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泽民教育讨论的思想基础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论江泽民教育讨论的思想基础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试论江泽民教育论述的思想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述论文,试论论文,思想论文,基础论文,江泽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总揽全局中,非常关心和重视教育工作,对教育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论述。江泽民教育论述内容十分丰富,博大精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此,深入、系统地学习、领会其教育论述的精神实质,解读其教育论述的思想基础,使之更好地发挥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江泽民教育论述体现和贯穿了“三个代表”的精神

1.江泽民教育论述体现和代表了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教育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从而促进生产力快速、持续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对此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但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呢?江泽民同志认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注: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见1999年6月16日《光明日报》。)。他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注: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见1999年6月16日《光明日报》。)。为此,他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密切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结合,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注: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见1999年6月16日《光明日报》。)从江泽民同志的这些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及人才的培养才是促进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但知识、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任务的实现,还是要靠教育。对此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注: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见1999年6月16日《光明日报》。)从江泽民同志的这段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下逻辑:现代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最主要依靠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而知识、科技创新和大批高素质人才的造就又完全依赖于教育,可见教育是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工作母机,是基础和动力源泉。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教育及其人力资源开发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认为这是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基本措施。他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注:《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戴河会见部分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并与他们座谈》,见2001年8月8日《人民日报》。),“是最宝贵的资源”(注:江泽民:《加强合作,共同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见2001年5月16日《人民日报》。)。在他看来,在所有的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核心,任何物质资源都是人的智力创造的产品或人的智力的延伸,离开了人的创造,任何物质产品都不会具有智力特征。因此,教育发展的水平及其人力资源开发的深度与广度,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与广度,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社会进步的程度。为此,他强调指出:“我们要有政治远见,及早研究对策,真正把培养和使用好各类人才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大事来看待、落实。”(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页。)

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体现先进生产力特性的中介和基础。江泽民同志同样继承和发展了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推动科技进步的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注: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见2001年7月1日《人民日报》。)他把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发挥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并且创造性地指出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与独特作用,确实是对邓小平同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创新和发展。事实上,江泽民同志的这些思想论述是非常精辟和深刻的。这是因为:其一,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介。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教育,落实到培养能掌握、运用和创造科学技术的人才,落实到人力资源开发这个最基础但又是最关键的环节上来。对此江泽民同志说得非常好,他说:“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注: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见2001年7月1日《人民日报》。)缺乏教育的培养、开发与培植,科学技术只能永远是潜在的、理论上的生产力。其二,教育能够直接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发展高科技产业,从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现代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对社会的贡献不仅是人才的贡献、知识的贡献,更应该是科技的贡献与产业的贡献。现代高校正扮演着教育、研究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角色,它通过研究、探索新的科学领域,发明新技术,不断产出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并通过培植孵化为新的高科技产业,从而生产出新生产力。

2.江泽民教育论述体现和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化是指“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注: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中国先进文化是指“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不断地创造和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使社会全面进步”(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5页。)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见1997年9月12日《人民日报》。)的文化。江泽民教育论述体现和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精神实质,具体表现为:

教育应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借鉴世界进步文化。江泽民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现代高校尤其是一流大学“应该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努力创造和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注:江泽民:《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见2001年4月30日《光明日报》。)。他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流大学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教育只要是继承、传播了民族的优秀文化,只要是吸收、学习和借鉴了世界先进、进步的文化,便是体现和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教育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从而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的文化,凡能增强民族凝聚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的文化,便是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江泽民同志认为教育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民族凝聚力来自何处?在他看来,来自教育。中华民族在近现代之所以出现空前的民族团结和凝聚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通过先进思想的传播与教育,提高了中华民族成员的民族意识、民族危机感、民族自尊心以及民族责任感,使中华民族从沉睡中惊醒,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全民族的凝聚力。可以说,没有对中华民族成员的民族宣传与教育,以及通过教育来提高全民的素质,这种民族自强的意识、民族复兴的责任感是难以形成的,也就根本谈不上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目前,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共同的理想与信念正是通过教育这一渠道逐步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意识中去,从而使整个民族在共同理想的指引下,克服了一切困难与挫折,众志成城,创造了中华民族在新时期的奇迹。江泽民同志在充分肯定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增进民族凝聚力的重大作用时指出,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来自于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教育(注: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见1999年6月16日《光明日报》。)这一整体教育环节。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则是当今社会的主文化,这三者所凝聚的创新、创造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则是时代的主旋律。江泽民教育论述强调了教育在形成民族凝聚力方面的基础作用,又进一步阐释了民族的凝聚力的源泉在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确体现和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江泽民教育论述体现和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江泽民教育论述体现和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主要表现为:

应努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开放的教育系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教育的需要。接受教育,是人成长、发展的基本需求,在知识经济环境下,这种需求将日益增长并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导需求,活到老,学到老,接受教育到老将成为一种社会发展趋势。如何满足人们不断接受教育和更新知识的需要,对此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学校要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发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教育等多种功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要加强相互间的衔接和沟通,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多次受教育的机会。”(注: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见1999年6月16日《光明日报》。)不仅如此,他还特别强调要采取多种形式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社区性的高等职业教育,扩大现有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招生规模,并动员社会的力量办一点民办高校,作为现有高校的补充,以尽量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如何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包括广袤乡村的农民也能接受到教育呢?江泽民同志指出:“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的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21世纪的中国应该成为人人皆学之邦。”(注: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见1999年6月16日《光明日报》。)通过建立开放的教育系统,“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享受文化成果的充分权利,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注: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见2001年7月1日《人民日报》。)。从江泽民同志这两段论述中可以看出,他要求、倡导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覆盖全社会的开放教育系统,既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接受教育的需求,又满足全社会大众的教育需求,这从根本上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应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广大人民群众不仅对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而且对高质量的教育需求也日益增加。可以这样说,能否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这也是我党和教育界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真实写照。江泽民同志要求教育界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在论及高等教育质量时,他指出:“要继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在全国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注:江泽民:《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见2001年4月30日《光明日报》。)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其实质就是要提高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就是要为广大群众提供精致的、卓越的高等教育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在论及如何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优势教育时,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的观点,他说:“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注: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见2000年2月2日《光明日报》。),广大青少年才能接受更好、更优质的教育,才能茁壮成长。

二、江泽民教育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1.江泽民同志关于青年培养目标的论述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江泽民同志高度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他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注: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见2001年7月1日《人民日报》。)。他还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他所关注的是个性的“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全面发展人的培养目标与全面、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方法的统一。

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呢?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注: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见1999年6月16日《光明日报》。)在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细化了青年培养目标,他要求大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江泽民同志关于青年应做到“五个成为”这一培养目标,既是对毛泽东同志关于“德才兼备、又红又专”、邓小平同志关于“四有新人”成材思想的重要发展,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远大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体现和现实基点。江泽民同志有关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论述,触及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实质,它事实上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宏伟远大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具体努力方向。

2.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要着力培养人的个性的论述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的个性的充分与和谐发展,个性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核和前提。江泽民同志倡导个性教育,注重个性培养,并把个性培养与拔尖人才培养两者结合起来。在出人才问题上,他指出:“要鼓励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这不是提倡个人突出、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合符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注: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见1999年6月16日《光明日报》。)江泽民同志把个性张扬与拔尖人才培养提高到国家与民族振兴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要下功夫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从内部因素看,人才成长规律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敢于“冒尖”,敢于冒尖就必须有鲜明的个性。为弘扬个性,江泽民同志对压制冒尖、先进的做法提出严肃的批评,认为这是扼杀优秀人才、否定先进事物的极其错误的行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准别人冒尖,谁冒尖、先进就孤立人家,把人家挤压下去,以为这样大家都‘公平’了、舒服了,殊不知这是扼杀优秀人才、否定先进事物的极其错误的行为。如果让这种现象泛滥作祟,还谈什么创新精神?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还有什么希望?为此,他要求要注重因材施教,坚决克服用“一个模子”来培养人才的倾向,以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发挥学生的闪光点及强点,促成其早冒尖、早成材。

3.江泽民同志关于人才培养的途径、方法的论述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不仅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0页。)。江泽民同志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才培养要坚持“四个统一”,即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并与此同时提出了教育要紧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理念。之所以要强调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因为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青少年参加社会实践,能开阔视野,增长社会经验,磨砺意志,砥砺品格,并增长才干,进而逐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提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说增添了时代的、科学的新内容,具有创造性。

三、江泽民教育论述体现和贯穿了锐意创新的思想和精神

1.江泽民同志的教育本质观、教育目的观充分体现了创新思想

江泽民教育论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自始至终都体现和贯穿着创新思维,并成为他的创新哲学思想的重要内核。他立足于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教育应具有创新性的本质特征。在他看来,教育是创新的基础,不断创新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存在形式,在已有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重点,也是衡量教育竞争力的指标。这是江泽民同志的教育本质观。

突出强调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江泽民同志的教育目的观的一个重要特点。面对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江泽民同志敏锐地察觉到创新及培养创新人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他大力倡导创新和培养创新能力,并且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从哪里来?江泽民同志认为这一切从教育而来。他指出:“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注: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见1999年6月16日《光明日报》。),“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注: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见1999年6月16日《光明日报》。)。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他主张首先要更新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彻底摒弃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单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因为这些都严重地抑制了个体生命中最宝贵的品质—创新欲望、创新冲动和创新潜能,剥夺了个体发奋拓进的创造个性。其次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江泽民同志说:“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想,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注: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见1999年6月16日《光明日报》。)为此,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平等待人,要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造性品质。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发扬“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

2.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论述体现了创新思想

教育体制改革的出路在于创新。改革教育体制,使其适应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显得尤为迫切。江泽民同志指出,“象牙塔”式的教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要把教育同经济、科技、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并通过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尽快建立教育与经济、科技密切结合的新体制,这个新体制就是要“把教育培训同技术革新、实用技术的推广结合起来,以利提高工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注: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见1999年6月16日《光明日报》。);就是让“高等教育要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研究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方面军”(注: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见1999年6月16日《光明日报》。)。总之,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论述所折射出的主导思想就是教育必须紧密地与经济、科技、文化相结合,并在服务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可持续发展中,以创新获得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3.江泽民同志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论述体现了创新思想

在我国创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重要举措之一。但在我国如何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其努力方向和具体标准是什么?这是我国高教理论界亟待探索、研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江泽民同志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敏锐地观察、睿智地思考如何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具体努力方向和评价一流大学的根本标准:第一要培养一流人才,即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第二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紧密结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努力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特别是要抓好科技的源头创新,并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第三要“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从江泽民同志关于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创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具有创新的观念、创新的人才和有利于制度创新的制度、氛围,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保证和动力;不断地实现知识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现实基点和必由之路。

标签:;  ;  ;  

论江泽民教育讨论的思想基础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