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质在于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国经济改革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解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生产方式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实质论文,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前,由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人们一直拘泥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一些具体结论,照抄照搬,削足适履,既脱离了我国现实国情与发展要求,又脱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轨道,给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进行市场化经济改革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又往往局限于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特别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来解释中国市场化经济改革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实际上,对于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不仅仍然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来解释,而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别是其生产方式理论对于当代中国市场化的经济改革与体制转轨具有更强、更科学的解释力。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理论是解释社会经济变革的科学理论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和总体上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32“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2]257并且,生产方式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方向和进程。恩格斯指出:“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3]617-618由此可见,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变迁与政治变革的根源与实质在于生产方式的变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方式理论,是解释社会经济变革过程及其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
所谓生产方式,就是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即社会生产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马克思指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改变着一切社会关系。”[4]479“分配的方式会随着社会生产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和随着生产者的相应的历史发展程度而改变。”[5]95具体说来,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生产方式有三种含义,这就是:劳动方式、生产形式和生产的社会形式。
1.劳动方式。所谓劳动方式,就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生产组织结合起来的具体形式与作用方式,即“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5]557生产技术条件的内容包括: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生产技能的发展程度,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生产工艺水平或生产方法等状况。生产的社会条件的内容包括生产过程的协作与分工的发展程度以及相应的生产组织的结构与类型。根据生产技术条件,可以把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过程划分为手工劳动的农业经济时代、机器生产的工业经济时代和自动化生产的知识经济时代;根据生产的社会条件,可以把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过程划分为原始集体劳动时代、奴隶社会的庄园劳动、封建社会的家庭劳动、资本主义的工厂生产和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等主要经济时代。
2.生产形式。所谓生产形式,或社会经济形式,就是一定历史阶段产品的生产、交换以及通过交换(或分配)来体现和实现生产者之间的社会联系或关系的经济形式,它表现为劳动交换形式及其资源配置方式。从二者之间关系来看,劳动交换形式是资源配置方式的基础,一定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式决定于一定的劳动交换形式,而一定的劳动交换形式归根结底又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过程划分为自然经济(人的依赖关系)、商品经济(物的依赖关系)和产品经济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三大社会经济形态。与此相适应,资源配置方式也分为简单自然配置、市场配置和计划配置三种基本方式。马克思认为,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一切社会化社会的内在要求与必然趋势,但在不同的社会形式下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实现途径和具体形式是不同的。各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实质上就是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形式下所形成的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
3.生产的社会形式。生产的社会形式即生产的社会性质,从根本上说它表现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马克思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6]44“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1]33显然,马克思的这些论述表述的正是依据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方式的类型来区分社会经济形态的思想。具体来说,生产的社会形式表现为两个方面,即财富的社会形式或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劳动的社会形式。
事实证明: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与决定力量。具体说来,生产方式在社会变革中的基础地位与决定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表现:
1.生产方式是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形式与作用方式,它的变革决定着生产力诸要素的利用效率与质量提高的状况。从生产力要素质量的提高方面来看,劳动方式的变革直接地提高生产力诸要素的质量,生产形式的变革对生产力诸要素的质量提高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生产的社会形式的变革则必然使生产力要素的质量发生革命性的飞跃。
2.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的产生基础与存在载体,它既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基本性质,也决定着生产关系发展的趋势与方向。马克思指出:“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7]533
3.生产方式是经济基础的首要内容,是决定上层建筑及其变革的主要因素。生产方式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支配性地位,既表现为它对生产关系的直接决定作用,又表现为它对上层建筑的最终决定作用。马克思十分明确地指出:“一定的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简言之,‘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5]99生产方式作为经济基础的重要内容,是决定上层建筑性质的基本因素。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使经济基础全面地发生变革,最终必然导致上层建筑的相应变革。
由此可见,生产方式及其变革既决定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状况及其发展规律,又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性质及其历史变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是根据其生产方式理论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运动过程并揭示其客观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方式理论不仅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科学方法论,而且对于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同样适用的。不仅如此,同产权理论与制度变迁理论等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方式理论能够系统而不是片面地、深刻而不是肤浅地阐明中国经济改革的客观规律与发展趋势。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方式理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具有更强和更科学的解释力。
二、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质在于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回顾20多年的中国经济改革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其说是制度变迁,倒不如说是生产方式的变革。从纵向来看,生产方式的变革贯穿中国经济改革的全过程;从横向来看,生产方式的变革体现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各个主要方面。因此,中国经济改革实质上是社会生产方式全面而深刻的变革。
首先,中国经济改革是我国劳动方式的巨大变革。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改革不仅是以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全面实行农户承包经营责任制和扩大企业经营权、实行企业自主经营为起点的,而且是以坚持与完善农户承包经营责任制、使农户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和实现转机建制、使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与市场竞争主体为主要目标的。伴随着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我国社会生产技术有了空前的进步,技术创新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农业生产科技水平明显提高,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初步应用,我国农业正在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历史性跨越。同时,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条件也发生了巨大变革,经济增长方式逐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主要表现是,企业技术进步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开发新产品、新品种。企业技术进步由全面、全套设备引进为主向依托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将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密切结合的完整循环方式转变,从而使我国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我国生产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其次,中国经济改革是我国社会生产形式的重大变革。
从历史进程来看,中国经济改革是以劳动方式的变革为起点的;从逻辑关系来看,中国经济改革则是以生产形式的变革为核心的。从纵向联系来看,中国经济改革过程可以划分为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大历史阶段,商品化——市场化是贯穿整个经济改革过程的主线;从横向联系来看,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在于实现劳动交换形式与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实现国民经济的市场化是贯穿于农村改革、企业改革、所有制改革、价格改革、政府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各个方面改革的主题。因此,中国的经济改革实质上是我国社会生产形式的重大变革。从劳动交换形式来看,就是从产品生产转变为商品生产,全面形成商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使商品货币关系成为实现人们社会经济联系的纽带;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就是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作用。
最后,中国经济改革是我国生产社会形式的伟大变革。
在中国经济改革中,劳动方式由传统劳动方式向现代劳动方式的变革,经济体制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革,必然要求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劳动的社会形式进行相应的变革。改革实践中,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同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形式蓬勃发展。在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存在与改革的同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新型公有制形式也迅速发展起来。在联合劳动健康发展的同时,雇佣劳动和个体劳动等劳动形式也普遍形成。生产的社会形式的变革,既是物质生产方式变革的必然要求又是实现物质生产方式变革的根本条件。只有实现所有制结构与所有制形式的市场化改革,才有可能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所有制基础;只有形成市场化的劳动形式,才有可能形成劳动力要素的市场配置机制。因此,中国经济改革绝不仅仅是劳动方式和生产形式等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且也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的伟大变革,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变革的根本内容与关键环节。
我国生产方式变革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方式自身的内在矛盾,其主要表现是:我国传统的行政化生产组织不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企业严重缺乏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与外部条件;我国传统生产形式不适应劳动方式变革的要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与生产组织的创新;我国传统的社会形式不适应物质生产方式变革的要求,传统所有制形式与传统劳动形式既阻碍劳动方式的变革,又阻碍经济体制转轨与体制创新。从整个经济改革过程来看,我国社会经济变革的基本轨迹是:生产力发展要求——促进生产方式变革——引起生产关系变革。从生产方式自身变革的过程来看,其基本轨迹是:劳动方式变革——生产形式变革——生产的社会形式变革。这一变革过程既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逐步推进的渐进性改革过程,也是一个逐步从功能性改革向结构性改革发展的转变过程。从总体上来看,在20多年的经济改革过程中,我国的生产方式从其物质内容到其社会形式都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极大地解放与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有效地完善与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与社会效果。
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与载体,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引起生产关系发生相应的变革。在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伴随着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社会生产关系也相应地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产生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经济管理制度和分配方式也随之逐步多样化。从管理制度方面来看,既有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相适应的家长制管理制度、国有企业的自主化管理制度,也有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新型公有制经济相适应的民主化、社会化管理制度,从而打破了以往官僚主义的管理制度及其命令与服从的等级依附关系,形成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各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在分配制度方面,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一方面是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逐步被打破,按劳分配原则逐步得到贯彻,人们的劳动收入不断增长;另一方面,资本收入、技术要素与管理等其他要素收入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这样,就使得我国分配制度由单一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发展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进而发展到全面贯彻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居民收入形式多样化。分配制度的变革,引起了分配关系的变革。以往以平均主义和特权主义为主要特征的不公平分配关系已经被打破,以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为基础的新型的、平等的、公平的分配关系逐步形成。
三、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全面构造现代社会生产方式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改革过程实质上是生产方式变革的过程,中国经济改革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归根结底是生产方式变革的结果。今后,我们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必须深化改革,进一步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方式理论和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发展要求,我国生产方式变革的目标模式应当是,在认真学习与借鉴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构造我国的现代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具体说来,我国生产方式变革的战略目标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劳动方式。适应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我国必须大力加快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推动生产技术条件的跨越式发展。努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大力推进我国农业科技革命,要在广泛运用农业机械、化肥、农膜等工业技术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使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实现质的飞跃。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企业组织形式从自上而下实行纵向控制和命令的多层级的结构转向减少中间层次的扁平式结构。我国现代工业生产组织形式,应当是以企业为基础,以扁平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的公司和企业集团为发展方向的社会化工业生产组织。
2.市场化的社会主义现代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容及其实现途径是现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为此,应当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应当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求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同时,应当建立健全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中性化,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制度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3.股份化的现代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是社会化的经典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社会所有制,我国传统体制下所实行的公有制形式,是行政化的传统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国家所有制。根据我国现阶段特定的经济、政治条件以及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和十六大精神,国有制只能作为特殊的公有制形式而存在于一些特殊的领域之中,而不应当继续作为普遍的公有制形式。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我们必须实现公有制基本形式的创新,广泛发展股份化的现代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使劳动者股份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发展劳动者股份所有制,既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劳动者“主人+联合”的本质特征,又适应我国现阶段以企业和农户为主体的自主性生产组织和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的客观要求。因此,应当积极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使广大劳动者拥有企业的股份。为此,一方面应当采取国有股回购、国有股配售、定向增发或配股、竞价拍卖国有股等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减少国家持股,增加公众持股,发展职工持股;另一方面,应当鼓励公众和职工个人以现金、实物、工业产权等形式向企业投资入股,并向公众和职工股东配送一定的股份,应当对企业经营者、技术骨干实行股权、期权制,发展管理股和技术股,形成和发展企业的人力资本。
4.多样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社会形式。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公有制始终占主体地位,这就决定了联合劳动成为占主体地位的劳动形式。当然,我国现阶段的联合劳动总体上还不是全社会范围的联合劳动,而主要是在各种经济联合体局部范围内的联合劳动。同时,由于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的广泛存在与大力发展,从根本上决定了雇佣劳动的长期存在与普遍发展。雇佣劳动虽然不像联合劳动那样体现社会主义平等原则,但在我国现阶段的存在和发展却具有必然性、合理性和长期性。联合劳动与雇佣劳动必然长期并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的社会形式的重要特征。同时,在我国现阶段还长期存在着个体劳动。在城镇,由于社会经济生活对个体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广泛需要,因而个体手工业、个体零售商业、个体饮食服务业等部门的个体劳动,将会长期存在。在广大农村,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在现阶段还不适合实行集体经营的联合劳动形式,而应当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个体劳动形式。从今后长期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相当一部分个体劳动者面对市场经济的剧烈竞争将会日益感到个体经营的局限性,必然要向联合劳动或雇佣劳动方向转化,以解决个体劳动难以克服的技术、管理和资金等问题,从而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需求。
标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劳动经济学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生产方式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经济学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