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施工图设计中的BIM技术应用论文_冯贵伴

景观施工图设计中的BIM技术应用论文_冯贵伴

【摘要】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具有很高的关联性,建筑运用成熟的构造设计及技术手段进行设计,景观设计也是如此,特别是BIM技术的应用,两个行业的应用都存在许多不足。本文主要对风景园林景观施工图设计时的BIM技术应用流程及难点问题进行分析,供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景观施工图;BIM ;综合模型;融合;技术难点

一、景观施工图设计中 Revit 软件流程

(一)前期准备阶段

景观施工图设计的前期准备阶段主要做到以下几点准备:首先,明确施工图设计的工作内容、目标要求、模型深度级别;其次,在选择硬件与施工图设计软件时,要根据项目的实际复杂程度而定,比如 Revit、Archicad、CATIA 等;然后,以共享的网系统为基础建立协同设计平台,创建相互通联的路径,并且综合存储和管理使用文件;最后,确定最终设计图样板,如对象样式、线样式、标题栏、线宽、尺寸标注、绿化专业植物图例样式等,为文件规范命名,以便以后查看和运用。

(二)共同设计阶段

在共同设计阶段,按照各个专业,如土建、绿化、给排水、电气、结构等进行分类,放在共享平台上放置的基本设计文件,如土建专业设计道路和场地的高程、构筑物和景观小品的平立剖等具体做法……并以此构筑模型。如若专业之间的设计发生冲突,系统立刻会有模型信息提醒,此时相关专业可以及时讨论问题,然后修正完善相互矛盾的地方,如此达到了不同专业共同设计的目的。这样的共同设计过程,紧密了各专业之间的协调,提供了效率,加快了整个景观施工图设计的进程。

(三)设计深化阶段

先建立三维模型,再生成二维图纸,是 Revit 软件中设计景观施工图采用的标准模式。设计深化按属性可分为两部分———几何属性深化与非几何属性深化。景观元素的形态、尺寸、标高、位置坐标等要素的设计属于几何属性的深化;而非几何属性深化,主要指细化材料的属性、项目相位阶段、创建者、备注信息、生产商等信息,其中对后期材料的明细整理有重要影响的是施工材料属性(材料品种、规格、厚度、质感、拼法)的深化。比如景观墙体,前期共同设计阶段总体会对景墙的几何尺寸(长度、宽度、高度、厚度)、面层材料的色系、质感、拼法做出规定;但在深化设计阶段,从景墙内部的基础、结构做法,到找平、结合层,再到面层的材料属性及具体拼法、勾缝材料,事无巨细都要标注清楚,并以此利用 Revit 软件编写相关的参数构筑出具体的模型。

(四)综合模型生成阶段

土建、绿化、给排水、电气、结构五大不同专业的模型集中到综合模型中实现不同专业的融合、信息的集中,便捷的查询、流畅的可视化以及操作一体化的功能就是 Revit 综合模型的生成。综合模型是后期项目交付成果的基础原型,其包括了项目设计所有的基础条件及设计信息,可生成二维图纸、表达三维可视化以及生成材料明细表(即工程量清单)。综合模型还可以进行冲突检测,检索其中不合理的设计,因而在景观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综合模型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建立综合模型亦是一个动态的模型变化过程,是各个专业在不同阶段相互协调、修改完善的过程;最终形成符合现场实际、可实施、造价及效果可控的成果。

(五)综合模型信息调整阶段

综合模型信息的调整主要根据各方对项目经济造价,产品建设标准、景观用材及苗木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反馈意见进行;这样的调整将使模型更加合理、更加精细、更加符合施工条件和品质标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综合模型信息的调整亦是逐步修正的动态过程,直至符合各方需求方才终止。

(六)工程量统计阶段

景观工程量的统计可以在 Revit 中采用明细表统计命令直接获取,景观工程量分为三个部分——植物苗木规格及数量统计、土方量、硬景工程材料及数量清单。

Revit 程序通过对综合模型中植物品种及数量(乔灌木的品种及株数,地被草坪的种类和面积)的解析和统计得出准确的数量清单。土方的计量在于比对模型中道路场地及景观元素的竖向设计及绿化堆坡设计与前期录入的项目整个场地的基础标高,通过解析计算,设置挖方、填方、平衡量得出地形的土方平衡表;如调整了场地设计标高或绿化等高线,土方平衡表就会自动更新数据。果皮箱、成品坐凳、儿童活动器械、成人健身器械等室外家具属于成品的设施,利用提取材料的命令去获取设施的命名进而生成明细表。土建、水电、结构等硬景工程材料及数量的统计是Revit 程序最庞大、最复杂的部分,工程量清单是否完整、准确与综合模型的精细程度息息相关;综合模型中间过程的调整深化亦是与此一脉关联。预算和成本专业人员在 Revit 程序中通过综合模型生成各个专业方向的工程量明细表,得到相应格式的文档,并最终转化为 Excel 模式,供套价、调整造价、招标等使用。

(七)图纸生成交付阶段

BIM综合模型能够生成的成果丰富多样,其在整个项目建设周期内都会得到灵活广泛的运用;而生成各个专业传统的二维施工图纸和三维立体透视图是设计成果中最重要的部分。各专业二维施工图纸运用程序指令可自动便捷获取,后期需要对生成的图纸进行标记说明以完善出图。三维立体透视图纸的生成比较具体,按照实际需求可以将复杂的空间、景观元素表现的直观、具象,对指导项目各阶段的工作(特别是施工阶段)有极大的帮助。建设方如以项目实际施工完成的各个专业数据修正综合模型并将其交付运营方,那 BIM模型将会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得到运用。运营方对模型数据的实时更新即以便为自身服务外,也可以为更高层次的跟踪、评估提供鲜活的数据及模型,对后期新项目开发提供经验及教训。

二、景观施工图设计运用 BIM技术理念遇到的难点

① 园林景观相对于建筑有自身独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有众多跨专业的景观元素,如小型建筑或构筑物、造型风格各异的雕塑、体量造型迥异的喷泉假山……用 Rwvit 软件建构它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也仅属于硬景范畴的工作量。而建构一个完整的包含硬景、植物、水电设备的综合模型所需要的时间成本及费用成本是项目各方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也是一个必须做出的决策。

② Rwvit 软件其实是一个大数据程序,对硬件设备的要求很高,对企业将是不小的成本负担。比如现在植物库的样式比较单一不够丰富;但如果模型中植物样式过多,又会导致计算机解析量过大而运行速度变慢,进而影响工作效率。

③ 目前,我国风景园林领域还没有 BIM的出图标准;现行的施工图出图成果,Revit 软件的注释符号、备注信息等都是采取美国的制图标准;国内相关标准还需完善。

④ 景观地形的设计精准度不够细致,细化地形时需要借用 Civil3D软件来进行;广场铺装的设计过程中,实体模型的表面不能多方面进行放坡;绿化模型图例不能随意缩小,调整不便利;水电进行建构模型过程中,水电管道检测过程中,规范参数输入是一件较为繁复的工程,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解决方案,虽可以借助其他的程序,但后期仍需要改进。

三、结论

综上所述,风景园林景观的BIM的应用将有很大的应用前景。BIM技术通过共同设计的方式前置项目各专业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提高设计结果的可视化程度,增强各方对项目全局的把控,极大提升工作效率,缩短项目的建设周期,减少项目的建设及运行成本。但同时它在景观行业领域的应用仍有一些技术难点需要解决,我们期望 BIM技术理念在景观行业的大规模应用之日尽快到来。

参考文献:

[1] 吴智明.建筑施工企业推广 BIM技术的对策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6(12).

[2] 孙鹏,李雄.BIM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的必要性[J].中国园林,2012(06).

论文作者:冯贵伴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

标签:;  ;  ;  ;  ;  ;  ;  ;  

景观施工图设计中的BIM技术应用论文_冯贵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