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更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可我们的教师缺少以学生为根本的意识,只顾按照自己的模式去要求学生,甚至为了应付考试,在考前让他们背作文,抄作文。孩子们的习作兴趣被消耗殆尽了,习作的必要性更从何谈起?《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跟小学习作教学准确定性,为习作教学的改革铺平了道路,下面本人就如何贯彻新课标精神,构建习作教学新思维谈谈自己的几点心得。
1.将生活引入习作教学,使学生有话可写
新课标要求,必须引导学生“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注意“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并“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我们常常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平时小朋友在讲一个故事或活动时滔滔不绝,生趣盎然。可一上起习作课,个个却口叼笔杆,眉头紧锁,冥思苦想,下笔艰难,最后不得不乱涂几笔敷衍了事。他们并非缺乏生活素材,也不是不会遣词造句,而是我们的习作教学太失败,把生活与课堂割裂开来。学生为了写作而写作,提起笔来,在他们的脑海里浮现的不是蓝天、小鸟、绿树、碧水,也不是同学间的嬉笑与追逐打闹,而是干巴巴的记叙文六要素,是某某范文的句子,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又能写出什么情真意切的好文章呢!学生作文离不开生活,设法让学生去寻找作文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断地倾泻出真实的文思之水来”。因此我认为,我们要将生活引入习作教学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活就是巧妇手中米,是习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引生活进入教学中,首先要强化学生对生活的印象,但学生对生活中的小事和注意发生的事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认为是小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小学会捕捉生活中的小浪花,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挖掘题材,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原始素材,才能厚积而薄发。如活跃的课余生活,开心的野外郊游,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都是学生写作的丰富题材。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做有心人,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去激活生活的印象。让他们意识到,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发生过的许多事情虽然小,但是有意思,就是很好的写作题材。只要加以提炼,就可以写出很不错的习作来。鲁迅先生说得好:“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2.打开写作思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的材料,有话可写了。可如何将这些题材组织、构造起来,使之有条有理,畅通无阻呢?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路,遵路识斯真。”这里所说的“路”即是写作思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只有思路被打开了,学生的文笔才能如朱熹所说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要如何才能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之门呢?我觉得首先要,积极鼓励,善于诱导。从完成一定字数的“字、词、句、段”到成篇习作的过程中,教师始终要给学生这样一个信念:写作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是有章可循的事。小学生文体意识模糊,抽象思维较差,他们的模仿能力、创造思维特别强,我们可以通过“一体多练”、“一事多写”等途径,训练学生多角度思维,从而发展活跃他们的写作思路,“一体多练”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集中练习某一文体,有利于学生掌握这种文体的写作规律,我曾集中一段时间让学生写“一个人”,让学生让学生写《我的同桌》,《我的爸爸》、《我的老师》等习作。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与写作练习,学生明确的写人记叙文就是要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掌握了写人记叙文的写作规律。而通过“一事多写”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来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培养、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小学第七册第二单元的看图作文,让学生自由命题写到《敢作敢当》、《小明脸红了》、《做诚实的孩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我错了》、《楼上楼下》、《醒悟》等等,将同种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拓宽了他们的写作思路,他们的思维得到不断的深化,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从而发展创造性思维。
3.提倡开放式协作,放飞孩子的想象
新课程越来越呼吁习作教学要从封闭的课堂中走出来,从传统单一的训练中走出来,提倡开放式作文。所谓开放式作文就是要求教师要打破思维定势,借助各种渠道与学生自由命题,进行跨越式写作。新课标亦指出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天马行空的个性化行文的思想”,要“千方百计地去创设民主化、建设性的思维厂和语言厂,让学生的笔管汩汩流淌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使其率真地思想和张扬的个性跃然纸上”。让他们灵性“在纸上快乐地挥洒”。为此,我们可以借助课文,放飞孩子的想象,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多少古诗,高度凝练,有很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用多种教学手段打开他们感情的闸门,鼓励他们在深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诗中的人和事物形象具体化,有不少课文留有空白和悬念,可以让学生补写空白。如学生对《忆江南》一类的课文非常感兴趣,若他们写一篇《梦江南美景》,学生想象的翅膀就会自由飞翔,从而写出文字不凡的想象作文。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充实理解诗人的过程中产生想象,对课文比较含蓄的结尾,引发联想和想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让学生自编自演小品、相声、课本剧等开放性活动诱发想象,“物随境迁,词以情发”学生有了情景的烘托,把阅读感知的形象和记忆的表象衔接起来,进行沟通、变化和组合,从而创造出新形象。这样的训练能降低学生的写作难度,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引课改之水,即要在习作教学中渗透课标信念,让习作教学回归生活,回归学生内心的需要,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打开写作思路,放飞个性,进而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学生的热情被激发了,思维活跃了、发展了,那么他们就必然地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园中有他们喜好的好词佳句,教学可以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艺术陶冶性情,。有了课改之源活水,学生笔下的写作之花一定会越开越绚丽又多彩!
论文作者:孙卫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7
标签:学生论文; 习作论文; 他们的论文; 记叙文论文; 思路论文; 思维论文; 课文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