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心态看台湾历史文化传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看台论文,历史文化论文,心态论文,传统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文化传统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是社会意识的潜流、社会心态的底蕴。它成为人们生下来就濡染其间的一种精神家园。这些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扬弃和发展,对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我们来看台湾的文化发展。台湾早在3世纪就与大陆有接触。从16世纪起,大陆东南沿海汉族渔民和农民开始移居台湾,与原住民族共同开发台湾。17世纪初,颜思齐、郑芝龙集团治理台湾时,在台汉人已有1.2万人,他们带着闽粤一带的民间文化在台湾劳动生息。荷兰占领台湾,热衷于获取商业利益,统治者不过1千多人,其文化影响不大。17世纪下半叶,明郑、清朝统治后,大陆汉族大量移居台湾,同时移植中华文化。台湾居民98%属汉族。随着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的过渡,移民文化在台湾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逐渐演化为台湾本土文化,但中华文化的特质仍在延续。中华文化在台湾生根,成为台湾文化积淀最深厚的部分。近百年来,台湾文化在前50年受日本殖民统治者的摧残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影响,后50年,台湾被断绝与大陆往来并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走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不同于大陆的文化现象,但仍保持着中华文化的特质。近10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往来的发展,台湾与大陆有了广泛的文化交流,将创造出适应新时代的有台湾特色的新文化。
台湾在上述文化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成为台湾社会心态的底蕴。以下就台湾社会心态中较突出的一些方面,探讨台湾的历史文化传统。
一、“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心态——爱乡爱国的传统
在清代台湾移民社会,人们以祖地地缘关系聚居,分为泉州人、漳州人、客家人,“分类械斗”时有发生。19世纪中期过渡到定居社会。鸦片战争外国入侵后,“分类械斗”减少,台湾人意识逐渐萌芽。他们称大陆为“唐山”,尊为父祖之地,常回祖厝续家谱,唐山(祖国)意识很强。日本殖民台湾初期,台湾人在反日武力斗争中,台湾人意识发展起来。日本人自称为内地人,称台湾人为本岛人,竭力消除台湾人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但台湾人“不轻易抛除汉民族意识”(日本《台湾总督府警察沿革志》语),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台湾反日民族解放运动。该运动的领袖林献堂,在台湾光复后,代表“台湾光复致敬团”发表谈话:“应知台湾在过去50年中,不断向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壮烈牺牲、前仆后继,所为何来?简言之,为民族主义也。”台湾意识自始包含着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缅怀祖国、维系汉文化命脉以及台湾人当家做主的多种情结。
台湾光复后,台湾人欢呼回到祖国怀抱,祖国意识高涨。但接管台湾的国民党政权以大陆省籍官僚在台湾施行专制统治,在“二·二八”事件中残酷镇压本省人(台湾人),使本省人的反蒋台湾意识增强起来。1949年国民党政权带百万大陆省籍人败退台湾,全面控制台湾,加深了省籍矛盾;同时依靠美国,断绝与大陆的往来,施行反共、白色恐怖,严重地伤害了台湾人的祖国情感。1971年台湾当局被驱逐出联合国,发生钓鱼岛事件等一系列国际政治冲击,唤起了台湾知识文化界的民族意识和政治觉醒。他们开展保卫钓鱼岛爱国运动,在“大学”杂志进行政治文化运动,“夏潮”成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论坛。作家陈映真等提倡以台湾社会现实为着眼点、以民族意识为归宿、回到中国人立场上的乡土文学。新兴(国民党)党外势力要求国民党民主改革,形成了反蒋、不反美的党外民主运动。1979年初中美建交,年底发生国民党当局镇压党外民主运动的美丽岛事件,从此,党外民主运动逐步走向反蒋、反共、不反美的台湾独立运动,产生了台湾意识与祖国意识的关系问题,并在80年代中期围绕意识问题发生了一场大论战。陈映真一派认为台湾意识是一种乡土意识,反映了台湾人热爱台湾、关心台湾,要求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这种意识绝非“独立的民族意识”;台湾意识是地方意识,与中国意识或国家意识,是层次上的不同,并行而不悖。反陈派认为台湾意识是以台湾本土为主体的人们的一种共同意识,是相对于中国人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台湾人意识,把台湾意识变成台湾独立意识。台湾独立论认为中国落后、贫穷、专制,中国式保守一元性,而反对中国统一,其中国观严重地偏离事实,停留在成见和想象之上。1991年,民进党把“台独”条款纳入其党纲。但“台独”口号在选举时成为“票房的毒药”,不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国民党在90年代愈益突显“分裂、分治”立场,但还不敢公然放弃一个中国原则。
另方面,1987年海峡两岸开放探亲之后,台湾人像海潮冲破决口,涌到大陆,如台湾报上一幅春联所说:“春风终解千层雪,碧海犹联两岸心”。两岸经贸、文化交流蓬勃发展。台湾人加深了对祖国大陆的了解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1998年5月,台湾10所大学的校长参加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活动时表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中华儿女共同创造和发展,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机遇,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全面振兴中华民族,两岸应携起手来,协力并进,共同创造新的辉煌。切切之言,蕴含着台湾民众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总观上述,“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是台湾大多数人的共识。他们爱乡也爱国,因为爱乡是爱国的基础,爱国必须要爱乡。台湾人爱乡爱国,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
二、“出头天”心态——当家做主的传统
台湾的汉族先民们在16世纪,不顾明朝禁令,从大陆渡海到台湾开辟新天地,不受压迫,自主地勤劳生息。17世纪初,荷兰的殖民统治激起台湾原住民族和汉族移民的反抗。据荷方记载,在其38年的统治中,较大规模的反抗活动不下二三十次。在清代,由种种社会矛盾导致的社会动乱频繁发生,有“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之说。据学者统计,清朝治台212年共发生154次动乱。因清朝吏治腐败,“到台湾而极”,台湾人与清官府的矛盾比较尖锐,有史可查的大小反清事件约达40次,每5年就有一次。台湾人富有反抗压迫的精神。日本殖民统治台湾长达50年,台湾人民也进行反日斗争50年,牺牲了65万生命。在日据时期,“出头天”是台湾人民最迫切的诉求。“天”字不出头,出头之天乃是“与天争胜”(弱者争胜)的理念、“弱者斗士”的形象。(赖和在“寄二林事件的战友”诗中说:“唉,觉悟的牺牲!觉悟地提供了牺牲!我们的弱者的斗士们,这是多么难能!这是多么光荣!”)日据台湾前20年,台湾人民不断进行武力斗争、游击战和起义,反对民族压迫。这些可歌可泣的武装反抗失败之后,在20年代,台湾人民掀起了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波澜壮阔的反日民族解放运动,提高了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日据台湾后15年在战争体制下,台湾人民抵制“皇民化”运动,零散的反日事件仍层出不穷,还有不少台湾青年到大陆直接参加抗日战争。台湾人民更加迫切盼望“出头天”,摆脱异族统治。
台湾光复,台湾人民回到祖国怀抱,满以为可当家做主、出头天。可是国民党政权在台湾施行暴政,压迫台湾人民。台湾人民举行“二·二八”起义,反对贪官污吏,要求民主自治,反对内战。“二·二八”起义是当时全国各地民变反对国民党独裁专制的爱国主义的一环,是爱乡爱国的正义行动。反压迫、求民主自治成为台湾人民要出头天的时代诉求。起义被镇压,台湾人民的期待破灭之后,先进分子“对白色中国绝望而转向红色中国”。虽然遭到长达10年的白色恐怖统治,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1971年台湾当局代表被驱逐出联合国、发生钓鱼岛事件等一系列国际政治冲击,唤起了台湾知识文化界的民族意识和政治觉醒。与此同时,因6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经济起飞,中产阶级崛起,台湾地方势力壮大起来。在内外新形势下,1972年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长”,要“革新保台”,推行“本土化”政策,起用台湾省籍官僚。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新兴党外势力在70年代中期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要求国民党民主改革,开展反蒋、不反美的党外民主运动。“台独”分子也以“台湾住民自决”为公开政治主张参与其中。1979年初中美建交,年底发生国民党镇压党外运动的美丽岛事件。从此,党外民主运动逐步走向反蒋、反共、不反美的台湾独立运动,1986年成立民进党,借民主之名,搞“台独”活动,成为“在野”反对党。
另方面,国民党随着“本土化”的发展,1988年1月蒋经国逝世,台籍人士李登辉继任“总统”、国民党主席,结束了长达38年的蒋家父子专制统治。国民党权力结构“本土化”,台籍人士代替大陆省籍人士占统治地位。一党专制转向政党政治,国民党与民进党进行政治抗衡竞争。台湾当局吹嘘台湾政治“民主化”。但是只把投票选举称为民主,把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或某些程序问题视为是否民主的标志,是不够的、不全面的。目前台湾黑金政治横行,是金钱作用下的民主,利益团体互相勾结下的民主,更是依附美国、并讨其欢心的民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民主。海峡两岸尚处于敌对状态,使台湾社会不稳定,还要以金钱买“外交”,没有国际尊严可言。只有国家统一,两岸共建未来,实现公平公正的民主,人民当家做主,台湾人民才能真正出头天。
三、“爱拚才会赢”心态——奋斗进取的传统
1987年海峡两岸开放探亲以来,许多台湾同胞到大陆访问,常常唱台湾新民俗歌谣《爱拚才会赢》,很受欢迎。歌词说:“一时失志,不免(不必)怨叹,一时落泊,不免胆寒。那通(那能)失去希望,每日醉茫茫,无魂有体就像稻草人。人生好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好运歹运,总么爱照起工(要认真)来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拚,爱拚才会赢。”民俗歌谣反映民族社会的心声。这首歌唱出了台湾人民奋斗进取、自强不息的气质。(台湾闽南话“打拚”一词的语感比普通话“努力”更强些,但没有“拚搏”那么强烈)。中国的先哲通过观察宇宙万物的变动不居,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奋斗进取的精神力量,创造了源远流长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台湾的先民们四百多年前带着这种自强不息的中华文化传统到台湾,刻苦奋斗,拓荒垦植,使台湾变成繁荣的乐园。当时的民歌如《思想起》是移居恒春的先民缅怀家园,细数而吟唱的小调;《牛犁歌》描写庄稼汉日晒雨淋、驭牛耕作的辛劳,节奏明快活泼,反映出乐观奋斗的风格。
近百年来,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和国民党独裁专制下,遭到残酷镇压和摧残,生活凄怆,使台湾民歌沾染了消沉灰败、感伤怨叹的哭调仔味,但也常在词意间流露出抗议、嘲讽的双关语。如30年代流行的陈达儒作《农村曲》,描写台湾农民起早贪黑,被风吹日晒,不怕口干汗流,为一家三餐的辛勤劳动。因词曲充满写实主义,被日本殖民当局长期禁唱。又如“二·二八”后流行的李临秋作的《补被网》,以破渔网(“渔网”闽南话语音与“希望”相同)比喻民生凋敝、千疮百孔的社会,只有找工具缝补,才有希望。这首歌曲也被国民党当局长期禁唱。在50年代白色恐怖下,反共歌曲的陈词滥调盛行,脱离台湾现实和台湾人内心生活。60年代随着经济起飞,抄袭西方歌曲的无根、糜糜之音充斥市场。台湾民歌的市场紧缩。到70年代,台湾内外形势起了很大变化,台湾知识文化界唤醒民族意识。音乐家吕泉生一反以往民歌的哭调仔味,创作一首豪迈、粗犷而痛快的台湾民谣《杯底不通饲金鱼》:“饮啦杯底不通(不能)饲金鱼,好汉剖腹来相见,拚一步爽快么值钱。饮啦杯底不通饲金鱼,兴到食酒免捡时,情投意合上(最)欢喜,杯底不可通金鱼。朋友兄弟无议论,要哭要笑记在(随便)伊,心情郁卒若无透,等待何时咱的天。哈哈哈,醉落去!杯底不通饲金鱼。”在杯光酒影与爽朗声浪中,要突破社会紧张沉闷,建立同胞情谊,迎向新曙光。
有新民歌之称的校园歌曲作家李双泽的《美丽岛》唱道:“我们摇篮的美丽岛,是母亲温暖的怀抱;骄傲的祖先正视着,正视着我们的脚步。他们一再重复地叮咛,不要忘记,不要忘记;他们一再重复地叮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歌曲《少年中国》唱道:“我们隔着迢遥的山河,去看望祖国的土地;你用你的足迹,我用我游子的乡愁。你对我说:古老的中国不要乡愁,乡愁是没有家的人;少年的中国也没有乡愁,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歌曲唱出对乡土的热爱,对祖国的思念,对人民的赞美,反映了台湾人民刚强向前的心情。80年代末,出现如上述的歌谣《爱拚才会赢》,它豪迈进取的气质,赢得了大陆人民的共鸣而受欢迎。
以上用台湾民歌为线索,探讨了台湾社会心态中奋斗进取的历史文化传统。台湾的历史文化传统有曲折和发展,有其台湾特色,但始终是与中华文化传统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