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小武 张四平
湘阴县康复医院 湖南湘阴 414600
【摘 要】目的:探究奥美拉唑在呼吸衰竭并发消化道出血病人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接收治疗的Ⅱ型呼吸衰竭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奥美拉唑钠治疗)41例,对照组(西咪替丁治疗)42例,且两组的一般资料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56%;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76.18%,P<0.05。结论:在呼吸衰竭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中,奥美拉唑能加速止血过程,且用药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疗效强,有助于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奥美拉唑;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效果
Evaluation of omeprazole in the 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failure complicated with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omeprazole in the 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failure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Methods:A total of 83 patients with type Ⅱ respiratory failure receiving treatment from March 2015 to March 2017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study subjects and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omeprazole sodium treatment)41 cases according to patient's admission time. The control group(cimetidine treatment)42 cases,and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general information,comparable(P> 0.05). Compare the two groups of treatment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 rate. Results: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7.32%,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28.56%).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12%,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76.18%,P <0.05). Conclusion:Omeprazole can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hemostasis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and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And it has less side effects,safe and reliable,strong curative effect and good prognosis.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words:Omeprazole;respiratory failure;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effect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中常见的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引发,也是呼吸衰竭常见的并发症。呼衰患者的消化道容易产生应激性溃疡,在临床中的发生率约为8~23%,当患者溃疡部位的血管破裂之后就会引发消化道出血。呼衰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时,病情发展相对较快、出血量也较大,而且不容易止血,该种情况在临床中若治疗不及时,就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甚至会导致死亡[1]。因此,对呼吸衰竭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研究证实迅速止血是治疗呼吸衰竭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关键[2]。为了研究奥美拉唑在呼吸衰竭并发消化道出血病人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笔者选择了本院接收的83例Ⅱ型呼吸衰竭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在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接收治疗的Ⅱ型呼吸衰竭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奥美拉唑钠治疗)41例,对照组(西咪替丁治疗)42例。病例排除标准:存在消化性溃疡的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胃黏膜病变导致出血的患者;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所有患者病情均经超声、X线、心电等检查确诊,通过观察患者的呕吐咖啡样物或呕血、或柏油样便或便血、进行胃液及大便潜血试验呈阳性。本研究已取得本院医学伦理学认同,所有患者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将收治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奥美拉唑钠治疗)41例,对照组(采用西咪替丁治疗)42例。其中观察组年龄42~76岁。对照组年龄43~7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吸氧、水电解质纠正、抗感染、利尿等。此外,对照组患者选用的治疗药物为西咪替丁注射液(江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20044300),用法用量:静脉注射0.3 g,2 次/d;观察组患者选用的治疗药物为奥美拉唑(江苏奥赛康,生产批号 B1408131),用法用量:静脉助推40 mg,2 次/d。以上治疗措施持续至患者呼吸衰竭症状缓解后5 d。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总效率。
治疗效率评价,显效:治疗后24h内患者血压、脉搏等明显好转,停止呕血,无便血情况发生,大便潜血试验呈阴性。有效:治疗后48h内呕血症状明显好转,便血停止,大便颜色呈黄色。无效:治疗48h后患者呕血及便血症状无改善,胃镜检查仍存在出血现象。总有效率=1-无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全部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运用x2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2。
2.2 两组治疗效率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见表3。
3讨论
呼吸衰竭患者由于机体处于严重缺氧的状态,使得大脑组织在受到损伤后保持应激状态,进而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胃泌素类激素分泌增加,血浆内儿茶酚胺类激素的分泌显著上升,胃壁血管收缩,减少血液灌流量,导致胃黏膜缺血缺氧,从而损伤胃黏膜,对胃蛋白酶、氢离子抵抗力下降,从而引发胃黏膜出血[3]。另外,二氧化碳的潴留也可导致胃酸分泌增加,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呼吸性酸中毒,加重出血[4]。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止血措施,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甚至引发患者死亡。
本研究选择了83例Ⅱ型呼吸衰竭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均进行了吸氧、水电解质纠正、抗感染、利尿等常规治疗后,对照组选择西咪替丁治
(下转第103页)
疗;观察组选择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而治疗总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西咪替丁是一种H2受体拮抗剂,但用于消化道出血疗效不佳。奥美拉唑是一种新型的质子泵抑制剂,可针对细胞质子泵进行特异性作用,抑制 H+、K+/ATP 酶活性,阻断胃酸分泌,帮助胃液 pH 值升高。同时,还能作用于防治胃黏膜急性病变,修复胃黏膜损害,止血快,利于溃疡愈合,安全可靠,副作用少,在本次研究中,奥美拉唑的副作用仅为便秘、呕吐、皮疹,副作用明显小于西咪替丁,且症状均较轻,停药后自动缓解。综上所述,对于呼吸衰竭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奥美拉唑的疗效优于西咪替丁,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相对较低,安全有效,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苏华. 奥美拉唑治疗呼吸衰竭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5(2):145-146.
[2]张红英,张宁宁,董道然. 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并发应激性胃黏膜病变致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J]. 陕西医学杂志,2017(7):962-964.
[3]张涛,樊点莲. 静脉滴注奥美拉唑对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评价[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6):861-862.
[4]王继栓,杨印智,孙书亭. 奥曲肽与奥美拉唑联用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v.24(15):1651-1653.
[5]李国珍,周锦霞. 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疗效及对止血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9):49-51.
论文作者:易小武,张四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7
标签:患者论文; 消化道论文; 奥美论文; 呼吸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