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性、开放性、创新性——2005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Ⅰ)化学试题分析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放性论文,能力测试论文,学科论文,启示论文,全国高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高考理综试题继续保持课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求得创新与发展;继续以能力测试为指导,强调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同时加强推理、实验开放性设计与探究、获取知识能力的考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着力考查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注意与新课程标准对接,较好地体现了学科性、开放性、创新性等新课改的思想。此卷确实做到了“既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又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和中学课程改革”。
一、化学试题的结构
(一)化学题总分值
现以浙江省最近三年全国高考理综卷化学部分试题分值列表如下:
选择题非选择题全卷
题量分值
题量分值
题量分值
2003年
9
54 5
66 14 120
2004年
8
48 4
60 12 108
2005年
8
48 4
60 12 108
化学试题总题量及全卷总题量与2004年一模一样,共31题(比2003年少3题),化学题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比例为4.4∶5.6,和全卷基本一致(全卷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比例为4.2∶5.8)。
化学试题的总分值108,从下表可看出理、化、生三门学科的分值比例和与中学阶段课程计划规定的三个学科的总课时数比例完全一致。
课时数(必修+选修) 占总课数比例学科总分占全卷总分比例
物理306
40%
120
40%
化学271
36%
108
36%
生物183
24%
7224%
(二)知识点分布
2005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程卷)化学学科知识内容分布表
编号 知识内容
题序
赋题 合计
1
原子结构、分子结构 6、27(4) 6+3
2
元素周期表 9 6
3
晶体的结构与化学键 27(5)3
4
物质的量及其他物理量基本概念与原理45分
5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12 6占41.7%
6
电解质溶液 10、11 6+6
7
氧化还原反应27(2)3
8
热化学方程式13 6
9
卤族元素26(2)4
10 氧族元素
11 氮族元素26(1)(3)、27(3) 11+3 元素化合物18分
12 碳族元素占16.7%
13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
14 镁、铝、铁及其化合物
15 同分异构体、同系物 29(2)3
16 烃及烃的衍生物 27(1)、29(1)(3)(4) 3+12 有机化学18分占
17 糖类蛋白制质16.7%
18 合成材料
19 涉及物质的量的基本计算 7
6
20 有关相对原子质量、分子式的计算 化学计算14分占
21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8、29
6+2 13.0%
22 溶液浓度、溶解度的计算
23 化学基本仪器与基本操作 2
24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备29 2
化学实验13分占
25 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6
12.0%
26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3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5年的试题中涉及中学化学的知识点17个,占中学化学学科主要知识点(26个)的65.4%,比2004年的44%要高,但仍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如氧族元素、镁、铝、铁等均未涉及,可以看出,理综考试不同于以往的“3+2”高考,不再重视知识点的覆盖面。
2002年~2005年化学试题五大知识块分配比例对照表
概念、原理元素知识有机化学化学计算化学实验
2002年20% 15%15%27%23%
2003年30% 9.2%
16.7% 21%23%
2004年41.7%11.1% 13.9% 20.4% 13%
2005年41.7%16.7% 16.7% 13.0% 12.0%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5年(与2004年比较)化学试题的实验、基本概念和原理部分考查赋分基本不变,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部分略有增加,而化学计算部分的考查有所削弱,把计算分散到选择题和实验题中,不单独设置计算题,不涉及繁难计算。
二、化学试题的特点
(一)试题平稳,推陈出新
全卷化学题构题严谨,表述清楚,指向清晰。试题重视和教材的联系,有的试题与生产、日常生活、社会热点等结合,构思精巧。有的试题尽管是“似曾相识”,但能“推陈出新”,有创意。如题6、题8、题10、题12、题13、题28等。全卷以常见题型、常规试题为主,总体给人感觉比较平稳。
(二)试题与现行教材紧密联系,严格遵循“两纲”
今年理综卷的所有化学试题,没有一道偏题、怪题、难题,试题全部源于教材且又高于教材,严格遵循“两纲”(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既体现了化学知识的基础性,又突出了考试的选拔功能,试题十分注意切入教材,和新教材联系十分紧密。如:第6题考查了共价化合物电子式的书写方法,属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但给出的化合物又较为复杂,学生在掌握8隅律的前提下,还需灵活思维,认真筛选;第7题则和新教材(人教版)第二册80页选择题4相似,学生在思考中只要把问题转换成+1、+2、+3价金属钠、镁、铝,然后对号入座,则很快迎刃而解,此题也和新教材第二册91页计算题的第1题有一定的联系;第9题考查了课本中有关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基础知识;第10题和新教材(人教版)第三册34页选择题及第101页第14题极其相似;第11题考查了课本中有关氯碱工业的反应原理,重点考查第三册第61页电解饱和食盐水这一学生实验;第12题则是通过生成物Z的体积分数发生改变来考虑温度和压强两因素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题目通过直角坐标系,涉及两方面的内容:(1)温度改变而导致平衡混合体系中Z的体积分数发生改变;(2)压强改变而引起Z的体积分数的改变。解题时只要把上述两种因素对平衡的影响,用直角坐标的形式表示出来,则不难求解;第13题和新教材(人教版)第三册45页计算题第5小题相似,它着重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燃烧热这一基础知识。
(三)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好,方程式书写增多,开放性试题增多
多年来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Ⅱ中化学试题难度系数基本稳定在0.6-0.65之间(浙江等省2003年例外,化学试题的难度系数为0.47),2005年跟2004年相比难度略有增加(其难度介于2003—2004年之间),应该说难度、区分度都很适中。
在卷Ⅰ的选择题中,第6、7、8、9、10、11、12题均为容易题,第13题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本为中等难度题,但由于该题是2005年考纲新变化的内容(“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教师常将此类题作为常规训练的素材,所以该题对相当一部分考生来说是一个陈题,得分也较高。
在卷Ⅱ的试题中,26题是一个中等难度的元素化合物推断题,该题的难度是难于找到题目的突破点,或难于按题干信息(A、B、C、D为气体,E、F为固体)推断为硫的化合物,即使推断出D为NH[,3],但要准确书写制取氨的化学方程式,也是错误百出,抽样难度为0.58。
27题是一个无机和有机、元素化合物和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结合起来的学科内综合题,好多考生思维定势,使知识负迁移,一看到“甲、乙、丙、丁为前三周期元素形成的微粒,它们的电子总数相等”就想到熟悉的8e[-](HF、H[,2]O、NH[,3]、CH[,4]或F[-]、O[2-]、N[3-])或18e[-](HCl、H[,2]S、PH[,3]、SiH[,4]或Cl[-]、S[2-]、P[3-])等电子体的分子或离子,不能自拔,导致得分不高。该题得分比预料的要低,抽样难度为0.52,是四个主观题中难度系数最小的题目。
第28题是一个开放性实验题,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对学生知识上的要求较低,只要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基本实验操作、常见分离提纯的方法,即可求解。难度在于“还可以用其他的实验方法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请简述一种不同的实验方法”。此问属于开放性实验设计,学生不适应,抽样难度为0.69。
第29题是一个中等难度的试题,该题的难度不是体现在对有机物的性质的掌握,而是对E的判断和两种E的一溴取代物的结构简式的书写上,错误原因主要是没有注意“2-萘酚经反应可得到芳香化合物E(C[,8]H[,6]O[,4])”,也就是把两个羧基在苯环上的位置写错(写成间位或对位较多),抽样难度为0.59。
综观全卷,化学试题中容易题、中等难度题、难题的设置比例合理,有较高的区分度,对各层次的考生能加以区分和鉴别。此卷给人总体感觉学科味较浓,涉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题明显增多,在为数不多的化学试题中至少要书写7个无机或有机化学方程式。另外试卷开放性试题增多,如第27(2)、(5)题,第28(1)、(7)题都属于开放性试题。
(四)试题学科性强,能力要求适当,注重考查思维的创造性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几经改革,以能力立意为命题的指导思想,在2005年新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突出考查考生的四种能力,即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卷Ⅰ着重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各种能力要求适中。
在卷Ⅱ四个化学题中,既有以考查学生推理能力见长的无机推断题(第26题)和有机推断题(第29题),又有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第27题;还有考查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第28题实验题。整套试卷反映出学科特色,如化学实验。第28题是一类典型的定量分析实验题,改变了以往实验题大多出自演示或学生实验的命题方式,该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装置图和实验步骤等信息,回答实验原理、操作目的、装置理解、数据处理等问题。试题最后一问以开放的形式让学生对本实验做进一步研究,注重考查考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注意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处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考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性思想。
考查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其有效途径是给出新的知识背景,考生从中提取、筛选信息后,和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重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在较为公平的环境中测试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常用手段。2005年化学试题中的第29题可归属于此类试题。可惜这样的题目不多,这也难怪,若卷Ⅱ都是这样的题目,信息量太大,陌生度太高,加上《理科综合》中物理、生物题都较难,这样理综的平均分还要下降。
三、学生解答卷Ⅱ化学题常见错误及错因分析
26题:
(1)写出D、E的化学式(分子式),考生的主要错误有:H[,2]S、HF、H[,2]O、HCl、SiH[,4]等。
错误原因主要是没有按题干所给信息(A、B、C、D为气体,E、F为固体,G是氯化钙)进行推断。
也有考生把D和E的化学式写成NH[,2]、NH[,4]和NH[,3]Cl、NH[,4]Br、NH[,4]I,犯低级错误。还有不少考生化学式书写不规范,如元素符号过于潦草,下标数字过大,过于潦草而难于辨认。
(2)写出A和B反应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考生的主要错误有:由(1)问题中对D、E物质的判断发生错误,造成本题连带错误,影响下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如有考生写成:H[,2]+SH[,2]SH[,2]+I[,2]2HI,没有看到A、B为气体;S和I[,2]通常情况下为固体。
也有考生写成:H[,2]+Br[,2]2HBr,没有看到G是氯化钙。
也有考生没有注意反应条件。
(3)写出E和F反应生成D、H和C的化学方程式,考生的主要错误有:由于前题中对D、E物质的判断发生错误,造成本题的连带错误。
另外即使推断出D是NH[,3],但制取氨的化学方程式错误百出,如没有制取NH[,3]的反应条件,没有配平,更有甚者,化学方程式中某一物质化学式写错导致该反应5分全扣,反映出考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顺便说一句,D可以是PH[,3],相应的E为PH[,4]Cl,也符合题意。具体D+C→E和E+F→D+H+G反应为:PH[,3]+HCIPH[,4]Cl;
2PH[,4]Cl+Ca(OH)[,2]2PH[,3]↑+2H[,2]O+CaCl[,2]
另外也有考生认另F为CaC[,2],也正确,因为该题没有对E和F反应的条件做限定。NH[,4]Cl和CaC[,2]在水的作用下也类似反应,原因是CaC[,2]先与水反应生成Ca(OH)[,2](此反应为放热反应),然后Ca(OH)[,2]再与NH[,4]Cl反应也可以得到D、H和G。即写了如下总反应:
2NH[,4]Cl+CaC[,2]2NH[,3]↑+C[,2]H[,2]↑+CaCl[,2],也符合题意。
27题:
(1)丙与钙离子组成的离子化合物跟水反应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化学方程式书写的主要错误有:
2CaO[,2]+2H[,2]OO[,2]↑+2Ca(OH)[,2]
错误的原因是考生受平时熟悉的电子总数为8e[-]或18e[-]的等电子体思维定势影响,一看到“丙与钙离子组成的离子化合物跟水反应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就想到电子总数为18e[-]的等电子体的分子或离子(HCl、H[,2]S、PH[,3]、SiH[,4],或Cl[-]、S[2-]、P[3-]、O[,2][2-]等),联想本题,他们认为可燃性气体是O[,2],事实上O[,2]是助燃气体,不是可燃性气体。
另外,还有的错误是把乙炔的结构简式中三键丢掉,或写成CH=CH、CH=CH[,2]、H[,2]C=CH[,2]等。
若是这样的错误3分全部扣掉,非常可惜。
(2)乙在高温时是一种还原剂,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它在工业上的一种重要用途,考生的主要错误有:
由于前题中对乙物质的判断发生错误,而造成本题的连带错误。如很多考生在此写了铝热反应、氨催化氧化制NO反应、NO与H[,2]反应、NO与金属反应等等。
有的同学已判断出乙是CO,但所写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不符合题意。
2CO+O[,2]2CO[,2](此反应不需要高温)
此题的答案具有开放性,符合题意的答案有:
附图CO还原中等活泼金属氧化物中的金属的反应方程式,此处从略)。
很可惜不少考生上述反应式也想到了,但书写化学方程式时没有配平,或把高温条件丢掉,或化学用语不规范,化学式中的元素符号下标数字过大、过于潦草而难于辨认,导致不必要的丢分。
(3)在一定条件下,甲与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考生的主要错误有:
产物判断错误,如N[,2]+2O[,2]2NO[,2];也有反应条件错误;也有的忘记了N[,2]与O[,2]反应条件,就按题目所给“一定条件”,写成:
由于前题中对甲、乙、丙、丁物质的判断发生错误,而造成本题的连带错误。如写成:
(4)丁的元素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书写的主要错误有:
由于前题中对丁物质的判断发生错误,而造成本题的连带错误。
另外错误是原子结构示意图书写不规范,或者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不守恒,如:
附图
个别考生审题不清,把丁的元素符号写成名称。
(5)丁的氧化物(SiO[,2])的晶体结构与什么晶体结构相似,考生的主要错误有:
考生对题意理解有歧义,直接写“原子”晶体;也有直接写“二氧化硅”,“氮化硅”等。
也有把“金刚石”写成“晶刚石”“金钢石”等。
28题:
(1)说明在用托盘天平称量样品时,如果天平的指针向左偏转的理由,主要错误有:
样品轻,砝码重。
错误原因是基本操作中天平操作砝码与样品的位置搞反了。
不少考生从螺母上找原因,有的从天平调零上找原因。
也有不少考生“砝码”汉字写成“阀码”“砝马”“法码”等。
(2)写出装置中干燥管B的作用的主要错误有:
吸水干燥;吸收CO[,2]或水蒸气;吸收CO[,2]和水蒸气。
错误原因是没有搞清实验原理。事实上,一套装置尾部干燥管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CO[,2]和水气进入前面装置,如进入U型管中被碱石灰吸收,引起U型管质量增加。
这里的关键词是“空气中”“U型管中”,正确答案为“防止空气中的CO[,2]和水气进入U型管中”。
(3)如果将分液漏斗中的硫酸换成相同浓度的盐酸,测试的结果是偏高或偏低还是不变,不少考生写“偏低”或“不变”。
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搞清实验原理。也有的考生对题目理解有歧义,认为浓硫酸也可以吸收HCl导致测试的结果不变。事实上,若将分液漏斗中的硫酸换成相同浓度的盐酸,因为盐酸是挥发性酸,HCl气体也会被U型管中的碱石灰吸收,引起U型管质量增加。
(4)写步骤⑤目的的主要错误有:
把反应产生的CO[,2]全部吸收。
错误原因是没有搞清实验原理或目的,或者没有搞清反应产生的CO[,2]被什么装置所吸收。也有语言表达能力欠佳之故。
有的考生写“调节反应产生的CO[,2]被U型管中碱石灰吸收的速度(率)”。
错误原因是看到“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空气”,只从字面上“缓缓”两字理解题意。
(5)写步骤⑦目的的主要错误有:
不少考生在此写出和上述(4)的答案一模一样。
错误原因是没有搞清“重复步骤⑤和⑥的操作,直到U型管的质量基本不变”的操作实质。事实上,任何定量实验都要进行至少两次以上的平行实验。目的是提高整个实验的精确度,此步骤的目的有两层意思:一是判断反应产生的CO[,2]是否全部排出,二是反应产生的CO[,2]全部被U型管中的碱石灰吸收。
(6)写该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的主要错误有:
①(106(c-b)/44a)×100%
错误原因是把中间过程盛有碱石灰的U型管的质量(cg)当成最终结果的质量(dg)。
附图
错误原因是把中间过程盛有碱石灰的U型管的质量(cg)和重复步骤⑤和⑥的操作,直到U型管的质量基本不变时的质量(dg)的算术平均值看成最终结果的质量。
③(106(d-c)/44a)×100%
错误原因是思维障碍或看错了题目的物理量。
④(106(d-b)/44a)%
错误原因是搞不清质量分数的含义。
⑤(84(d-b)/44a)×100%
错误原因是把纯碱当成碳酸氢钠。
⑥(40(d-b)/44a)×100%
错误原因是把纯碱当成烧碱。
(7)还可以用其他的实验方法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请简述一种不同的实验方法,这一题考生的主要错误有:
①仅把U型管中吸收剂碱石灰改成氯化钙或其他吸收剂。
错误原因是审题不清,没有看到“用其他的实验方法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
②用电解法测定氯气体积(含量),然后再求氯化钠含量,最后再转化为纯碱的质量分数。
错误原因是电解法误差太大。测体积比测质量的误差要大得多。
③利用NaCl和Na[,2]CO[,3]溶解度不同进行重结晶。
错误原因是即使能够通过重结晶方法进行分离或提纯NaCl和Na[,2]CO[,3],由于实验操作方面的原因所测的误差也很大。何况很难通过重结晶的方法分离或提纯NaCl、Na[,2]CO[,3]。
④先把CO[,2]通入NaCl和Na[,2]CO[,3]的溶液中,使NaHCO[,3]结晶析出,称其质量,再求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
错误原因是NaHCO[,3]跟Na[,2]CO[,3]相比尽管溶解度小,但在水中还是溶解的,即使有NaHCO[,3]结晶析出,溶液中还有NaHCO[,3]与NaCl混在一起,所以NaHCO[,3]的质量测不准,则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也测不准。
⑤先把CO[,2]通入NaCl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通过测定通入CO[,2]所消耗的体积,来测定样品中纯碱的质量分数。
错误原因是通入CO[,2]所消耗的体积如何测定?前已述及测体积比测质量的误差要大得多。
⑥先把NaCl和Na[,2]CO[,3]样品加热分解,测其质量差,求样品中纯碱的质量分数。
错误原因是Na[,2]CO[,3]比NaHCO[,3]稳定得多,一般情况下Na[,2]CO[,3]很难分解。
⑦先把NaCl和Na[,2]CO[,3]晶体加适量的水溶解,然后再加入AgNO[,3](也有写Ag[,2]SO[,4]),过滤、洗涤、干燥、称其质量。最后求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
错误原因是不知Ag[,2]SO[,4]是微溶的,碳酸银也是沉淀。
此问属于开放性实验设计题,不少考生虽然原理较清楚、解题思路清晰,但文字叙述却词不达意。由于篇幅所限,还有一些错误不一一列出。
29题:
(1)苏丹红一号的化学式(分子式),书写的主要错误有:
原子个数计算错误,如C[,15]H[,12]O[,2]N、C[,16]H[,10]O[,2]N、C[,16]H[,11]O[,2]N、C[,16]H[,12]ON等;
粗心大意漏写氮或氧原子,如C[,16]H[,12]O、C[,16]H[,12]N[,2]等;
分子式中原子的书写顺序不规范,没有按常规将C、H原子排列在分子式的1、2位,如:C[,16]ON[,2]H[,12]、C[,16]N[,2]H[,12]O等。
原因是考生根据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写化学式的能力欠缺。
(2)写出与2-萘酚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有(填字母代号)哪些,主要错误有:
错选(D)或漏选(A)(B)(C)中的一个、两个、三个的考生较多。
原因是考生判断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能力欠缺。另外也反映出考生思维的全面性欠缺。
(3)上述化合物(C)中含有的官能团,主要错误有:
写成双键的特别多(丢掉“碳碳”两字),或写成:-C=C-;C=C;=;CH=CH;CH=CH[,2];H[,2]C=CH[,2]等,错误原因是没有碳四价的概念。抽样试卷发现,好多考生有机或整个化学部分的主观试题几乎满分,所扣1~2分就在此部分丢分。
醛基的“醛”字写错,好多人丢掉了草字头;
(4)写出两种E的一溴取代物的结构简式,主要错误有:
附图
错误原因主要是没有注意“2-萘酚经反应可得到芳香化合物E(C[,8]H[,6]O[,4])”,也就是把两个羧基在苯环上的位置写错(写成间位或对位较多),或者把羧基在苯环的左边写法搞错,或没有考虑化学键的位置,不知羧基如何摆放。另外还有把-COOH写成醛基、羟基、酯等错误,误将-COOH写成-CH[,2]OH的也不在少数。
结构简式中多氢或少氢。苯环中缺圆圈或写三个双键。错误原因是一部分考生跟平时的学习习惯有关,平时粗心大意、丢三落四;另一部分考生可能是临考紧张所致,属笔误。
写出E与碳酸氢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主要错误有:由于前题中对E物质的判断发生错误,而造成本题的连带错误,影响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另外E的判断正确,但审题不清导致错误,如
附图
错误原因主要是没有看到“1molE与适量的碳酸氢钠溶液反应可放出CO[,2]44.8L”(标准状况下即2mol)。
另外没有按照一般有机反应中约定俗成的有机物须写结构简式,而把有机物写成分子式,也有考生把碳酸氢钠甚至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写错,有机化学反应式没有配平,也比较多。
更为可惜的是有机物结构简式中多氢或少氢,苯环中缺圆圈或写三个双键导致整个化学反应式一分未得。
(5)写出E与足量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主要错误有:
考生把产物中的H[,2]O漏掉或把反应物、生成物的结构简式弄错。由于前题中对E物质的判断发生错误,而造成本题的连带错误。
没有考虑碳为四价,把化学键的位置、数目标错,或结构简式中多氢或少氢等等错误,如:
附图
该反应不配平,反应条件写错或漏掉者较多。
将此反应类型(酯化反应或取代反应)写成脂化反应、水解反应、分解反应、中和反应、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等。
四、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反思
高考试题的走向对中学教学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正确理解考试的指导思想与命题模式,并指导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2005年的化学试题命题及考生答题情况分析,可引起我们对教学做如下的反思。
(一)高考复习应坚持抓“纲”务“本”
2005年亮相的高考化学试题再一次证明,高考复习必须坚持以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为纲,以教科书为本的方向。化学课本是基础,是教与学的关键,考生只要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就不怕考不好。反之,热衷于研究考试热点、轻信“专家”面授“机宜”是要吃大亏的。同时也应提醒广大教师,必须还教学于本来面目,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努力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若将高三教学引入应试的“胡同”是必败无疑的。必须大张旗鼓地控制各类复习资料、习题集在学校传播、兜售,广大教师和学生不能充当“解题机器”,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高考复习时,还是以教材为主,我们应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尽快解放出来。
高三教学中一定要熟悉考查范围,避免因超纲复习而枉费时间和精力。坚决、果断、彻底地抛掉教材里没有的、《考试大纲》不要求的、老师不讲就不可能知道的、靠记忆才能掌握的、无再生性的内容。由于近年来高中教材不断变化和调整,而有些教师长期在高三任教,对教材的变化并不能做到了然于胸,常按原有的经验和原有的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穿新鞋,走老路”。其实做了大量的无用功,这是值得注意的倾向。
(二)准确把握教学的基本要求,狠抓双基,培养规范
尽管考生和教师均认为今年理综卷中的化学试题较之理、生两科容易,有些试题的起点设置非常低,但批改结果表明,考生得分远比预想值低,甚至得零分者也为数不少。这说明有部分学生连高中学生最起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都不具备(如H[,2]与Cl[,2]反应生成HCl的反应式搞错),这些学生常常是教学要求过高、过难而造成的牺牲品,他们丧失了学习信心,基础知识一片空白。这种严酷的事实给中学化学教学再一次敲响了警钟,教学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一定要关心每位学生,特别是要关心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防止在教学中盲目追求过高、过难、脱离教学实际的要求,应准确把握和落实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从考生的失分情况分析,有相当数量考生是由“低级错误”造成的失分,主要表现是化学基本用语不规范、语言表达能力差等。其中部分考生粗心大意,大部分都是由于平时教学要求不严格、基础训练落实不到位所造成的,所以在教学中加强化学用语的训练,学会用学科术语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是我们全体化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坚持课改不动摇,努力做到四个转变
从2005年全国各地的理综卷中,可看到许多精彩的化学试题,这些试题能较好地测试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素质,代表了今后的命题方向和走势,这使我们认识到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几经改革后,命题立意日渐高远,考试大纲中提出的四种能力测试亦为广大师生所认同,这些都是课改和考试改革应坚持的方向。我们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将教学和复习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素质教育与高考不是对立的关系,新课改的一些理念在高三更加适用,教师应做到四个转变。(1)教学目标应由单纯的知识目标的落实向掌握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方向转化,即不但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接受这些知识,并且利用知识解决问题;(2)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应由单一的传授型、被动的接受型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方面转化。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结合化学特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化学教学应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3)高三复习课中也应注意复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化,教学内容应该更具有综合性、多样性、开放性、灵活性;(4)转变课堂上的师生关系,高三教学由于时间较紧,有些教师认为不用讲究师生情感交流,教师讲得明白就可以,这是一个误区,高三课堂更应该让学生想说、能说、说明白,教师如果以讲代教、以讲代学、包办代替是不会有好的结果的,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思考、消化、理解,注意指导学生对问题实质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在调动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我们也要注重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科学素养。我们必须积极钻研教材,钻研教法与学法,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去,同时,将新课标的理念尽快在教学中实施,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到位而不越位,启发而不代谋,引导而不指令,点拨而不强加,解惑而不灌输”。
(四)全面复习,把握实质,构建网络
所谓全面复习就是对教材中所有基础知识都不能放过,脚踏实地打基础,不要认为新高考不再重视知识点的覆盖面,认为这也不考,那也不考,漏掉重要知识点。欲要夯实基础,只有把握实质才算真正掌握。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由于受到试题数的限制,考试后总使人感到对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有较大的片面性,这使以往在“3+2”考试中以考点为线索,以知识点为背景进行高三复习的有效性出现了质疑,这就需要有一种新方法来替代。高三教学中以构建学科主干知识网络为中心的复习方法,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方法。从知识层面上讲,学科知识是有内在的、紧密联系的,将这种联系形成网络,便于知识在头脑中的激活和提取,从能力层面上讲,知识的整理、归纳形成网络是提高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学中要注意的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网络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一定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才能完成,是教师不能包办代替的,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做“命题作文”、多进行概念的辨析、多进行习题的试题类型归类和总结的策略,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注重开放性、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实验试题有利于对学生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考查,从更深层次看,实验试题还能对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进行有效的测试。
在高三的复习中,一定要给实验复习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能让实验复习匆匆走过场。必要时可以实验为主线来带动其他知识块的复习。事实上,用实验带复习也是一种很好的复习方法。要特别重视开放性、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尤其注重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实验能力的培养。2005年高考第28题(7),我们评卷组抽查了学生所答的十几种实验方法,都是正确的(本文略),阅卷时都得了满分(3分)。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与创新,有利于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课改理念。开放性实验题具有如下特点:(1)实验过程的不确定性:在解答开放性实验题时,由于实验过程的多样性,可以得到并列的多个实验方案。根据考生认知水平的不同能力的差异,不同的考生可能得出不同水平、高低不一的解决方案。(2)实验思维的发散性:解决开放性实验题的思维方向不是惟一的,虽然思维的起点相同,但思维的走向和思维的结果都可能不同。开放题所引发的思维是一种呈扇形发散的思维,思维的发散性才能导致思维的求异和创新,思维的发散和开放是开放性实验题的本质特征。(3)情境的模拟性:与传统实验题的不同之处是开放性实验命题的立意多以现实生活中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主,要求更加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开放性实验题将所要考查的知识置于一个考生从未见过的陌生的情境中,试题情境或模拟现实,或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或模拟问题解题的思路,因而开放题的情境具有仿真的模拟性。(4)实验过程的探究性:开放性实验题的解答没有固定的现成的模式可循,解题者不能用常规的思维方法去套用,必须经过积极主动的思考,自己制定解题方案,因此需要较强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要解答好此类试题,要求在平时的实验课上多亲自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多动手实验,并做到实验前进行实验预习和认真填写实验报告的好习惯,这样对实验流程做到心中有数,记忆深刻,实验中所需要的实验仪器不用死记硬背;而是记住实验过程,便能顺利推出。由于探究性实验注重考查学生探索未知事物的科学猜想思维,突出猜想思维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基本过程。这种思维用于解题,常被称之为“猜想论证法”。因此,在解答探究性实验试题时,必须采用猜想论证法。解题时,首先要加工、分析实验课题给出的信息(包括明确的和隐含的信息),搞清实验目的;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尽可能多的合理的假设(假设是制定探究计划的基础)。在假设的基础上,合理应用知识与技能制定探究计划,开展探究,并科学合理地进行观察与记录,最终得出结论。近年来的高考化学实验题很少有课本实验的简单照搬,所以每年的实验试题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只要认真仔细地研究就会发现,很多实验题都是课本实验的一种变形,可以说是课本实验的一种改进和创新。高考的这种命题思想使得高考化学实验常变常新,且又不脱离课本中的基础实验。因此培养实验创新设计能力,贵在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不能一蹴而就。
总之,2005年理综化学试题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给我们许多启示。我们要认真研究高考试题,把握命题的方向,指导学生科学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