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框架建构论文

第二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框架建构论文

第二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框架建构

朱 晓 丽

(盐城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江苏 盐城 224002)

摘 要 :第二外语教学当前存在重语言能力轻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教师有必要搭建一个跨文化交际能力多维理论结构,并在此理论指导下构建一个由跨文化教学原则、跨文化教学重难点和跨文化教学目标三大系统组成的第二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框架,然后在实践中检验,最终有效达成对小语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 :小语种;第二外语;跨文化能力培养框架;建构

近年来,全球化的大背景和小语种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凸显了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各高校第二外语不再局限于传统英语专业所开设的法语、德语、俄语等小语种。小语种教学中也都普遍开设了大学英语作为第二外语,旨在培养学生包含知识、能力、态度、素养等在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培养出精通小语种、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和具有综合能力,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有效得体的跨文化交际的跨文化人。

在教学中培训,在培训中教学,借助片区教研、巡回送教等形式,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形式。

一 、第二外语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是传统非英语专业(小语种除外)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方式已转向课堂与网络慕课相结合的方式,评估形式也转向CET考核和第二课堂实践考查,因而取得了分级教学改革的成功。相比之下,小语种以大学英语作为第二外语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设置时间尚短,在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函待解决。

第二外语教学尚未形成明确的教学体系,大多复制公共外语改革前的培养模式,缺乏因地制宜的教学特色和方法。高校在保证小语种专业满课时的基础上,安排第二外语每周四课时,且只有一学年,内容却很庞杂,包含听力、阅读等综合能力培养。这使教师很难抓重难点,课上只能讲授语言知识,没有时间精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学生主要精力投入到所学专业语言上,于是思想上会不够重视第二外语,学习积极性低,学习收效甚微。

将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或其他管理人员数据的系统作为用户数据的权威数据源,当人员信息出现新增或变更时,统一用户身份管理系统获取用户创建或修改事件,定期扫描新变更的用户记录。统一用户身份管理系统将这些事件同步给每个连接的应用系统中,各系统根据规则修改相应信息。要求各系统不能私自创建账号或对用户基础信息做出任何修改,保持与权威数据源的数据一致。因此利用统一用户身份管理能够统一管理企业内用户和组织机构的基本信息,并自动地为所有和统一用户身份管理系统集成的应用系统进行用户账号创建、变更、注销等工作。

基于对第二外语跨文化教学原则和重难点的分析,第二外语跨文化教学目标变得很清晰,包含知识、态度情感和能力三个层面。目标的厘定有助于充分发挥第二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框架的引导、激励和渗透功能。

高校已着力在培养精通小语种和英语的复合型人才,但尚未找到第二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因而只有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本体进行研究,在文献回顾基础上搭建一个跨文化交际能力多维理论结构,并在此理论指导下,针对教学现状实施到第二外语教学中。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对小语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

二 、跨文化交际能力本体研究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跨文化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第一,文化差异的角度,张占一提出“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1];第二,跨文化学习适应的角度, Adler认为“当人们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中要经历不同的阶段, 即蜜月阶段、危机阶段、恢复阶段和适应阶段”[2];第三,个性特质与态度的角度,Leiba-O'sulliban认为“作为稳定的跨文化能力,个性特质包括个体原有文化的内在价值观、行为规范和信仰,还包括抱负、勇气、好奇心、热情、刚毅、正直、判断力、忠心、坚持、自我效能、对不确定性容忍等等个人特征”[3]。Lustig和Koester也认为“要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必须将个人的个性特征和态度考虑在内”[4]

教师应意识到:学生投入全部精力学习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会带来不少弊端,学生具备了应试的语言能力,但却缺乏了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第二外语教学应合理分配语言与文化教学的内容和课时,力求均衡和兼容。师生不必拘泥于现有教材,可以探讨生动的学习模式来纠正纯语言性教学偏向。教师应从词汇、语法和篇章等语言认知层面循序渐进培养起学生的文化意识。而学生也应主动通过语言实践以及参加文化知识讲座来知悉中西方文化习俗、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等,提高文化敏感度。

尽管中外学者的阐述角度和内涵界定不同,但都认同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等性有利于打破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界限。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建立在个人的跨文化知识,技能和态度基础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进行有效和恰当沟通的能力。”[8]现有研究鲜有针对第二外语教学领域的专门研究,更鲜少涉及小语种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框架的构建。在文献研究基础上,针对第二外语教学现状,有必要构建一个跨文化交际能力四维理论模型,从而实现第二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框架的有效构建。

3)刚度和屈服极限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变形能则随贮藏时间延长呈逐渐上升趋势。破裂极限和破坏能在贮藏最后3天达到最大值。

三 、跨文化交际能力四维理论模型

跨文化交际能力四维理论模型由态度-素养-知识-能力四大要素组成,各要素相互交织,密不可分。

中国最高法院设立“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庭不是一个不证自明的课题,在逻辑前提上,国际商事法庭设立的必要性是第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理论模型的结构

1.态度要素

态度部分由跨文化意识和态度构成,可避免交际者落入民族中心主义的泥潭。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多元文化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基于平等、自信、正义、尊严的理念和实践主张”[9]。正是社会文化多元性导致了文化差异的不可避免性,交际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态度取向决定了交际的走向。跨文化意识指交际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或洞察力,包括三层:能洞察表层文化的新奇特征;能洞察深层文化的精细特征;能转移立足点,借助移情力站在对方立场来感受其文化,促成文化融合。跨文化态度是指交际者处理本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间关系的态度,包括三个原则:相互尊重原则,交际者无偏见地互相重视文化多元化和异文化;相互宽容开明原则,交际者开放地交流他者经验,带着宽容心深入了解各自文化背景;相互借鉴合作原则,交际者通过协作求同存异,在理解借鉴他者文化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本族文化。

2.素养要素

首先,跨文化交际能力四维理论模型既属于要素和维度类模型,又兼有行为互动类模型的特征。此模型包含态度、素养、知识和能力四大要素和宏观维度,科学的态度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高素养是跨文化交际的保障,充实的知识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效得体的技能是跨文化交际的实施。交际中的互动行为呈现了语言、文化和交际策略相互嵌入和联系的过程,凸显了交际双方跨文化身份的重塑过程和交际能力的动态提升。

3.知识要素

知识部分由跨语言、跨文化和跨社会知识构成,是语言、文化和社会间动态的有效沟通。得体的交际语言、多元文化的有关知识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而“文化的自信应当成为这一全过程的价值取向,应当是其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思维方式”[10]。跨文化知识指交际者具备本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中有关语言特征、文化深层背景和社会群体交往行为的知识。它包括三方面:文化自知,表现在交际者知悉了多元文化的差异,建构了自我文化身份和价值观;文化深层理解,表现在交际者体会了交际语境、交际角色、世界观的异同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社会语言意识内化,表现在交际者能超越语言表层含义,选用符合社会惯例规范和礼仪范式的话语内容和方式互相交流沟通。

2.2.1 单一对照品贮备液 精密称取淫羊藿属苷A、朝藿定A1、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鼠李糖基淫羊藿次苷Ⅱ、宝藿苷Ⅰ对照品各适量,分别置于25 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制成质量浓度分别为0.390、0.282、1.010、1.338、1.792、1.600、0.268、0.908 mg/mL的单一对照品贮备液。

4.能力要素

突突突,突突突……底柱身后三挺马克沁突然怒吼起来,不到最后时刻,底柱是不动用高处这座碉堡内机枪的,这是五连的底牌,轻易不肯暴露目标。

(二)理论模型的特点

素养部分由跨文化理解力和共情力构成。在认同本民族文化前提下,尊重文化差异并产生文化共鸣是跨文化人的基本素养。跨文化理解力指交际者了解和辨析本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在历史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模式、价值理念等方面异同的能力,从多元文化隐喻螺旋式上升至多元文化觉醒再到多元文化理解,包括跨文化感知(双向动态地输入输出、传播吸收多元文化)、跨文化反思和顿悟(文化情感升华为文化认知)和跨文化创生(理解和融合多元文化)。跨文化共情力指交际者自主交换文化立场, 有意超越本族文化时对异文化的内心体验、感情转化和认知位移的能力。它包含两个层面: 认知移情,交际者能客观认知双方的内心情感;交际移情,指交际者能以认知移情为前提产生情感共鸣,通过文化协作达成有效交际。

其次,跨文化交际能力四维理论模型辩证统一地分析本土化和全球化的关联,从而科学探讨本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异同。态度和素养部分的核心是全球意识,而全球意识又以本族文化为基础,强调在交际中要避免忽视母语文化和歧视异国文化两个极端;知识部分的核心是比较多元文化并求同存异,强调构建跨文化知识时要协同培养交际者的文化理解力和共情力;能力部分的核心是交际策略,强调交际者在沟通和调适中善于采取回避策略、补偿策略和合作策略等达到有效得体的交际目的,让目的语文化“走进来”的同时也要立足于本族文化,促使本族文化“走出去”,最终达成融合。

四 、第二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

在此理论指导下,我们构建了由跨文化教学原则、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三大系统组成的第二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框架。

(一)跨文化教学原则

第二外语跨文化教学的核心原则是从“外语语言工具观”转向 “外语文化交际观”,旨在交叉融合语言和文化教学,二者协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原则

第二外语教学的对象是小语种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熟练掌握多种语言是学生必备的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沦为语言课的附属物。相反,两者是同步、互补和兼容的。因而,教学中应平衡好两者关系,同步提高学生的语言专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第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描述。贾玉新(1997) 认为:“有文化交际能力至少由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能力系统组成。”[5]毕继万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由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转化能力以及文化适应能力组成的必备综合能力。”[6]第二,外语专业跨文化培养的概念界定。张红玲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由学校通过培养目标确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材料选择、通过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设计、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等途径进行的关于个人世界观、价值观、身份认同、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教育活动。”[7]

2.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并置原则

第二外语文化教学不应只是单纯导入目的语文化,而应开展多语文化的交叉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促使学生知悉目的语文化的同时也能关注母语文化,从而避免两个极端:一方面,忽视母语文化,盲目崇尚西方文化,走向崇洋媚外的极端;另一方面,歧视异国文化,对母语文化有着超常的优越感,走向民族中心主义的极端。

人工智能创作程序使用者对于人工智能生成数据的财产权可以通过商业秘密的方式加以保护。这种权利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可以制止未经许可的盗用和披露,但排他性较为有限,无法排斥其他人合法使用同样的人工智能程序生成同样的数据并享有同样的权利。

学生具备了文化平等的移情意识,才能理性批判地学习多种文化并且做到兼容并蓄。教师应意识到:交际障碍并不是因为对目的语文化的陌生,而是因为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差异的茫然。因此,教师可通过班级讨论、观看海外电影和生活实例分析等形式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文化异同,促使学生认识到对外传播母语文化的重要性和批判吸收目的语文化的必要性,以学习异族文化为契机来积极反思本族文化,从而正确应对各种文化冲突并扫除跨文化交际障碍。

(二)跨文化教学重难点

在跨文化教学原则指导下,第二外语跨文化教学的重难点也凸显出来:重点掌握跨文化相关知识,突破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难关。

1.跨文化知识

当地目前市场处于淡季,只有油菜有部分用肥。今年受粮价低影响,农民用肥积极性普遍不高,很少囤肥,所以市场供过于求现象严重。受化肥零增长政策影响,农业用肥量减少,经销商普遍对目前市场走势不看好,期待市场好转后再做打算。此外,目前尿素价格已触底,当地价格已跌破1800元/吨。预计后期肥价将逐渐趋于稳定,并有上涨趋势,预计涨幅在100-150元/吨。

跨文化知识包括跨语言、跨文化和跨社会三方面知识。学生有必要知悉中西方的文化背景,才能跨越心理障碍,实现跨文化动态的沟通。

跨语言知识由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的表达方式组成。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小语种语言和英语,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熟练掌握不同文化言语交际的独特表达方式,如招呼与致谢、问候与道别等。母语文化所使用的语言注重含蓄并有尊卑之分,而目的语文化对应的语言则是直接的。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可结合话题示范非言语交际的表达方式,如不同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时空观念等。

跨文化知识包括语言的文化内涵和国家的文化背景等。教师引导学生拓展词汇、成语和谚语在不同文化中的关联意义和情感态度体现。如颜色词、动物名称、数字等在不同文化里的内涵和体现出的情感态度大相径庭。成语和谚语常源于其赖以存在的环境,借助谚语可窥探其背后的深层文化。如英语国家的谚语多源于古希腊神话和基督教等,而我国的谚语多源于民间体验和文学典故等,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跨社会知识主要指各国社会背景知识。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时可通过比较各国物理、政治环境及社会概况等适时向学生传递社会知识,充盈其跨文化知识。物理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等,不同的物理环境决定了生活习惯和出行方式等的差异。如英国是一个有着漫长海岸线的岛国,其英语与航海业和捕鱼业有着密切关系。而我国虽也有曲折的海岸,但农业大国的地位决定了汉语与农业的渊源。

2.跨文化能力

跨文化能力涵盖跨文化沟通、调适和行为三方面能力,三者不可分割。学生可在真实语言环境下将内化的跨语言和文化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交际能力。

跨文化调适能力是交际者为适应目的语文化环境而正视文化差异并合理调节自我行动的能力,包括跨文化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心理适应包括:兴奋的蜜月期、敏感的冲突期、缓慢的恢复期和融合的适应期。教师可开展跨文化交际讲座来指导学生在环境变换时做好心理调适,缩短冲突期,较快过渡到适应期。社会适应指交际者对目的语国家的生活和工作场合的适应。教师可利用学校的国际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与外籍学生沟通交流,体验和适应异质文化,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落到实处。

跨文化沟通能力指交际双方运用跨文化知识建立协作关系并实现有效交际的能力。教师可专设文化概况学习环节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和移情力。个体在母语文化下形成的价值观和容忍力等特质能促使自我在跨文化沟通时达成相互理解和求同存异的目标。个体移情力是对不同文化人们的内在情感状态的认知力和理解力,有助于个体尊重对方并互动合作,从而避免跨文化冲突,为培养调适能力奠定了基础。

能力部分由跨文化沟通、调适和行为能力构成,沟通是途径,调适是关键,行为是目标。跨文化能力指交际者在既定的多元化环境中相互间有效得体地交际,并取得预期反应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理解与关联的技能(理解目的语文化中的事件并将其与本族文化关联的能力)、发现与沟通的技能(攫取多元文化知识并有效交流的能力)、适应与应变能力(缓解文化冲突、排除误解障碍、补救交际失误和调控交际行为的能力)和交往行为能力(运用符合既定文化语境的语言、知悉交往现状和控制交往姿态的能力)。

跨文化行为能力指交际者把跨语言和跨文化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互动行为的能力,是在沟通适应基础上体现出的专业素养和决策执行能力。在真实交际情境中,交际者应力求获得对方的语言文化信息并加以灵活处理,如怎样切入话题、怎样预防、斡旋和化解交谈中的冲突以及怎样终止交谈。教师应在课内外积极为学生创设跨多元文化交际语境,如激励学生观看国际新闻节目、接触外教、出国旅行访学等来训练和提升各项技能。

(三)跨文化教学目标

第二外语教学存在着重语言能力轻文化交际能力的突出问题。师生的文化交际意识都很淡薄:教师在教学中偏重培养学生的语法、句法和篇章等语言交际能力,却忽视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态度的必要性;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也只关注语言本身,不会去反思语言背后深层的文化内涵,就无法跨越文化障碍达成互动协作的跨文化交际行动。多数学生语言学习的直接目的是通过考试,并不急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绿色大豆种植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播期和节肥方法,进行绿色大豆种植和生产。选择播种期时,应选择8~12度的时间进行播种作业。同时,土壤含水量应在25%左右。在这样的播种条件下,可以获得较好的播种条件和效果,促进绿色大豆的生长。在播种过程中,应选择大豆垄三播种法和窄行密植法进行绿色大豆种植,使大豆播种工作更加有效。

1.知识目标

跨文化知识层面的目标是要求学生熟练运用语言交际表达方式、非语言交际表达方式、语言的文化内涵和国家的文化背景四方面的知识。

凌薇有着所有大小姐的通病,盛气凌人却又同情心泛滥。安安的贫穷和谄媚极对凌薇的胃口,所以安安轻而易举地成为凌薇的闺蜜。

在教学中,学生被要求记忆和运用语言交际表达方式。学生要成功完成交际行为,就有必要记忆各种语言交际表达方式,并考察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如对目的语国家人们的赞扬、致歉等做出得体反应。对于非语言交际表达方式,学生则被要求理解和运用。个体信息常通过其衣着和言谈举止体现出来,相同肢体语言在不同文化里也有不同解读,如不了解非语言交际,交际者间易造成误解和冲突。学生应再认和建构词语文化内涵并能举一反三。至于文化背景,学生被要求熟记各国地理环境、气候特色等,并学会比较异同和理解各国国家概况等,从而成功交际。

2.态度情感目标

跨文化态度情感层面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态度,增强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和共情力,要求学生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异族文化并产生文化共鸣,避免犯民族中心主义的错误。

3.1 抗菌作用 MA 对细菌主要表现为抑菌作用,其与细菌核糖体 50S 亚基可逆性结合、阻止tRNA 翻译,从而阻止细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但在高浓度情况下可表现出杀菌作用。

在教学中,学生被要求学会尊重文化差异、宽容对待异质文化并具有文化理解、传播和融合意识。如能认同各国制度、心理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尊重理解各国节日的饮食文化,宽容对待各国习俗的差异;熟悉各国社交礼节的差异并感悟其蕴含的不同文化;理解认同我国神话传说和目的语国家的传统故事的异同;认同欣赏目的语国家的传统思想,并积极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场上,克里斯蒂娜一脚踢中莫莉的侧身,我的注意力又被吸引了回来。莫莉大口喘着气,牙咬得咯咯响,简直就要咆哮了。一缕黏黏的黑头发粘在脸上,但她视而不见。

3.交际目标

跨文化交际层面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和交际策略能力,强调综合能力的运用,力求实际学习工作中成功跨越文化障碍,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我国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伴随着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的提出及实施,国家在教育中投入的经费也越来越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在高校的经费投入上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多都是由于高校没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在财务管理中缺少有效的财务风险管控机制,致使出现财务经费支出不合理等情况。因此,高校在财务工作当中应该逐渐加强对财务的风险管控,做好内部控制工作,不断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完成。

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语言技能要求学生掌握运用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以及理解语言背后的习俗礼仪、宗教信仰等内部文化。语用能力要求学生具备理解传达言语行为意义的能力以及应用社交语言的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要求学生把握适宜的交际风格以及知晓应用非语言行为的能力。交际策略要求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谙熟话题的开始、转变、结束的交际策略,一旦失误,学生能成功采取补救行动。

第二外语教改的理念是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生语言技能培养的每个环节中,最终将学生培养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跨文化人。基于改革的理念,第二外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框架在跨文化知识习得、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培养、跨文化能力提高等方面颇有实效地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但在有限的课堂内较难取得实践的显著成效。因此,今后有必要把第二外语课堂教学与课外的第二课堂结合起来拓宽时空,在双重实践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切实培养出更多的小语种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

[1] 张占一. 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 [C] // 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193.

[2] Adler, P.S. The Transnational Experience: An Alternative View of Culture Shock [J].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1975(4): 23-13.

[3] Leiba-O'sulliban, 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stable and dynamic cross-cultural competencies: implications for expatriate training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9(4): 709-725.

[4] Lustig Myron W, Koester Jolene.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3rd ed.) [M]. New York: Addison Westerly Longman, Inc, 1999: 65.

[5]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480.

[6] 毕继万. 第二语言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J]. 中国外语, 2005(1): 66.

[7] 张红玲. 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 历史、现状与未来 [J]. 外语界, 2012(2): 4.

[8] Deardorff, D.K. The Identification and A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Student Outcom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t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D]. Raleigh: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2004: 194.

[9] 徐晓燕.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学前教育课程研究 [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5(9): 125-128.

[10] 毕瑛涛. 习近平“文化自信”论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影响与作用 [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11): 83-87.

收稿日期 :2018-10-18

基金项目 :盐城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资助项目“第二外语教学中‘复合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2018YCTUJGY060)

作者简介 :朱晓丽(1979—),女,江苏盐城人,硕士,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DOI :10.13603/j.cnki.51-1621/z.2019.3.019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1785(2019)3-0095-05

(责任编辑 :王长安)

标签:;  ;  ;  ;  ;  

第二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框架建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