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询价制会否冲击中小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股论文,会否论文,中小板论文,询价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股询价制实行的消息,一度激起了市场的轩然大波,尤其是由于担心价格重心下移引发了中小企业板块的又一次下探。自从双鹭药业8月25日招股以来,新股发行工作至今已整整停了4个多月。新股发行的暂停也使中小板逐渐消化新股询价制度的利空消息,走势相对稳定。目前,市场即将开闸发行新股的传闻又盛。新制度的实践即将开始,中小板会否受到冲击呢?
作为一个新兴的板块,中小板既面临着制度创新机会,也面对政策变化的风险。
证监会出台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已于1月1日起正式开始实施。实行询价制标志我国新股发行向市场化迈进了一大步。其本质是将股票发售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由投资者来决定新股首发的价格。按照规定,在2005年1月1日之后发行的新股,上市公司和保荐机构须通过向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6类机构投资者询价确定发行价格,发行4亿股以下的公司须至少向20家机构询价,而发行4亿股以上的公司则至少须向50家机构询价。
目前,各方的市场观点认为新股询价制度给中小板带来的风险冲击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重新估值的风险。二是市场扩容的压力。我们认为,这种冲击和风险是有限的。
重新估值风险
从深圳证券交易所1月13日公布的信息看,目前中小板的平均市盈率为31倍。主板平均的市盈率约25倍左右。中小板的市盈率高于主板24%左右。由于之前中小板发行新股时苏泊尔等少数几只股票上市即跌破发行价,投资者担心推行新股询价会使今后一些股票的发行市盈率过低对市场现有价格重心下拉,使中小板重新估值。
中小板市盈率大大超过主板是投资者担心其不能支撑的重要原因。中小板运行至今,也一直在通过市场行为寻找着自身合适的价值中枢。由于流通盘小、适合炒作和成长性,所以中小板市盈率一直较高。这种高市盈率,包含的预期不仅来自成长和扩张,也来自对市场热点转移、炒作难易程度等的预测。
这个角度讲,中小板市盈率短期内不与主板接轨也是合理的。就象钢铁板块,缺乏炒作的想象力+大流通盘,虽然业绩优良、虽然市盈率低于国际市场,但是经过这几年的成长,仍然保持十几倍的市盈率,并未实现所谓的接轨一样。香港联交所11月底的统计结果表明,香港主板市场的平均市盈率为18倍,创业板市场的平均市盈率为30倍。香港两个市场运行多年,仍然存在较大的市盈率差距,说明中小板未必需要与主板接轨。
发行市盈率的变化影响也是有限的,在市场行为下,由于企业质地的差异,必然出现发行市盈率有的很高,有的很低。即使发行市盈率是机构询价决定的,但真正的市场定价空间仍将出现在公司上市一段时间之后。以几只股票为例,苏泊尔发行市盈率为16.19倍,发行价格12.21元,从绝对值看,发行市盈率并不高。但公司上市就跌破发行价格,周四股价仅为9.91元左右。苏宁电器发行价格16.33元,发行市盈率11.26倍,上市后高开高走,股价最高攀升到51.98元,目前仍然保持着48元左右的高位,而当时众多机构预测其合理市场价格为20元左右。由此可见,即使是实行新股询价制度使发行市盈率的上下区间突破,公司上市后二级市场也会给出合理的反映。机构担心定价过高有可能面对发行不出去的风险而大大降低发行市盈率时,一级市场的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也会因定价过低使价值凸现而受到追捧,从而价格走高,在一级和二级市场上达到价值的某种均衡。
由此分析,新股询价制度的冲击对于整个板块现有的市盈率冲击是有限的。
市场扩容的压力
投资者对中小板的风险担忧来自新股重新发行后的扩容压力。这种扩容压力,既来自主板大盘股上市可能使大盘低迷的担心,也有中小企业蜂拥上市使资源不再稀缺的担心。
目前大盘基本已经处于一个低风险的区域,大盘股的上市,是风险也是机会。如2003年行情的崛起也在长江电力航母上市的担心中爆发的,并带动了中国联通、南方航空等大盘股一同发力。
根据有关报道,目前约40家公司已经“过会”,从这些公司来看,中小企业占的数量不多。由于中小企业板开始实施到目前也只有半年时间,几年前因风闻深圳推出创业板而培育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有的已经在主板上了市,有的中途放弃了上市工作,也有的玩概念没有熬过寒冬。由于上市之前要经历改制辅导上会等漫长的过程,因此具备合格条件在中小板较快上市的企业并不多。各地的监管机构还担负着培育资源的重担,在一年半载的时间内中小板本身的扩容压力并不大。
在新股询价对板块整体冲击有限的预期下,对个股之间的分化影响却可能是明显的,有可能加剧市场的两极分化。业绩差、缺乏想像力的个股会因业绩、成长性一般的新股的低定位而下挫,有前景的股票将比较容易得到投资者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