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抗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大战论文,中国论文,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中国是抗击世界第二号法西斯强国日本的主要力量和主要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同阶段抗击的日本兵力虽然有所变化,但经常抗击着70%以上的日本兵力,最多时达94%,最少也在50%以上,毙伤的日军亦占大战期间日军毙伤总数的70%以上;中国抗战挫败了日本“北进”和“南进”的世界战略,拖垮了日本的战争基础,有力地支援了盟国的反攻作战,对打败法西斯国家集团在东方的支柱日本起了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 主要责任 决定因素 关键作用 积小胜为大胜
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了。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究竟起了何种程度的作用?至今世界各国学者存在分歧。正确而公允地论证这个问题,仍然是一个值得国内外史学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始终承担了抗击第二号法西斯强国日本的主要责任
中国抗战对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作用和贡献是打败和拖垮了世界第二号法西斯强国和法西斯国家集团在东方的支柱日本。中国抗日战争是亚太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也是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中国抗日战争始终牵制并消灭了日本陆军的主力,消耗和拖垮了日本的经济,导致日本帝国主义败亡,从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国外有人认为“中国不像苏联或英国那样,它从来没有获得过振奋人心的胜利。”①以此贬低中国抗战的作用。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除了主观因素外,与西方学者对中国战场的特点不甚了解有关。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抗日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②中国是弱国却又是大国,战争是进步的,日本是强国却又是小国,战争是退步的,这就使中国抗战不能像西方战场那样由重大战役决定胜负,而必须并可能通过长期的人民战争,给敌人造成巨大的兵力、物力消耗,积小胜为大胜,并在条件具备时进行一些较大的战役,才能战胜日本侵略者。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茨对中国战场这个特点不可能全面认识,但也有所察觉,他说:“归根结底,地大人多的国家,既是大国又是强国,中国夸称它地大物博,即此道理。苏联之未败于德,中国在军事上未战胜日本,但并未屈服,此亦地大人多,人海战术之故。日德之战败,正由于其条件相反。”我们将中国14年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同阶段所起的历史作用加以考察,就会看到中国对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主要作用。
(一)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局部抗战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早在1927年密议的《田中奏折》就提出“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并利用中国作为战略基地,“征服印度及南洋群岛,进而征服小亚细亚及欧洲”。至1936年8月,日本更将进一步征服中国,打败美苏,称霸全球,定为“基本国策”。为了征服中国,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标志着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初步形成,中国部分爱国军队马占山等部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开始了局部的抗日战争。1932年东北抗日义勇军发展到30余万人,1934~1935年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11个军,4.5万人。致使日军“各兵团日夜忙于追击风起于各地出没无常的抗日武装”,“按所用兵力和时间来计算”,“所付出的努力比正规军还要大”,但“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此期间,中国军队还先后进行了淞沪抗战、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绥远抗战,使数十万日军陷入中国局部战场。其中,仅在东北战场就毙伤和病死日军17万余人,耗费14亿日元。由此可见,东北义勇军的游击战争和各地局部抗战,对日本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已经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二)七七事变后,中国独立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1936年10~12月德、意、日法西斯结成侵略阵线后半年,日本发动芦沟桥事变,西方各国对日本侵华采取中立政策,中国独立承担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任务。战火很快燃烧到冀、晋、察、绥、鲁、苏、浙七省的1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战区面积与英、法、波、意四国面积相等,中国直接和间接卷入战争的人口达到4亿,其规模地域之大和持续时间之长,均超过两年后的德波、德英、德法战争。因此,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委员会秘书长戴德华说:“有世界性影响的冲突并非自1939年或1941年才开始”,芦沟桥事变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有些西方学者不承认这一点,是“一种带根本性质的失误。”③英国合作运动的领袖巴尔纳斯也说:“中国是抵抗法西斯侵略的第一个国家,这种侵略后来使全世界也卷入战争”。
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到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的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华军队由21个师团,占日本陆军的88%,增至32个师团,占日本陆军的94%,中国军队进行了太原、淞沪、徐州、武汉等会战和敌后游击战争,取得了一系列胜利:9~10月,中国军队以25个师另11个旅的兵力进行一个多月的太原会战,最后虽然失败,但八路军伏击平型关,歼敌精锐1000余人,大大挫伤了日军的锐气,戳穿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一扫抗战以来的失败主义空气,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正面守军在忻口歼敌万余人,加上其他战役的胜利,太原会战歼敌2万余人。与此同时,中国先后投入70个师另7个旅约70万兵力,与日军27万人及300余架飞机、150艘军舰进行了三个月的淞沪会战,毙伤日军四万之众,抵抗时间之长,伤亡敌军之多,都是稍后德军入侵丹、挪、荷、比、法诸国时所不可比拟的。1937年秋至1938年底,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作战1600余次,歼敌5.4万余人,收复大片国土,创建了晋察冀、晋绥等10余个抗日根据地,担负了坚持持久抗战,打败日本的战略重任。1938年2月至5月,中国军队89个师另3个旅计60万兵力,在苏北、皖北、鲁南、豫东的广大地区,与日军30万进行徐州会战,历时3个多月,歼敌2万余人,其中仅台儿庄一战即歼敌1万余人,进一步振奋了全国军民抗战的信心。1938年5月20日中国空军第一次飞至日本长崎、福冈等城市散发传单,被美国《生活》杂志承认中国飞行员徐焕升为先于美军轰炸日本本土的第一人。日军为了摧毁“抗日战争的最大因素——国共合作势力”,于1938年6~10月,“集中国力”,以11个师团38万兵力进行武汉会战,中国投入120余个师的兵力在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省正面350公里,纵深400余公里的战场上进行4个半月的血战,使日军伤亡20万人。中国空军亦在苏联志愿航空队配合下击毁日机70余架、军舰23艘。武汉虽然被占领,国共并未分裂,中国也未投降。至此,中国战场抗击和拖住了日本总兵力34个师团中的32个师团,占日本陆军总兵力的94%以上,共毙伤日军30余万人。
(三)1939年欧战爆发后,中国仍然独立抗击了占日本78~83%的陆军,毙伤大量日军,在战略上配合和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1941年德国侵占了荷、比等14国,并发动了对苏战争,英法苏先后对德宣战,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开始壮大起来,但英美仍处于战略防御态势,法国很快战败,日本受到鼓舞,加速了对中国政府政治诱降和军事进攻的步伐,妄图迫使中国早日投降,以便从中国抽身去履行援德诺言。然而,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下,中国并未被诱降,也未被吓倒。相反,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于1939年抗击了占日本陆军83%的34个师团;1940年抗击了占日本陆军78%的38个师团;1941年抗击了占日本陆军78%的35个师团。其间,正面战场于1939年进行了南昌、随枣、湘北三次会战,歼敌数万人;1939年冬至1940年春发起大规模“冬季攻势”,以80余师兵力在皖南、赣北、鄂中、鄂北、豫西、绥西等地毙伤日军数万人;1940年4月至1941年又先后进行了宜枣、豫南、上高、湘北、桂南、中条山等6次会战,歼敌近10万人,在华北、华中、华南敌后战场,八路军和新四军对敌作战2万余次,牵制日军12个师团另8个独立混成旅团,占入侵关内日军的50%以上,仅1940年8~12月的“百团大战”就投入105个团约40个师兵力,与敌厮杀3个多月,歼灭日伪军4.6万余人,这次投入的兵力就超过了英国或美国1943年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兵力。总计,从1939年欧战爆发至1941年的近三年内,中国战场毙伤日军30余万人。
(四)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至1943年秋的近两年内,中国不仅抗击了日本62~64%的陆军和50%以上的空军,而且以自己抗战的胜利鼓舞着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信心。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美英接连惨败于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亚、新加坡、印尼、缅甸等英美殖民地相继失守,但在中国战场却以30余万兵力击败12万多日军的进攻,毙伤日军5.69万人,取得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也是太平洋战争以来同盟国取得的唯一胜利,因而,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国的反法西斯战争,支援了美英军南方作战。同时,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华南抗击了70%以上的侵华日军,并在山西、河北、安徽等省敌后开展“反扫荡”战斗,歼灭日伪军3万余人。合计1941年底至1942年初,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击了37个师团计130万日军,占日本210万陆军的62%以上,占日军总兵力的55%还多,超过日本在太平洋战场40万兵力的两倍。1942年2月7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称:“中国军民不顾极端劣势,抵抗装备远为优越的敌人,进行了将近5年的自卫,给了其它联合国的人民及战斗人员一种鼓励”。1942年日军用于华北、华中的军队55万余人,投入敌后的33.2万人,超过侵入东南亚及太平洋陆军兵力的总和。正如美国军事评论家威尔纳所说:“日本的后方充满了中国的游击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一个地方的游击战能够担当游击战在中国将要担负而且能够担负的战略任务”④。1943年由于南洋各国抗日战争发展,日本在南洋的兵力由战争初期的11个师团增加到20个师团,几乎增加了一倍,但中国战场仍抗击着日军38个师团又20个独立旅团的兵力,占其陆军的64%和航空兵的45%以上,超过英、美、荷、法等十几个国家抗击日军总数的一倍以上。而且,1942~1943年秋正面战场进行了浙赣、鄂西等多次会战和300多次重大战斗,敌后战场也进行了太行、冀南、冀中、淮南、淮北等反“扫荡”战役,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合计毙伤日军20余万人。英国首相邱吉尔说:“日本袭击珍珠港之后,在联合国家反对轴心国家的共同斗争中,中国无论在军事舞台上还是政治舞台上,都开始起到新的作用”⑤。直到1945年8月日军在中国大陆仍驻有120多万军队,超过了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各岛日军的总和,相当于全部海外日军(不含关东军)的50%以上。
因此,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仅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而且是抗击世界第二号法西斯强国的主要力量。
二、中国抗战是挫败日本世界战略和拖垮日本经济的决定因素
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的抗战不但为了自救,且在全世界反法西斯阵线中尽了它的伟大责任”⑥。
首先,中国抗战是打乱日本战略的决定因素。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要建立一个“八一宇”的大帝国。从甲午战争尝到甜头后,在本世纪20年代即策划“利用中国的富源”,“和赤俄发生冲突”,“与美国一战”。1936年6月又修改《帝国国防计划》,把苏美并列为第一“假想敌国”,8月日本五相会议制定北攻苏联,南取南洋诸岛的《国策基准》。日本“为了南攻南洋群岛,北攻西伯利亚起见,采取中间突破的方针,先打中国”⑦,在中国东北建立战略基地,可以北攻苏联远东地区,从而染指欧洲;南下中国本部,可以控制南洋地区,进而在印度洋、太平洋与英美争霸。因此,中国能不能抵抗和拖住日本,阻止日本“南进”和“北进”,粉碎日本的世界战略计划,就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局有着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日本军阀头目错误的估计了中国抗战的力量,日本陆相杉山元甚至向天皇保证,“一个月解决中国事变”。但中国抗战的实践表明中国是粉碎日本世界战略的决定力量。
(一)中国持久抗战阻止了日本“北进”,有力地支援了苏联对德国法西斯作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力,导致日军两次攻苏失败,被迫采取“不扩大方针”。1937年7月,日军在中苏边境张鼓峰挑衅,遭到苏军痛击而惨败,固然与苏军强大有关,但主要是日军主力24个师团正部署在长城以南,准备用于华北、华中作战,东北地区仅有6个师团,无法与远东苏军20多个师对抗,故在张鼓峰日军向东京大本营告急,并要求供给反坦克弹药时,均被驳回。1939年5月,日苏在诺门砍战斗3个多月,日军战死2万多人,被参谋总长载仁亲王下达“在诺门砍尽力不扩大作战”的命令而终止。日军攻苏失败的原因,正如关东军副参谋总长石原莞尔在关东军首脑会议上所说的:“此次张鼓峰事件,苏联所恃以威胁日本者,则以日本对华用兵故;日本忍辱屈服于苏联者,亦以日本对华用兵故”。
二是苏联援华政策的执行说明中国抗战对阻止日本“北进”具有决定性作用。1937年8月,苏联与中国签订《苏中互不侵犯条约》,随后向中国提供近5亿美元贷款,并派出2000多名飞行员,提供近1000架飞机、1300门大炮帮助中国抗战;1940年后,苏联派出瓦·崔可夫作为驻华武官使节,斯大林向其叮嘱:“我们驻华全体人员的任务就是牢牢捆住日本侵略者的手脚。只有在日本侵略者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避免两线作战”。
三是日本背弃援德诺言,主要是“中华民族抗战坚决,使日本从中国抽不出手来”⑧。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多次要求日本自远东夹攻苏联,并尽力向西推进,以便在冬天到来之前,德日会师,灭亡苏联;而且,日枢密院议长原敬在御前会议上说:“德苏开战,实为(日本攻苏)千载难逢的最好机会”,日大本营还制定了攻苏计划,但因78%的日军和大量的空海军陷在中国;且在华北被八路军进攻,在中条山、上高、长沙均受挫,“不能如愿,以全力攻苏”。日军参谋总长在回答外相松冈提出立即攻苏建议时也说:“日本的大部分兵力现在正用于中国,对苏开战实际办不到”。一些西方学者也说:日德之间产生了离心力,出现了“日本太专心于大东亚战争”而背弃援德攻苏诺言的现象。
四是中国抗击百万日军,不仅解除了苏联卫国战争的后顾之忧,而且在1941年10月德军攻至莫斯科近郊,苏联处于危急关头,能从远东抽调8个步兵师和3个坦克师以及航空部队去援救莫斯科,有力地支援了莫斯科保卫战。
试想一下,如果中国不能捆住日本手脚,反而任日本将中国变成其战略基地,让日本集中全力与德国夹击苏联,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将会造成多么严重的结局!
(二)中国抗战推迟了日本“南进”时间,有力地支援了英美在太平洋作战。抗战初期,英美策划远东慕尼黑阴谋,妄图出卖中国来诱导日本进攻苏联,但1941年《日苏中立条约》签订,粉碎了英美远东慕尼黑阴谋,因而日本对英美的“仁慈”并不感激,相反,还趁德军席卷欧洲时,制定“以日满华为基干”的南进政策,向英美在南洋的殖民地进攻;德国于1940年与日意签订《同盟条约》并打败英法荷比后,力促日本南下太平洋;日本国内也掀起了“不要错过了公共汽车”的侵略扩张舆论。日本军方和外务相代表认为:日本的最终目标是东印度、缅甸、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的整个南太平洋地区。但是,就在这年8~1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晋绥察冀豫鲁等省纵横数百公里的地区,向日本发起进攻,战斗持续3个多月,大小战斗824次,歼灭日伪军4万余人(其中日军20645人),极大地破坏了日军控制的交通设施和能源基地,从而使太平洋战场日军失去了华北这个重要的战略物资基地;加上其他中国军队的抗战,迫使日本推迟太平洋战争的发动,为英美争得了加强战备的一年多宝贵时间,使英美军在太平洋的兵力由1939年的5万陆军、480架飞机和100艘舰艇增加到1941年12月的36万陆军,1329架飞机和167艘舰艇,缩小了同日本在此兵力上的差距。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成功,夺得了制海权、制空权,占领香港、马来西亚、爪哇、菲律宾、缅甸等地,并企图东攻澳大利亚,切断澳美联系,西攻锡兰和印度洋,与德国在中东会师。由于中国抗战为美国争得了备战时间,更由于作为支撑南进计划的日本陆军兵力的78%仍被中国拖住,使日本能够投入太平洋战场的兵力只有40万人,即10个师团3个独立旅团,仅占陆军总兵力的20%。然而,仅侵占澳大利亚就需12个师团,比日本全部南进兵力还多。故陆军参谋总部的服部卓四郎以杯水比作日本兵力,泼在地上说:“你看,水只流这么远。”由于陆军兵力被拖在中国,陆军只得否定海军攻打澳洲和锡兰的计划。正如日参谋次长泽田所说:“日本的国力因投入中国事变而余力不足。”而且,中国远征军于1942年2月赴缅甸对日作战,牵制了日军在东南亚的主力,从而粉碎了日军向西与德会师中东的计划,使英美能从中东得到源源不断的石油供应,以保证其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海陆空作战能力。正因为如此,1942年春罗斯福对其儿子伊里奥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地方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日本可以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反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斩断通向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⑨英国首相邱吉尔1942年4月18日也说:“中国一崩溃,至少会使日军15个师,也许有20个师腾出手来,其后,大举进犯印度,就确实可能了。”⑩从当年美、英首脑对中国抗战作用的评价也可看出,中国抗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局起了多么重要的屏障和支撑作用。
其次,中国抗战是拖垮日本经济决的定力量。中国抗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消耗和拖垮日本经济,破坏其战争基础。正如毛泽东所说:“日本为解决经济困难而发动战争,结果将因战争而增加困难,战争将连它原有的东西也消耗掉。”(11)正是由于长期的战争消耗,日本的军费开支逐年增加,1937年为32.7亿元,1938年为59.6亿元,1939年为61.65亿元,分别占各年总支出的68.9%、73.3%、68.5%,1940~1942年军费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到1944年上升为占国民生产总值745亿元的98.5%。总计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消耗军费1800亿日元(含太平洋作战),其中70%以上是用于对华作战的军费。如从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华军费总额213亿元,就占同期总军费的70%。
这种庞大的军费开支,已远远超出了日本国力的负荷,使国小、资源缺乏的日本经济逐步陷入困境。为了筹措日益增加的军费,日军一方面加紧对中国资财的疯狂掠夺,导致中国沦陷区经济的破产和崩溃,甚至连掠夺者自己吃饭都成了问题;另一方面,沉重的军费负担又落到日本人民身上,日政府在国内大肆增加捐税,大量发行军事公债,仅从七七事变至1940年3月,日本发行公债就多达176.7亿元,为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发行军事公债的9倍以上。同时,日本为了维持庞大的军事消耗,拼命压缩民用生产,扩大军工生产,舰艇由1937年的52422吨增至1945年的402817吨,飞机由1937年1580架,增至1944年的24000架,火炮由1937年的744门增至1944年5319门,导致民用工业逐年减产,“许多工业,包括重要的水泥和造船工业,只能半开工,而且情况日益严重。”1945年日本生产比1937年七七事变时就减少了43%,其中钢铁、汽车、棉纱、棉织品产量分别为1937年的1/4、1/2、1/30和1/92。为了维持军工生产,许多民用工厂的机械装备拆做炼钢用的废铁,寺庙的大钟、桥上的钢栏、墙上的钢窗、家用铜铁器皿,都用来铸造武器。这些武器的绝大部分都消耗在中国战场的“无底洞”内。这样就形成了压缩民用经济——扩大军需生产——供给战争消耗——从而造成民用经济萎缩、军工生产膨胀,导致生产结构畸形化,最后使军工生产崩溃,故1945年舰艇、飞机、火炮分别降至1944年的1/4、1/5、1/5。
由于大量征兵,使农业劳力和农业生产也发生严重危机。大片耕地被军用机场和军事设施占用,1/3的马匹被征作军用,引起专业农户由1937年的418万多户减至1945年的195万多户,稻米产量由1937年的5500多万石降至1945年的3900多万石,造成粮食严重不足。日本居民主食从1941年4月起实行配给制,成人每天0.33公斤,1942年起还要掺大麦、山芋,1944年4月起干菜和橡子面包也列入主食。人民生活必须品极端匮乏,营养不良加剧,反战、厌战情绪空前高涨。正如日本战史专家所说:1939~1940年“日本国力穷困急剧表面化”。日本参谋副总长泽田茂说:“外强中干是我国今日的写照,时间一长就维持不住了”。
经济危机又加剧了日本军国主义统治的政治危机,1939~1940年连续更换四届内阁,1943年日本人民喊出了“击落英机”的影射口号,使东条内阁于1944年7月下台。1945年2月近卫文磨给日皇奏折说:“战败已成定局”,“若战争继续进行,国内共产革命势力勃发”,“对维护国体方面最堪忧的,与其说是战争,无宁说是由于战败而可能爆发的共产主义革命。”正是在战争引起经济崩溃和政治危机的条件之下,日本统治集团中的元老、重臣早在日军投降之前半年就极力主张“停战议和”,以求得“维护国体”,日本政府也于日本投降前三周,即1945年7月中旬通过“日本驻莫斯科大使向苏俄表示乞和之意”。
三、中国战场反攻对迫使日本投降和支援盟国反攻起了关键作用
1943年夏,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开始了根本转折,苏军对德军全面反攻,美军攻占所罗门群岛等地,中国敌后解放区军民也渡过最艰苦阶段,进入恢复和再发展阶段,并在这年秋季开始局部反攻。中国军队的反攻,无论对迫使日本投降和支援盟国反攻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首先,中国战场反攻对日本投降有决定性作用。1943年秋,中国战场抗击的日军达35个师团和20个独立旅团,占日本陆军的62%以上。这年秋由晋冀鲁豫、山东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先后发动了卫(河)南、林(县)南战役和沂水、鲁山等地区的局部反攻,歼灭日伪军1.4万余人,收复数十万人口的地区。这个歼敌数字为同年5月美军收复太平洋阿图岛所歼日军2500人的5倍多;从1944年春季开始,华北、华中、华南敌后根据地军民向日伪军全面发动攻势作战,至1945年攻势规模日益扩大,歼灭日伪军47万余人,并向河南、湘粤边和苏浙皖边进攻,攻克城市70余座,收复国土32万平方公里,建立了全面反攻的基地。正如美国观察组到敌后根据地考察后所说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已成为一支具有显著生气的进步的抗日力量。”1945年夏,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发展到91万人,民兵200万人,解放了1300万人口和包括50座城市的大片国土,建立了晋察冀、晋绥、冀热辽、晋冀豫、冀鲁豫、山东、河南、淮北、淮南、皖中、苏北、苏中、苏南、浙江、鄂豫皖、湘鄂赣、广东、琼崖等19个抗日根据地,拥有10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近1亿人口,对占领中心城市和交通线与海岸线的日军已形成包围态势。1945年8月9日各敌后根据地向日伪军发起全面大反攻,100万野战军、220万民兵全面出击,歼灭日伪军39.8万余人,缴获马步枪24万余支,轻重机枪5000余支,各种火炮1300余门,收复国土31万平方公里和县以上城市250余座。总计敌后解放区战场从局部反攻到全面反攻,歼灭日伪军86.8万人。
同时,正面战场于1943年秋后进行了常德会战和其他战斗,毙伤日军数万人;1944年,历时10月,进行了豫中、长衡、桂柳会战,虽遭到了失败,但也拖住了50万日军,消灭了一批日军,并把日军主力的主攻方向引向中国,减轻了太平洋盟军的压力;1945年又在豫西鄂北和湘西会战中歼敌4万以上,并收复了桂林、柳州地区。这样从1943年常德会战至1945年的6次会战和数百次战斗中,正面战场毙伤日军50余万,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敌后战场和太平洋盟军的反攻。
综上所述,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八年抗战中进行了22次正面会战,200余次重要战役,近20万次战斗,歼灭日伪军268万余人;其中日军150余万,加上九一八至七七事变时期伤亡的日军,共毙伤日军198.4万人,相当于美英军在太平洋和其他亚洲战场上毙伤89万日军的2.2倍或苏军击毙关东军8万人的25倍,而且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伪军146万余人。中国为此承担了惨重的民族牺牲,军队伤亡380余万人,人民死伤3100余万,共计伤亡3500余万人,财产损失5620多亿美元。
我们充分估计了美国原子弹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苏联红军对打垮75万关东军的伟大作用,但是,中国人民以如此惨重的代价,经常抗击着70%以上的日军,最多时达94%以上;毙伤的日军又占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所歼日军总数的70%以上,难道不是导致日本投降的决定性因素吗?正如日本历史学家伊豆公夫所说:“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和投降,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绵延14年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另一名日本史学家井上清也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仅败于美国,而且更惨的是败给了中国。正确地说,败给了中国人民。”显然,有人把美国抛掷原子弹和苏联出兵东北说成是迫使日本投降的决定因素,是不符合实际的。
其次,中国的反攻对支援太平洋盟军作战起了关键作用。一是中国军队在印缅战场的反攻为英美在太平洋战场反攻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军队应美英之邀,于1942年入缅救出英军7000余人,汽车百余辆,博得盟国普遍好评之后,1944年春又派出16个师17万余人赴缅北反攻,历时年半,挺进2400余公里,收复缅北城镇50余处,歼灭日军精锐第18、56师团大部,毙伤日军3.1万余人,缴获步枪1100余支,轻重机枪600余挺,汽车600余辆,消耗了日军的重要力量,打通了中印和滇缅公路,牵制了日本缅甸方面军的预备队,为英印军在印度英帕尔地区作战和整个缅甸战场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至1945年1月,中国远征军与英美军队协同作战,肃清了缅境日军,收复了缅北,加速了日本灭亡,为夺取太平洋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二是中国抗战的反攻,保持了苏联与英美的战略通道及石油基地,极大地增强了苏美英的战备能力。由于中国的反攻,拖住了相当于太平洋战场日军2倍多的130万日军,迫使日军无法履行与德国夹攻苏联的军事同盟,无力进入中东地区,从而为苏联与英美保持了一条重要的战略通道。这条通道保证了英、美、加拿大将战略物资从印度洋经伊朗转里海直通苏联中心地带。从太平洋战争爆发至1945年大战结束,英、美、加拿大共向苏联提供各种物资1220万吨,占这个时期美、英、加拿大向苏提供物资总数的71%,这就保证了英美苏各盟国军事上可以东西呼应,战略物资也可互相补充;并使中东的石油能够解决盟国反攻所急需的大量能源,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三是中国为太平洋战场的盟军提供了重要的军事基地。1942年4月,美军25架飞机由太平洋航空母舰起飞轰炸日本,返航在中国的浙东衢州机场降落,中国因此遭致大规模报复,日本发起浙赣战役,破坏衢县、丽水、玉山等机场,杀害我官兵和民众25万。但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在此后,特别是1943与1944年中国战场反攻时先后为盟国提供了昆明、益、成都、梁山、桂林、柳州、衡阳、芷江、丽水等机场,用以轰炸日本、台湾的重要城市和沿海船只,包括飞机、坦克制造厂,钢铁炼油厂等,使日本通往南太平洋的海上运输线和本土的军事工业和军事基地遭到严重损失,直接支援了英美在太平洋的战斗。
正因为中国战场在太平洋战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美英苏反法西斯战争起着重要的屏障和支援作用,特别是对抗击日本起着决定性作用,故当时美、英、苏等国首脑罗斯福、邱吉尔、斯大林都对中国抗战的重要作用作了如前所述的充分肯定。1942年春美国建议设立包括中国、越南、泰国、缅甸等国的中国战区,并请蒋介石任战区最高指挥官,这本身就在组织上承认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同年,美苏英三国联合中国作为发起国,发表“联合国家宣言”,从此中国被公认为反法西斯的四大国之一。1943年1月,美英宣布取消在华租界和领事裁判权等特权,以争取中国对太平洋战争的支持;12月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的发表,奠定了反法西斯阵线抗击日本的总原则,宣布满洲、台湾、澎湖必须归还中国,均是承认中国对太平洋战争的重大作用。1944年8~10月,美英苏和美英中代表分别开会,正式倡议建立联合国,并建议由美英苏中及后来的法国担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正式确定了反法西斯五大国的地位。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灭亡。这种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世界政治格局表明:中国抗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被当时所有的参战国所普遍承认的。现在不过是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罢了。
注释:
①〔英〕F·C·琼斯等合著:《1942~1946年的远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②⑥(11)《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415、346、476、416页。
③〔美〕戴德华:《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芦沟桥事变》,《世界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4期。
④〔美〕威尔纳:《论日本大陆战略危机》,《解放日报》1945年7月8日。
⑤《亚美》杂志,1942年第8期。
⑧〔日〕角田顺:《现代史资料10·中日战争1》,水蔫书房1973年日文版《资料解说》第16~17页。
⑨〔美〕伊里奥·罗斯福:《罗斯福见闻秘录》第49页,上海新群出版社1949年版。
⑩邱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4卷上册1分册,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26页。
标签:抗日战争论文; 反法西斯论文; 军事历史论文; 近卫师团论文; 日本中国论文; 日军师团论文; 陆军论文; 同盟国论文; 太平洋论文; 中国军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