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制”的外部环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部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全球之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企业欲冲出重围,矗立于行业之首,唯有寻求新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以应付种种难以预料的对手。于是,传统的管理会计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终于又一次受到了冲击。在众多尚待开发研究的新领域中,“适时制”(Just—in—time,简称JIT)的出现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阶层的重视。
一、“适时制”之核心
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首度开发成功的JIT生产方式是近年来在日本企业颇有影响的一种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它使得象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等奉行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企业在新时代的竞争中个个惨败在丰田公司的脚下。
“适时制”的核心就是小量生产,小量销售以及恰好适时地进行生产。其管理哲学可概括为:(1)产品须于需要时才生产,且仅仅生产顾客所需之数量。(2)工厂的每一生产工序须由后一工序来带动,并且仅仅供应后一工序之所需,前一工序如未接到后一工序之情报,则不生产。(3)所有零部件原材料于生产需要时才提供送达,以减少库存或无库存。(4)依靠先进的电脑技术,合理规划产品生产的准备、加工过程及销售环节,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由此可见,“适时制”的优点在于:
第一,降低存货以减少资金占用。“适时制”认为,到处“找东西、堆东西、卸东西,这种不带来附加价值的工作必须停止”。各道工序如果能做到后道工序需要时再生产,则将减少不必要的库存。以丰田公司为例,其厂家自己不库存零部件,但要求其生产零部件的厂家能保证需要时及时送到生产现场,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准备费。
第二,提高产品质量以增强竞争实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顾客对产品的质量、品种及发货及时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促使企业尽可能缩短生产周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而小批量生产、小批量销售比大量生产然后等待销售的优越性之一,就是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又可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第三,提高生产效率以适应市场变化。大量大批生产的弊病就是不能抓住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变化,从而影响整个时期的生产效率。那种认为小量小批生产会耽误时间,浪费工效的思想是错误的。在每时每刻都受到更新的产品出现的威胁下,少量适时生产能随时把握市场变化,及时扭转生产经营方向。
第四,减少损失以确保效益。大量的产品库存将会面临销售出现障碍时导致的损失。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企业必须大幅度降价来推销积压存货,从而导致利润的损失甚至出现亏损。而少量适时生产则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该项损失,以销售带动生产而非生产逼迫销售。
二、“适时制”的外部环境风险分析
任何一种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并非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成功的,有时它会受到某些外部环境的制约,更何况我国在地理、交通运输、经济体制等方面与日本和西方国家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就使得我们在运用这一生产方式时必须考虑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
(一)自然环境风险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气候、自然灾害等因素,有时将给“适时制”带来不可控制的风险。1995年元月17日日本关西地震带来的后果对适时生产方式多少是一个暂时的打击。“库存向零进军”的口号使一部分企业在这次地震中惨遭不幸。日本关西地区的京都、大坂和神户一带,电子,汽车和机械工业等领域的厂家相当集中,且以零部件生产厂家居多,它们为设在日本其余地区的企业提高零部件、半成品。由于地震使这些厂家严重受损,致使零部件及半成品供应中断、而分布在其他地区的成品生产厂家没有库存零部件及半成品,从而使这些厂家一度全面瘫痪。自然条件带来的突发性事件使“适时制”产生了负效应,因而或多或少地阻碍了这一先进管理方式的彻底推行。
(二)交通运输条件风险
“适时制”核心之一是生产所需零部件及原材料于生产需要时才提供送达。在零部件供应厂家交通运输条件相当优越的前提下,这一方式固然可实施并产生良好的效果。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以我国为例。由于受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如某些资源丰富的地区交通运输条件较差,原料不能按时送达的情况时常出现。同时,由于运输工具相对落后,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在运输部门协调方面出现困难时,势必影响原材料的供应,从而使企业出现停工待料。“库存向零进军”这一管理方式受困扰。
(三)企业内部生产力布局风险
一个企业内部生产力布局是否合理对“适时制”的利用效果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众所周知,“适时制”的起源地日本,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域面积小而经济结构相对协调、紧凑,因而许多企业内部生产力布局合理,推行“适时制”就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而我国地域广大,各类相关企业遍布全国,呈分散状态,这与某些原料产地相对集中形成矛盾,从而大大制约了“适时制”的实施。以纺织为例,其主要原料—棉花的产地相对集中在我国中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各类纺织企业却遍布全国各地,这些纺织企业如何调整其行业生产力布局,做到既保障原料供应,又减少库存积压,这将是“适时制”运用的重要前提。
(四)原材料供应的季节性风险
某些行业,如食品加工业、水产加工业的产品往往受原料季节性的影响。食品加工业中所需的各种天然植物原料,由于其本身具有季节性,因而作为产品生产厂家若遵循“无库存”的管理原则,势必造成停工待料。另一方面,某些行业的部分产品,如空调机,电暖气片等,受季节性消费的影响较大,如何控制这类企业的材料供应数量和供应频率,合理安排内部资金运用,是“适时制”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
三、避免风险的思考
如何将“适时制”恰到好处地运用到我国的生产管理及存货规划与控制中,乃是企业管理要研究的一大课题。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丰田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一味照搬这一受外部环境风险影响较大的特定模式。为此,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乃是我们必须加以思考的。
(一)适时生产,降低库存势在必行
目前,困扰我国大多数企业的问题之一就是由于大量生产造成的产品积压。任何一种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它们依次经历“导入期”、“加速成长期”、“缓慢增长期”、“成熟期”,而后必然走向“衰落期”,因而,把握产品生命周期,根据顾客需要适时生产,尽量减少库存积压,为随时向新产品过渡准备足够的资金和其他条件,是每个企业在竞争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一方面,企业在产品进入“缓慢增长期”和“成熟期”时,必须尽可能控制产量,适时生产,减少库存品,将大量资金投入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和促销活动中;另一方面,对部分已走向“衰落期”的产品,应压缩生产规模,完全按客户订单安排生产,并停止其促销费用,使产品自然走向“零库存”。
(二)“经济订货量”及“订货点”与“适时制”的结合
美国管理会计学家对最佳库存模式,如“经济订货量”(EOQ)和“最优生产批量”(OPQ)以及订货点已研究了三十余年,并制订出各种条件下EOQ和OPQ的数学模型。问题是我们如何利用这一模式,结合我国行业及企业特点,想方设法改变最佳模式中的参数,以达到“最佳”状态。适时生产需求实现“零库存”,而“经济订货量”模式要求一定的库存量,并在此基础上计算最佳订货量。从短时间来看,这一模式确定的订货量是“经济的”,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订货量”会增加定货次数,从而增加订货成本。只有实现“零库存”,才能使整个存货的储存成本下降。结合前述不可控制的外部环境因素,我国应将“适时制”与“经济订货量”加以综合运用,通过改变EOQ模式中的参数,达到既“经济”又“适时”的最佳效果。对季节性产品,利用“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做好存货的规划和控制,将有助于企业调节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三)行业和企业内部生产力布局的完善
管理层应充分研究行业和企业内部生产力布局,包括成品生产厂家与原材料、零部件生产厂家的地理位置,内外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运输条件以及存货的事前规划、事后反馈与分析。一方面,尽可能缩短从零部件、半成品到成品组装的过程,另一方面,又要考虑生产所需之初始原料的取得是否方便,将存货规划贯穿于供、产、销整个过程。随着我国企业经济机制的转变,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全不断扩大,相关企业应从适时生产的角度选择其合作方式,确定其共同经营目标,如此,一方面可使生产所需原料,半成品适时供应,减少库存;另一方面,又能保证生产质量,减少废品损失,从而全面降低成本。
(四)创造自动化制造环境
利用电脑整合制造系统(Computer—Lntegrated Manufoucturing System),通过电脑设计系统设计产品,使用电脑辅助系统测试产品的设计方案、利用电脑控制产品生产,以电脑传递市场销售信息,将整个企业生产活动从设计,制造到销售为止,置于电脑控制的自动化系统中,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最新的品种占领市场,才能打败那些生产过程缓慢。工序复杂的企业,适时生产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五)与外界建立良好的供销关系
企业经营之根本在于供货渠道的畅道和销售环节的顺利。企业除了寻找长期的合作伙伴外,与外界供应商及承销商建立牢固的关系,为企业适时供应、适时生产、适时销售,避免风险创造条件同样重要。在厂家由于客观原因,如前述各种外部环境风险的出现,无法满足原料,零部件供应时,及时转向外界供应商购货是明智的选择。同时,以优质的产品和及时供货的特色吸引承销商,以尽快将产品转化为资金,减少库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不容忽视。从这个意义上讲,“适时制”的运用并非单纯关起门来协调企业内部生产方式,它需要外部众多条件的配合,方能产生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