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谅阴”的“隐度”文化及古代“温仁”-兼论前谐声时代闭口韵向舌鼻韵演变趋势论文

“高宗谅阴”的“隐度”文化及古代“温仁”
——兼论前谐声时代闭口韵向舌鼻韵演变趋势

黄易青

(北京师范大学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北京100875)

[ 摘要] 先秦文献所记“高宗谅阴,三年不言”,谓殷高宗守丧期间依礼制居茅庐,三年中不主动发表政治主张和意见。“谅阴”指孝子居丧住的茅庐,名称的理据有形制与思想文化两层。形制上密闭奄盖(阴)和通敞(凉),分别仿效故去的亲人殡与葬的居处特点,以己之感受度亲之感受,这是孝子对亲的居处的隐度。隐度是上古广泛存在的思想文化。凶庐初闭阖后启户的形制特点而称“谅阴”,是因为深层上“谅阴”本身就具有隐度的意义。“隐度”之“隐”、“温仁”之“温”,都取意于己与彼感受相覆合,词源就是“谅阴”之“阴”。“谅”也有两相对称、当值之义。古语词是古代思想文化的化石。“谅阴”深层思想文化内涵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谅”(体谅)和“隐”(隐度),就是以己之情度彼之情。隐度是“温仁”的心理机制,“仁爱”的本质就是隐度其情。这是“天人合一”思想文化的一种重要内涵。用历史词汇比较与同语境相关词汇互证的方法证明,从前谐声时代到谐声时代,一批闭口韵字音变读作舌鼻韵(-m>-n,-p>-t/-),“阴”变为“隐”“温”是这种音变的表现。

[ 关键词] 谅阴;温;仁;隐度;历史音变;以义正音

“高宗谅阴”(或作“亮阴”“谅闇”),是史上重要事件,上古文献《尚书》、《国语》、《礼记》、《吕氏春秋》、《论语》以及《史记》都有记载或论述。“谅阴”之义,孔传谓“信默”,但郑玄据“谅闇”认为所指是“凶庐”,同时解释这个词的理据时读为“梁闇”(梁指户楣,“梁闇”谓拄楣)。到了朱熹,《论语集注·宪问》说:“天子居丧之名,未详其义”,《朱子全书·礼·丧服四制》说:“谅阴、梁闇,未详古制如何,不敢辄为之说。”朱熹承袭郑玄“凶庐”的说法,但不同意理据是“梁闇”,所以说未详古制如何。孔传与郑注,并行至今,未有定论(1) 最近,有学者重新发疑,谓“谅阴”为“强默”,“强迫自己不说话”。见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2018年11月19日在英杰交流中心举办的“康成学术讲座”第二讲《“高宗谅阴”考》。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燕园礼学”,或搜狐文化http://www.sohu.com/a/283279862_488227。 。按,“高宗谅阴”不仅事关殷中兴之主高宗武丁,更涉及商代帝崩后嗣君继位之初的居丧礼制以及冢宰摄政运作。“谅阴”不只是它的词义是什么的问题,词义和理据的背后是上古思想文化、典章制度乃至古圣贤的思想主张、先民的思想文化,其义不可不辨。戴震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可以躐等。”(2) 《古经解钩沉序》,《戴震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6页。 从文字到语言再到古圣贤之心志,其法如何?戴震说:“故训音声,相为表里。故训明,六经乃可明。后儒语言文字未知,而轻凭臆解以诬圣乱经,吾惧焉。”(3) 《六书音均表序》,《戴震文集》,第153页。 今就清儒所示方法途径,试为考辨。

一、“谅阴”考辨

《论语·宪问》:“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周书·无逸》曰:“(武丁)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4) 本文所引《古文尚书》,前贤曾证明其为伪书。但从先秦文献代有相传而差异的文献传承观看,不能否认其中的内容是历史的真实,所以我们认为虽“伪书”其内容也是可信。其传相沿称“孔传”,指称而已,不再辨析。又,作其即位,作,始也。 “亮阴”即《论语》“谅阴”。孔传:“乃有信默,三年不言。言孝行著。”郑玄则读为“梁闇”,《礼记·丧服四制》:“《书》曰:‘高宗谅闇,三年不言。’”郑玄注:“谅,古作‘梁’。楣谓之梁。闇读如鹑之,闇谓庐也。庐有梁者,所谓拄楣也。”闇读如,即谓读作“菴、庵”。《仪礼·丧服》:“居倚庐,寝苫枕塊……既虞,剪屏拄楣。”郑玄注:“楣谓之梁。拄楣,所谓梁闇。”贾疏承郑注,曰:“(既虞)改旧庐,西向开户,剪去户傍两廂屏之余草。拄楣者,前梁谓之楣,楣下两头竖柱施梁,乃夹户傍之屏也。”按,孔传误,郑注也有未安。

(一)“谅阴”训诂辨析

1.“信默”辨

孔传释“亮阴”为“信默”。“默”谓不发言,是动词,则“信”是副词(“信默”即“允默”)。此说影响很大,可能是因为字义的训释有训诂依据,但它不可信。

意义上,“亮/谅”释为“信”,见于《尔雅·释诂上》及《方言》卷一。“阴”训为“默”,当是从“三年不言”来的,读“阴”为“喑”“瘖”。按,《方言》一:“凡大人少儿泣而不止……齐宋之间谓之喑(注:音荫)。”《说文》:“瘖,不能言也。”以此则似其训诂有据。但是,喑和默、不言,意义并不相同。《礼记·丧服四制》:“礼,斩衰之丧唯而不对,齐衰之丧对而不言,大功之丧言而不议,缌、小功之丧议而不及乐。”注:“唯而不对,侑(佑)者为之应耳。言,谓先发口也。”“不言”是不先发话,是主观的不作为;客观效果才是“默”(5) “言”的本义是首先说话,往往是提出主张、想法。“言”与“语”不同。《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先说话为“言”,接着回应、回答为“语”。此为常识,不多论。 。而“喑”“瘖”是指发声过度而嘶喝(所谓“声嘶”),音闭于内而发不出声来,恰恰不同于主观不发声的“默”。《礼记·王制》:“瘖聾跛躃。”《音义》:“瘖,於今反。哑也。”《国语·晋语四》:“嚚瘖不可使言。”注:“瘖,不能言者。”瘖是哑疾,是说话过多或有病而不能说话,“不言”则是主观能动地不发表意见,哑疾根本不是默。“谅阴”之“阴”与“不言”(默)在意义上没有关系。孔传训“阴”为默,在训诂上的依据是错误的,未能区别“喑”与“默”。

语法上,“信默”之“信”只能解作副词,则孔传是将“谅阴”之“谅”作副词。但先秦“谅/亮”释为“信”,都作实词,即动词或形容词。如,《尔雅·释诂上》:“亮,信也。”《释诂》所释都是实词。《诗·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传:“谅,信也。”亮、谅音同,皆释为信。“谅”是动词,宾语是“人”。《大雅·桑柔》:“民之罔极,职凉善背。”笺云:“职,主。谅,信也。民之行失其中者,主由为政者信用小人互相欺违。”《论语·宪问》:“岂匹夫匹妇之为谅也。”《礼记·内则》:“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注:“肄,习也。谅,信也。请习简,谓所书篇数也。请习信,谓应对之言也。”(6) 按,谅作为信,是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两者相等、相当值。《大雅·大明》:“凉彼武王。”传:“凉,佐也。”《音义》:“《韩诗》作亮,云:相也。”佐、相,都有相对立的一方在(佐、薦对转,相、助、藉对转)。“亮(谅)”取名之意就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测量、估量(相副、相当)。 所以,“谅阴”之“谅”不能解作副词用法。

12.沉溺谓之淹,音转为燕、安

表述上,“阴”若是读作“喑”即谓“不言”,那么再说“三年不言”就是重复。

《尔雅》多转注假借,解释文献不宜简单取来即用。

2.“梁闇”辨

郑玄释“谅阴”为凶庐,从所指上说,他的意见是对的;但从命名理据上说,他认为“谅阴”是“梁闇”,闇谓庐(闇读如菴),“梁”用作动词,则“梁闇(庵)”是动宾,“梁”谓用柱拄起门楣(“楣谓之梁”)。郑玄意在指既虞(8) 虞,安葬之日中午返主于殡宫之祭。虞是安的意思。 之后,原来不开户的茅庐(阖庐),以柱拄起横楣(即梁),开启门户。

上举诸例字词,音义皆通,可综合比较如下:

(二)“谅阴”考辨

名,是与对事物的认识相副的语音。名必副其实。名与实的关系很重要,所以孔子说:“必也正名乎。”(11) 见《论语·子路》。按,人类主观所命之音与客观事物,二者相副相合,谓之“名”。《楚辞·离骚》:“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命名是要与揆度之象相副。鸣之言名,鸟鸣,就是鸟给自己起名。(实即人们依其叫声而称其名,如“布谷”“乌”之类。)名之言命。命,就是在上的意志(主观)想要达到在下行为(客观),主观与客观合一,叫做“命”。天命,就是上天的主观意志,这个主观与下界的运行得到一致,才是“天命”。 凶庐而称“谅(亮)阴”,不只是名物关系问题,底下还有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和思想。

1.“谅阴”形制与礼制

《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传:“总角,结发也。”“宴”就是把头发总结而掩覆的巾。《方言》四:“络头……或谓之。”钱绎《笺疏》:“言敛发使上从也。”则总角之宴即总角之。《说文》:“裺,褗谓之裺。”段注:“盖奄覆之义。”按,褗是交领,交叠相掩覆故谓之裺。裺之转为褗,犹之转为宴。

服斩衰所居,为简易临时茅舍,故称庐。《礼记·丧大记》:“父母之丧,居倚庐,不塗,寝苫枕凷,非丧事不言……既葬,拄楣,涂庐。”疏:“居倚庐者,谓于中门之外东墙下倚木为庐,故云居倚庐。”《仪礼·既夕》:“居倚庐,寝苫枕塊。”注:“倚木为庐,在中门外东方、北户。”疏:“东方者,以中门内殡宫之哭位在阼阶下,西面向殡,明庐在中门外亦东方向殡,……云北户者,以倚东壁为庐,一头至北,明北户向阴。至既虞之后柱楣剪屏乃西向开户也。”按,经文明谓既葬才“拄楣”即开户,则殡时庐不开户。(郑玄注《既夕》所谓“北户”,盖谓非规制、有茅草遮蔽的入口。)

综上,凶庐是茅草编次第叠盖而成、下侈上敛的茅庐。初居丧时,茅庐不设户,茅茨不剪;既虞之后,才在茅庐的西向开户以透光、气。

2.“谅阴”形制的词源

《文选》潘岳《闲居赋》:“今天子谅闇之际,领太傅主簿。”李善注:“谅闇,今谓凶庐里寒凉幽闇之处,故曰谅闇。”以寒凉释“谅”,以幽闇即“暗”释“闇(阴)”(阴与暗音义同),从这个方向就离理据不远了。“亮阴”“谅阴”“谅闇”同语。按,茅庐而特别取名谓之“阴”,取意于密闭,得名于“奄”(覆也),是形制上不开户的茅庐。汉刘熙《释名·释宫室》:“草圆屋曰蒲……又谓之庵,庵,奄也,所以自覆奄也。”它的特征是“闭阖”。凶庐初时密闭,故谓之“阴”(字又作“闇”,“阴”“闇”的意思都是“奄”);既虞则开户,谓之“(凉)”。具有两个相互对立的特点,以其名义合称为“奄”(12) 至于“梁阴”二字的顺序,我们认为,从语音上看,“阴”是闭口韵字,收-m,较重,故在后。以后变为“辒辌”之“辒”(详后),收舌鼻音尾-n,较轻,故词序在前。从词汇上看,应该是语言中已经有了“温凉”一词(《淮南子·天文训》“太阴治春则欲行柔惠温凉”)之后,因义之相关,受其影响而改造。 。

下面举音近义通的词证明“谅”“阴”形制理据为开与闭。

《说文》:“也。”“筤,篮也。”《广雅·释器》:“筤谓之。”王念孙《疏证》:“《释名》:‘车弓上竹曰郎。’郎与筤通,筤之言也。《说文》:‘也。’《方言》:‘,空也。’盖弓二十有八,稀疏分布然也。’”车盖的竹骨架,以其稀疏而通透谓之筤(亦借郞字为之)。稀疏也就是空疏,所以王念孙说筤的意思是从字来的。《说文》新附有:“廊,东西序也。”就是过道、走廊。廊没有外壁,也是取空不封闭之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所赐金,陈之廊庑下,军吏过辄令财取为用。”、筤、廊音义同,其语从舌根音来,《方言》十三:“,空也。”郭注:“,空貌。或作虚字也。”《说文》:“,屋也。”是空旷,表示空间连续出现或时间持续,叠音为,按叠音第二音节读来母的规律,转为即表现空旷连续、持续的状貌。(13) 这个规律的例子日常多见,如,庐形下侈上敛,得名于葫芦。葫本是一个圆,下面大圆上面小圆相连续,叠音葫葫读为葫芦。(葫芦、鱼阳对转。)蛧是老物精,其义谓无形即“茫”,强调重言蛧蛧(同“茫茫”)即为蛧蜽(犹“茫茫”之为“望洋”。洋声母喻四,近来纽。)牻有杂义,重言“牻牻”即为牻。呼呼,连续之声重言即为呼噜。咕咕即为咕噜。混混即为囫囵、混沌(沌定母,与来母常相转)。螳螳即为螳螂。当当即为当啷。铃铃,即从丁令来,丁令则从丁丁来。参见拙文《从音义关系看中古来母字的上古音来源——兼论K-l-式双音同源词的产生》(上、下),《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12辑、第13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2014年版。 “谅阴”的“谅”,其敞开、通畅的意义,指既虞后开的小户打通庐之内外的密闭,这是空间的内外连续。筤训篮,是大的竹笼,命名的取义也是内外的通透(筤、笼、篓双声)。

(4)对老旧管线的清管作业,应事先根据管道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在适当位置断管,摸清管道内黑粉情况,然后选择适当的清管器,并采取多段清管的方式清除管道内黑粉。

空间通透与感觉凉爽,为视觉与触觉的关系。凡专一即密闭(壹字从壶)则纯而厚,普遍即通透则淡而薄。凉、薄同义。《说文》:“,北风谓之。”通作凉。凉就是气相交相通交杂,故气爽谓之凉(爽从即取交通义。爽、错对转)。

《说文》:“陰(阴),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闇是闭门,闭门谓之闇,取覆盖封闭义(犹盍,器之盖与器相覆)。水之南、山之北谓之阴,取阳光为山所蔽所覆之义(山北之阴与山南之阳两者相应相重合,如树荫与树之受光面相覆,“光”与“景”相重)。“,云覆日也”,即阴天的“阴”,覆日之云与地上云所投之阴影,相为重合。覆盖谓之弇,字亦作揜,《说文》:“弇,盖也”,“揜,一曰覆也。”以网掩覆曰罯,“覆也”。器皿有盖所以掩覆谓之盦,“覆蓋也”。掩覆则遮光,引申有阴暗义、寒凉义。需要说明的是,阴的寒凉义是词汇意义(山之北、水之南)的引申;但从词源意义关系看,凡是掩覆密闭辄有温热义及食物因温热而败坏的意义。

此外,针对课后练习,通过网络资料和辅助教材,整理出配套答案,按每道题或答案分成不同文档。在时间线上插入决策图标并设置为随机选题。在决策图标右侧插入群组图标,双击打开群组图标,添加显示按钮,导入并添加等待图标,规定等待时间为2 s。添加所有题目和答案后,设置所需的返回按钮,得到程序图如图7所示。

二、“阴(-m)”到“昷(-n)”的语音演变

从战国后期开始,有车名曰“辒辌”,秦始皇死,载其尸之车即为“辒辌”。同一个车其厢可敞开又可密闭称“辒辌”(14) 若是分成两车各言,则车厢密闭者为“辒”,敞开者为“轩”。一种攻城战车以其密闭叫“轒辒”(又作“轒”,见例16),《墨子·备城门》:“今所以攻者……轒辒、轩车。”《韩非子·内储说》:“曰:吾闻数夜有乘辒车至李史门者,谨为我伺之。” 。“辌”之言“凉”。“辒”之言“”“昷”,《说文》:“,壹也。从凶,从壺:不得泄凶也。《易》曰:‘天地壹。’”按,今《系辞》作“絪緼”。絪緼、壹音义同,指象壶一样的容器上盖与壶体上下相覆密闭。段注:“虞翻以《否》之闭塞释絪縕,赵岐亦以闭塞释志壹、气壹……今《周易》作絪縕,他书作烟煴、氤氲。蔡邕注《典引》曰:‘烟烟煴煴,阴阳和一相扶皃也。’张载注《鲁灵光殿赋》曰:‘烟煴,天地之蒸气也。’《思玄赋》旧注曰:‘烟煴,和皃。’……合二字为双声叠韵,实合二字为一字。”壹影纽双声,质文旁对转,二字同义叠合,都是上下相覆压而密闭义,故有“和一”义。段玉裁说“实合二字为一字”,极有见地。壹就是“”。(15) 《诗经》中有一些叠音的变体,如,蟋蟀、觱沸、辗转、蔽芾、契阔、觱发、栗烈,前后两个音节,皆为旁转,为同一个音节重复的规律性变化,是类似的例子,可为音韵关系的证明。 、縕、煴、氲的特点就是闭合,其音从“奄”、“阴”演变而来。这是前谐声时代到谐声时代闭口韵向舌鼻韵的规律性演变。尚未见对此有讨论者,为证“阴”向“温、隐”的演变,今举与影纽侵谈部字谐“阴奄厌”等声而音义相关者,梳理其演变,其证如下。

(一)前谐声时代闭口韵向舌鼻韵的演变(-m>-n,-p>-t/-)

语言先于文字,至少在商代就有的“谅阴(奄)”,秦汉以后,出现一个音义与之都很近的词,从前代词语的传承和后代产生的角度看,值得研究。“谅阴”之“阴(或奄)”,秦汉之际,音变为“昷”音,是闭口韵尾(-m)音变为舌鼻韵尾(-n)(16) 本文所举前谐声时代闭口韵例证,以《诗经》音系的标准衡量,涉及阳声侵谈二部和对转入声缉叶二部(变入的舌鼻韵也有相应音转),因时代相隔远,有不同时代的不同音系的原因;也因同时代语法音变、音随义转。如,压字从厌声,义相关而阳入对转;弇在侵部,奄在谈部,而段玉裁说“古奄、弇同用”(奄字注),弇、奄旁转。本文认为它们都有词源上的关系。深入的讨论需要另文。 。这种音变,在谐声系统、先秦异文和训诂中,反映极少(个别如矜从今声),下面的材料是以音义互求互证的方法,从可比较的文献语言中搜集的。因为历史音变,同一来源而不同形式的同源词积淀于某一历史时期,可以同时使用。谐声关系不能反映它们之间的语音关系,所以我们认为这种音变发生于谐声时代之前。

到底给孩子看什么书?我像所有家长一样迷茫。给她买过成套的绘本,她扫了一遍,就置之不理:“这都是小毛毛看的。”假期的短暂无聊里,实在找不到童书,她居然从我书架上找了一本《吸血鬼女王》。我分析来分析去,估计她以为名叫“女王”的书和“XX公主”一样,都是童话故事。

1.日光掩暗曰晻,重言为晻晻,音转为晻蔼、暗蔼、暗暧,再转为霭霭、暧暧

《楚辞·九叹·惜贤》:“日晻晻而下颓。”《离骚》:“扬云霓之晻蔼兮。”张衡《思玄赋》:“临旧乡之暗蔼”,又曰:“缤连翩兮纷暗曖”。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霄霭霭而晻曖。”(17) 霭霭、晻暧同义反复,这是词汇形式演变而异体共同积淀于后代的现象。汉魏辞赋重辅排反复渲染,从而同词异体得到充分表现的机会。 《离骚》:“时暧暧其将罢兮。”注:“暧暧,昏貌。”

2.上下相覆盖曰奄,通作掩,音转为宛、、鬱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新型建筑木模板组件,包括呈圆形曲率的胶合面板,在胶合面板外侧上固定木枋次楞,并贯穿有2根以上的对拉螺杆,对拉螺杆由上往下等距排列并且均与胶合面板和木枋的中心轴垂直相交,每根对拉螺杆的正上方和正下方均紧邻配合有1条呈搭接封闭状的环形紧箍,并且均独立抱紧设置在胶合面板外表面的木枋上,对拉螺杆段上均套接有与2条环形紧箍配合的“山”形压接件以及位于“山”形压接件外侧并对“山”形压接件进行限位的锁紧螺母。该环形紧箍优先选择钢筋,由于钢筋是柔性的,可以沿胶合面板的曲面弯曲并且在施工完成后也方便进行矫直以备作下次使用,而且钢筋和“山”形压接件可以很好地进行搭接封闭。

《说文》:“奄,覆也。”“掩,敛也。小上曰掩。”(奄盍对转。盍音变为“盖”)覆必是上与下相覆。《说文》:“,盖也。”奄、双声。又,“宛,屈草自覆也。”覆则有藏义,《史记·律书》:“言阳气冬则宛藏于虚。”《正义》:“宛音藴。”宛蕴音同,皆是掩覆闭藏。

3.埋曰掩,音转为瘞、肂

《礼记·月令》:“掩骼埋胔。”掩、埋并列同义。《诗·大雅·云汉》:“上下奠瘞,靡神不宗。”《音义》:“瘞,埋也。”瘞就是祭祀埋牲。掩埋之坎穴也叫瘞,《周礼·司巫》:“凡祭事守瘞。”注:“瘞謂若祭地祇有埋牲玉者也。”瘞又作肂,《仪礼·士丧礼》:“掘肂见衽。”注:“肂,埋棺之坎也。”《释名·释丧制》:“假葬于道侧曰肂。肂,翳也。”则肂本读影纽。肂即瘞之转。坎,所以埋棺,埋与坎穴义相成(坎盍对转)。“掩”取覆盖义,“坎”亦覆盖义。肂之与坎,犹鬱之与钦(见下“忧心钦钦”)。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苗木成活率一直较低,当前我们还不能保障林业苗木成活率百分之百。而通过分析林业苗木种植死亡存在的问题,采取必要的应对方法。针对一些无法控制的因素,实施有效的控制和预防,让林业苗木更容易成活,践行林业建设职责,较好地服务生产环境建设工作。

4.隐蔽曰荫,又曰掩,阴、荫音转为隐;掩音转为匽、隐、薆(爱)、翳

《左传·宣公二年》:“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注:“翳桑,桑之多荫翳者。”《礼记·月令》:“(仲夏)君子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注:“掩犹隐翳也。”隐翳、荫翳,一声之转。《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文公十八年》:“掩贼为藏。”注:“掩,匿也。”匿谓之掩,亦谓之匽,《说文》:“匽,匿也。”《周礼·宫人》:“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井匽即井奄,所以掩覆以匿其不洁者。《诗·邶风·静女》:“爱而不见。”即隐蔽而不见。《方言》六:“掩、翳、薆也。”注:“谓蔽薆也。《诗》曰:薆而不见。”《尔雅·释言》:“薆,隐也。”《山海经·大荒北经》:“(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暝乃晦,其视乃明。……是烛九阴,是谓烛龙。”注:“照九阴之幽隐也。”烛九阴即照九隐。《孟子·公孙丑上》:“隐几而卧。”卧是全身冯覆,则隐几即是奄覆于几。

5.云、烟、气自下蒸而受压于上,蕴鬱于其中,其状貌曰渰、馣,音转为宛、焆、熅、馤、荟、薆、蔚、

《诗·小雅·大田》:“有渰萋萋,兴雨祈祈。”传:“渰,云兴貎。”(《吕氏春秋·有始》引作“有晻萋萋”)《说文》:“渰,云雨皃。”“淒,云雨起也。”按,萋萋为云气由地而起之盛貌,以形容“渰”,所以渰是“云自下而上,雨自上而下”(18)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渰”字下引段君玉裁说。今《段注》未见此语,盖出于《说文解字读》。 。云鬱谓之渰,亦谓之荟,《诗·曹风·候人》:“荟兮蔚兮,南山朝隮。”传:“荟蔚,云兴貌。隮,升云也。”隮即升云之貌。按,荟蔚即荟荟(亦即蔚蔚。叠音词之变体。参见60页注1)。云兴起之貌曰渰渰,其状萋萋;云兴之貌又曰荟荟,其状曰隮。萋、隮双声叠韵。则“荟荟”犹“渰渰”。气鬱闭不畅曰宛,《史记·律书》:“言阳气冬则宛藏于虚。”烟鬱谓之焆(烟之言壹),《说文》:“焆焆,烟皃。”烟之鬱闷又谓之煴,《说文》:“煴,鬱烟也。”香气幽闭鬱积,谓之馣,《广雅·释训》:“馣馣,香也。”馣馣音变为馣馤、薆。《上林赋》:“薆咇茀。”李注:“《说文》曰:馣馤,香气奄蔼也。馣与、馤与薆音义同。音奄。”筑(捣)香草煮之覆闭于器其气不泄,曰,《说文》:“,芳艸也。……筑以煮之为。”

6.掩鬱而湿曰厌浥,心鬱闷曰悒悒,音转为悁悒、悁悁;悒音转为鬱、噎

掩覆不畅则鬱闷而湿,《诗·召南·行露》:“厌浥行露。”传:“厌浥,湿意也。”下之水气发而蒸上,天之气降下而压掩之,水气鬱积、蕴闷于上下之间,曰厌浥。厌浥即厌厌之变体。(19) 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即用厌浥之义,谓水气掩浥了飞扬的尘土。 厌浥音转,心忧闷曰悁悒(字又作邑),《考工记·庐人》:“刺兵欲无蜎。”郑司农谓蜎“读为悁邑之悁。”悁邑语同厌浥。(20) 刺兵欲无蜎,刺兵指矛类兵器,蜎读如温。无蜎谓无阴柔藏锋,而需刚锐,锋芒毕露。 亦曰悁悁,王子渊《洞箫赋》:“哀悁悁之可怀兮。”注:“《说文》曰:‘悁悒,忧貌’。”《诗·陈风·泽陂》:“寤寐无为,中心悁悁。”传:“悁悁,犹悒悒也。”悒悒、厌厌、悁悁一声之转。《诗·王风·黍离》:“中心如噎。”即中心如悒。《诗·秦风·晨风》:“鴥彼晨风,鬰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周礼·函人》郑司农注引作“宛彼北林”。鬰、宛古音同。宛有入声一读)。鬱彼北林喻忧心钦钦,钦钦犹坎坎,皆掩覆不畅之义。心奄覆不畅曰悒,亦曰鬱,犹林密闭曰鬱,水气掩覆曰浥。

7.鱼腌渍曰、裛,音转为饐

4.4 TOFD的价格与相控阵相比,较为便宜。在沙特拉比格项目部,两者的报价都是一样的,但其他第三方的相控阵报价比TOFD稍高。

《汉书·货殖传》:“鮿鲍千钧。”师古曰:“鲍,今之鱼也。音於业反。”秦始皇死,载鲍乱臭,即是腌渍鱼。《玉篇》作“裛鱼”。(鲍之言泡渍,之言邑闭)《说文》:“鲍,饐鱼也。”饐即之音转(书面语异体并存,口语中各用方音,故师古时犹谓之鱼)。

8.所以掩曰、裺,音转为宴、褗

庐是简易、临时居住、下侈上敛的茅舍,本是农人春夏在田中的临时所舍。《诗·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笺云:“中田,田中也。农人作庐焉,以便其田事。”《大雅·公刘》:“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传:“庐,寄也。”暂时住处,故曰寄。庐由茅草编相次而成。《荀子·正名》:“屋室庐庾,葭藁蓐。”注:“庐,草屋也。庾,屋如廩庾者。葭,芦也。以芦为屋室,葭藁为席蓐。”泛指简陋居室,《左传·襄公十七年》:“(子罕)曰:吾侪小人皆有阖庐,以辟燥湿寒暑。”注:“阖谓门户闭塞。”《昭公十七年》“吴公子光”注:“光,诸樊子阖庐。”按,此号(阖庐)与名(光)取义相反,亦可知阖庐是密闭而暗的。

9.掩蔽曰掩,音转为隐、爱、翳;怜爱谓之,音转为隐、爱

掩覆即上下二者相合,而有怜爱、怜悯义(怜爱出于此对彼的隐度,即两情相覆合,详后),故掩覆谓之奄,亦谓之抚,《左传·襄公十三年》:“抚有蛮夷,奄征南海。”抚、奄同义,掩覆、覆盖而有之,故曰掩有(《史记·天官书》“掩有四方”)。“抚奄”即含仁爱之义。爱亦谓之,亦谓之怃。合言之,爱曰怃,字作抚掩,《尔雅·释训》:“矜怜,抚掩之也。”《方言》一:“怃、、怜、牟,爱也。”《广雅·释诂》一:“翳、,爱也。”疏证:“掩、翳、爱、隐一声之转”,又曰“、爱一声之转”。其说极是。

10.苗挺拔曰厌,音转为揠;苗盛曰厌厌,音转为蔚蔚

1.5 手术方式 外斜视手术:根据原在位看远、看近斜视角设计手术量,施行水平肌手术。DVD手术:根据原在位垂直斜视度同时施行上直肌后徙术,上直肌的后徙量为6-9mm。上斜肌亢进引起的A征采用上斜肌延长减弱术。单眼直肌手术数量不超过2条。

古代受宫刑(奄刑)者所下蚕室,即“荫室”(荫之言阴),汉代音变称“隐宫”。《史记·秦始皇本纪》:“隐宮徒刑者七十余万人。”《正义》:“宮刑一百日隐于荫室养之乃可,故曰隐宮。下蚕室是。”《汉书·安世传》:“安世为贺上书得下蚕室。”师古曰:“谓腐刑也。凡养蚕者欲其温而早成,故为密室蓄火以置之,而新腐刑亦有中风之患,须入密室乃得以全,因呼为蚕室耳。”惊蛰后化蚕子需要温度,蚕室即温室。“密室蓄火”,类似氲煴造字所取象。这种密室谓之“荫室”。奄刑是掩盖闭塞其精气,荫室(隐宫)是奄覆之屋,取物象(奄覆)与人事(奄闭)相类,也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其中只有月部字瘞字谐声夹,夹在叶部,能反映闭口韵的入声-p尾与舌鼻韵的入声-t尾的交通。所以,上述的音变,主要当发生于谐声时代之前。除了上举影纽字,闭口韵向舌鼻韵的演变还大量出现在其他声母的字中,有的能反映在谐声系统中,如枼:世,有的不能,如甲:介。章太炎《成均图》有“交纽转”一项,其中“泰盍相转”,已经提出-p尾与-t尾音相转的问题。(21) 参见拙文《〈成均图〉交纽转的文献证明和语音学原理——盍泰之转及其推阐,兼论古去声及谐声的多源性》,《古汉语研究》,2016年第3期。

11.静谧安宁曰懕,音转为燕;叠音曰懕懕,《诗》作厌厌,音转为燕燕、宴宴

过去的数学课堂教学,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特别强调对规律、理念等既定知识的把握,同时经过广泛的应用与练习给予加强,而忽略指引学生对知识产生经过的分析与感受,具有相对普遍的“重视结果轻视过程”状况。实际上,在认识与探索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当中,学生学习到的是处在水平关键地位的普遍方式,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体会到的是不断建设新知识体系的乐趣。对于学生而言,这就是一种创造。应该精准地掌握知识产生发展的经过,这要求教师不应该只深入钻研课本的内在机制,还应该仔细探索学生的学习想法,应该寻求到知识逻辑与学生内心的逻辑默契之处[2]。

《诗·小雅·湛露》:“厌厌夜饮,不醉无归。”传:“厌厌,安也。夜饮,私燕也。”《说文》作懕,曰:“安也。《诗》曰:懕懕夜饮。”厌厌形容私饮安和相狎昵状态。《鲁颂·宫》:“鲁侯燕喜。”笺云:“燕,燕饮也。”燕谓私昵,燕饮即私饮。重言曰燕燕,《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传:“燕燕,安息貌。”燕燕(居息)犹厌厌(夜饮)。《礼记·学记》:“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注:“燕犹亵也。亵其朋友。”燕朋即懕朋,燕辟即懕辟,皆是昵近而狎亵,故有私义(《说文》:“亵,私服也。”《广雅·释言》:“亵,狎也”)。燕而有亵义,犹宴宴之为尼居息,《尔雅·释训》:“宴宴、粲粲,尼居息也。”宴燕古音同。尼谓近,即狎昵、私昵。私燕有即狎亵、亲昵义。厌与狎亦对转。

逻辑上,“信默”(“诚默”“允默”“确实缄默”)若可通,必须有前提,即高宗前有承诺或发誓。然而行之,方可谓之“信”。但之前未记高宗有何“不言”之承诺,何来凭空一个“信(允)”?(7) 若是礼的要求,遵守礼制是必然的,不遵守才是特殊的事件,遵礼也没有必要特别记录“信默(允默)”。

《礼记·乐记》:“子夏对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音乐教育与德有因果关系,音滥则志淫(滥淫义近),趋数则志烦(数即繁多,烦繁双声叠韵),敖则骄(敖乔叠韵),故“燕”与“溺”二字必有意义关系。燕之有溺义,即由淹音变。注曰:“燕,安也。《春秋传》曰:怀与安实败名。”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齐桓公妻之(公子重耳),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姜)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怀多指怀人(《诗·周南·卷耳》“嗟我怀人”),故“安之”即沈溺于齐姜。《左传》“安之(齐姜)”即如《礼记》“燕女”,“无之(志)”即如“溺志”,“败名”即如“淫于色而败于德”。安、燕古音同,“燕女”即淹于女,“安之”即淹于齐姜。(《诗·卫风·氓》:“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即无与士沈溺,无淹于士。淹,沈叠韵。)

13.掩压曰厌厌,音转为温温

《诗·秦风·小戎》首章“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二章“言念君子,温其在邑”,三章“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这三章多有互文,意义相透相补足。首先,君子即良人,变换称呼。第二,“温”形容君子,叠音曰“温温”,《小雅·宾之初筵》三章:“宾之初筵,温温其恭。”温温即厌厌。故《宾之初筵》首章“宾之初筵,左右秩秩”,“(左右)秩秩”应对“温温(其恭)”;而《小戎》“厌厌(良人),秩秩(德音)”,“厌厌”亦应对“秩秩”,则《宾之初筵》之“温温”即《小戎》之“厌厌”无疑。又,《小雅·小宛》:“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温温恭人”即“厌厌良人”,温谓矜持自克。《小宛》二章:“人之齐圣,饮酒温克。”笺云:“温藉自持以胜。”温藉即取蕴义,自持即自克,压抑自制(率性之情)为温,故有和柔义。(克即克己复礼之克,克者戒也。温克同义并列。)

厌厌、温温,皆是掩压、蕴藏,谓德在内。“温其在邑”与“温其如玉”互足,可相互发明。玉之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在其内中,取玉德之内蕴,故曰“温其如玉”;以其德在内蕴,故曰“在邑”。“温其在邑”犹言“(如玉)蕴德在内”(所以能自持于外)。邑是外域严紧掩闭的城堡(邑阴对转),“在邑”是形容“温”的状态(温然如玉德在内)。“齐圣”即“斋圣”,斋,戒洁也。斋也是戒义。诗曰:“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兢、戒对转。此诗正是自持自戒之义。

14.声嘶竭曰喑,音转为喝、噎

“喑”“瘖”是指发声过度而嘶喝(例见前)。喑音转为喝,《庄子·庚桑楚》:“终日嗥而嗌不嗄。”崔譔本作“不喝”。司马相如《子虚赋》:“榜人歌声流喝。”郭璞注云:“言悲嘶也。”《论衡·气寿》:“儿生号啼之声,鸿朗畅者寿,嘶喝湿下者夭。”《广韵》:“喝,嘶声。於犗切。”喝再转为噎,《方言》六:“嘶、嗌,噎也。”注:“皆谓咽痛也。噎,音翳。”

15.厌饱字,音转为、噮

《说文》:“猒,饱也。”段注:“浅人多改猒为厌,厌专而猒废矣。”经传多用厌。《说文》:“,厌也。”段注:“贾思勰《齐民要术》曰:‘食饱不。’按猒,饱也。则有猒弃之意,皆猒中之义也。《吕览》曰:‘甘而不噮。’《玉篇》、《集韵》引同。噮卽字。《广韵》曰‘噮,甘而猒也’,是也。”厌饱引申为厌弃,不即不厌。甘而不噮,亦是不厌。

这个解释要令人信服,必须跨过两个障碍。一是,梁的意义,其于庐舍,首先不是指楣。《尔雅·释宫》:“柣谓之阈,枨谓之楔,楣谓之梁。”这是郑玄的根据。但是,阈、楔、楣,都是门的部件,门楣从横贯于门上的意义,可以叫做梁,但不等于梁就是楣。《释宫》还说:“杗廇谓之梁。”指屋栋梁。《庄子·人间世》:“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9) 梁本指水上横贯两岸的坝或桥,如,《诗·邶风·谷风》:“毋逝我梁,毋发我笱。”传:“梁,鱼梁。”《左传·庄公四年》:“除道梁溠。”除道谓舍去旧道而开通新路,“梁溠”谓在溠水之上架桥。以其横贯义,用于宫室之横木。 所以,如果“谅阴”是读作梁闇(菴)的话,梁首先也不当指门楣。二是,居丧的茅庐,是从一开始居丧就称作“谅阴”的;而为草菴柱楣(梁庵)则是“既虞”之后才有的事。即使既虞之后可以称作“梁菴”,既虞之前也不可以称作梁菴。此外,“梁闇”如果是动宾,名物化之后,所指当是动作(拄楣),而不当是拄了楣的茅庐。所以,郑玄对“谅闇”理据的解释,信从者少(10) 至于“谅阴”的“谅”是否可以读为“强”(见56页注1),我们认为不可能。古音“谅”必读来母。首先从它的异文作“亮”“梁”即可知。如果说“京”声字有复辅音kl-,“亮”“梁”也不读复辅音。第二,从京得声的字,有舌根和来母两读,这是从“京”声字的谐声系统说,但是这并不等于,同一个从京得声的字既可读舌根又可读来母。第三,即使有kl-这样的复辅音,谐声字读了来母l-之后,也绝没有再读回k-的可能。第四,孔传释“谅”为“信”,郑玄读“谅”为“梁”,都说明上古“谅”都读来母。第五,从意义和语法上说,勉强义的“强”,后面跟名词,不跟动词。如,《孟子·滕文公上》:“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彊曾子。”《管子·牧民》:“不求不可得者,不彊民以其所恶也。” 。

表1 闭口韵转舌鼻韵例字语音关系(影纽字)

15组的音转关系都是平行的,从而也是可以互证的。这些意义都有相关通的内在联系,都与奄覆、闭阖义相关通。

由上表可知,闭口韵转舌鼻韵,只能从意义和声音关系(音义互证)看出,文字谐声上的反映绝少,归纳声转涉及声符如下:

表2 闭口韵转舌鼻韵声符比较

云兴起曰渰(见上),苗成片兴起曰厌。《诗·小雅·载芟》:“驿驿其达,有厌其傑。厌厌其苗,緜緜其麃。”有厌其傑,即苗有厌然挺拔之杰出者。(厌与杰二字意义可以互观)“厌厌其苗”之厌厌,即“有厌”之厌,重叠以形容众苗从下往上挺拔之蔚然盛貌。《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曰)予助苗长矣。”赵歧注:“揠,挺拔之,欲亟长也。”“揠苗”就是“厌苗”(厌使动,音转为揠)。苗盛曰厌厌,草木盛曰蔚蔚(《广雅·释训》:“蔚蔚,盛也”),云兴曰荟蔚(见上《候人》诗),其状貌相同。

(二)闭阖义用字闭口韵向舌鼻韵的演变

16.大车后密闭车厢曰掩,又曰压,音转为、弲、辒

《说文》:“,大车后压也。”压、双声相训。《一切经音义》引作“大车后掩也”。掩、压对转。段注:“《篇》、《韵》云:‘轒,兵车。’《汉书》、《文选》作轒辒。”《广雅·释器》:“彃弲犹轒,后压也。”轒輼是用以攻城、车厢遮蔽严密的车。是大车后密闭车厢曰掩,又曰压,音转为、弲,再转为辒。取义于凶庐之密闭。

17.屋室掩覆曰“荫室”,音转为“隐室”,掩室音转为“宴室”

各层次高校应从自身优势出发,寻找合理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综合性大学要加强创新,不断开展具有世界顶尖水平的科研工作,逐步培养具有世界顶尖水平的人才,以创建国际一流大学为发展目标。地方院校应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加大地方性产业升级相关科技创新力度。尤其是职业类院校更要加强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不断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具体的生产力。

平面梯形钢屋架具有传力清晰、承载力和竖向刚度大的优点,是以往直流换流站阀厅屋盖最多采用的一种屋盖形式,但对于本工程近90 m的跨度的阀厅屋盖而言,已远远超出平面梯形钢屋架的适用范围。对于这种大跨度结构屋盖,目前在工业建筑中最常采用的有网架结构和空间管桁架结构。

闭室又称宴室。《大戴礼·保传》:“青史氏之记曰: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注:“宴室,郏室。次于寢也。亦曰侧室。……皆闭房而处也。”宴室即是掩室(郏之言夹,郏掩对转。掩转为郏,犹掩转为瘞),掩转为宴,犹淹转为燕也。

为克服DE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的不足,将变异思想引入差分进化算法中。首先设定一个阈值,当种群适应度方差δ2小于该阈值时,选取最优个体及部分其他个体采用式(21)所示的高斯扰动法进行二次变异以改善种群多样性[19]。

18.《易》之“咸”与“絪緼”

,“合二字为一字”,其语最早当读闭口韵(如“盦”“阴”)。比较《易》之“咸”与《系辞》之“絪緼”。《易·咸》:“咸,亨利貞,取女吉。”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柔是坤即地,刚是乾即天,地气上而天气下(比较“有渰萋萋”),所以是“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应”。柔是女,刚是男,所以是“男下女”。柔刚、男女、天地,都是对立两方即上下的相覆合而为一。相合即相感(合感对转),故谓之“咸”(感从咸声),咸与盦、阴叠韵。

《系辞》:“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谓对立的二者相覆合而为一。“天地絪緼”,与“男女构精”相应(天地与男女对应,絪緼与构对应。絪緼是上下相覆合,构是两方相交构);“万物化醇”,义同“万物化生”(醇之言屯。屯是草木初生在地下欲出。屯、出对转),那么“絪緼”就是上下相覆合(即相构)。这段系辞讲的就是咸卦。《咸》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此《系辞》说“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男女即天地,构精即是相感(咸)。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两句意思都是两个对立的双方相感。阴阳相搏,则万物化生。所以,“天地絪緼”,就是“天地感(咸)”,“絪緼”就是“咸”(“合二字为一字”),取义上下覆合。所以,“以义正音”(戴震《转语二十章序》),“緼”的本音当是闭口韵,《诗经》时代读文部,已经是变音。

表3 “阴:隐辒”“荫:温”“咸:

三、“谅阴”反映的隐度文化与仁、爱本质及其哲学思想

(一)上与下、人与物的隐度:“温仁”的本质内涵

1.“谅阴”之“阴”与 “隐”“温”

《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不忍以牛釁钟,欲易之以羊,孟子举其事曰:“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注:“隐,痛也。”隐何以有痛义?牛“无罪而就死地”,王何以能觉得痛?是什么意义上的痛?按,这是隐度,以我之情度物之情,故痛之。《广雅·释诂》一:“隐,度也。”度,于所衡量的物质量大小轻重为量度,于所体验对方感受状况为谅度。量、谅音义同。《书·盘庚下》:“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尚皆隐哉。”传:“言当庶几相隐括共为善政。”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言当计度之,亦犹云隐度也。”这是盘庚希望众邦伯师长百执事等人能谅度其情。《国语·周语上》:“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民隐”就是民痛(可隐度的百姓之痛)。民痛武王何能感受?隐度民情即知其痛,其痛在“商王帝辛大恶于民”。武王推翻商纣,不是为了自己的权力,而是隐度民之痛以为己痛。谅度即己心与他心或他物感受两相合。

如表1,健康志愿者的rCBF比值范围为(1.013±0.079),ASL图左右对称,未见明显的异常灌注区;患者中TIA发作患者有15例,大面积梗塞患者11例,小面积梗塞患者14例,rCBF比值范围为(0.764±0.117),两组数据对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温仁的温,《说文》作昷,“仁也”。段注:“凡云温和、温柔、温暖者,皆者作此字。‘温’行而‘昷’废矣。”按,温暖义引申自空间之密闭不透气(昷与氤氲等音义同,造字皆取气蕴于密闭空间内之象),温和、温柔义,即德蕴于内之义(见上);温仁之“温”,取意即以己之心隐度彼之情,己之感受与彼之感受同,感同身受,必为之不忍,如梁惠王“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即是仁心。温本有覆合义,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温故即重覆故知,故谓之“复习”(习,“数飞也”,也是重叠、重复义。习之言叠)。

隐、温音同,词源亦同。故隐有谅度义,温有重合义也有仁义。所以,隐度的“隐”、温仁的“温”,词源意义都来自“阴”(上下覆合而密闭)。

对于任意服务器Ni,如果P*.Di本地支配P.Di,则令xi=0,否则令xi为正随机数,并生成随机正整数ri。随后根据SPOS,客户端生成因为不等式0恒成立,所以若p≠0则≠0,即数据点P不被数据点P*全局支配。如果数据点P不被集合SKY内任意数据点支配,则将数据点P是Skyline点,并将其放入集合SKY。重复步骤9-11直至序列VS内的所有数据点被选取。协议完成后,集合SKY是最终筛选出的Skyline点集合。

2.“谅阴”之“谅”的隐度义

《尔雅·释诂上》:“谅,信也。”信谓之谅,取的也是此与彼相称、相当之意。谅、凉(涼)、、两、量音义同,都是相关之双方相当值、相匹之义——度量义即由此来。

《左传·闵公二年》:“大子(申生)帅师,公衣之偏衣”(注:左右异色),狐突叹曰:“衣之尨服,……尨凉冬殺。”尨服指“偏衣”。尨谓杂,以其色不纯故谓之尨。尨凉《说文》引作“牻”,许慎曰:“,牻牛也。《春秋傳》曰:‘牻’。”按,偏之言半,衣左右各半两种颜色故谓之“偏”;各半之色,相匹相当值,故谓之“凉”。相配与相杂义相通,《说文》:“,杂味也。”之为杂味,犹(尨)凉之为杂色。段注:“《周礼·浆人》‘六饮’,郑司农云:‘涼,以水和酒也。’玄謂:涼,今寒粥,若糗饭杂水也。”案,是酒与水(或饭与水)各半相配,取其相对当相配。以水和酒则不醇(醇之言纯),故有杂义。(不醇亦有薄义,故谓之“凉薄”。《说文》:“涼,薄也。”)谅、凉(涼)、,音义皆通于“两”,命名取义皆是相对的双方相匹相当值。事物一体而各端相对当、相匹配,谓之两,《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是一,两仪是相关对立而相配相当值的两端。(是所谓“一生二”。)

量,以衡器的标准覆合被衡的物体之量,两相等同平衡,取义也是相匹配相当值。《说文》:“量,称轻重也。”称之言等(相称即相等),即等轻重。段注:“称者,铨也。《汉志》曰:‘量者,所以量多少也’,‘衡权者,所以均物平轻重也。’(引文有撮略)此训量为称轻重者,有多少斯有轻重,视其多少可辜其重轻也。其字之所以从重也。”量字“从重”,指被称与衡器标准重叠、重合。量亦谓之度,《论语·尧曰》:“谨权量,审法度。”权量也是法度。度物为量,度情为谅。

隐的谅度,以己度人(犹恕,“恕者如也”),即是仁爱之爱。隐、温、爱对转,皆源于阴(见上)。仁爱的心理机制就是以己之情度他人之情。所以,孟子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什么叫“仁术”,见牛则以己之情度牛之情;未见羊,故未能以己之情度羊之情。以己度彼,就是“仁”。仁,从二人,就是己与彼两者的关系。所以孟子接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对吾老之情度彼老之情,也就是仁。于是,“王说(悦),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王有此仁心而孟子能忖度之,是因为孟子有仁心可以衡量之,以孟子之仁心量度王之所为。戚戚就是近,孟子之言(仁)与王心(仁)近,这也是谅度。《说文》玉字下曰:“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温即是仁。温之为仁,犹隐之为仁。

(二)生者对死者的隐度——“温仁”在丧礼上的内涵

孝是仁的最根本内涵。孝者效也,仿效亲之道,也仿效亲之行,故《论语·学而》:“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亲死,于亲之身体所处,感同身受,也是一种仿效。

《仪礼·丧服》:“居倚庐,寝苫枕塊。”疏:“必寝苫者,哀亲之在草;枕塊者,哀亲之在土。”亲在草在土,则孝子也要在草在土,所以要“寝苫枕塊”。倚庐在中门外,是“哀亲之在外寢”(《丧服》疏)而效之。《士丧礼》曰:“商祝布绞、衾、散衣、祭服。”小敛给死亲着衣,用布绞束,不纽,所以孝子用苴绖,而寝不脫绖带。下葬时,柩下有荐茵;故孝子仿之,既虞则寝有席。(《仪礼·丧服》:“既虞,翦屏拄楣,寝有席。”)

以上所举居丧时寝席与衣着等事礼制,都是孝子对死亲的隐度。那么,居谅阴,也必然是一种体谅、隐度。初死至下葬期间,棺殡于肂,肂就是掩埋的坎穴。亲在肂,体谅、隐度亲之情,则居阖庐(阴)。既虞返主于庙寝,体谅、隐度亲之情,则庐启户(凉)。所以,凶庐名为“谅阴”,其形制特点为开合;而形制则是仿效亲之所处。这在心理上是隐度死亲于所处的感受。隐度就是“谅隐(阴)”,所居凶庐故名“谅阴”。

综上,从命名上说,凶庐的密闭与开户义,也可以取其他的名称,而必谓之“谅阴”,是因为,除了凶庐具有初时上下密闭与后来启户的特点,“谅阴”一语还有更深、更根本的文化和思想内涵。“谅阴”不只是反映凶庐的闭合与开,它的隐度范围是更广泛的,思想意义更深刻。从词源意义上看,“谅”之义是两者相等称相匹配,“阴”之义是上下相覆合,都有两方相称、相合之义,最适于表现生者对死者的隐度,除了对死者所处环境的感同身受,还有对死者其他“生活”状况的感同身受。除了生者对死者处境的隐度,“谅”(体谅)和“隐”(隐度)更表现强者对弱者的谅和隐(恻隐)。如“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又如梁惠王与牛,是仁爱的心理机制。从哲学上看,生者对死者的隐度,认识上将空间的阴阳两界沟通,认为死者也有存在方式和体验,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相合的彼界。从生命世界看,是不同物类之间的隐度,其深层认识就是:生命世界的各类、各体,有相类的感情和感受,从而可以彼此相互感知;人间与自然界,也是此与彼的两方,可以隐度(22) 如《尚书·尧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传:“在,察也。玑、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七政,日月五星各异政。舜察天文齐七政以审己当天心与否。”衡即衡量准度天文天心之仪。这是舜据天文以度天心,天心又是据人间政治而决定。(璿玑玉衡,玑当读作机。机以玉饰,则字从玉作玑——不同于珠玑字。机、衡皆是度量器。) 。这些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这个世界各种事物关系一体化的认识。

Culture of Yindu in Gaozong ’s Observing the Imperial Mourning and Wenren in Ancient Times :Changing from closing vowel to tongue and nasal vowel in pre -form -and -pronunciation era

HUANG Yiqing

(Center for Folklore,Ancient Writing and Chinese Characters,BNU,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 : “Gaozong liang yin”,recorded in documents of the Pre-Qin,means that Gaozong lived in a thatched cottage during his mourning period for three years and had not issued any orders. The term “liang yin” was based on the shape and form of the thatched cottage,imitating the residence of the deceased relative. The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of the cottage form was the “yin du (experience)” the deceased relatives. “Yin du” is a widespread ideology and culture in ancient times,and its motivation is for one’s feelings to overlap with the others’. While the “yin” in “yin du” and “wen” in “wen ren” both originated from the etymology of “yin” meaning overlapping,the “experience” between people,between people and objects,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was to measure one’s feelings with that of others,and the essence of “benevolence” was to experience other’s feelings,which was a connotation of the ideology and culture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y comparing historical vocabulary with ones related to the same context,it is proved that some words’ rhyme with closing vowels changed to nasal vowel(-m>-n,-p>-t/-?)in the pre-form-and-pronunciation era,taking “Yin阴” changed to “Yin隐” and “Wen温” as the manifestations of this changing type.

Keywords : liang yin;loving;benevolence;experience others;historical pronunciation change;determining pronunciation according to meaning

[ 中图分类号] H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209(2019)05-0056-11

[ 收稿日期] 2019-03-14

[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汉语词源理论及上古汉语同源词库”(11JJD740009)。

(责任编辑 宋媛 责任校对 宋媛 武晓阳)

标签:;  ;  ;  ;  ;  ;  ;  

“高宗谅阴”的“隐度”文化及古代“温仁”-兼论前谐声时代闭口韵向舌鼻韵演变趋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