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家综合文献卷(课程标准)”历史试题分析及教学启示_命题的否定论文

2012年全国文综卷(课标)历史试题评析与教学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文论文,启示论文,课标论文,历史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2年高考已尘埃落定,我们又可以从多元化的命题中看到精彩纷呈的历史素材,享受到历史学科考试的思维盛宴了。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认真分析高考试卷,仔细研究高考试题,能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及教学水平。以下是我们对2012年全国文综卷(课标)历史试题的研讨,祈盼同行批评指正。

一、试题的突出特点

1.从试卷的结构与命题形式看,2012年高考全国文综卷(课标)历史试题保持了相对稳定的风格

(1)题型与题量基本不变。与2011年相比,历史选择题仍为12道,且同样没有出现“文史常识”及组合式、否定式选择题。非选择题必做部分仍为2道大题,已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开放性试题(第41题)仍单独成题,意味着其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所不同的是第40题由2011年的两问变为三问,但分值未变。选修部分仍为四选一,即要求考生在“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四大模块中选做其一,其设问仍为两问。

(2)模块内容分布基本平衡不变。新课程文综试卷虽不再追求知识的覆盖面,但在模块结构上注意内容分布的相对平衡,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化与科技成就各占三分之一。这也是高考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体现,我们已在往年的新课程试卷中看到了这一点。2012年的试题中,考查政治文明史的题目为第24、28、29、31、34题,共20分。考查经济文明史的题目是第26、30、32、33、35题,共20分。考查思想文化与科技史的题目是第25、27、40题,共33分。第41题为三大模块的综合,选做部分基本上全与政治文明有关。另外,近年的新课程文综试卷历史部分,还注意了通史体系内容分布的基本平衡,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历史大约各占三分之一。2012年的试题中,中国古代史部分是第24-29题,占选择题的半壁江山,共24分;中国近代史部分是第30~33、41题,共28分;世界历史部分是第34、35、40题,共33分;选做部分中有3道为中国历史,1道为世界历史。

(3)材料型试题的命题形式不变。新课程文综历史高考试题的选材,已摆脱了对教材的依赖,从更大范围选取思维含量高、与现实联系密切的材料,设置新的命题情景,提出新问题。2012年的试题同往年一样,全部为材料型题目。如果说,2009年第39“三角航程”的跨学科综合题体现了岳麓版教材的内容,那么,2010、2011年全国新课程文综卷则努力“消除”了这种版本痕迹,2012年的试题则全然看不出命题受某种教材版本的影响了。但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试题所考查的主干知识都可在四种版本的教材中找到。

2.从命题立意看,2012年高考全国文综卷(课标)历史试题充分体现了对民生问题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关注

所谓命题立意,简单地讲就是指试题命制所体现的指导思想和考查目标。业内人士依据试题考查的主体和能力变化对三十余年历史高考思路的发展进行了归纳和概括。北京市历史特级教师李晓风等人认为,大约每隔十年,试题考查能力的特点即出现明显变化,先后经历了“知识立意”“能力立意”“问题立意”阶段,新课程高考实施后进入到“素养立意”阶段。我们认为,体现“素养立意”的命题有利于培育现代社会所需的公民素养,而深切关注民生,积极参与民主政治就是相当重要的公民素养。

民生问题是近年历史试题关注的重点,2012年的试题则更加突出这一主题。如第40题,以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为切入点来看近代社会的进步,思考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应该怎样利用科技成果来为自身服务。第45题考查王莽改革的内容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认识到任何改革都必须关注人民的切身利益。一张试卷出现两道大分值关于民生的试题,在近几年的试卷中并不多见。这说明民生问题越来越引起命题者的重视。

民主政治制度也是近年历史试题关注的重点,2011年新课程文综历史卷选修部分考查了孙中山的五权宪法与国民党的“训政”政治,指出国民党的“训政”违背了孙中山的思想。2012年的试题继续在这一问题上做文章,以国民党两个时期的政治统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政治的发展状况。1931年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体现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1946年抗战胜利后,全国各界要求实现民主政治的呼声日益高涨,国民党迫于形势,提出了《政协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实行政治制度改革,建立各党派的联合政府。但后来国民党没有实施政协协议,其统治最终被推翻,这正说明了民主政治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还有第28题关于“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第29题梁启超对于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的论述,第31题关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对中国社会的认识,第34题的《十二铜表法》等,都是对古往今来政治制度问题的考查与思索。

3.从试题内容看,2012年高考全国文综卷(课标)历史试题突出强调了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

历史学科能力主要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围绕这四项能力目标,高考试题进行了精心设计。从这几年的试题看,直白、单纯考查历史识记性的题目逐渐淡出,照搬教材的答案也基本绝迹,而更多的是考查对历史概念、结论、阶段特征的准确理解,运用正确的史观和逻辑分析方法,论证、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试题的能力要求大大提高。2012年的试题尤其突出了对如下两方面能力的考查:

一是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以非选择题为例,几乎每道题都有以“归纳”“概括”“指出”等用语明确设问。如第40题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第45题第(1)问“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第46题第(1)问“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有关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不同之处”,第47题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第48题第(1)问“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道光皇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及措施”。由此可见,试题对归纳概括材料能力考查的力度之大。

二是评价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能够对所学历史知识进行正确地评价与分析是历史学科的最高能力要求。2012年的试题突出了对历史背景、影响,以及历史比较的考查。仍以非选择题为例,第40题明确考查“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及对城市生活的影响”,第45题“王莽改革的目的及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第46题国民党统治两个时期“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不同之处及其主要原因”,第47题“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第48题“简评道光皇帝的禁烟政策”。至于选择题目的解答,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学生历史分析能力的考查。

我们注意到,近年的试题在力图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同时,让题目体现出了更多的历史学科特点,这对高考“指挥棒”影响下的历史教学将产生良好的影响。实际上,无论是教学还是评价,我们都应该回归学科,同时又不被学科本身所束缚。高考命题的理想追求是:试题既有利于指导历史教学的良性发展,又符合历史学科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试题存在的问题

1.材料形式较为单一

前两年新课程文综卷历史试题,让我们看到了不少图文并茂、注重数据变量分析的好题。实际上,这也是高考对史学研究新成果的反映。如2010年第27“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题,第29“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题,第31“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学生数目”题等。2011年第25题对“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的分析,第32题对“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一幅示意图”的理解,第47题对于“波兰东、西部边界线形成”的分析等题,均是令人印象深刻且对高三教学起到了良好指引作用的好题。但2012年的试题除选择题中出现一则“饼形图表”外(第41题虽有“中国近代历史变迁”的图示,但仍应归属文字型材料题),没有看到令人耳目一新的图表类材料,没有出现“历史地图”,没有出现对数据的定量分析等,材料形式显得单一些。

2.个别试题不太严谨

如第27题: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D)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这道试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材料掐头去尾,二是答案选D项并不准确。诸焕灿先生曾撰文指出:明嘉靖四年(1525年),王阳明在为弃儒经商的方麟所写的《节庵方公墓表》一文中说:“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士农以其尽心于修治具养者,而利器通货犹其士与农也。工商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自王道熄而学术乖,人失其心,交鹜于利,以相驱轶,于是始有歆士而卑农,荣宦游而耻工贾。夷考其实,射时罔利有甚焉,特异其名耳。”在这篇《墓表》中,王阳明不仅说士农工商“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更进一步提出“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的观点,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视作贱业的工商摆到与士同“道”的程度。他虽借用了托古的口气,却提出了一个有新意的见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王阳明在这篇《墓表》中,不仅把工商放到与士农平等的地位,还认为社会上出现“交鹜于利,以相驱轶,于是始有歆士而卑农,荣宦游而耻工贾”的现象,完全是因为“王道熄而学术乖,人失其心”所造成。[1]

在此之前,戴光中先生也曾有相似论述:等级制思想是儒家经济伦理的理论核心,“士农工商”四大等级的排序,就是孔子为之确立的基本原则。几千年来,它普遍地得到人们的认同,视之为天经地义。但到了明末,王阳明却对此进行了大胆的批判,其“新四民”论,否定了儒家经济伦理的核心等级制思想,在至关重要的“道”的面前,大家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不复有高下之分。

可以看出,王阳明在这段材料中否认了传统的士农工商等级秩序,主要强调的是“四民异业而同道”的思想。余英时先生据此认为:“王阳明文集中不但有一篇专为商人写的‘墓表’,而且其中竟有‘四民异业而同道’的一句话。这是儒家正式承认商业活动也应该包括在‘道’之中了。”[3]而正心诚意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正心是说心要端正而不存邪念;诚意是指意必真诚而不自欺。由此看来,该题可能是在拿教材所说的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来臆测其经济思想了。

又如第35题:

下页图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C)

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C.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先不说这份示意图没有注明出处,所反映的史实是否可靠。单从解题角度看,答案所提供的正确选项C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示意图仅选取了1965和1995这两个年份,并未呈现一个1965年前的年份,因此,材料能反映整个20世纪的世界经济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其次,仅从示意图中亚洲发展中国家世贸比重的增加以及日本的微弱变化,并不能反映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趋势。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影响力还应该有其他相关经济数据。此材料最能反映的信息是“亚洲国家经济发展最迅速”。1995年是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之年,如果从示意图所选取的两个时间及不太明显的图形变化来解题,选A是否更符合命题意图呢?

3.试题的区分度欠佳

高考试题要有较好的信度与区分度。我们在高考答案公布后便调查了大量学生,发现平时成绩好的学生与差的学生,专攻文化、投入时间多的学生与参加艺考、投入时间相对较少的学生在4分一道的选择题得分上没有多大区别,甚至出现了很多倒挂的现象(后来,高考阅卷组撰写的“考生答题分析”也说明了这点)——成绩好的、用功多的、思考深入的,反而错得更多——作为长年奋战在高三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深感痛惜!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个别试题设计不太严谨,尤其是答案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有很大关系。除了上述两题外,第25题“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表述是否准确?A、B能否成立?第30题提供的“张謇办厂”材料不够充足,A、B、C三项似乎都有理有据。第34题“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如何理解?符合题意的D选项“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为何不对?另外,第41题评析“冲击—反应”模式的试题材料虽然较新颖,但由于表露的史实太多,思维含量及难度大大下降,区分度自然会大打折扣。

一份要求在50分钟左右完成的15道试题(12道选择题,2道必做另加1道选做非选择题)的高考历史卷,用来检测考生在高中三年的历史学习,这也太沉重了!这种先天不足决定了命题者无论如何努力,肯定会有诸多不足。在写作这篇文章之际,我们向那些站在风口浪尖的高考命题专家们致敬!同时,我们也代表很多教师的心声,强烈呼吁有关部门深思:这种完全拼盘式的文科综合考试还要坚持多久?

三、教学启示

凡是教高三的人都想弄点高考信息。实际上,真正有用的高考信息就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通过对近三年新课程文综历史高考试卷的分析与研究,我们认为在高三历史复习中要特别注意如下两个问题。

1.高三教学中要精选训练题目,增强复习的有效性

在目前的高三历史教学中,几乎所有教师至少要用一本厚厚的第一轮复习资料,一本题量丰富的第二轮复习用书,还要另外印发上百张平时的考试或练习试卷,部分学生还要自购复习资料。师生手里的各类教辅书籍、考试试题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题海战术”在历史教学中仍大行其道。说实话,这些题目中质量上乘,且符合新课程高考命题要求的试题并不多见!因此,每年高考结束后,时有学生发出“做了一箩筐垃圾题”的哀叹。

通过对高考试题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要增强高三复习的有效性,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必须尽量精选与高考试题风格接近的习题进行训练。新课程文综卷历史选择题最突出的特点是考查对所提供材料的理解,而且其设问直接切入正题,选项与题干自然过渡,常用句式是“这表明”“这反映”“这说明”“据此可知”等,或者题干讲半句,留半句给选项。以2012年部分试题为例加以说明,如第24题“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第26题“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第30题“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第27题“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等题可以看出上述特点。另外,在近三年的试卷中没有出现否定式、组合式及文史常识选择题,因此,这类试题在平时不宜多训练。

新课程文综卷历史非选择题最突出的特点是设问简略,给学生留出了更多的思维空间,重点考查对历史背景、影响、特点、比较的理解。前文已对这一特点多有说明,在此不赘。有兴趣者可以对照近三年试卷进行验证。在高三教学中,我们还大力提倡教师要原创试题。实际上,“命题能力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表现。命制好一份试卷甚至是一道试题都可以看出一位教师的专业基本功,体现教师对历史课程的理解、对教材文本的把握和对高考方向的研究程度等。当然,解决教师命题能力的根本还是在于阅读,以及将阅读所获体现在自己的命题之中!”[4]

2.高三教学中要加强解题指导,增强复习的针对性

可以说,解题指导是高考制胜的法宝。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帮助学生不断总结诸如背景类、影响类、比较类、评述类等题目的一般答题思路与规律。如在答背景类试题时,首先要清楚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然后以这个时间为历史的终点,按照“由远及近”的思路,整理出促进该事件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我们在解答2012年新课程文综卷第40题第(1)问“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时就应遵循这一思路,首先找到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时间是1868年,然后以这个时间为终点,根据“由远及近”的原则组织答案:工业革命的发生(远,城市化的起点)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近),在此过程中,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问题涌现(更近),为了规范城市交通秩序(最近),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又如关于开放性试题的答题,我们给学生反复强调一定要分三步走:表明并阐释自己的观点;多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总结提升自己的观点。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在考试后只关心自己的分数,不愿对考试作深入的思考与总结。因此,每次考试后,我们都要求学生必须认真总结反思,并印发了如下表格(仅为主观题表)供学生对照分析。

根据这个表格进行分析,学生一方面可以弥补自己复习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可以建立自己的典型试题集和错题集,以便在其后的复习中经常查阅,避免在下次考试中犯类似错误。实践表明,这样的学习指导效果是很好的。

标签:;  ;  ;  ;  ;  ;  

2012年“国家综合文献卷(课程标准)”历史试题分析及教学启示_命题的否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