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收入结构:美国、德国和中国的比较研究_银行论文

银行业收入结构:美国、德国和中国的一项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美国论文,银行业论文,中国论文,收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银行业收入结构及非利息收入进行了大量研究,关于非利息收入对银行利润影响的结论并不一致。Aggeler和Feldman(1998)对1992-1997年美国银行业的数据研究发现,在此期间,银行业净利息收入增长了12%,而非利息收入增长了34%;重要的是,他发现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大型银行期间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平均为27%,而小型银行这一比重仅为12%;此外,大型银行非利息收入占资产的比重增加了83%,而小型银行几乎没有变化。Rosie等(2003)通过对欧洲银行业1992-1999年的数据分析,发现非利息收入比利息收入波动性更大,非利息收入与利息收入之间存在负相关性。Laetitia Lepetit等(2008)通过对欧洲602家银行1996-2002年的财务数据分析,发现银行手续费和佣金占比越高,其贷款定价与风险相关度就越低,非利息收入上升使银行贷款定价能力下降。本文通过对1934-2010年美国银行业、1983-2009年德国银行业,以及富国银行、德意志银行近20年的净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占比等相关数据分析,对非利息收入、净利息收入的特性及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对国内盛行的非利息收入属于低风险业务的说法进行检验。

一、美国银行业收入结构演变

(一)美国银行业收入结构演变及实证分析

1.美国银行业收入结构演变①。银行业的营业收入可概括地分为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净利息收入等于利息收入减去利息支出,非利息收入主要指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投资收益等。由于非利息收入更多地与投资银行、私人银行、保险等非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相关,因此,传统商业银行大多以利息收入为主。美国联邦存款公司的数据表明,自20世纪大萧条以来,美国银行业收入结构经历了非利息收入占比先降后升的过程。1934-1954年,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从近40%降至18%,降幅约一半,此后近30年里,美国银行业收入结构基本保持稳定;从1980年代的20%上升至本世纪初的40%,像花旗、JP摩根、富国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在本轮危机前更是超过了60%。

数据显示,近四分之一世纪以来,美国银行业证券投资规模持续增长,2010年证券投资市值高达2.3万亿美元,比1984年增长了6.2倍,约占银行业总资产的20%。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的上升对业绩产生了积极影响,银行业资产收益率(ROA)和股本收益率(ROE)稳步提升,分别从上世纪80年代平均0.65%和10.7%上升至2006年的平均1.23%和13.09%,提升幅度分别高达89%和22%。

2.美国银行业收入结构实证分析

表1对美国银行业(由存款保险公司保险的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净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及税前利润等财务数据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1)美国银行业尽管已实现综合化经营,净利息收入依然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数据表明,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呈上升之势,2008-2010年金融危机期间这一比例为37.91%,处于三个时期的最高水平,但净利息收入占比仍超过60%,显示出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中间业务收入(非利息收入)的作用被夸大;(2)非利息收入比净利息收入更稳定的说法并不成立。表1数据显示,三个历史时期非利息收入的离散系数分别为1.55、0.69和0.11,均大于同期的净利息收入离散系数1.31、0.52和0.10,表明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比净利息收入更高。

(二)美国大型银行富国银行收入结构案例分析

1.富国银行收入结构概况

根据英国《银行家》的资料,富国银行2010年核心资本在美国银行业排名第四,盈利能力超过花旗集团,排名美国银行业第二,并在危机中收购了美联银行,是全球少数几家从金融危机中受益的银行,备受世界关注;另外,富国银行历史悠久,为投资者和研究者提供了超过20年的年报,这为数据时间序列分析提供了便利。富国银行年报数据显示,1991-2000年,该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从26%飚升至46%,此后10年间非利息收入占比基本保持在45%左右。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略有下降至40%,2010年富国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为47%,较危机期间有所回升。

富国银行在非利息收入占比提升的同时,经营业绩快速提升。数据显示,1991-2010年富国银行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均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其中净利息收入由25.2亿美元升至447.57亿美元,增长了16.76倍,年复合增长率为16.36%;同期非利息收入从8.89亿美元飚升至404.53亿美元,增长了44.5倍,年复合增长为22.27%,高出净利息收入增速约6个百分点,即非利息收入增速明显快于净利息收入。1992年富国银行利润为2.83亿美元,仅8年后的2000年其利润就飚升至40.12亿美元,利润增长了13倍。当然,富国银行之所以实现如此快速增长,主要原因是1995年富国以116亿美元(当时期股本为50亿美元)成功收购了第一州际银行。并购促进了富国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1998年以来,富国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保持在45%左右。

20年来,富国银行非利息收入构成由低风险的服务费和佣金转向了高风险的投资和信托收费以及抵押贷款银行业务。从非利息收入的构成看,1991年富国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主要包括服务费和佣金(占比39%)、存款账户服务费(占比38%)、信托与投资服务费(占比16%)和投资及其他(占比7%)。20年后的2010年,富国银行的非利息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利息收入的主要来源已经发生改变,投资与信托收费(占比29%)和抵押贷款银行业务(包括资产证券化业务,占比25%)取代服务费和佣金、存款账户服务费,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2.富国银行收入结构实证分析

表2是富国银行自1991-2010年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净利息收入等数据及特征,分析可以发现:(1)富国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明显高于美国银行业的平均水平,即银行的收入结构与其业务的综合化程度正相关。数据显示,富国银行1991-2010年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为40%,同期美国银行业这一数据为35%;2008-2010年金融危机期间,富国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为45%,同期美国银行业这一数据为37.91%,表明综合化程度较高的大型银行非利息占比高于银行业平均水平。(2)富国银行的非利息收入稳定性低于净利息收入。数据显示,1991-2010年,净利息收入的离散系数为0.82,低于同期非利息收入0.97的这一指数数值;本轮金融危机期间,富国银行非利息收入离散系数为0.43,大于同期净利息收入离散系数0.30。这表明就单个银行来说,非利息收入的稳定性仍然低于净利息收入。

(三)美国银行业收入结构变化的监管制度分析: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回归

美国银行业走过了从混业经营到分业经营,再回到混业经营的历程。为了避免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重演,1933年美国出台了实施分业经营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使银行业由混业经营走向了分业经营,银行机构被迫退出投资银行业务。上世纪80年代,日益加剧的金融脱媒和全球化竞争迫使美国银行业通过金融创新——金融控股公司规避分业经营的限制。1999年美国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金融控股公司通过设立子公司的形式经营多种金融业务,正式终结了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历史。金融控股公司本身并不开展业务,其主要职能是向联储申领执照、对集团公司及子公司进行行政管理。对应金融控股公司这种伞状结构,美联储被赋予伞型监管者职能,成为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者,并且与财政部一起认定哪些业务属于允许金融控股公司经营的金融业务。金融控股公司的银行类分支机构和非银行分支机构仍分别保持原有的分业监管模式。为了弥补美国监管体制在本轮危机中暴露出来的缺陷,2010年美国出台了《多德—弗兰克法案》。美国银行业监管体制的变革,直接导致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波动。从数据看,实施混业经营的时期,非利息收入占比高于分业经营时期。

二、德国银行业收入结构变化

(一)德国银行业收入结构演变与分析

1.德国银行业收入结构演变。数据显示,自1983年至本轮金融危机之前,德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震荡上行,从20%升至2000年的50%,之后出现较大波动,本轮金融危机期间的2008年非利息收入占比降至11%,创下30年来的新低。尽管德国银行业由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合作银行等机构组成,大型商业银行在综合化经营方面发展迅速,中小银行综合经营程度较低,但整个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1983-2006年间,德国银行业净非利息收入(剔除掉金融危机影响)从58.11亿欧元飚升至335.90亿欧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9%;而同期净利息收入从256.62亿欧元上升至816.77亿欧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1%,可见,在剔除掉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净非利息收入增长快于净利息收入。

2.德国银行业收入结构分析

尽管德国是推行全能制银行的国家,但银行主导型的融资模式对整个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提升相对不利,通过表3及相关数据分析发现:(1)德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明显低于美国银行业,表明综合化经营体制对银行业非利息收入结构影响有限。数据显示,1980-2009年,德国银行业平均非利息收入占比为22.38%,同期美国银行业这一数据为34.56%。通常认为,实行全能制的国家银行业拥有更高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但实际上,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对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业务影响更大,这导致尽管1999年美国才开始实行银行综合化经营,但该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明显高于德国。(2)德国银行业的净利息收入稳定性明显高于非利息收入。1980-2009年,德国银行业净利息收入的离散系数为0.40,非利息收入的离散系数为0.57,前者明显低于后者,显示出依赖于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的非利息收入,在风险控制上比传统的净利息收入更为困难。

(二)德意志银行收入结构案例分析

1.德意志银行收入结构演变

德意志银行是一家拥有140年历史的全能银行,2010年总资产1.9万亿欧元,盈利23.3亿欧元,是全球第七大银行,德国第一大银行,在德国银行业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将其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德意志银行年报数据显示,该银行1981-2000年非利息收入占比持续上升,从20%升至76%,非利息收入远远超过净利息收入,此后到金融危机之前非利息收入占比基本维持在70%左右。2008年受投资业务损失100亿欧元的影响,德意志银行亏损38.96亿欧元,与此同时,其非利息收入占比降到8.52%。

对德意志银行近30年的年报数据研究发现:(1)德意志银行在非利息收入占比提升的同时,盈利能力大大增强。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盈利65亿欧元,较1983年增长了26倍,24年间利润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4.5%。与此同时,德意志银行的ROE也得到提升,从1992年10.2%升至2006年30.4%,期间波动较大。(2)非利息收入构成中,投资银行业务占比明显增加。1995年,德意志银行投资收益在非利息收入中的占比已达25%,最大的非利息收入来源——净佣金收入占比为68%,投资收益占比为25%,保险业务利润占比为7%。2006年(剔除掉金融危机的影响),德意志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中佣金和手续费占比为52%,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占比高达48%。可见,德意志银行非利息收入增加过程中,投资银行业务占比大幅增加是关键。

2.德意志银行收入结构分析

通过对表4及相关数据分析,可以发现:(1)德意志银行非利息收入平均超过净利息收入,是偏向于投资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德意志银行年报数据显示,1991-2010年间,该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均值为55%,是德国银行业平均值的两倍多,反映出大型国际银行在综合化经营方面的明显优势。但2008-2010年金融危机期间,德意志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降为42%,2008年这一比例仅为8.5%,反映出金融危机对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影响远远大于净利息收入。(2)德意志银行非利息收入稳定性明显低于净利息收入,其利润波动性高于银行平均水平。表4数据显示,德意志银行非利息收入的离散系数大大高于净利息收入的离散系数,前者两期的数值分别高达0.81和0.77,而后者两期则分别为0.39和0.134,这导致德意志银行利润的离散系数高于德国银行业的平均水平,而期间的净利息收入的离散系数德意志银行还略低于德国银行业。因此,非利息收入占比上升可能增加而不是降低银行业绩的稳定性。

(三)德国银行业收入结构制度分析:坚定地实行混业经营监管

银行业混业经营模式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的德国、荷兰和卢森堡等国家,其中以德国为典型代表。德国银行业混业经营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德国的全能银行(与之并存的还有专业银行)没有业务范围限制,可以全面经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业务;第二,德国没有独立的投资银行,证券市场相对落后;第三,银行与工商企业关系密切,对其具有压倒性影响力。二战后,在美、英、法占领区德国(西德)被迫实施美国式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直到20世纪50年代晚期,德国才重新走上混业经营的道路。两德统一之后,东德银行业被德国改组为全能制银行。在2002年之前德国实行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分别由联邦银行监管局、有价证券交易监管局和保险监管局对商业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进行监管,2002年将三大监管机构合并为联邦金融监管局,对金融机构进行统一监管。德国银行业除受政府监管之外,每年还要接受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审计报告作为联邦金融监管局的重要依据。本轮金融危机中,德国银行业稳健运行,反映出德国银行业监管的有效性。长期坚定地实施混业经营的监管体制为德国银行业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奠定了制度基础,在金融全球化时代,德国大型全能银行通过全球化配置资产,克服了德国金融市场相对不发达的缺陷,使其在非利息收入占比方面领先于英美大型银行。但德国国内那些规模较小的专业银行,无法实现国际化经营,难以增加非利息收入,从而导致与美国银行业相比,德国银行业整体非利息收入占比并无优势。

三、中国银行业收入结构变化②

(一)收入结构总体分析

2003年国有银行开始的股份制改造,标志着中国银行业真正实现了商业化、市场化,之后银行业的经营业绩不断提升,资产质量也日益提升,部分银行已经成功跻身全球大型银行的行列。目前,16家上市银行存贷款占整个行业的比重约为70%,因此,上市银行总体上可以代表中国银行业。数据显示,自2004年以来,中国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持续上升,2011年前三季度创下19.47%的历史新高。与此同时,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从2004年的341.39亿元上升至2011年的3208.78亿元,增幅为8.39倍,而净利息收入则从4498.34亿元上升至12769.60亿元,增幅为1.84倍,表明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增速明显快于净利息收入,但银行业80%的收入来源于净利息收入。由于中国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及净利息收入数据时间序列较短,且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因而不适合进行稳定性分析。

(二)中国银行收入结构案例分析

中国银行是目前中国上市银行中唯一一家非利息收入占比超过30%的银行,2011年前三季度其非利息收入占比为31.79%,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数据显示,2006年12月到2008年6月,中国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由15.67%飙升至31.54%,增幅近100%。2010年中国银行非利息收入为828.55亿元,在银行业排名第一,从非利息收入构成看,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544.83亿元,占比为65.76%,其他非利息收入(主要为投资收益)为283.72亿元,占比为34.24%。

中国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在银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主要原因如下:(1)中国银行是国内银行中综合化经营程度最高的银行。尽管中国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但中国银行集团旗下子公司包括中银基金、中银国际证券、中银香港、中银集团人寿、中银航空租赁、中银保险、中银消费金融等子公司,使其业务涵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主要金融业务。较高程度的综合化经营使中国银行在非利息收入业务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2010年其非利息收入超过了资产规模远大于自己的工商银行,直接原因其投资收益是工商银行的4倍。(2)中国银行是国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银行,是国内唯一一家国际系统性重要银行。2010年中国银行海外资产2.3万亿元,占总资产比例为22%;同期海外利润为236亿元,占总利润比重也为22%。中国银行在外汇结算等国际业务和海外机构布局方面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这使其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四、研究结论及相关启示

(一)主要结论

第一,国际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都经历了持续快速增长的过程,混业经营制度有利于银行提升非利息收入占比。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从20世纪50年代的20%上升至目前的40%;德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则从上世纪80年代的20%增长至目前超过40%。从案例看,富国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都经历了持续快速增长过程,危机前富国银行这一比例约为50%,德意志银行则超过70%。结合花旗、摩根大通和UBS集团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数据,可以认为,长期实行混业经营的欧洲大型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基本高于综合化经营时间相对较短的美国大型银行。

第二,增加非利息收入占比可以提升银行的业绩,但并不能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因为非利息收入并不比净利息收入更稳定。传统观点认为,非利息收入比净利息收入更稳定。但通过对美国银行业、德国银行业、富国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的净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的离散系数比较分析,本文发现非利息收入的离散系数均大于净利息收入的离散系数,即净利息收入的稳定性高于非利息收入。净利息收入稳定性高于非利息收入的重要原因在于非利息收入受金融市场波动影响,而净利息收入主要受实体经济变化的左右,而金融市场的波动明显大于实体经济。因此,希望通过增加非利息收入占比降低经营风险并不现实,但非利息收入占比上升通常可以改善银行业绩。

第三,随着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提高,证券投资及相关收益在非利息收入中的占比上升。德意志银行1984年非利息收入占比为25%,其非利息收入几乎全部为佣金和管理费;到危机前的2006年,德意志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高达75%,非利息收入中直接来自投资收益的占到40%,其资产构成中,交易类资产和借入证券占比高达55%,贷款余额占比仅为15%,而在2002年,德意志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中直接来自投资收益的比重仅为20%。由于银行收取的管理费和佣金(部分为证券承销费)增长相对较慢,而证券投资规模银行容易调控,银行可通过投资规模扩张实现非利息收入的增长。

(二)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

第一,中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空间巨大,但需要在监管体制、利率政策及金融市场等方面进行积极改革。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中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约为20%,与2004年相比提高了近2倍,但与美国、德国银行业相比,差距明显。因此,中国银行业提升非利息收入占比潜力巨大。但是,从富国银行、德意志银行的历史经验看,要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及总额,仅靠传统的手续费和佣金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在产品和服务方面进行创新,但这需要综合化经营的体制和成熟发达的金融市场的环境支持,甚至需要通过利率市场化降低利差,给银行拓展非利息收入形成压力。因此,中国银行业要提升非利息收入占比,需要金融监管当局在综合化经营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为银行业综合化经营提供制度保障;需要通过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银行的存贷利差,减轻银行对净利息收入业务的依赖;最后,打造成熟发达的金融市场,为银行大力发展非利息业务提供必要的经营环境。在这些制约因素没有克服之前,中国银行业将非利息收入占比提升至国际大型银行的水平并不现实。

第二,转变非利息收入低风险的观念,重视非利息收入的风险管理。不管是从美国、德国银行业的数据,还是德意志银行和富国银行的数据看,非利息收入的稳定性比净利息收入更低,而不是更高。从长期看,试图通过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来增强盈利的稳定性并不现实。中国银行业正努力发展中间业务,比如投资银行业务等,以提升非利息收入占比,从而提升业绩水平,但非利息收入面临的市场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操作风险等比传统的净利息收入业务复杂。因此,中国银行业需要不断提升非利息收入业务的风险管理能力,从而实现非利息收入的稳健增长,这对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注释:

①本部分数据来源于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http://www.fdic.gov)和作者计算。本文未注明出处的上市银行数据均来自该银行年报。

②本部分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和中国银行年报。

标签:;  ;  ;  ;  ;  ;  ;  ;  ;  ;  ;  

银行收入结构:美国、德国和中国的比较研究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