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更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教育观念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世纪正在向我们疾步走来。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切实加以改进。而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必须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当前,尤其要着力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任务观、主体观、方法观和质量观。
一、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确立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内在统一的新价值观。
过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受我国传统的、片面的社会本位主义的影响,同时,也由于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必然要求个人对国家计划和社会需要的绝对服从,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片面的唯社会价值观。这种片面的唯社会价值观把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人为地对立起来,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忽视甚至否定个人价值。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上,只强调社会要求,忽视甚至否定个人的内在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上,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社会性功能,忽视甚至贬抑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个人发展方面的个体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只讲个人对国家和社会利益的服从,不讲在保证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对个人正当利益的兼顾。致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发挥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性的功能,并且必然地受到了人们的冷遇。前一时期,由于受西方个人本位主义的影响,同时,也由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社会上又出现了一股唯个人价值观的思潮。一些人片面强调个人价值,忽视甚至贬低社会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出现了只讲满足人的需要,实际上也就是满足个人需要,不讲引导人的需要,忽视社会要求的倾向,其结果又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削弱。事实上,社会与个人是辩证统一的。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与个人更有其内在的高度统一性。这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第一次成为人民群众的“真实的共同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实质上也就是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对立,使二者内在地高度地统一起来。一方面,社会的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19页。)这就要求所有个人都必须自觉地维护和服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发展自身的才能和素质,在发展国家和社会利益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利益,在推动社会发展的事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4页。)这就要求国家和社会应当尊重和兼顾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尽最大可能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和创造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克服片面的唯社会价值观,同时,也要防止片面的唯个人价值观。要确立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内在统一的新价值观,在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和兼顾人们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以促进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协调发展。
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观,确立灌输社会规范与培养能力和个性有机结合的新任务观。
过去,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任务被仅仅归结为“传道”,即向人们灌输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不重视培养人们的能力和个性,甚至存在着否定和抹杀人的个性的倾向,受教育者仅仅被视为社会规范的接受器。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简单说教、硬性注入的现象普通存在,而受教育者往往也就被按照统一的规格培养成缺乏个性和创造力的“标准件”。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一些人在强调能力和个性培养的同时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即否定灌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重视系统地向人们灌输社会规范。事实上,社会规范的灌输与能力和个性的培养是有机统一的。首先,完整的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由“社会内容”、“心理形式”和“能力”三个维度有机结合而成的三维结构,培养人的思想品德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中应有之义。尤其是在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各种思想信息纷至沓来,社会环境影响纷繁复杂,这更需要着力培养人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自主选择的能力和自我修养的能力,以使人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但能力的培养又离不开社会规范的灌输,人的思想品德能力主要也就是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社会规范的能力,它总是以人们对社会规范的全面认识和系统掌握为前提的。其次,人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人的发展包括人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既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没有社会化,人就不能适应社会;而没有个性化,人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自主的、富有创造性的生气勃勃的主体。因此,我们必须克服片面的唯社会规范灌输的任务观,同时,也要防止忽视甚至否定灌输社会规范的倾向。要确立灌输社会规范与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有机统一的新任务观。在改革教育方法,提高灌输效果的同时,着力培养人的能力和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确立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新主体观。
过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长期存在着片面的唯教育者主体观,视教育者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主体,忽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把受教育者仅仅视为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客体。这种片面的唯教育者主体观必然地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命令主义、强制压服和单向注入等倾向,它严重地挫伤和压抑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主体意识显著增强。在反思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过程中,一些人又主张片面的唯受教育者主体观,视受教育者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唯一主体,片面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忽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和引导作用,结果又放松了教育。实际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社会要求积极组织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基于自身思想基础和内在需要,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能动地选择、接受教育的影响,同时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在这里,教育者组织实施教育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能动地接收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性是并行不悖、辩证统一的。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育者的激发和引导;而教育者的教育也只有通过受教育的积极活动,尤其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才能的发挥,并达到预期目标。实际上,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说到底也就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激发、引导和培育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克服片面的唯教育者主体观,同时,也要防止片面的唯受教育者主体观。要确立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新主体观,在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同时,着力激发和引导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之能够以主体的姿态积极参与教育活动,主动接受教育和开展自我教育,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塑造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
四、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观,确立教育者活动方式与受教育者活动方式有机结合的新方法观。
过去,由于受唯教育者主体观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被单纯地理解为教育者的活动方式,被仅仅视为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于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往往也就由教育者从自身出发,仅仅依自身的条件、爱好而定,而不考虑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思想水平和接受能力。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就难以引起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结果收效甚微。前一时期,在唯受教育者主体观的影响下,一些人在片面强调自我教育的同时,往往又把自我教育视为受教育者的活动方式,从而忽视了教育者在受教育者自我教育中的作用,结果又使自我教育成了放任自流。其实,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就必然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育者主动地认识、影响和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方法,也包括受教育者能动地反映和接受教育影响,主动地认识和塑造自己思想品德的方法。事实上,任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总是内在地规定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活动方式,只有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积极活动才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由于受教育者的活动是其思想品德发展变化的内因,教育者的活动则要通过受教育者的活动才能发生作用,因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首先就应当是能够引起受教育者积极活动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克服片面的唯教育者活动方式的方法观,同时,也要防止片面的唯受教育者活动方式的方法观。要确立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以教育者为主导,教育者活动方式和受教育者活动方式有机结合的新方法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运用和创造,既要着眼于充分发挥教育者自身的优势,更要着眼于充分激发受教育者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观,确立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新质量观。
过去,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政治与业务、红与专的关系被人为地割裂开来并对立起来,突出政治、贬低知识成为一种时尚。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也就被归结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觉悟的高低,钻研业务,钻研知识则被斥之为“白专”而加以批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和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兴起,科学知识的价值日益突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逐步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是,由于思想方法上的形而上学,使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存在着片面的唯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质量观,而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则仅仅被视为科学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其质量当然首先要看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但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是有机联系、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远大的抱负、明确的目的和顽强的毅力是人们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不可缺少的精神条件。另一方面,科学文化素质又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智力基础。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总是以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为基础的。正如列宁所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348页。)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因素。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因此,在我国现阶段,思想道德方面的“红”,也就一定要表现在钻研现代科学技术上。邓小平同志指出,“专并不等于红,但是红一定要专。不管你搞哪一行,你不专,你不懂,你去瞎指挥,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耽误了生产建设的发展,就谈不上是红。”(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62页。)因此,我们必须克服片面的唯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质量观,确立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质量观。要在着力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着力激发和引导人们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