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中冲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探讨论文_李鲁江

建筑工程中冲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探讨论文_李鲁江

身份证号:37070519830212xxxx 山东潍坊 261061

摘要:冲孔灌注桩的整个施工过程属隐蔽工程,质量检查比较困难。要保证冲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首先要严格按施工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施工,认真的工作态度,要有高度责任心。同时加强过程控制,并做好各项技术指标的记录和整理,及时总结经验。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建筑工程中冲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质量控制,以供同仁参考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冲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

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1 施工前的勘测准备

在进行建筑施工之前,要对建筑施工的各种背景材料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对于当地的地质资料要有一定的了解,基于这样的地质资料预计钻孔深度,同时考虑到地下岩层的厚度和冲锤磨损等。在管理方面,要注重对施工记录和施工全过程的管理,做到每个施工环节都有精确到个人的负责制度,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对问题做出反应。

1.2 施工材料及工具的准备

施工前的准备还包括对于混疑土浇筑可行性措施的具体安排,如在施工前根据具体情况对混疑土的用量进行预估,对浇筑所需要的间歇时间、缓凝时间、机械故障发生后的排除时间等都要有一定的考虑,从而形成一个关于土混凝土浇筑可行性方案。施工准备还要根据详尽的图纸进行定位,根据各种各样的因素选择合适的钻具进行施工。

2 冲孔灌注桩常见的问题与策略

2.1 偏孔的原因及控制

(1)场地平整度与密实度差,在桩机施工时不断撞击后地面就会发生不均匀沉降,导致桩孔偏斜。

(2)冲孔过程中遇到地下障碍物。

(3)地质岩层走向的坡度很大。防治措施:定期检查桩锤,发现锤齿磨损严重时应及时修补;桩机架地面要稳定,机架在施工时移动或沉降要及时停机修复;冲进硬土层或岩层时要低锤密冲。

2.2 桩底沉渣过厚的控制

(1)清孔不彻底,清孔时如果水量不足或时间过短,都将使岩渣清理不够到位。

(2)孔内泥浆比重过大,在浇捣混凝土时无法将孔底泥浆反起。

(3)由于现在工程都采用工地外商品混凝土,供货时间会有脱节,清孔之后到浇捣混凝土的开罐时间过长,使原来悬浮状态的岩渣沉回孔底。防治措施:终孔后要用低锤再冲20-30分钟,以便将岩石尽量打碎,有利清孔;清孔的水量要大,才能有较大的水压力将岩渣冲走;清孔后到开罐时间间隔较长,需利用浇捣混凝土导管在浇捣前再次进行清孔。

2.3 塌孔的原因与控制

在地层结构中有砂、卵石或淤泥等夹层,由于砂层、卵石层或淤泥层整体性较差,当泥浆比重较小时,在冲孔施工的外力作用下,夹层部位的孔壁不稳定,从而造成塌孔。当发生塌孔时,应尽快将桩锤提起,并抛填小石块和粘土块,待其沉淀后重新冲击。防治措施:可以将较深的护筒埋设于那些松散程度较大的土层中,护筒四周利用粘土来密实的填封,将优质泥浆给应用过来,促使泥浆的比重和粘度得到提高,保证护筒内泥浆水位不比地下水位低。要避免变形问题出现于钢筋笼的搬运和吊装过程中,在安放过程中,需要与孔位对准,避免与孔壁发生碰撞,如果接长了钢筋笼,需要对焊接时间尽量加快,促使缩放时间得到缩短。

2.4 卡管施工中的问题

水中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无法继续进行的现象。这种情况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的:初灌时,隔水栓堵管;混凝土配比不合理,流动性差,导致离析;混凝土中的粗骨料太大;机械出现故障,导致混凝土不能连续浇筑,以至于一部分混凝土存留在卡管中堵塞卡管;导管中有水进入,与混凝土接触产生离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防治措施:应选择具有良好隔水性能的隔水栓,且直径应当和导管的内径一致,保证排出过程的通畅;混凝土灌注过程应严格按照工艺规范执行,控制好混凝土的搅拌时间与混凝土的坍落度;水下混凝土必须具备良好的和易性,配合比应通过实验室确定,坍落度宜为18-22cm,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导管直径和钢筋笼主筋最小净距的1/4,且应小于40mm;导管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试压(压力为0.6-1.0MPa),确保导管连接部位的密闭性,避免导管在使用中进水;混凝土浇筑过程,混凝土应当缓慢、均匀地进入漏斗导管,避免导管中有高压气塞的出现。此外,施工过程应仔细观察设备的运行状态,避免机械事故发生。

3 加强冲孔灌注桩后注浆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

3.1 进行设计方案的优化

首先要考虑到现场冲孔桩形成的孔底为锅底形状。由于锅底的形状具有一定的不平整性,这对钢筋笼内部的注浆管来说,要达到最底部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设计方案时,需要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将注浆焊管垂直放下,并固定其顶端,有效使注浆管能够达到最深处。完成其安放过后,将清水注入其中,并及堵头锁紧,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避免泥浆进入而造成堵塞的现象。

3.2 成孔过程中的质量监控

成孔质量是混凝土灌注桩施工的重要过程,直接影响到了桩身的质量和成桩承载力,在成桩初期,桩身混凝土的轻度很低,在这个时候凝土灌注桩的成孔是靠泥浆来平衡的,因此,对桩距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另外,还要保证桩身成孔的垂直精度,从而保证钢筋笼和导管的沉放,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当采取像增大桩机支撑面积、校验钻杆的垂直程度等措施保证垂直精度除此之外,符合护筒位置也是质量监控的一大内容,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的控制护筒中心和桩位中心的线偏差、回填土是否夯实等内容,以防止钻孔过程中的漏浆现象的发生最后一项是钻孔的深度问题,由于第一次清洗过程中或题钻具的过程中会导致沉渣过厚、塌孔等现象,因此在提出钻具后要复核成孔深度,此外,还有很多因素会导致成孔深度发生变化,在施工过程中要经常的对成孔深度进行复核

3.3 及时劈裂冲开注浆通道

完成桩身混凝土浇筑后,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将高压力清水注入其中,其主要是为了将底部的胶皮绑扎注浆通道,其压力越大,则越容易将通道冲开。当冲开注浆通道后,应立即将注浆口球阀关闭,以防止出现堵住的情况。

3.4 注浆过程中采用二次注浆

通过实际调查得知,一般水泥浆在孔底渗透及土体渗透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当渗透固结量还无法达到注入量时,就会使注浆存在较大的压力,从而导致土体出现挤开的现象,造成注入浆从孔口溢出来,最终道闸机桩端的承载力降低。而采用二次注浆能够有效的避免这种现象,其做法主要是在首次注浆到孔口溢浆后暂停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首次压力注浆网上冒的水泥浆在孔口进行固结,而桩底的水泥浆由于一些因素而没有固结,孔底的注浆通道还是保持畅通,这样的话,二次注入的水泥浆基本上停留在桩端及桩周土体内,对桩端的沉渣、桩底的基岩裂隙形成充分的固结。

3.5 水下混凝土灌注控制

下混凝土灌注桩的关键技术过程中,如果没有很好的管理技术,很容易发生泥浆包裹、断桩等工程问题。因此,水下混凝土的要求必须具有良好的加工性,易控制性,将控制在约二百毫米。导管的末端长度不到四米,底部约三百毫米,在底部的孔灌注过程中,先将混凝土选用良好的混凝土材料,以符合相关规定,接着开启插头,确保灌注后在混凝土灌注导管后,在二米以上,然后继续浇筑混凝土。同时,还要安排专人负责测量混凝土表面标高和管段长度。按照规定,导管深度约为两到六米。如果管道较轻,则会使泥浆进入混凝土中,发生断桩。如果导管的深度太深,会导致钢筋笼浮起。一旦浮钢笼,应放慢速度,立即浇注采取措施,通过提管浇注减沉工艺,用重钢笼压回到位。

结束语

虽然冲孔灌注桩施工正日益完善,但由于冲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复杂,成桩环节较多,施工质量往往不易保证,所以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必须重视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陶林洋.浅谈建筑冲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及施工技术[J].价值工程,2010(21)

[2]罗林俊.冲孔灌注桩基础在现代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2011(14)

论文作者:李鲁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3

标签:;  ;  ;  ;  ;  ;  ;  ;  

建筑工程中冲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探讨论文_李鲁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