流程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从上个世纪进入到我国,最初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工艺粗糙、工艺技术可靠性不强等问题,所以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对于该领域的关注与重视,目前该技术也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其中良好的标准化模式建设是推进施工工艺技术改革的主要力量。在该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外挂板、内墙板等都采用工厂预制的方式,而在组合搭接过程中则采用水平、竖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固定,内墙板的暗梁、楼板的稳定性是关键,可以采用浇筑或者折叠等方式来进行设计,不过一些特殊的工序可以提前进行预制处理。除此之外,在抗震性能、区域定位以及外挂吊装等环节都需要提前做好优化设计,确保能够顺利完成施工作业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操作能力。作为单位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人员培训,提升人员的技能水平与专业素质,从而降低由于质量问题而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于提升建筑物整体质量与品质都具有一定的帮助。
2. 施工重难点及措施
(1)在装配式建筑预制板的浇筑过程中,连接钢筋的数量和位置要确保一致。采用一定的措施来完成预制板梁的钢筋连接后,要将相关的设计及施工的方案交底。
(2)固定具体构件的位置时,需要和机电的管线排布相结合进行考虑,避免固定过程中对机电管线造成二次损伤,一般而言,在固定构件时需要对远管线的排设图纸进行对照。
(3)由于装配式建筑构件采用工厂集约化生产,其构件尺寸精准要求高,在施工过程中,需对照构件的尺寸进行精细化施工,以避免施工过程中构件的不完全封闭组合。
四、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
1.完善销售渠道、实现综合管理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许多企业都认为施工与销售没有直接关系,这是一种误区。在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应用时,为确保施工的有效性与稳定性,需要完善销售渠道的沟通管理工作,切实做好综合管理,提前了解业主的需要并选择针对性的处理模式进行装配,这样不但可以避免后期纠纷与风险,也是确保技术快速提升的必要条件。
2.对于装配式建筑的大范围推广和应用
建设单位需要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技术,从业主需求选购、定制设计、标准化施工、现场施工等环节进行综合管理,可以促进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快速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装配式建筑技术作为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技术类型,其在推进城市化进程,提升建筑项目的建设水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装配住宅施工过程中,完善控制、监督的管理技术,能够全面优化产业的基础效益,并针对各类操作方法进行二次优化,从而提高产业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苏杨月,赵锦锴,徐友全,等.装配式建筑生产施工质量问题与改进研究[J].建筑经济,2016,37(11):43-48.
[2]叶浩文.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思考与对策[J].工程管理学报,2016,30(2):1-6.。
论文作者:周里哲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5
标签:建筑论文; 构件论文; 过程中论文; 技术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钢筋论文; 集约化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