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成人教育_农民论文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成人教育_农民论文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成人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论文,成人教育论文,人力资源开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13X(2006)03-0111-04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一)数量庞大,劳动力过剩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有9亿多农民,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3.4%,农村劳动力达到6.6亿人,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达到2.6亿[1]。劳动力剩余的主要原因是资源性剩余和技术性剩余。资源性剩余是指人力资源与土地资源的绝对配置失衡而诱发的劳动力绝对剩余。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人均土地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力资源对土地资源的相对丰富,不可避免地产生劳动力过剩,这是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的主要原因。技术性剩余是指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势必缩减劳动力的使用。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生产方式、生产手段不断进步,使种植业劳动力在农村产业结构中的比例逐渐缩小,农村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与之同步的农业劳动力的缩减,意味着大量劳动力被从科技中“排挤”出来,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又一个主要原因[2] (P143-156)。

(二)劳动力素质差

一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文盲半文盲占劳动力总数的14%,小学文化程度占42.1%,初中文化程度占38%,高中文化占5.1%,中专文化占0.6%,大专及以上文化占0.2%,我国现有文盲约六千多万人,大都生活在农村和边远地区。另外,虽然绝大多数青壮年已经脱盲,但大多仅具有小学文化程度,并且很容易返盲。这样的劳动力群体是很难正确理解、接受和贯彻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的,并且在吸收、转化农业科技方面也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二是科技素养差。据调查,全国每万名农业人口中,农技人员只有6.6人,农科大学生只有1.2人,只相当于美国的0.58%,前苏联的2.3%,平均每466.7公顷耕地仅有一名专门农技人员,每7000头牲畜只有一名兽医,每15.3公顷草地有一名牧业人员,70%的农业技术不能及时得到推广应用[3]。农村劳动力中94%以上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济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要求。这使得农业生产力很难有大的提高。三是经营管理意识差。从事种植业的农民,多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水平上,生产方式简单,劳动手段陈旧,经营管理粗放,往往不计生产成本,不讲投入产出效益,不会合理配置劳动资源、调整生产结构,其商品意识远远没有建立起来,不能科学预测市场变化。四是身体素质不佳。由于农村人均年收入水平较低,农民大多处在“填饱肚子”的生活状态。食物营养搭配简单,卫生保健条件不好,从事的多是重体力劳动等原因,农民的身体素质相对较差。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求

我国地域广阔,农民分散居住,交通、通信不发达,给集中培训学习带来了很大困难,接受培训时间和劳动时间相冲突,农民不愿放下手中的农活来参加学习。其次,农民受小农意识——小富即安的心理影响,认为只要将地收拾好,收获的粮食足够生存就不会寻求更大的发展,不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再次,教育又是一项投资后见效较慢的产业方式,这些都影响了农民接受现代化农业、科学知识教育的思想,怕耽误时间,怕花钱更是大部分被动接受教育者的普遍心态,而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是和农民的收入紧密相关的。调查表明,文盲、半文盲家庭,人均年收入为462.20元,小学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为562.50元,初中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为691.50元,高中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为1763.32元[2] (P397)。这表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主要途径。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2.6亿,但转移速度缓慢,主要是因为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而且所受专业技能培训也十分有限。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综合改革处的统计,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0%,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培训的只占0.13%,而没有接受过培训的竟高达76.40%。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只有88万,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就占了60%。平均每万亩土地仅有0.8个技术人员,每万名劳动力中仅有0.16个技术人员。在美国,农民受教育的年限平均为12年,我国不足7年;在美国,在全国推广一项先进技术需要一年半时间,而在我国则平均需要6年的时间。中国科协于2001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2001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01年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40%,城市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10%,而农村居民只有0.40%,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由东向西逐步下降,东部地区为2.30%,中部地区为0.85%,西部地区为0.65%[4]。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从业层次的提高,一方面低素质的农民难以在劳动力市场上和“下岗职工”相抗衡,在城市不好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低素质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我国的经济周期的相关度增大。因为缺少文化的农民们只能选择在建筑、运输等领域从事体力劳动,一旦经济过热,则房地产业升温,运输业繁忙,农民工的用武之地增多。相反,一旦经济萧条,则备受经济学家关注的“农民工回流”现象就会出现,农民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发展周期的固有联系就会表现出来。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速度来考虑,还是从农民转移的稳定性来考虑,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加强对剩余劳动力的培训都是当务之急。

三、成人教育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

(一)成人教育要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培养实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

建设现代化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有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作支撑,而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力资本存量和需量之间的巨大矛盾,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0%,而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城镇人数是农村人数的18倍,农业科技、金融、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尤为缺乏,农业科研队伍的数量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难以完成农村科学技术的推广工作。据统计,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有技术特长的仅占10.6%,受过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80%以上都是“科盲”[2] (P145)。因此,要实现农业工业化目标,加快农村专业人才的培养,扩大农村人力资源总量,就要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速效性和实用性的优势,特别要加快培养农村急需的实用型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人才。

(二)积极探索农村成人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成人教育对象的数量大,素质差异也大,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目前我国农民的素质状况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要求,严重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再加上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农村劳动力要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首先,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直接和市场需求挂钩,根据不同学历、不同年龄、不同岗位的要求,提供不同的培训模式,培训模式要多种多样。在办学形式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长班和短班相结合,多层次培训;单独和联合办班相结合,优势互补;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灵活施教;面授和电化教育相结合,讲求实效;农村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相结合,发挥区域优势;多形式、多渠道向农村各类人员开展各种层次的学历教育和短期的实用技术培训,方便快捷地满足农民群众对农技知识的需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在培训内容上,除一般的文化学习外,应重点培训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内容,突出实用性和实效性,所有培训都要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

(三)进一步改善农村成人教育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提高成人教育质量

农村成人教育的特点是快速、有效、实用,因此,要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把课堂教学、现场培训、远程教育等多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让农民通过短时间的学习很快受益。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速成有效的原则、以实践为主的原则、普及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手段必须灵活多变。方便农民群众吸收和接受,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卫星电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弥补农村成人学校办学条件的不足,努力提高农村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四)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农民再就业创造条件

目前我国农村有二亿多富余劳动力,根据城镇化发展的目标,每年还要转移1000-1500万农村人口。据专家预测,在未来的40-50年间,我国城市化率将从现在的36%提高到75%,将有11-12亿人口生活在城市,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大、中、小城市体系,50年内达到中等国家城市发展水平,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5]。届时将有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其中大多数需要接受就业培训,在短短的几十年内,要实现几亿农民由过去长期生活在农村且只能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和其他简单劳动逐步变为能够适应现代化社会第二、第三产业需要的劳动者和城市居民,这实在是一个繁重而又浩大的工程,所以成人教育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广大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以及相应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都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加快劳动力转移速度、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县、乡镇、村三级成人教育网络,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性技术为培训重点,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广泛的、高质量的和行之有效的教育,不断扩充他们的知识信息,优化原有的劳动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使农村劳动者处处能学,时时能学,学以致用,要保证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学得会,用得着,增强农村劳动力掌握和运用先进农业技术的能力,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通过培训,让农民从“脸朝黄土”转向“面向市场”,把农村庞大的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把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口财富,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主要是对外出从业人员加强有关劳动安全与身体健康教育、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劳动法规和自我维权教育、城市生活与城市文明教育。通过各类职业技能和岗位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强他们从业和生存能力,提高务工者的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促进他们向非农产业的城镇转移,从而实现稳定就业,提升从业的岗位层次。一个有能力有知识的农民,进入城市或自己在农村发展都不是困难的事情。另外,还需要加强外出务工人员职业资格培训制度。国家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各行业、各工种职业资格标准,并监督企业严格执行,对使用农民工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责令其对农民工进行全面细致的岗前培训,对非法雇用不具备职业资格农民工的企业要依法进行严厉制裁。把对农民工的上岗培训和职业资格联系起来,迫使农民工从业人员走进课堂进行学习,并逐步使农民工职业资格培训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据悉,我国目前已经推出了着眼于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能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

(五)加快农村成人教育社区化的形成

农村社区化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体制,它可以包容现有的各种教育,其目的是要把各级各类教育在社区内精心组织,全面参与,协调控制,使它们互相衔接,充分发挥服务功能,有效地提高农民素质。这是对现有教育功能的超越,是教育社会化和社会学习化的一种模式,也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农村社区教育要求农村各级政府、民间机构和组织共同承担教育任务。每个人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是提高社区全体人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所以在今后农村成人教育中,应大力推进社区教育,使之具有多种教育功能,办学形式更加开放,应变能力不断加强,服务对象日益广泛,充分体现“政府统筹,社会参与,资源共享,功能多样,服务社区”的特点。社区教育的内容包括学历教育、农业技术培训、乡镇干部培训、乡镇企业职工培训、再就业培训、技能培训、科普培训、医疗保健、功能性扫盲、老年教育、闲暇教育等等。

标签:;  ;  ;  ;  ;  ;  ;  ;  ;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成人教育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