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课契合了当今学习片段化、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学生可以自主、高效率地利用课堂上下的时间展开学习。本文从基于学情的一份关于微课的调查出发,结合将微课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从“呈现学情”“归纳整理”“因材施教”“课外拓展”四个方面阐述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学情;重难点;微课
近几年,微课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它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时间与空间上拓宽了学习的界限,改变了传统的线性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信息技术课堂上使用微课更是有它的“优势”——学生每人都有电脑设备,更独立更方便。如何巧用微课,让其成为我们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有效助力?
一、基于学情的调查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微课的看法和学习中使用情况,以基于学情突破重难点为目的,笔者对所在学校三至六年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2份,获得了第一手资料。
可见学生对于微课已经有一定的接触,课堂教学中微课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在课外,部分学生能借助微课进行学习。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对微课持比较肯定的态度。也有一部分家长对微课不了解或者有偏见。为此,笔者结合平时教学实践,尝试从学生出发,致力发展有效课堂,提出了下文中的策略。
二、巧用微课助力课堂的四点策略
策略一:呈现学情,提高课堂针对性
新课程理念一直倡导“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信息技术课一周一节,一节课内学生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本课不能解决,便会累积成更多的新问题留到下一节课。课堂上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的典型性问题、普遍性问题,就用微课作记录,生成针对性的教学措施,让课堂更有效。
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下册第6课《键盘指法练习》课,是一节综合指法练习课。课上学生打字的指法可以说是“千奇百怪”,课堂上已讲的很清楚的标准指法,到学生手里怎么就变样了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不能规范自己的指法动作呢?
实践体察:当我将手按在部分操作不熟练的学生手上,带着他规范的进行击键训练时,我才明白:学生的手在击键过程中会不由自主的颤抖,虽有不熟练的原因,但我想,孩子一定有害怕的成分,害怕的一定不是打字,而是老师的责怪。当翻开孩子击键的双手,键盘上留下的是一层汗迹,便验证了我的设想。
问题解码:一堂40分钟的课,除掉开始时老师依据学生先学的情况来简单介绍手指分工和击键要领,即使把其余时间都让学生进行击键练习,但由于学生刚接触指法练习不久,对每个手指的管辖范围记不太清楚,普遍会在课堂操作练习时“遗忘”指法要求。这样下来,打字课慢慢地变得不规范,学生对打字练习也会逐渐失去兴趣。后来,不断反思学生在课堂内的实际情况:打字课学习前期,学生主要是因为不熟悉各键的位置,而影响了击键的速度。想了一个办法:将主键盘区打印出来,作为学习材料,发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能在空闲时间记忆各手指分工,并牢记各键的位置。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在课堂内进行严谨而有效的训练,让学生的指法动作趋向纯熟。
策略探寻:一个一个纠正的话时间消耗多,在讲台上拿着键盘比划学生又看不清,怎么办好?在巡视的时候,我利用手机微信的小视频功能把学生的错误指法录制下来,并传送到教师机。在讲评时把刚刚录制的微课播放给学生评价:“这位同学的错误在哪里?”“针对他的问题,你有什么建议?”真实并及时的呈现让学生在纠正别人的同时也审视自己的错误,巩固正确的指法。(上图为错误指法的微课视频截图)。
分析与反思:教育专家成尚荣曾经说过:“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了,课堂才能生成,也正是‘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活的。”课堂中如果无视这些“出错”,便不能真正实现生本课堂。同时发现好的榜样,也能及时记录和展示,发扬榜样的力量。只要在发现学生错误的时候,教师随手一拍即成微课,立刻在课堂上展示并马上点评和纠正,取之于生用之于生,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把真实的课堂呈现出来。并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策略二:归纳整理,落实课堂知识点
理论知识深涩难懂,如果仅凭老师口头讲解可能嘴皮子都说破了,学生还云里雾里。利用微课把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或技术操作化为具体生动有趣的讲解,让学生从观看中品味,将静态的知识转换成动态直观的知识,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吸收掌握。
【案例】怎样的密码才安全
这是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6课《初试学习平台》。这课的难点就是“如何合理设置密码”。
课堂观察:课上,同学们围绕关键问题“设置密码该注意什么?”已经开展了激烈的讨论,他们都能说出1-2个注意事项。并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设置密码对学生没有什么技术上的难点,几乎每个孩子都能顺利完成。
问题解码:学生设置的密码无规律可寻,又没有及时做好密码记录的工作,所以当一个星期后,再来机房,进入这个省平台的时候,就有一大批的孩子因为密码和用户名不正确,而被拒之网外,于是在一片的抱怨、纠结、气氛声中,学生又开始上一节——密码的设置工作。如果没有从源头解决学生密码的设置问题,这样的重复工作将会在课堂中一遍又一遍的上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策略探寻: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把密码的设置事项听的入耳呢?于是我出示具有可爱情节画面的《我们该如何设置密码》微课。当屏幕中出现微课以小博士和卡通人物的对话时,学生们听得特别认真。“密码的设置不能太简单,可以是由大写字母、小写字母、数字和符号的组合。密码的设置也不能太复杂,最好是有特殊含义的组合,方便自己记忆……”微课里图文并茂地强调了密码的设置注意事项,让人一看就明白。几分钟后,学生就设计了符合规范又便于记忆的密码。
分析与反思:用微课归纳整理是我们课上常用的教学手段。微课能较好地对课中零散的知识进行整理,特别是教材配套微课,都是精心制作符合教材的,对课堂知识性问题有很好地归纳作用。如果一些学生一次看不懂,还可以反复观看,巩固知识,重难点突破,课堂效率提高。
策略三: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主动性
信息技术学科因为课时的局限性,课上学生产生的问题各种各样琐碎的问题,都会影响新任务的探究进度。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积累微课,形成微课的资源库。在以后综合练习课中,这些微课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学生出现错误,可以针对问题自行寻求答案,发挥自己学习主动性,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课堂真正让他们做主,课堂才会活起来。
【案例】我的问题好多呀
在教学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第15课《展示调查成果》一课,主要是学生综合运用ppt工具,完成一个作品。
课堂观察:课上,同学们按照自己的作品要求设置了文本,但是想让自己的作品呈现自己想要的效果的时候,孩子们发觉好多ppt的技能都生疏了,好多试了多次,仍然不能呈现与自己相一致的效果。于是,课堂中求助老师的声音、举动就多了很多,随着孩子们从众的心里,于是课堂上到处是求助声,而非学生安静思考的时刻。
问题解码:由于PPT学过太久了,很多学生已经忘了PPT的操作方法。一节课只有25分钟的创作时间,想要达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效果又能在25分钟内完成作品,唯一最佳的捷径:就是求助老师,立马知道设置的技巧,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作品。
策略探寻: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自己理想的作品呢?于是,我把以前上课的微课收集整理起来,并另外制作或收集一些课堂上没有说到的PPT制作技巧,建成了一个关于ppt制作的微课程,提供这些微课给学生。他们根据自己的问题看微课寻找答案,教师顿时解放。课堂中少了求助的声音,多了键盘和鼠标操作的声响。
分析与反思:一些简单的问题,基本可以通过微课由学生自行解决,而老师只需针对个别重要问题,进行有重点的额讲解,这样课堂时间就充裕了。同时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和学习,“改错”的覆盖面更大,帮助的途径更广,更有针对性和个性化。与传统课相比成效显著。为了区别成效,我又试教了两个班级。
利用微课给学生提供问题解答的支持,能提高课堂的效率,解放宝贵的课堂时间,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主宰自己的学习。
策略四:课外拓展,提升自学探究力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用微课进行碎片化的学习,学习就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师的教学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如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走进计算机》,全课中心内容是介绍CPU、内存、硬盘、各种输入输出设备等。
课堂观察:对于这种偏硬件的课程,本身就是一部分学生喜欢,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再则这节课上有些硬件我们不能一一列举全面,我认真观察了一下,大部分的女生听的是云里雾里,个别男人讲起来头头是道,还意犹未尽,整体感觉是学生对这块知识点的理解各有所异。
问题解码:这种纯理论的知识点,在理解上确实需要时间的消化,同时,这个知识点对于家里有无电脑的孩子、接触电脑时间长短的孩子来讲,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层面都是不一样的。更何况小学阶段,就这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我们也只是让孩子作个初步的了解。
策略探寻:怎样让有兴趣的学生吃的饱、吃的好?于是,我就把微课发送到视频网站提供给学生回家学习。六年级教材中还有一部分关于机器人的教学内容,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学校没有配机器人。也可以利用微课课外自学。微课提供了学生一个较好的课外学习途径。在教材的内容之外,我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微课资源,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实现个性化学习,最重要的是还能提升学生自学探究的能力。
分析与反思: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水平、学习方式都不尽相同,都应享有属于自己的课堂体验和学习“旅程”。当今的课堂,应该有一种给学生选择的自由,即根据学生各自相应的学习实际情况,“量身定做”学习策略,从而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力所能及”的发展。
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学的主体。”这说明不管是制作微课,还是用微课去教学,都是要基于学情的,也只有切实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更巧妙地利用微课,才能有效助力信息技术课堂。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电化教育研究,2011.
[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3]杨正群.关于“微课”的几点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12).
论文作者:朱曼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8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指法论文; 自己的论文; 密码论文; 策略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