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与中国经济增长_经济增长论文

集约化与我国经济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约论文,经济增长论文,化与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集约化:高级阶段上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

众所周知,马克思最早提出和全面论述了扩大再生产的两种形式,即外延式和内含式。在此基础上,苏联经济学界根据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提出了经济发展的两种方式,即粗放式和集约式。从实质上来说,这两级概念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只不过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是根据苏联的经济发展实际而作出的一种新的理论概括和表述。

粗放式的经济发展与集约化的经济发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粗放式是指在生产技术水平相对不变的条件下,通过不断增加投入,不断增加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金、生产资料等等的数量,来实现经济的增长。集约化则是指在技术日益进行的基础上,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推动经济的发展。然而在实际的经济建设过程中,粗放式的增长与集约化的增长并不是彼此孤立、截然分离的、而不是同时并存的,如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有的企业或行业以粗放式为主,有的企业或行业以集约化为主。粗放式增长与集约化增长不仅同时并存,而且还相互联系、相互交融。首先,粗放式的增长中包含有集约化因素,因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行,生产要素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生产设备的技术程度和自动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等等。同样道理,在集约化的增长也存在着粗放因素,因为在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过程中,也需要追加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增加职工培训经费、购买一些新的生产技术设备等。

粗放式增长与集约化增长不仅是同时并存、相互结合的,而且还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首先,粗放式增长是集约化增长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通过粗放式的发展,在生产达到一定的规模和生产要素具有一定数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集约化增长。其次,集约化增长是粗放式增长的最终结果和必然趋势,因为生产的发展虽然是以粗放式为起点,但是它一开始就孕育着集约化的因素,而且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力、物力和财力会越来越紧张,再要继续增长生产要素的数量,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所以经济发展必然要转向集约化方式。

粗放式增长和集约化增长,实际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粗放因素与集约因素的相互交融,所以判断经济的类型与阶段,就要考虑哪一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或起主导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程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及资源环境状况不同,粗放增长因素与集约化增长因素这两者的地位和作用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在工场手工业时期,社会生产的发展以粗放式为主要形式。这时期的手工业是以手工工具和手工技术为基础,生产中应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人力和畜力。由于技术装备水平低,生产方式十分落后,因而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主要依靠增加人力物的投入。在机器大工业时期,社会生产的发展则以集约化为主要形式。这时期机器设备在各生产部分中得到普及运用,劳动者主要不是靠体力而是靠智力来操作机器设备,科学技术比较发达,劳动生产率得到较快的提高。在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中,随着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科技在生产中运用的步伐加快,特别是一些资源的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集约化趋势将越来越突出。

二、集约化: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国以后,我国的国民经济一直采取速度型经济发展战略,它把经济发展的速度作为唯一追求目标,而不考虑国民经济基本比例关系的协调,经济效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产生有客观的历史原因,建国初期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迫使我们不得不作出这种选择。同时,传统的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也是传统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它可以把最高层的意图,更直接、更迅速地贯彻到国民经济中。1979年改革开始后,经济学界不少有识之士一再指出,再也不能维护这种发展战略,而应及时地转向效益型经济发展战略,注重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保持基本比例关系的协调以及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这些有益的意见并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响,追求产值增长速度的发展战略依然如故。

速度型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或本质特征,第一是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历年来用于全民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工业生产企业的贷款,一直呈直线上升趋势。靠一味地扩大基建规模和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来维持产值高速增长,必然物质消耗占总产值比重也呈直线上升趋势。第二是经济效益很低。表现之一:投资效益下降。据统计,在1950~1988年期间,基本建设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平均为72%。比苏联同期该指标低20个百分点以上。这38年中,基本建设投资累计近1.5万亿元, 而形成的固定资产却不到1.1万亿元。表现之二:企业经济效益下降。 高投入、高消耗带来了高产出,即产值的高速增长,但经济效益却是下降的。进入80年代后,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更为突出。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建国以来特别是1980年以后,国有企业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如资金利税率、产值利税率等,均呈直线下降趋势。表现之三:企业亏损增加。从表1可以看出,从1985年以后, 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的亏损面和亏损额呈直线上升局面。由于国有企业亏损增加,国家用于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也逐年增加,这无疑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和经济持续向前发展的后劲。

表1 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亏损总额(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5)

可以看出,速度型发展战略是以传统的集中体制为基础,依靠高强度的资源动员和投入来维持的。几十年来,这一战略对我国的工业化和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由于它的极为低下的经济效益,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了严重的障碍。而且,我国国情也越来越难于再支撑这种发展方式。一方面是资源约束。例如我国能源从总量上看比较丰富,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但由于人口众多,能源资源和生产总量的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按储量计算,石油只为世界人均的1/8;天然气仅为1/10;〔1〕发电量我国人均不到0.1KW,只为发达国家的百分之几。 同时我国能源浪费大,我国单位产值的能耗为法国的3.82倍、日本的4.43倍、巴西的3.83倍、印度的1.65倍。另一方面是财力约束。1979~1989年,国家贷款年平均增长率是19.0%, 而同期工农业产值平均增长率只有10.9%,贷款的增长速度近乎是产值增长速度的二倍,贷款的大量投入并没有带来相应的生产增长幅度。如果没有保持现有生产增长势头,需要国家再大规模地进行货币投放,必然会诱发通货膨胀的回升和财政赤字的扩大。现实表明,国情和国力都已无法承受旧的发展模式,尽快转向技术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经济增长路子,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三、集约化:转轨的途径与方式

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速度型向集约化、效益型的转变,从当前我国的实践来看,应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不断推进企业技术进步

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推进方式的重大转折。第一,通过技术进步,更新技术装备,减少和节约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就缓和了我国的资源短缺状况。第二,通过技术进步,可以节省大量的建设投资。技改与基建相比,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据测算,1元钱投在技改上,可以产生1.5~2元产值。 在历年新增产值和利税中,约有60%来自技术改造,而不是来自基建投资,〔2〕因此, 技术进步可以用较少的资金创造与基建投资相同的结果,能够缓解资金短缺的状况。第三,通过技术进步,可以降低消耗,减少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就能有效地抑制效益滑波、亏损加剧、赤字增大的势头,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可以多创税利,增加国家的财力和增强自身的发展后劲。

推动技术进步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而要达到这一预期目的,还应选准技术进步的“主攻点”。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环境和社会条件各异,因而技术进步的主攻任务也就不尽相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技术进步的“主攻点”应选择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更新和改造生产设备。根据全国第二次工业普查资料,在大中型企业已安装的生产设备中,80年代出厂的占33%,70年代出厂的占44%,60年代出厂的占13%,50年代出厂的占9%,建国前出厂的点1%。虽然多数设备是70~80年代出厂的,但这些设备性能先进的不多。在1985年普查时的工业生产设备(按价值量计算)中,属于国际水平的占13%,属于国内先进水平的占22%,属于国内一般水平的占47%,属于国内落后水平的占18%。由此可见,我国企业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的低下,是经济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技术进步的重点,首先应放在改造和更新企业的生产设备上面。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企业所有生产设备进行全局性的更新,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因为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不具备可承受的财力。比较现实的选择只能是局部性的更新改造,或对生产设备关键部件进行置换,或用高新技术对原有设备某一部分进行改造,可以用较少的投资取得提高生产能力的结果。

第二,降低生产消耗。由于企业的设备技术水平低,造成生产消耗过高,这也是经济效益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工业生产设备的平均能耗比国外高出10~20%,造成能源使用的严重浪费。工业发达国家能源利用率大都在50%以上,而我国仅为30%。日本、法国、英国、原西德每1000美元的产值消耗标准煤0.34~0.45吨,原苏联、加拿大为0.8吨,而我国是3吨,比其他国家高出数倍。1980 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与日本相差不多,但国民生产总值只有日本的1/4。因此, 企业技术进步的目标,还应注重降低生产消耗。所以,在更新改造原有设备的同时,还应大力采用新的节能技术,在条件具备时及时更换高性能设备,把过高的生产消耗降下来。

第三,开发新产品。目前企业面临的一个主要困难,就是产品滞销和产品积压。表面上看来这是一个销售问题、流通问题、实质上是生产问题、产品问题。现在社会需求日益明显地表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变化快、结构杂的特点,而企业的产品则一直是单一性和一贯制,还没有摆脱传统体制下的经营格局。产品生产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这种脱节状况是导致市场销售困难的根源之一。企业要摆脱现在的困难,应抓住推进技术进步这一良机,大力开发新产品。目前我国新产品仅占产品的40%,对于快频率变动的社会需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应当通过技术进步,调整和转换生产方向,按需求导向来研制新产品。扩大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销售扩大效益的提高。

第四,提高产品质量。在产品生产中,除产品老化和陈旧之外,产品质量差也是效益下降的一个原因。据1990年有关部门对部分城市的调查,我国工业产品的抽样格率约为75%,优质产品产值率约为27%,市场抽查商品合格率为55%,与工业发达国家98%的工业产品合格率相差43个百分点。根据全国第二次工业普查资料,我国企业的优等品只占总产值的13~15%,一等品只占21~29 %。 我国工业产品质量达到国际80年代中期水平的不到产品总数的10%,大部分产品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10~20年。直到1990年,我国仍然有48%的主要产品质量指标有所下降。由产品质量差所带来的损失是十分惊人的,从全国来看,整个企业生产中不良产品损失率约占产值的10~15%,仅这一项我国每年经济损失就超过2000亿元。〔3〕

把技术进步的重点转向提高和改进产品质量,不仅要抓好“硬件”的改造,如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还要抓好“软件”的改造,即加强生产管理和产品的检验。提高产品质量,既要提高产品的内在质量,如产品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属性的真实与合格;也要提高产品的外在质量,如产品的规格、款式、造形、包装等。

第五,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一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尽快对其进行化解和掌握,并能够仿制和翻版制造,这样,在短期内就能生产出先进的新产品并打入国际市场。二是在掌握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快国外设备的国产化步伐。国产化是一个渐进过程,可以先从小型设备或项目的国产化开始,然后进入关键设备的国产化,最后实现整体设备的国产化。这样既能通过技术引进带动和提高国内生产的发展,又能减少对国外的依赖,增加国内生产的独立性,节约引进的费用和外汇。

(二)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发展战略和“重重、轻轻、轻农”指导思想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中一直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根据现实国情,调整产业结构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两种调整方式双管齐下。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难以治愈的痼疾。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增量调整,一种是存量调整。增量调整主要是通过投资的合理分配,向新兴产业、滞后产业和重点产业倾斜,以扶持和加快这些产业部门的发展。存量调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经济联合的办法,由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以增加名、优、特、新产品的生产;另一种是通过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增加短线产品的生产能力,相应减少长线产品的生产能力。通过技术进步带动存量调整,是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式。这两种方式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不会产生大的社会波动,适合于我国的现实国情。

第二,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农业问题已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近几年来,主要农产品供应趋紧,粮食产量徘徊,棉花缺口较大,油料、糖料已需进口解决。进入90年代,工农业增速之比持续拉大,由1991年的4:1扩大到1994年的5:1,从1991年到1994年的4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150万亩, 这表明农业的基础地位也大大削弱,农业的产出水平又难以继续支持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

为了改变农业长期滞后的局面,保证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农业问题,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和科技投入,增强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科技含量。在增加农业投入的基础上,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维护维持在16.5亿亩的警戒水平以上。同时,还应调整工农业产品的不合理比价关系,使农民增产能增收,真正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第三,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第三产业有良好的发展前途,它的主要特征是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好。一般来说,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成正比例关系,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的比重就越大。现在发达国家中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高达50~60%,而我国只有30%左右,因而发展的潜力相当大。次,多渠道的技术培训体系,以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

(三)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由于传统的条块分割体制的影响,各部门、各地区都追求自我体系,使我国的重复引进、重复建设的现象极为严重,导致投资项目分散、投资规模过小,投资规模效益很低。例如国际上汽车工业单个企业的最小有效经济规模是40~60万辆,而且集中化程度高,美国三大汽车就集中了全国90%的汽车产量。而我国的汽车工业却极为分散,目前整个厂达125家,但年产量超过10万辆的只有一汽、二汽、上海大众三家, 而且这三家只占全国产量的32.6%,集中化程度很低。〔4〕还有, 我国引进的彩电、冰箱生产线均有100多条,布局极为分散,批量小、 成本高、效益低、浪费大,缺乏市场竞争力。

因此,向集约化经济增长方式转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不断提高规模经济效益,而提高规模经济效益的途径,就是要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大力推进企业间的兼并与联合,走专业化与协作路子,提高产业集中度。

(四)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

如前所述,我国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重要原因,是生产消耗大、产品质量差、新产品开发能力弱、浪费现象严重。因此,在向集约化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至关重要。企业经营管理主要有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激励等职能。企业应按照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坚持科学管理,围绕转换经营机制,加强和改进内部管理。

注释:

〔1〕参见《人民日报》1995年12月5日第9版。

〔2〕参见《经济日报》1990年10月18日第3版。

〔3〕参见《光明日报》1995年11月27日第1版。

〔4〕参见《我国经济规模的现状、问题及政策的思路》, 《管理世界》1995年第3期。

标签:;  ;  ;  ;  ;  ;  ;  

集约化与中国经济增长_经济增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