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美国对越政策的意识形态因素_越南共产党论文

冷战后美国对越政策的意识形态因素_越南共产党论文

冷战后美国对越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意识形态论文,战后论文,对越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冷战结束标志着:用布热津斯基的话是“共产主义大失败”;用弗朗西斯·福山的话 说是自由主义全面胜利,意识形态斗争“历史的终结”。然而,冷战结束,一方面使美 国的战略家感到共产主义威胁不复存在,但另一方面更强化了他们要消除共产主义的信 念,正如戴维·兰普顿所指出的:“在美国,共产主义的崩溃被看成是美国人所信仰的 民主价值观具有普遍意义的明证,也证明他们在长久的冷战岁月中坚持这种信仰是正确 的。”(注:David M.Lampton,Same Bed,Different Dreams:Managing U.S.-China Rel ations,1989—2000,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1,pp.30—31.)因此,负有 “神圣使命”的美国是不会轻易放过包括越南在内仅存的几个共产主义国家的。美国对 越南的政策就深深地打上了反共主义意识形态的烙印。意识形态是影响冷战后美国对越 政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一、遏制共产主义是美国实行对越冷战政策的主要动因

遏制共产主义是美国整个冷战时期对外政策的一条主线,对越政策完全被纳入了这个 框架。美国的对越政策以及进行越南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反共主义意识形态的支配 。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签订了日内瓦协议,法国侵越战争结束。按照美国的本意,它 宁愿法国坚持打下去,而不愿看到越南的一部分丧失给共产党。这表现出美国宁可要殖 民主义,而不要共产主义。所以,日内瓦协议被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称作是完成共产主 义一大扩张步伐的灾难。美国拒绝在协议上签字。艾森豪威尔总统还宣称,这些协议“ 包含着我们所不喜欢的东西”,美国不是协议的一方,不受它的约束。这为美国后来卷 入越南事务埋下了伏笔。在冷战格局下,美国是肯定要介入越南事务的。1954年4月, 艾森豪威尔提出了“多米诺骨牌效应论”,认为,如果共产党统治了整个越南,则整个 印度支那防线就会发生“多米诺效应”,以致于全部沦陷。美国决策层还认为,越南的 人民斗争,主要是由于中国的策动和援助引起的,如果共产主义在南越获胜,整个印度 支那就会变成中国的势力范围。他们甚至还认为,如果美国力量退出越南,莫斯科和北 京就会来填补力量真空,这将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民主党人约翰·肯尼迪在1956年的 一次演说中宣称:如果赤色浪潮淹没南越,东南亚其他国家乃至印度、日本都会受到严 重威胁。他还认为,南越是在亚洲实验和示范民主的场所,是用以对抗中国日益增长的 影响的样板,它的失败将在整个亚洲造成严重的心理后果。南越还是“反叛乱”的试验 场所,成了按美国方式解决第三世界问题的试金石。他要通过南越向“拭目以待的世界 ”表明,代表未来的不是共产主义,而是美国。(注: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 》下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521页。)由此可见,美国干涉越南,其矛头也是 对着中国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正如美国学者罗伯特·舒尔辛格所说,“美国在越南 的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遏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之对抗的。”(注:[美]罗伯特 ·舒尔辛格:《约翰逊政府、中国和越南战争》;载姜长斌、[美]罗伯特·罗斯主编: 《1955—1971年的中美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138—139页。)美国的对 越政策实际是新中国成立前对华政策的缩影,因此有着与之极为相似的特征,比如为了 反共而宁可支持一个腐败的政权。

正是在反共主义意识形态的支配下,美国后来发动了长达14年之久的侵越战争。发动 侵越战争并不涉及美国的直接的安全利益,也很难找出经济利益方面的动机。当时美国 企业界在越南几乎没有任何投资或其他任何种类的经济利益。而战争结果正如罗杰·希 尔斯曼所说,“从整体上看,战争对美国的工商企业的影响却是灾难性的:增加税收和 几乎失控的通货膨胀使许多企业破产,并使许多其他的企业濒临破产。”然而,“主要 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工商界一般都支持这场战争。”(注:[美]罗杰·希尔斯曼、 劳拉·高克伦、帕特里夏·A·韦茨曼著,曹大鹏译:《防务与外交决策中的政治:概 念模式与官僚政治》,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37页。)为了达到“防止共产主义扩张 ”之目的,美国在越南进行了“一场无所不用其极的大屠杀”,使“1/3的南越人逃离 了他们的村庄,90万孩子成为孤儿,50万人变成残废”(注:德国《明境》周刊1999年2 月8日一期刊登的科特·施尼本的文章:《越南战争和冷战》。)然而,这场战争却使美 国遭受严重创伤,一方面使美国经济受到“灾难性”的影响,国内社会矛盾激化,另一 方面消耗了美国的国力,使其在同苏联的争霸中转为劣势。

二、意识形态是影响冷战后美国对越政策的重要因素

冷战结束后,共产主义不再是美国战略家心目中的主要敌人。正如理查德·鲍厄斯所 分析的,在反共主义者看来,尽管共产主义仍然存在于古巴、北朝鲜、越南和中国,但 前途并不美好,“作为世界历史上的一支力量,共产主义已经死亡”。与之相应,反共 主义的历史也应该结束。在这种认识的支配下,许多以反共为宗旨的刊物和组织都不再 运作,声称它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注:Richard Gid Powers,Not Without Honor:Th e History of American Anticommunism,Simon and Schuster Inc.,New York,1995,pp .422—423.)据此,对付共产主义不应该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认为 共产主义已不再是威胁并不等于美国会完全放弃反共主义意识形态。从反共主义产生的 根源和冷战前美国反共的历史可以看出,是否对美国构成威胁只能决定反共主义对美国 外交政策的影响程度,而不能决定反共主义是否存在。冷战前,共产主义并未对美国构 成直接威胁,但美国仍贯彻反共主义。从近10年来的美国外交政策来看,美国当权者和 战略家们并没有从冷战思维中完全解脱出来,他们要实现在地球上彻底“铲除”共产主 义之目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仍然采取敌视的态度。对 越政策就被纳入了这个框架内。

冷战后,美国反共主义外交更多地是与推进民主这个安全战略目标结合在一起的。关 于推进民主在美国外交中的地位与作用,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 院院长约瑟夫·奈阐述得非常精辟:“推进民主既是国家利益也是一个软力量之源,尽 管这种力量所发挥的作用经常是不够集中并且是个长期的过程。美国推进民主既有意识 形态利益,又有实际利益。”(注:Joseph S.Nye Jr.,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 er: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p.153.)笔者极为赞同奈的观点。美国的这种对外政策理念和目标不可能不作用 于对越政策。

冷战结束初期,美国仍将越南看成是威胁东南亚的“恶性肿瘤”,如果能防止它扩散 ,“东南亚非共产党国家的前景就是光明的”。(注:[美]尼克松著,朱佳穗等译:《1 999年:不战而胜》,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284页。)不过,美国又认为,由于 “走共产主义道路”,越南“社会经济败落”极其严重,到80年代末时,它已成为“世 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人均收入少于160美元”,“有400万越南人在‘饥饿线上’挣扎 。它的通货膨胀率高达700%”。而与之邻近的“非共产党国家泰国却经济繁荣”。(注 :[美]布热津斯基著,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所译:《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 的兴亡》,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53页;[美]尼克松著,朱佳穗等译:《1999 年:不战而胜》,第282页。)所以共产主义在越南的“大失败”已为时不远。

不过,随着越南实行近似于中国的经济政策,美国政要对越南的态度有所改变。尼克 松认为:越南现在虽然“仍然被压制性的共产党政权所统治”,但已“不对国际和平构 成现实的威胁”。“越南现在的领导人把这个国家不寻常的能量从发动对外侵略转移到 进行国内建设方面来。同中国领导人一样,他们坚持严格的政治控制,但正向市场开放 经济。这样做的结果,越南已接近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大国。”尼克松进而提出对越政 策原则的建议:应该向越南敞开大门,而不是关闭大门。尽管“越南压迫性的政府为自 己设立了坚固的防线,很显然,无论是经济的还是外交的压力都奈何它不得”,但“问 题在于怎样才能使它进一步开放,吹进席卷世界的自由之风。”“增进与世界经济的融 合会带来经济自由,而经济自由将产生要求政治自由的巨大内部压力。”随之,尼克松 又提出了一些具体政策建议:一方面是政治上施压;另一方面是经济上扩大交往。同时 把美国“与越南的政治关系同经济关系分割开来,让两种关系按照各自的速度发展”。 在经济交往上,尼克松建议:“应该执行政府取消对越南贸易禁运的决定,积极鼓励在 越南投资,把它进一步拉入全球经济体系。”他还坦言:“这样做不是为了帮助现政权 ,而是为了加强变革的力量。”(注:[美]尼克松著、范建民等译:《超越和平》,世 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115页。)可见,尼克松所提出的政策原则及具体措施 与美国政府所推行的对华“接触”政策十分相近,其最终目标是促进越南走向“自由化 ”。

美国政府的对越政策基本上是按照尼克松所提供的思路展开的。1994年,国务卿克里 斯托弗在演讲中声称:“与越南进行更紧密的接触符合我们的利益。我们共同促进经济 改革,并加强了法律、人权、地区和平与稳定方面的合作,共同合作与毒品走私做斗争 。”(注:[美]沃伦·克里斯托弗著,苏广辉等译:《美国新外交:经济 防务 民主 》,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400页。)可见,美国所看到的与越南的共同利益中包括人 权和经济改革。正是由于与越南接触符合美国的利益,所以在经过“10年战争和20年的 疏远关系后”,克林顿政府做出了恢复两国外交关系的决定。

不过,由于在美国的心目中,越南不像北朝鲜那样具有“危险性”,又不像古巴离美 国那么近,所以越南在美国外交政策的整个大棋盘中的地位并不突出。在80年代的“美 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都专门提到对越政策,那主要是由于越南军队仍占领着柬埔 寨。如1988年的报告中说:“我们认为,越南军队继续占领柬埔寨,违反国际法,有损 于这个地区为发展和平和稳定所作的努力,这是不能接受的。”(注:梅孜编译:《美 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汇编》,时事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页。)进入90年代后,在同类 报告中很少专门提及对越政策。在1991年的报告中只提到:“由于苏联的军事和经济援 助减少以及莫斯科寻求同韩国、日本和其他国家改善关系,这就使越南、柬埔寨和北朝 鲜受到新的各种压力。”(注:梅孜:《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汇编》,第203页。)而 在1994年的报告中则根本未提到越南。在1998年的《美国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 ,关于越南只提到:“争取让越南尽可能最充分地说明美国失踪军人的下落、促进那里 对人权的进一步尊重和要求越南全面执行《越南归国者重新安置机会计划》。”(注: 新华社华盛顿1998年12月1日英文电。)

三、“联越制华”是美国反共主义战略的重要环节

90年代中期以后,有两个因素影响了美国的对越政策。一是1994年7月,东南亚国家联 盟正式批准越南的入盟申请,东盟实现了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联合。这促使美国 将对越政策纳入整个对东盟政策的框架内。二是“中国威胁论”出笼、美国将中国看成 是其潜在的战略对手后,美国的对越政策又加进了“联越制华”的意图和因素。后一种 因素所起的作用呈上升趋势。

在这两个因素的促动下,美国加快了同越南关系正常化的步伐。1995年7月11日,克林 顿总统在白宫举行的一个正式仪式上宣布,美国与越南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次日,越 南总理武文杰在电视台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欢迎。8月5日,正在越南访问的美国国务卿 克里斯托弗同越南外长阮孟琴举行了会谈,随后签署并交换了美越两国正式相互承认的 文件。8月6日,克里斯托弗在河内主持了美国驻越南联络处升格为大使馆的仪式。早在 1978年中美关系正常化谈判时,美国就试图将美越关系正常化与美中关系正常化同步进 行。后来考虑到中越关系,遂放弃了这个打算。

1997年1月15日,美国《洛杉矶时报》发表一篇题为《美国加紧同越南的军事联系》的 报道,指出:“克林顿政府在未作任何公开宣布的情况下已采取了一些虽小但非常重要 的步骤来同越南建立军事联系。”文章还预言美国海军将在近期内可能对越南港口进行 访问。(注:见新华社联合国1997年1月16日电。)这位记者的预言很快得到了证实。199 7年6月,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访问了越南,美越在军事层面上有了接触。这对两个打了 14年仗,又长期处于对立状态下的国家来说,具有不可低估的深层次的含义。《洛杉矶 时报》的报道还指出:“华盛顿同河内不仅正在建立这种新的军事关系,它们还在其他 政策领域建立联系。”这篇报道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美国政府“发展同越南的关系 的举动”不仅是要“同越南建立美国同其他国家保持的那种正常的、日常的关系进程的 一部分”,而且“受到了更大的地理政治力量的推动,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华盛顿对中国 的力量和意图的提防。”如果联想到美国在南沙群岛问题上由中立到偏袒越南,那位记 者的结论就不是没有道理的。而且,那位美国记者的观点并不是孤立的。一位日本记者 也看出了同样的问题。他认为“美越关系日趋紧密对于对东盟影响力增强的中国而言, 将是一种牵制”。(注:《参考消息》,2000年7月24日。)

美国与越南接触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同越南的经济联系。1999年7月,美越经过3 年的谈判,终于达成了一项贸易协定。该协定将对诸如双边贸易、投资、减免关税和知 识产权等领域起指导作用,并且为越南加入世贸组织铺平道路。美国副贸易代表理查德 ·费希尔事后说,执行该协定将成为两国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这将是我们从敌 对关系向贸易伙伴关系转化的最后篇章。这一协定将有助于越南经济的改革和现代化。 ”(注:美联社、路透社1999年7月25日英文电。)不过,美越贸易关系发展得并不顺利 ,美国认为主要障碍是越南共产党还没有放弃原有的意识形态。美国寄希望于年轻一代 在越南掌权,指望“一些老共产党员退休,更年轻而开明的领导人取而代之”。(注:V ietnam's trade with America',The Economist,October 23rd—29th 1999,p.110.)

尽管美国决策层对发展美越贸易关系还存有许多疑虑,但从美国自身经济利益和“演 变”越南的战略目标出发,以及亚太战略的需要,美国还是加快了发展对越贸易关系的 步伐。2000年7月13日,美越正式签署了早已达成的贸易协议。此举为实现两国正常贸 易关系,以及推动越南申请加入世贸组织,促进越南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扫清了道 路。2001年11月,克林顿总统访问了越南,使两国关系又前进了一步。

布什政府上台后,美越关系有所降温。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共和党强硬反共主义立场 的影响。布什在竞选中阐述对外政策时就特别强调意识形态因素。布什在一次演讲中声 称“美国的价值观总是美国日程的一部分。我们倡导人的自由并不是一种外交形式,而 是我们国家所承担的一种基本义务。共产主义在任何形式上已经到了末日,这是我们信 心的源泉。”(注:George W.Bush,“China and Russia—Powers in Transition”,Sp eech at the Ronald Reagan Presidential Library in Simi Valley,California,on November 19,1999.http:/usinfo.state.gov/journals/itps/0900/ijpe/pj52bush.htm .P3 of 5.)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对越关系很难有大的进展。

不过,美国的军事战略利益及亚太战略利益促使美国正视越南的重要地位。这集中体 现在金兰湾问题上。据专家分析,美国从菲律宾苏比克湾撤军后,认为中国海军有可能 填补东南亚海上军事力量的真空,于是逐渐把注意力转向金兰湾,希望能在该地有所作 为,以制衡中国。美国驻越南大使彼德森声称:“虽然我们没有使用金兰湾设施的奢望 ,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国确实希望能实现舰船访问。”彼德森甚至展望,“美国最终将 以盟友的身份重返越南”。一直推动美越关系发展的参议员克里表示,美国舰艇“从日 本前往中东途中在金兰湾停泊,而不必远上关岛,对我们来说更方便”。因此,美国正 与越南私下讨论美军访问金兰湾的可能性。对越南来说,也不排除会考虑利用金兰湾来 换取经济利益。正如越南外交部一位官员说:“金兰湾是越南重要的资产,作为穷国的 越南不应让其闲置在一边,而俄罗斯利用金兰湾的港口修理商船却分文不付。”(注:h ttp://www.eastday.com/epublish/gb/paper148/20010312/class014800009/hwz33448...2002年2月25日。)从专家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为了金兰湾而拉近与越南的关系,在 很大程度是中国因素在起作用。

从冷战后美国对越政策与对华政策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当年美国对苏政策的某种身影 ,即对社会主义国家分而治之,联合一部分反对另一部分。同时还有中国改革开放后对 华政策的身影,即促使其更快地融入美国所主导的国际社会中来。

标签:;  ;  ;  ;  ;  ;  ;  ;  

冷战后美国对越政策的意识形态因素_越南共产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