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定量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非定量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非量化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现代经济增长及发展理论普遍认为,在决定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的四因素: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管理效能和技术水平、经济体制中,经济体制是即定的,很难在增长模型和发展模型中加以量化。所以,当前研究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应在强调经济增长模型研究的同时,注重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非量化理论研究。

一、经济增长与发展非量化理论的界定

“增长”和“发展”作为描述一个国家现代化过程的专门概念,常常被交替使用,而且是可以互相替代的。然而,在非量化理论研究中,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一些基本的区别,并在特定的意义上使用这一对概念。比如在较有影响的哈罗德——罗马增长模型、罗宾逊增长模型、贫困恶性循环论、大推进等理论中,经济增长指的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提高。即,只要一个国家的商品产量和劳务量相对于人口增长来说提高了,就可以把它看作经济增长了。这种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数量增长为目标,因而往往被称为“传统发展战略”。单纯的经济增长不一定消除贫困,发展的畸形往往造成贫富悬殊、利润外流、债台高筑、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城乡差别以及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差别拉大等等。在这里,平民教育、社会福利、医疗保健、生态环境、社会公平等社会进步因素作为经济增长的代价被牺牲掉了。因而,把经济增长、人民生活、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健、社会秩序等各方面包括在内的“无发展增长”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所以,本文所探讨的经济增长,界定为“广义增长”,即包括社会全面发展的经济增长。

二、非量化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

中国社会目前正处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处于含义更加广泛的非平衡状态。在整个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以它特有的方式规定着社会发展的规模和趋势。

就前者而言,非量化理论拟侧重探讨以下内容。

1.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深入,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亦全面展开。特别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市场的扩大使资源的流动性显著增强,以职业化分为主体的各种社会化分成为必然趋势;新的规范体系则以资源的合理流动为前提;在社会变迁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导因素,由此引起的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亦导致社会结构的全面调整。

2.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按照世界各国城市化的一般规律,第一阶段表现为城市人口和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第二阶段表现为城市郊区化和城市群区的形成,第三阶段表现为“逆城市化”趋势,而我国城市化进程则不仅表现为城市的扩大,同时出现乡村自身的城市化趋势,并由此引发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与此相联系的经济发展问题已经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3.社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首先表现在地域上,由于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别很大,长期以来就存在的东部、中部、西部之间的差距,随着市场化进程和对外开放的深化而日益扩大。“梯度发展格局”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重大课题;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还表现在城乡的二元结构上,改革开放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城乡的二元结构,在相当一部分地区,由于农业本身越来越成为最不经济的产业,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则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从一定意义上讲,上述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也必然纳入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研究。

就后者而言,非量化理论拟侧重探讨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

由于进入现代经济增长进程的先后次序不同,产业结构的成长可区分为产业结构的梯度转换成长模式与跨梯度转换成长模式。就是产值构成和劳动力构成的重心先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然后再由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从历史上看,那些率先进入现代经济增长进程的国家基本上都是这种结构成长模式。作为后进入现代经济增长进程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结构成长有别于前者。面临的历史背景呈现以下特征:已经发展起来的工业技术使生产日益变成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通过外来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就有可能让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居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第二产业吸收农业劳动力的能力相对下降,从而形成农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强大压力。而我国农业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实现这种转移的困难相当大,势必构成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巨大阻力;由于后起发展国家一开始就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这一强烈的需求拉动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在工业化早期就存在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客观要求。而第三产业的这种超前发展,也势必给经济增长和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当后起发展国家进入经济增长进程时,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制造业产品进入世界市场。这种情况下,尽管世界市场对制造业产品的绝对总需求量是增加的,但由于市场份额分散化,对于每一个制造业产品输出国来说,市场份额较小,国内制造业发展依赖于世界市场的余地较小。第三产业这种跨越历史的发展,在现代产业结构变迁中已成为普遍的定势。

三、非量化理论研究的功能

社会经济发展不是一个封闭系统,经济增长和发展与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是彼此输入输出的相互交换过程。结构优化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它对系统的功能效应。因此,三次产业之间及其内部的结构协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本要求。非量化理论的产业结构研究,在于满足结构协调这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它的社会功能。非量化理论产业结构的社会发展功能,取决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合理化程度较高的产业结构不但具有社会发展功能,而且有的功能还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其它方面所无法比拟的。

第一,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避免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进一步加剧。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以合理的生产力布局为前提的,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则是以破坏这种合理的生产力布局为代价的。所以,从非量化理论出发,合理的产业结构是较为均衡的社会结构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社会结构的调整,也是我国现代化社会进程中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

第二,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减少向现代社会过渡而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并为这些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较为充分的物质手段和其它物质基础。这里所讲的社会问题主要是指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公害问题等。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社会问题的关系,一是表现在前者可以防止和减少社会问题的产生;二是表现在可以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较为充分的物质手段和其它物质基础。

第三,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缓解因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社会公平等矛盾。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侧面,也是衡量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内容之一。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除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外,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如果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则各种社会公共设施及福利设施以及与之相关的其它部门所构成的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和组织机构就比较多,专门为之服务的第一、第二产业也比较发达,因而社会保障机制就比较健全。

第四,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助于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一方面,合理化程度较高的产业结构不仅能提供较多数量和较高质量的生活必需品,这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前提。从社会发展出发,这也是物质文明需要。另一方面,合理的产业结构也有助于人的现代化。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通过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通过三次产业以及内部结构的调整与演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可以通过对系统外部的辐射扩大功能直接和间接地促进人的现代化。

四、非量化理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动力观

第一,先行步入现代社会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主要依靠科技水平的提高,而不是资本、原材料和劳动力。显然,尽快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是迅速发展生产力的关键之一。但就目前处于体制改革中的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生产要素的流动、劳动力转移和资源配置则是重要的增长因素,因而体制改革和社会的结构性变动的意义就更为突出。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结构的调整和重组则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第二,许多经济学家对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变动的长周期分析证明,社会结构转变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随经济发展水平而成反方向变化。即,在现代化进程中可以划分出一些不同阶段,在各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增长要素。越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社会结构变动的重要性越大,而处在社会结构转型期的国家,这种结构变动的力量和成效就更为明显。

第三,在经济发达国家中,市场比较完善,资源配置和结构变动的空间相对较小。而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时期,结构的非平衡和要素市场的非均衡现象都非常突出。这正表明,在这种双重的非平衡中,社会结构转变对经济增长将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实行不同发展战略的国家,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的时间、顺序和速度也不同。新兴工业国的经验表明,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和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对于我国而言,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这三个基本结构都处于快速的变动时期,所以,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所形成的加速力量就会更加明显。

标签:;  ;  ;  ;  ;  ;  ;  ;  ;  

非定量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