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模式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空间结构论文,目的地论文,模式论文,旅游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旅游发展的大问题,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目的地系统的开发战略和规划,最早的旅游规划案例是用于减少旅游发展的障碍及激励客源市场旅游者的兴趣。旅游的环境经济影响研究表明[1]:传统的市场驱动型旅游发展规划方法不能提供最合适的解决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有学者认为,旅游发展中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病根之一就在于旅游地的旅游空间发展无序及空间规划布局的不合理。由此可见,为了保护旅游业所依赖的旅游环境、减轻和缓解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等负面影响,使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和负面效应最小化,最有效的干涉方式之一就是合理组织和优化旅游地自身空间结构。但要想对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优化,其首要问题是弄清其空间结的最一般组成要素及其最一般的结构模式。
1 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
1.1 旅游系统
旅游系统是旅游科学的研究对象,但从Neil Leiper提出旅游系统概念以来,人们对这一概念的认识一直存在着争议。一些学者提出旅游系统由旅游者、客源地、交通线路、目的地和旅游业五大要素相互作用形成,或由客源市场、旅行、目的地和市场营销四个环节相互作用形成;还有的学者认为旅游系统是以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为核心、以人流的异地移动性为特征、闲暇消费为手段,具有较稳定的结构和功能的一种现代经济、社会、环境组合系统,由旅游者、旅游地和旅游企事业三大要素构成[2];有的学者则认为旅游系统是指直接参与旅游活动的各个因子相互依托、相互制约形成的开放的有机整体,包括客源市场系统、出行系统、目的地系统和支持系统4个部分[3,4](图1)。
图1 旅游系统的结构[5]
Fig.1 Structure of tourism system
1.2 目的地系统
目的地系统是旅游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子系统,它吸引游客到这里消费,既是产品的生产场所,又是消费的场所。吴必虎[5] 认为:目的地系统主要是指为已经到达出行终点的游客提供游览、娱乐、食宿、购物、享受、体验或某些特殊服务等旅游需求的多种因素的综合体。因此,旅游目的地系统是旅游系统中与旅游者联系最密切的子系统。具体来讲,目的地系统由吸引物、设施和服务3个要素组成。
旅游目的地系统的存在是有条件的。从显性的物质要素来看,它包含资源要素、设施要素、服务要素。只有3个要素同时存在且相互协调,才可成为真正的旅游目的地。如果一个地方虽然自然风景奇妙,但可进入性差,且没有相应的服务设施,这个地方就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目的地。
1.3 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
从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方面来讲,目的地系统的存在需要一定的空间结构来维持。旅游目的地功能系统中的资源要素、设施要素、服务要素最终都要落实到一定的地域空间上。因此,旅游目的地系统的空间结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该文认为所谓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是指各旅游资源要素、设施要素和服务要素在旅游目的地空间中的存在形式以及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组合关系,它体现了旅游目的地系统内各组成要素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其合理性对区域旅游发展有很大的调控作用。
2 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研究概况
国内外对于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组成要素及模式的分析主要有如下几种。
冈恩目的地地带模型[6]:一个完整的旅游空间系统由吸引物组团(attraction clusters)、服务社区(community)、对外通道(circulation corridor)和区内连接通道(linkage corridor)等4个方面的要素构成(图2)。其中,吸引物组团(景区)的等级和吸引力决定了旅游目的地的吸引范围;对外和对内通道状况分别决定了景区和社区的可达性;社区提供服务的好坏决定了旅游服务的质量。冈恩的目的地地带模型构造的旅游空间系统是以景点和景区为依托、以服务基地为核心的结构相对完整的旅游空间发展单元。该模型强调旅游空间系统中各物质要素的发展及其相互之间的协调,并将旅游社区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强调了社区和旅游吸引物开发的互动关系;同时强调对外通道,从空间组成要素的角度表达了目的地系统的开放性。但此模型没有表达出目的地系统的空间层次性,对背景区域也没有给予关注。
图2 目的地地带模型[6]
Fig.2 Model of tourism destination region
刘俊[7] 把旅游目的地系统的构成要素归纳为中心地系统、旅游域系统和旅游通道系统,其具体模式见图3。从点、线、面3个空间地域层次对区域旅游目的地系统进行了分析,但对各组成要素含义的界定、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还有待商榷。
图3 区域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构成[8]
Fig.3 Composition of regional tourism destination spatial system
卞显红[8] 把旅游目的地空间规划布局的关键要素归纳为如图4所示的6种要素,这种要素分析法非常全面,但这些要素只能说是规划布局的要素,并非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组成要素里面的关键要素,也不能说是旅游目的地系统的最一般组成要素(如旅游客源市场是影响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的最基本组成要素,只能称得上是影响因素),另外,对于目的地系统的层次性也没有给予关注。
图4 旅游目的地空间规划布局的关键要素[8]
Fig.4 The key elements of tourist destination space planning & designing
郭康[9] 以旅游吸引物为基础提出的旅游区—风景区—游览区—景点空间结构模式,空间层次结构清楚,但忽视了目的地系统内的旅游中心地及各要素之间的路径联系,对于目的地系统的空间开放性也没有表达。
3 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一般模式
该文在吸收他人优点的基础上对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并把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组成基本要素抽象到物理学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出“三层次、七要素”。
三层次是指从空间形态来看,旅游目的地系统的空间组成要素可以分为点状、线状和面状3个层次。尽管从空间形态角度出发,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组成要素可分为点、线、面三大类,但在具体的空间表现形式上,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组成要素又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从具体表现形式和功能看,其7个组成要素可分为:旅游区、旅游中心地、景点、景区、旅游线路、旅游基质、对外通道。因此,可把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的最一般模式归纳为:以旅游中心地、景点和景区为结点,以旅游线路为目的地内的内部连接,以对外通道为对外连接,以旅游基质为背景,以旅游区为完成整个旅游活动过程的最基本空间地域单元(图5)。
图5 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模式
Fig.5 Spatial structure mode of tourism destination system
3.1 旅游中心地
对于旅游中心地的概念,不论在内涵或外延方面当前在学术界都有争议。作者认为旅游中心地是指在一旅游目的地系统内,以原有城镇为基础,旅游设施要素和服务要素集中布置所形成的空间地域单元。旅游中心地是旅游目的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功能完整性还是从地域完整性角度,旅游中心地都是旅游目的地系统中最核心的部分[10]。旅游中心地是旅游接待设施、文化娱乐设施、购物设施、代理服务、导游服务、信息服务集中的地方,是旅游活动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旅游中心地的目的地系统就不能称其为旅游目的地系统,更不可能具备完整和最优的系统功能。通常情况下,一个成熟的旅游目的地系统应该有一个功能齐全、地域边界较明确的旅游中心地。旅游中心地应具有的特点如下。
第一,旅游中心地是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节点。其原因在于:首先,旅游中心地一般是以作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的城镇为基础,这样才有利于旅游经济增长核心的形成,进而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对周围旅游景点与次级旅游中心地的功能辐射,促进区域旅游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其次,旅游中心地本身一般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与旅游景区间交通便利,这样易于形成区域旅游中较为合理的线路。
第二,旅游中心地具有空间层次性。(1)旅游目的地系统内城镇体系具有层次性。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内的城镇体系是旅游中心地体系建设、优化的基础,旅游中心地的选择必须强调原有城镇的经济基础与基础服务接待设施的状况,由此旅游目的地系统内城镇体系的层次性就决定了旅游中心地也具有层次性。(2)旅游目的地系统内的景点、景区和服务设施具有等级层次性。不同等级的住宿设施需要建在不同等级的旅游中心地,如客栈和乡村旅馆经常位于离大城市较远的郊区或一些小城镇。而五星级住宿设施一般布置在大城市。这样,旅游目的地系统内的景点、景区和服务设施的等级层次性就需要具有等级层次性的旅游中心地与之相协调。需要说明的是旅游中心地的层次关系与旅游目的地城镇体系的层次关系不是完全一致的,旅游中心地的层次关系是在区域城镇体系的层次关系之上发展起来的,但城镇要真正成为旅游中心地,必须满足城市辐射范围内旅游景点的丰度与质量,同时考虑旅游线路设计以及与临近旅游区的联合等问题。只有满足旅游线路组织与旅游开发高效益等必要条件的前提下,一个城镇才可能成为旅游中心地。
第三,旅游中心地具有可演化性。较低级别的旅游中心地,随着旅游景点、景区的发展,旅游中心地功能的逐步完善,会由级别较低的旅游中心地成长为级别较高的旅游中心地;相反,如果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不注意旅游中心地功能上的完善以及与旅游活动的协调,那么便会导致旅游中心地等级降低;如果再加上旅游中心地周围景点在功能上的退化,那么较低等级的旅游中心地失去旅游中心地的职能便成为必然。
根据以上特点,旅游中心地的优化应该立足于区域内城镇体系的有序化、合理化,对各层次旅游中心地的功能进行整合定位,对各旅游中心地之间的关系、旅游中心地与旅游景点(景区)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为旅游目的地系统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3.2 景区和景点
景点是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组成要素中最小的空间地域单元,是相对均质的吸引物聚集体,是景区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游人游览观景的场所。景点的规模有大小之别,景点的景物有多少之分。规模大者,除景物所占空间外,还有供游客逗留歇息、娱乐等场所;规模小者,仅有景物所占的面积很小的空间。景物多者,可能有几种到十几种景物;景物少者,可能仅有一两种景物。一个或几个地理位置接近、联系方便的多个景点通过旅游线路在空间上组合起来便形成了景区。每一个景区都有自己的资源特色,与其它景区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景区与景点的区别在于吸引物的均质性及规模上。另外,各景点往往不具有旅游经济意义,只有多个景点在一定地域内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主题鲜明的景区后,各景点的旅游功能才可能得以充分发挥。
3.3 旅游线路
在旅游目的地系统网络中,“旅游线路”有两个层次上的含义。第一种是微观层次(或者说通俗层次)的提法,旅游线路是指在某一较低层次的旅游区内游人参观游览所经过的路线,它仅是某种行动的轨迹,仅涉及旅游通道,在很大程度上与旅行社无关,而是旅游地规划的内容。第二种是中观或者宏观层次上(专业层次)的提法,旅游线路是旅游经营者或旅游管理机构向社会推销的旅游产品在空间上的一种表现,它实际上包含了旅游产品所有组成要素的有机组合与衔接。概括起来,旅游线路具有如下作用。
第一,旅游线路是游客游览的通道。旅游流是通过旅游线路进行流动的,因此,一定要根据旅游流的流量来决定旅游线路的等级和密度。
第二,旅游线路是各旅游中心地、景点、景区、旅游区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旅游线路的走向及联系方式从空间层面直接影响到旅游产品的特色和质量。
第三,旅游线路是旅游目的地系统的构成要素之一,起着重要的结构性作用。
3.4 旅游基质
基质一词来源于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将景观空间结构抽象成3种基本单元,葩嵌(patch,又称斑)、廓道(corridor,又称廊道)、基质(matrix,又称基底)。吴必虎[5] 曾结合旅游区对基质进行了描述:基质指斑块镶嵌内的背景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是背景结构,它一般是面状,也可以是点状单元随机分布形成的宏观背景,对于旅游区而言,一般是指旅游地地理环境类型及人文社会特征。对基质的研究有利于弄清楚旅游地的环境背景,有助于对生态斑(核心保护区)的选择和布局的指导,也有利于分析确定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系统特色。
3.5 对外通道
任何一个旅游目的地系统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中旅游线路给旅游流提供了系统内的通道,对外通道则保证了本目的地系统与其它目的地系统间的旅游流动。对外通道具有下列特点:第一,对外通道具有层次性。目的地系统的等级层次性使对外通道也具有等级层次性。第二,对外通道与旅游线路之间功能的互换性。对外通道与旅游线路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对于较低层次的旅游目的地系统来讲,某一线路可能属于此目的地系统的一个对外通道,但在较高级的旅游目的地系统内,它可能属于旅游线路。因此,在进行对外通道和旅游线路优化设计时要注意这样一种双重身份。但对已确定的某一层次的旅游目的地系统来讲,旅游线路、对外通道仅具有一种职能。
3.6 旅游区
旅游区是一个十分熟悉、但在概念上有歧义的一个名词,罗明义[11] 在其《旅游经济分析——理论·方法·案例》一书中,对各种旅游区概念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纵观目前国内外有关旅游区的定义,可分为3种:旅游资源观定义、旅游功能观定义和旅游结构观定义。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只要落实到空间层面,旅游区都是由旅游中心地、景点、景区、旅游线路、对外通道、旅游基质6个空间组成要素组成,包含如下几层含义。
第一,从空间组成方面讲任何一个旅游区都包含有旅游中心地、景点、景区、旅游线路、对外通道、旅游基质这些地域空间单元,缺少任意一个空间地域单元就不能称其为旅游区。
第二,旅游区具有等级层次性。等级高的旅游区一般含有在数量上比较多、在质量上等级较高的旅游中心地、景点、景区和对外通道。旅游中心地的等级越高、景点和景区的吸引力越强,系统网络占据的地面就越大。随着旅游中心地等级的提高以及新景点、景区的开发和建设,旅游区的范围会不断扩大。
第三,合理的旅游区内部空间结构和外部空间结构是实现旅游目的地系统功能协调和效益最大化的基础。某一旅游区可能具有满足不同类型旅游者的多样性需求和旅游期望,如果能从空间角度把各旅游区之间及旅游区内部进行很好的规划与设计,加强这些旅游区间的空间地域合作和联系,那么,这一旅游目的地系统就能产生比各旅游区的吸引力简单相加更加强大的区域旅游吸引力。
4 结论
旅游目的地系统是区域旅游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其空间结构体现了旅游目的地系统内各组成要素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其合理性对区域旅游发展有很大的调控作用。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的一般模式的研究是目的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的基础,是研究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该文把最基本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来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旅游目的地系统有着最一般的组成要素,即“三层次、七要素”。具体来讲就是点状、线状和面状3个层次。旅游区、旅游中心地、景点、景区、旅游线路、旅游基质、对外通道7个组成要素。旅游目的地系统有着最一般的结构模式,即旅游目的地系统是以旅游中心地、景点和景区为结点,以旅游线路为旅游目的地系统的内部连接,以对外通道为其对外连接,以旅游基质为背景,以旅游区为完成整个旅游活动过程的最基本空间地域单元的点、线、面所构成的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体系。无疑,这种最基础的研究对区域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优化及旅游开发和规划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