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六九医院 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目的:研究二期(动脉期、门静脉期)与三期(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间在我院接受肝脏占位性病变进行手术切除治疗的患者53例,53例患者均进行CT三期动态增强检查,对病变进行术前评估和定性诊断,对二期及三期CT检查图像进行评价,将二期与三期相应的病变显示情况、血管显示情况及定性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二期与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后结果分析,患者的肝动脉、病灶、肝静脉、门静脉在影像显示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二者对患者肿瘤的良恶性扫描后的定性诊断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二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与病理相符率为64.15%,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与病理相符率为94.34%,两组扫描相符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期扫描与二期扫描的总体诊断价值相比较,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术前评估中对血管显示率及病灶范围无明显作用,但增加了对肝脏肿块的定性价值,但考虑到三期扫描增加了对患者的辐射剂量,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检查时临床上须谨慎应用。
关键词:二期CT动态增强扫描;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肝脏占位性病变;辐射剂量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科技水平不断的发展,CT成像技术的运用也日渐成熟,目前肝脏CT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已经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有效的提高了对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诊断符合率及检出率[1]。肝脏占位性病变是肝胆外科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在临床治疗中,多采用手术进行治疗,血管走行、病变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病变位置边界是手术治疗中,医生最为关心的问题,因其对手术的评估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2]。此次研究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间在我院接受肝脏占位性病变进行手术切除治疗的患者53例,术前对全部样本进行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从而研究二期与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现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肝脏占位性病变进行手术切除治疗的患者53例,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3.62±6.71)岁。53例患者均通过B超检查发现肝脏占位,53例患者中47例患者为恶性,其中39例患者为肝细胞癌,3例患者为胆管细胞癌,5例患者为混合癌。6例患者为良性,3例患者为血管瘤,2例患者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患者为炎性瘀胆。样本排除标准:有既往肝病并且进行过肝脏手术的患者。
1.2 方法
使用GE16排螺旋CT扫描机术前对53例患者进行三期扫描:为患者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100mg/mL,扫描参数:准直器宽度为16×1.25mm,扫描电压为120kV。扫描顺序:从患者腹部开始平扫,然后对患者进行三期增强扫描,进而行动脉期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后30s)、门脉期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后70s)、延迟期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后180s)。
1.3 判断标准
由我院两名具有10年以上肝脏CT影像诊断经验的医生对二期及三期检查图像进行评价。将病灶显示分为4级,Ⅰ级:肿瘤边界清晰;Ⅱ级:肿瘤>50%边界可进行分辨;Ⅲ级:肿瘤<50%边界可进行分辨;Ⅳ级:肿瘤边界模糊无法进行分辨。血管评价分为3级,Ⅰ级:血管与周围组织相比,密度明显较高,血管清晰可辨;Ⅱ级:血管与周围组织相比,密度较高,血管可进行辨认;Ⅲ级:血管与周围组织相比,密度相近,血管无法进行辨认。将肿块定性分为5级,Ⅰ级:可以确定为恶性肿块;Ⅱ级:恶性肿块可能性>75%;Ⅲ级:无法确定肿块性质;Ⅳ级:良性肿块可能性>75%;Ⅴ级:可以确定为良性肿块。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结果录入计算机后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病灶方面
二期扫描与三期扫描在扫描病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外科治疗是目前对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在外科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前,需要使用CT对患者进行检查,从而了解患者病灶、血管情况[3]。目前CT增强扫描技术在临床中运用较为广泛,虽然在多期增强扫描时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多的患者病变资料,但是也会增加对患者的辐射剂量[4]。
在临床工作中,动脉期与门静脉期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肝脏CT动态增强扫描不可缺少的期相,尤其门静脉期正常肝脏组织密度与转移瘤密度有明显差异,所以在门静脉期行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是不可被忽视的。
关于延迟期的增强扫描,有学者报道,二期与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变的检查结果差异不明显,所以可以不对患者进行延迟期扫描,从而减少对患者使用的辐射剂的剂量[5]。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延迟期对于低血供肝细胞癌与小肝癌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应该进行三期增强扫描[6]。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二期扫描与三期扫描相比较,三期扫描对患者病灶、血管的显示没有显著的增强诊断作用,但是对患者的辐射剂量却增加了。所以临床上应根据检查目的来选择二期或三期扫描,如果患者已确定手术治疗,CT检查目的是观察病灶位置、形态及周围血管情况,则仅行二期扫描即可,定性诊断由术后病理来确定。如果有定性诊断目的,为增加诊断的准确性,便可增加延时期扫描。
参考文献:
[1]简继华.二期与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对比[J].安徽医学,2014,(3):340-342.
[2]郭小超,胡晓煜,王霄英等.延迟期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病变的术前评估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3,28(3):298-302.
[3]马霞.肝脏占位性病变超声造影与增强CT动脉期增强特征的对比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
[4]王晓玲,王新宇,毛维轩等.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和三维容积快速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肝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对比[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2):1834-1836.
[5]朱江.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21):648-649.
[6]刘春岭.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的诊断及鉴别诊断[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4):99-100.
论文作者:徐朝晖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9
标签:患者论文; 肝脏论文; 三期论文; 二期论文; 血管论文; 动态论文; 病灶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