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改革开放下我国支柱产业的转型_机械工业论文

经济改革开放下我国支柱产业的转型_机械工业论文

经济改革开放下的中国支柱工业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支柱论文,改革开放论文,工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支柱工业,狭义地说,只包括《九十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中提出的需要积极振兴的四大支柱工业产业,即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和汽车制造业。它们属于中国工业当前比较薄弱,而今后市场容量巨大、技术结构先进的新兴支柱工业。但广义地说,中国支柱工业似乎还可以包括钢铁、化学、能源等比较重要的基础工业,以及未来的高新技术产业。它们在中国工业中,或者已经有所发展,能够为四大新兴支柱工业的发展提供前向服务,如钢铁工业;或者与四大新兴支柱工业有着一定的重叠,如石油化工工业,其实是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中的部分构成产业,而电子工业又包含着计算机、通讯等高新技术产业类型。总之,广义的与狭义的支柱工业既彼此有所包容,更相互促进发展。因此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下的支柱工业转型,不宜只注重狭义支柱工业的发展,而忽视广义支柱工业的充实和提高。

(1)机械工业。中国机械工业近年来在开放竞争背景下,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机械工业总产值在1992年提前8年实现比1980年翻两番的基础上,1995年又比1980年翻了三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超过25%,年均增长率在24.5%以上,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工业总产值增长率。1995年,机械工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完成1.19万亿,比1994年增长15%以上,工业增加值约完成255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7%左右,高居工业各产业之首。“八五”期间,机械工业各主要产业产量大幅增加。发电设备5年间共生产7280万千瓦,为“七五”的1.4倍,净增2100万千瓦;机床5年间共生产80万台,数控机床年产翻番,从1991年的4000台增至近万台;此外,农机产品如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内燃机5年间生产比“七五”增长100%左右,基础件产业、自控系统及仪表、环保和食品包装机械也获迅猛发展。

在技术结构和产出结构转型方面,“八五”期间,机械工业技改投资达328亿元,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制造新技术和新工艺成为现代企业和工厂自动化的新模式,微电子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近几年,机械工业开发的新产品中,90%左右已达国际80年代初前后的水平,10%左右达到国际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水平。在外资引进和外贸出口方面,1991年,全国机械工业就已有三资企业1806家,外商投资总额达25.47亿美元;1992年,机电产品出口额达195亿美元,较1978年的出口额增长约29倍,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从6.76%上升到23%。1995年,机电产品出口进一步增长到438.6亿美元,比1992年出口额增长了1.2倍。另外,机械工业作为国家《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受鼓励的外商投资产业,日益成为外商投资和外资利用的热点,外资规模及其占全国总规模的比重都不断增加。

近年来机械工业转型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产出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组织方面的问题,如产出品种少、质量差、档次低、创汇小、生产设备和技术工艺总体陈旧落后,以及产业集中度低、不合理重复建设多和点多批量小的状况。具体表现为国内机械工业不能生产市场急需的高精产品,每年均需以机械产品进出口逆差愈百亿美元的代价满足国内需求,如1995年仅1—7月的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出口逆差就达95.1亿美元。机械工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机床行业设备新度系数又低于机械工业平均水平,数控、精密、高效设备占机械工业现有设备中的比重不足5%。整个机械工业缺乏形成若干代表产业水平和占有较大份额的大型企业集团,许多规模经济显著的产品生产分散,最大的100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前几年还仅为17.89%。其中,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的专业化程度仅为西方发达国家的1/6至1/2之间。

展望21世纪,中国机械工业转型正面临经济进一步开放背景下的机遇和挑战。外资引进方面要在避免低层次重复引进的基础上,拓宽外商投资和外资利用形式,吸引和鼓励外商增加对机械工业技术难度大的重点产品领域和薄弱生产环节的投资,提高机械工业利用外资的效益。外贸出口方面要大力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档次,促进成套设备出口,提高出口产品加工深度和附加值。为此,中国机械工业部门已提出了“九五”期间机械工业发展和转型的一些目标。它们包括:2000年前后争取主要机械工业产品的40%达到国际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5%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机电一体化产品占总品种数的15%左右,所有机械产品质量都有明显提高,从中创立1000种名牌产品;机械产品出口创汇2000年达340亿美元,出口额年增长率15%以上,高于机械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

产业组织和技术结构方面,争取完成对多数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造或外资嫁接工作,集中建设100家具有较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使机械工业前100家企业集团的产业集中度上升到30%。其中,力争发电设备、机床、工程机械等重大机械装备生产的集中度达到60—80%,同时,加快众多通用产品、基础产品和零配件、元器件的生产集中化步伐。到2000年,建立300家机械技术开发中心,促进国外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创新进程,增强技改投资力度,使机械工业在役设备的85%的役龄不超过20年,微电子技术的先进设备达到40%,重点骨干企业主要产品的设计及管理广泛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另外,还要加快国内机械技术和产品标准与国际的接轨,使机械产品标准的90%以上达到国际通用水平,重点骨干企业及早达到ISO9000(GB/T19000)等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管理标准。

(2)汽车工业。中国汽车工业近年来发展迅速,1990—1995年共生产汽车587万辆,是“七五”时期的2.3%倍,净增长330万辆。其中,小轿车生产量达102万辆,占建国以来轿车生产总量的85.3%。截止1994年底,全国共有汽车制造企业122家,专用和改装企业700多家,零部件生产企业近2000家,职工近200万人,固定资产原值达780亿元。1994年,中国汽车产量为138万辆,其中轿车25万辆,汽车工业产值达1610亿元,增加值640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995年,汽车产量约140万辆。1980—1994年,汽车产量年增长率13%左右。汽车保有量从1980年的178万辆,上升到1994年的954万辆。另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00年中国汽车年产量将达到270万辆左右,其中轿车120—130万辆;重型货车、微型货车、微型客车约20万辆;摩托车年产量达800万辆。2000年,中国汽车出口的比重将明显上升,国内汽车保有量亦至少在2000万辆以上。

尽管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很快,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也不少,总的问题是:投资分散、规模性差;重整车轻零部件、产出结构不尽合理;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重;成本价格高、需求受局限。投资分散、规模性差很明显:1995年中国125家整车厂平均每家才生产汽车1.3万辆,与汽车业最低经济规模40万辆左右相差悬殊。重整车轻零部件、产出结构不合理表现为:“六五”期间,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投资占汽车总投资的比重为35.8%,“七五”、“八五”则持续下跌到33%和29.04%。零部件生产滞后的后果,一方面是引进国外零部件生产的汽车价格高,另一方面是使用国内零部件生产的汽车质量差。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重,尤其是指国产轿车的排气控制落后,仅相当于国外70年代末的水平,加之普遍使用含铅汽油,污染更为严重。由于国产发动机质量差,往往只能使用含铅汽油,催化装置对含铅汽油无效,同时中国无铅汽油的产量又很低,势必加重国产汽车的环境污染问题。

汽车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使中国汽车市场的需求受到某种程度的局限。有关资料表明: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产量高速增长的同时,已经出现需求相对不足的问题,需要引起各界重视。1994年,中国汽车销售量为135万辆,可当年的国内汽车生产能力已达180万辆。1995年,全国各地上报的汽车生产计划是225万辆,而国内汽车生产企业面对预计的180万辆需求量,不得不作出减产至150万辆的选择。中国汽车市场似乎已向买方市场过渡。这种买方市场过早呈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质量性能差、成本价格高是主要的方面,但汽车供应、道路建设、停车场地、环境保护方面的原因也不可忽视。据江苏省城调队对151户私人轿车车主的调查,购车后各种费用开支1.5万元以上的占47%,1—1.5万元的占20%,1万元以下的占33%;购车后有自备车库的仅25户,占16.5%,其余的轿车均停放在住宅或马路边,日晒雨淋,还常受到盗窃和破坏。

汽车工业的供求现状,决定了中国汽车工业必须尽快实现向集约化转型的迫切性。中国汽车工业只能在降低成本、增强素质、提高效率、适当出口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发挥新兴支柱工业的作用。因此,自1994年春颁布《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以来,中国汽车工业已加快了经济开放下的产出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组织转型。根据该项产业政策,中国汽车工业利用外资的重点转移到汽车零部件生产方面。例如,1995年初,继与中国五大汽车公司联合在上海建立了汽车零部件研究与开发中心之后,福特公司又在上海建立了两家合资公司——上海福华玻璃有限公司和上海延铎汽车饰件公司,专门生产车用防护玻璃、汽车内部装饰、座椅等汽车零部件。另外,通用公司自1994年4月起在北京、上海等地签订了3个合资生产汽车电子喷气系统等零部件的项目;日本汽车公司则在中国各地合资建立了25个包括生产汽车发动机和变速箱的零部件厂。

不仅如此,中国汽车工业还确定了“统筹规划、分类调控、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加速汽车工业组织向规模化转型。国家已明确提出支持中国汽车年产值在百亿元以上的三大汽车集团上汽公司、一汽集团和东风集团的规模化经营战略、以及在轿车和微型车生产方面重点扶植上海大众、北京吉普、天津大发、广州标致、一汽大众、武汉神龙及重庆长安、贵州云雀的产业布局政策,鼓励这些汽车公司通过兼并、合并、控股、参股的方式成为跨地区的企业集团。这些汽车公司优先获得国家的政策性贷款、减免税、发行股票和债券等优惠政策,目标是使部分企业集团迅速成长为具有专业化分工的总装及发动机生产基地,能自主开发整产品,拥有高起点、专业化、大批量零部件生产配套体系,实现产品系列化和规模经济,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为“九五”期间达到积极出口汽车的目标创造了条件。

(3)石化工业与化学工业。中国的石化工业与化学工业是两个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工业产业。相对独立,主要指前者生产集中在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系统内,后者生产由化工部主管,隶属关系不同;密切联系,则是指广义的化学工业包含着石化工业,二者有所交叉和互容。80年代以来,中国石化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乙烯产量年增长率达12.6%,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9.8%;但鉴于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合成材料的消费量年增长率达13.7%,是全国消费增长最快的几种产品类型。因此,总的来说,中国石化产品的自给率还很低,需要依赖大量进口。据统计,1981—1993年,中国累计进口三大合成材料、有机原料和合成洗涤剂五大类石化产品4514万吨(折合乙烯1100万吨),合计花费外汇400余亿美元,相当于近三十个30万吨乙烯成套工厂的全部建设资金。其中,1992年进口石化产品102.3亿美元,比1991年增加34.0%左右,出口仅30.2亿美元,逆差72.3亿美元。

化学工业方面,在获得较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程度不一的相似状况。1985—1990年,化学工业年均增长率9.4%,进入90年代以后,增长有所加快,1992年总产值达1674亿元,比1991年增长10.2%。但中国化工产品无论从数量、品种,还是质量、规模来看,都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发展及国内消费需要,尤其是在农用化学品、基本化工原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供求上情况更为突出。1991年,化学工业对外贸易中,进口78.1亿美元,出口31.5亿美元,逆差46.5亿美元。所以,石化工业和化学工业发展近年来遇到的共同问题似乎都是技术装备比较落后、原料和能源供应不足、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大、以及国内资金相对不足。只不过,由于石化工业的发展在中国起步相对更晚一些,国产化开发、设计、研制、生产所面临的困难要更大一些,同时,国际竞争力也更弱一些。

在石化工业发展方面,建设一套30万吨大型乙烯工程往往耗资数十亿元,费时5至6年,国内曾一度有不少人士持“建乙烯不如买乙烯划算”的看法。理由是四大乙烯还贷艰难,以及“八五”期间国家批准的七套乙烯建设项目投资都突破原预算、而投资效益则下降。还有一些观点认为,随着世界原油价格上涨,中国石化工业还将出现较大的亏损。如何看待这些观点,关系到中国石化工业今后的发展和转型方向。近年来国家已集思广议,统一了石化工业是重要的基础原料工业、进而是产业关联度大的新兴支柱工业的认识。现在石化工业面对的,已不是要不要优先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优先发展的问题了。由于中国石油储量仅占世界总储量的4%,石油人均占有量只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2%,因此,中国的石化工业势必要走同时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的道路。中国石化工业生产向国际化转型,势在必行。

中国石化工业生产向国际化转型,面临着一些有利的条件。例如,世界石油市场的结构变化自60年代末开始转向有利于进口国的方向,80、90年代这种方向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主要表现,就是世界石油供应持续过剩、国际价格相对下跌。一是因为主要石油消费国努力降低石油消费和开发替代能源,二是因为石油输出国之外的生产国不断出现,世界石油储量和开发技术水平有所上升。据美国《油气杂志》周刊公布的官方数字,世界石油储量已达1万亿桶,能在35年内满足每天8000万桶的需求量。即便是相对保守的数字,如坎贝尔专家指出的那样,世界石油储藏量也有约7460亿桶,按每天8000万桶的消费量,可保证26年的消费量。此外,中国国内的石油发现储量和开采规模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下亦有一定的增加。自1991年起,国外资金和技术日益成为中国开采石油、发展石化工业和化学工业的重要投入来源。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石油原料进口秩序有些乱,石化和化工工业技术结构和产业组织尚不先进。前者表现之一,就是全国液化石油气进口接卸基础建设缺乏规划,多头投资、重复建设现象较多,导致外商抬价、进口成本增加、零售成本攀升。截止1995年6月,海南、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已建成中小型液化石油气进口接卸储存设施项目接近30个,新批准或已经动工的大型液化石油气项目7个,还有几个大型基地也在酝酿之中。后者表现之一,就是中国虽然已拥有5套年产30万吨大乙烯和一些500万吨以上的常减压蒸馏装置,但目前国际上乙烯装置规模已达45—72万吨/年,常减压蒸馏装置规模小于1000万吨/年已无法盈利,技术结构和产业组织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任务还很重。

面向21世纪,中国石化和化工工业发展正面临向资源利用国际化、技术结构先进性和产业组织规模化转型。预计2000年,中国石化工业每年要进口加工4000—5000万吨原油,乙烯年产量将达300万吨左右,化纤产量也将上升至300万吨左右。石化企业要加快进行技术改造,发展重质原油和渣油深度加工,增产轻质油品,以乙烯为主体,增加石化产品品种,增加有国际竞争力的石化产品和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化工工业,则要在1995—2000年间加快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年均增长率达9%,90年代末化工部直属公司产值达3700亿元,其中出口创汇100亿美元;还要实际利用外资100亿美元,建设外向型骨干企业100家,成立18家大型化工生产集团。总之,石化和化工工业发展将在经济开放背景下力争实现产出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组织的转型,为产量的高速增长和竞争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4)电子工业。中国电子工业近10多年来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大力促进电子装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和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向现代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1995年,在已提前两年实现“八五”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300亿元左右,比1994年增长23.5%;实现销售收入1650亿元,增长27%;全年实现利税120亿元以上。产出结构调整也明显加快,以计算机和通信产品为主的投资类产品增长较快,所占比重由以往的15%上升到26.7%。投资类和基础元器件类电子产品带动整个产业增长的作用增强,消费类电子产品稳定发展,三大类产品结构朝着预期的合理方向转变。产业组织化水平提高,产出向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集中,电子百强企业的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为30%,高出全产业同期平均增长率6.6%,规模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

技术结构调整成就显著。1985—1995年间累计投入100亿资金推广应用电子信息技术,获得直接经济效益150亿元以上。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995年,全国已有5万台机床、5千条生产线得到改造。已改造的6千多座窑炉,可降低能耗10%,节约标准煤愈1500万吨。工程设计已基本普及推广计算机技术,提高效率5—20倍,节约投资5%以上;产品设计推广计算机技术后,设计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全国机械、化工、纺织、建材、医药、石化、轻工、电力、农业等20个产业普遍推广了计算机应用,全国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办公室每年下达电子信息推广计划项目数600—700项,均取得较好效果。机械部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机械设备,投入产出比高达1∶10。建材工业已有50%以上的机立窑水泥企业应用了全线计算机控制技术,70%以上的平板玻璃生产企业应用了计算机控制技术,均实现了良好的成效。

尤其是计算机本身的技术水平提高很快。中国巨型计算机和高档计算机的设计水平正在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七五”期间,中国生产的微机比国际同类产品推出时间落后3年,“八五”中期推出386微机,与国外相差1年;到“八五”末期推出“奔腾”机时,仅与国外相差3个月。“八五”期间,中国自行研制的银行二号10亿次巨型计算机、曙光一号共享存贮多处理系统等,都已提升到一个技术水平新高度。由于电子工业产出、技术结构和产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使电子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都明显提高。1995年,中国电子产品出口增长幅度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电子产品出口额近170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38%;其中,技术密集型产品及整机出口比重上升,出口产品结构有所优化。计算机产品出口约达36亿美元,显著高于“八五”计划提出的计算机产品1995年出口10亿美元的目标值。

当然,也有部分问题和不足需要引起电子工业界及主管部门的注意。例如,中国电子工业的技术水平及开发能力现状,总体上还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差较大;这种差距还潜伏着拉大的危险。又例如,中国电子工业的外资和技术引进中,还存在着程度不一的盲目性,许多技术水平并不十分先进、国内完全可以生产的电子产品外商投资过多、技术引进重复现象时有出现。为此,中国电子工业部已提出了“九五”期间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些政策和目标。在外资和技术引进方面,要求把引进重点转移到发展高新技术和国内发展相对滞后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新型电子原器件、有良好前景的软件业和网络产品上来。具体地说,可包括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电力电子器件、敏感元件和传感器、片式元器件、计算机软件工程、数字移动通信、大容量光纤通信、综合业务数字网、电子系统工程等。

在产业组织方面,中国电子工业正在“八五”期间实施规模化、组织化调整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企业兼并和规模经营转型。1994年,广电、熊猫、彩虹、长虹、联想五家电子大企业的销售额已达209亿元,约占全产业的17%;实现利润13.8亿元,约占全产业的25%。同年电子百强企业虽只占全产业企业总数的3%左右,但它们完成工业总产值、实现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却分别占全产业的46%、63.5%、81.5%。在此基础上,中国将在“九五”期间争取形成3—5家年销售额超过20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鼓励大型企业兼并中小企业或与中小企业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鼓励建立大型企业兼并相关研究所或研究中心,增大经济规模和技术开发能力。此外,中国部分电子企业集团还将进一步发展跨国经营,如联想集团,1995年近60亿元的销售收入中,70%来自国际市场;其海外员工人数已超过北京本部;继在北京、香港设立研究开发中心之后,又把实验室设到了美国硅谷。

在总体发展方面,保守地估计,到2000年中国电子工业总产值将达5000—6000亿元,销售额4000—5000亿元,电子产品出口额达250—300亿美元。产品结构中,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换代产品将占据主要地位,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及产品、彩电、录像机等电子产品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间,为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配套服务的电子工业将发展更快。截止1995年,中国国民经济信息重要组成部分“三金”工程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金桥”工程已建成网控中心,完成了24个城市的建站联网工作;“金关”工程的交换服务中心已基本建成,E-mail,EDI平台已开通;“金卡”工程首批12个省市试点工作正在全面铺开。据估算,中国“九五”期间仅电子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的投资就可达5000亿元以上,这将为与之配套的光电通信、移动通信、程控交换机、卫星应用、计算机及软件、电子基础元器件、新一代数字技术音像产品、节能电子和医疗电子产品等的生产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标签:;  ;  ;  ;  ;  ;  ;  ;  

经济改革开放下我国支柱产业的转型_机械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