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一个沉重却无法回避的话题——关于校园霸凌,你应该知道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园论文,你应该知道论文,沉重论文,话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虽然校园霸凌(school bullying)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且为人们深恶痛绝,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有学者开始正式地研究校园霸凌问题,这位学者便是挪威心理学家丹·欧维斯(Dan Olweus),他被称为是校园霸凌研究的创始人和先锋。他的研究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丹·欧维斯将一般意义上的校园霸凌定义为:“由一个或多个学生直接针对另一个无力抵抗的学生重复进行的不怀好意、有害的行为。大多数霸凌发生前,被针对的那个学生并没有明显的挑衅意图。” 在他发表于1993年的著作《校园中的霸凌:我们知道的和可以做的》中,丹·欧维斯分别列举出了他认为最可能成为霸凌者和受害者的孩子的个性特征。 哪些孩子可能离霸凌最近? 霸凌者倾向于表现出下面这些性格特征: ·有强烈的掌控、征服其他学生的欲望,并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 ·容易冲动和发怒 ·面对成人(包括家长和教师)时,往往表现出目中无人和攻击性 ·对受害的学生几乎不会表现出任何同情 ·如果是男孩,他们的身体比一般男孩要强壮 而容易成为霸凌对象的学生往往表现出下面这些性格特点: ·小心谨慎、敏感、安静、胆怯且害羞 ·总是处于焦虑、缺乏安全感、不开心和自卑的状态中 ·压抑,比同龄人更多地想到自杀 ·通常没有一个好朋友,和成人的关系比和同龄人的关系要好 ·如果是男孩,他们的身体比一般男孩要瘦弱 丹·欧维斯认为,这些特征很可能既是霸凌的部分原因,又是霸凌的一个结果。此外还有另一个更小的受害者群体,被称作刺激性受害者(provocative victims),他们有一些不同的特点,包括通常有阅读和书写方面的问题以及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他们的行为容易引发班级里很多学生的不好的反应,而教师通常也不喜欢他们。 有一种观点认为,霸凌者一般都是学校中最不受欢迎的学生。但心理学家菲利普·罗德金(Philip Rodkin)在2000年的一个研究反驳了这个看法,他调查了四至六年级的一批男孩,发现在小学,性格上极具攻击性的男孩可能被同学甚至老师认为是最受欢迎的孩子。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看上去强壮而有攻击性的霸凌者实际上是焦虑而缺乏安全感的个体,他们将霸凌作为一种补偿自卑心理的工具。而丹·欧维斯利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包括投射测验和应激激素测定,得出结论:上述这种观点缺乏支持性证据,绝大多数的霸凌者都有着平均水平或者更高的自我评价。 一般来说,欺凌他人的男孩比女孩多,还有比较大比例的女孩被男孩欺凌。不过,女孩们中间也发生着大量的霸凌事件,其中肢体霸凌方式较少,她们多采用更为隐蔽、间接的骚扰方式,比如将某人排挤出群体、散布谣言、操纵伙伴关系等。这些形式的霸凌带来的危害与更直接公开的攻击一样大。 是什么让孩子变成霸凌者? 提到校园霸凌,可能很多人的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个或几个强壮的男孩欺负一个瘦弱的男孩或女孩的画面。强壮的孩子是否真的更容易变成霸凌者呢?学者们对此的研究表明,相较于身体条件,一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会否成为霸凌者。丹·欧维斯的研究告诉我们,有容易冲动和发怒、强烈掌控欲和明显攻击性等个性特点的孩子容易成为霸凌者。而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的形成,往往和他的成长环境、生活状态及经历有很大的关系。美国人类行为研究和教育专家盖尔·格罗斯(Gail Gross)在《赫芬顿邮报》的网上专栏博客中,描述了她多年来观察到的大多数孩子做出霸凌行为的几大原因,基本都与他们的成长环境、生活状态或经历有关。 有其父必有其子。儿童很爱模仿。如果一个孩子在家被爸妈“霸凌”,或者说被以一种侮辱性的方式对待甚至虐待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很有可能在学校仿效这种行为。他们从父母那里得知:这种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 被遗忘的孩子。有些在家里“隐形”一般存在的孩子在学校会变成霸凌者。孩子们需要从成人那里获得持续的爱和关注,特别是父母。儿童从出生后就会一直努力从父母那里获得认可,如果他们在家里得不到爱和关注,可能会产生“自己被遗忘”的感觉,进而转化为愤怒、逆反,和在学校里欺凌他人的行为。 有太多权力的孩子。有些孩子能得到一切想要的东西,没有任何限制和需要遵循的规矩,他们渐渐会觉得自己有很大的权力、无所不能。这种孩子可能会认为自己在学校有权利去欺凌其他孩子,因为他们在家也是这么对自己的父母的。 不过,霸凌他人的孩子始终还是孩子,他们的行为是有原因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出他们霸凌行为的原因,帮助和指导他们尝试改变。 从网络世界伸出的新魔爪 互联网在给人类带来便利和丰富的同时,也为人世间恶的蔓延提供了新的温床,并演化出各种各样新的“恶魔”,网络霸凌便是其中之一。作为在互联网上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青少年们极易成为网络霸凌的对象,特别是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网络聊天室等各种社交媒体,以及当下最火的脸书、推特等社交网站上,网络霸凌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地在发生着。 网络霸凌的主要方式包括:发送威胁性的内容,曝光私人隐秘信息和联系方式,匿名发送骚扰信息,在聊天室中辱骂、诽谤某目标个体,等等。有些网络霸凌者甚至开通博客或开设网站,张贴目标个体的照片,公开其个人信息,讲述自己为何痛恨这个人的原因,要求他人同意自己的看法,并将链接发给目标个体,确认其看到这一切。 相较于传统霸凌,网络霸凌有几个令人感到恐怖的特点:一是伤害他人的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其影响范围远远超越一个校园,这会给受害者造成难以承受的精神压力;二是伤害他人的信息一直在网上存在,并且无法彻底删除,导致受害者长期不间断地被迫接受霸凌;三是网络霸凌信息的匿名性使得要找出谁是霸凌者变得非常困难,从而无法及时迅速地控制霸凌者、停止霸凌行为;四是网络信息匿名的特点也会导致受害者对周边一切人都产生极大的不信任感,并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将自己与他人隔绝起来,甚至拒绝正常社交。 网络霸凌如此可怕,却又难以监控、制止,怎么办?最简单的办法,有可能也是许多家长和学校目前正采取的办法,就是严格控制青少年使用网络的时间。但是,这个办法治标不治本,而且在网络时代将越来越行不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我们要知道这样一个事实:网络霸凌并不完全是一个新事物,它与传统霸凌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不少学者的研究都证明:在学校被欺凌的孩子往往也是网络霸凌的受害者,而在学校欺凌别人的孩子在网络上也是“霸主”。 由此,要防止网络霸凌,我们的关注点应该还是放在孩子身上,而不是他们用的网络技术。作为家长,与其监控孩子上网的行为,不如更多地注意自己的孩子接触了哪些群体;与其打探孩子在网上有哪些朋友,不如问问他们:你们学校谁没有朋友?他吃饭的时候和谁坐在一起?你愿不愿意去帮助他?与其过滤孩子接触的信息,不如审视一下自己在他们面前的言行举止:在父母与子女这个关系中,作为强势一方的自己是否无意识地成为了一个“霸凌者”,以一种攻击性、侮辱性的方式“欺凌”了自己的孩子?如果不希望孩子是霸凌者或者受害者,父母就要给他们做出榜样。标签:校园霸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