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能力是学生一生的能力,学生会思、会想象;会说、会表达;会写、会抽象;会欣赏、会批判等都是他们面向未来应具备的能力。当前的作文教学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本课题就小学作文教学的相关问题做了分析和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的作文教学存在怎样的问题?我们没有主观地去判断,而是希望用数字说话,为此,进行了两轮调研。在调研中发现,当前34%的学生不喜欢作文课,不喜欢的原因主要是:“不会写”占13%,“不知道写什么”占22%,“写不出好作文,没兴趣”占42%;而对作文老师的调研中发现:42%的作文老师很少指导学生作文,14%的教师在讲评作文时没有关注全体;而学生对于作文指导课和作文讲评课的印象也很平淡。面对该现状,我们开展了“‘两环节三策略’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研究,就如何让学生喜欢作文课、写好一篇作文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了一套适合小学生写作的训练模式。
二、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
教师和学生是作文课上的两大主体,当然,教师的指导是服务于学生的作文学习与作文写作的,作文教学应着力处理好这个关系。
1.因学而导,关注学生的写作主动性。体现“发挥教师价值引导作用,调动学生主动性,加强能力训练”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我们在学生作文前的指导和成文后的指导两个环节中所采取的每个教学步骤,都充分地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以自己的主观意志代替学生的思想活动,定框子、划范围、限制过死的作文模式。现在的作文指导,重在指导目的,提示内容,激发情感,引导途径。
2.全程跟进,指导与学生写作零距离。传统的作文教学也有讲评、欣赏等环节的安排,但间隔一周的时间,一切都是老师唱独角戏。因此,老师批改、讲评之后的作文,虽然倾注了老师大量的心血,但学生的兴致不高,只是看看分数和批语罢了。我们采取了“指导作文环环相连”的步骤,由于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便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3.及时反馈,让学生写作兴趣持久。体现课堂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传统的作文教学节奏缓慢,学生写出一篇作文等到再见面,一般需要两周时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安排了“师生评议”等环节,把指导、评议、修改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及时予以再认识,这无疑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课外拓展,为学生写作积淀文化素养。作文教学的功夫不能只是在课内,学生的课外积累尤其重要,课外积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大量阅读,通过读书来获得信息,积累文化素养。只有学生会读书、多读书,才能够做到“下笔如有神”,这是我们的作文教学探索的一个辅助性的原则,也是极为重要的原则,可以说,不读书,学生永远写不出好的文章。当然,所谓学生的积累,不仅是语言文字的积累,也应当是生活经验或生命情感的积淀,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主动地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获取营养。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手段
1.“两环节”指导为主体
(1)第一个环节,指导做好写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材料准备、有关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情感方面的准备。我们指导学生作文,坚持了一条基本准则,就是“作文教学要从生活出发”。为此,我们改变了“老师当堂命题,学生当堂作文”的传统做法。(2)第二个环节,指导结构环环相连。指导中要帮助学生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怎样去写。这一环节我们主要抓了三个阶段。一是初写阶段。在这个阶段,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作文的题目或命题的范围要求,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把握所要写的重点和文章内容的范围,让学生自己列提纲,独立写作。二是师生评议阶段。当学生的作文具备雏形后,老师根据在巡回辅导时掌握的各种情况,选择好、中、差有代表性的几篇作文,让学生自己朗读,其他同学把听到的问题随时记录,每读完一篇后,在全班内或在小组内让学生自由评议。三是修改提高阶段。在师生评议中,经过边读、边评、边指导等一系列活动,学生对自己的初稿中的不足已产生了急于修改的欲望。这时让他们修改初稿,他们定会把在评议中学到的技能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2.“三策略”指导为依托。一是“根深叶茂”指导策略。这是指导作文的硬道理,不能饱读诗书,何来天下文章?没有生命感悟,哪来文以载情?平常我们只是指导了方法,却没有指导学生积累,所以,我们从积累入手,让学生在大量积累中自然提高写作的基本能力。二是“佳作收藏”指导策略。怎样才能让学生有作文的兴趣?只有让学生体验到下笔后的自信与美感,让学生真实地倾诉自己内心的领悟,并在写作后获得不断成功的体验。当学生把自己的每一篇文章都当作“佳作”来看待的时候,作文的兴趣自然就有了。三是“熟能生巧”指导策略。我们首先让学生熟知自己有什么,第二是学会熟练地运用语言,第三是各种写作方法的熟练转换。有了这三点,学生的作文就能下笔如有神了。
四、成效简述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学生写作兴趣浓厚,写作水平大面积提高。学生对作文不再有畏难心理,作文课上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并且养成了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2.作文课堂指导及作文批改发生根本性转变。改变了我校小学作文指导和作文讲评课的“统一化”、“程式化”、“模式化”。
3.突破了作文教学指导与写作分离的弊端,实现了教师指导写作和学生作文与师生互评的有机结合,为今后作文教学改革积累了经验。
论文作者:李维忠 郎咸新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3年11月总第13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2-21
标签:学生论文; 作文教学论文; 环节论文; 老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策略论文; 《素质教育》2013年11月总第13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