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地景观;生态系统建设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在生态环境的改善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景观生态学的有关理论内容应用到园林绿地系统的建设中,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融合,可以创造更高质量的生活环境。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生态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城市绿化建设由最初的造园观赏为主过渡到环境保护,再过渡到目前的生态建设。城市绿化的功能也正从传统的美化、观赏、休憩、防护等方面向再现自然景观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综合性功能过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已成为社会共识和人们追求的目标。
1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结构
城市园林绿地景观是由形状、功能存在差异且相互作用的斑块(patch)、廊道(corr idor)和基质(matrix)等景观要素构成的,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斑块是内部具有相对匀质性(homogeneity)、外部具有相对异质(heterogeneity)的景观要素,如城市公园、花园、庭园、小游园等。廊道是指与两侧景观要素显著不同的线状或带状的景观要素,如道路绿化带、环城绿化带、防护林带以及河、湖、渠流的绿化带等。廊道建设可使不同斑块浑然一体,增加斑块连通性,成为斑块间物种迁移的屏障和通道。基质是指景观中起背景作用的连续的斑块,其他斑块类型以镶嵌的形式存在于其中,如城市中的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
2??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构建
2.1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应用
1)城市公园系统。主要是人工景观,在环境资源斑块和残存斑块的基础上引进新的斑块,长时间高强度的人为干扰使残存景观逐渐消亡而形成以引进斑块为特色的人为干扰景观。这种景观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弱,它们的存在源于人类的大量引进斑块和努力维护,依赖于持续而有目的的经营管理,但人类的设计、经营却使之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如公园中人工植物群落的营造。近年来,造园更加注重植物材料的应用,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原理进行造景,形成多种多样的植物群落类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也正因此,公园系统调节改善环境质量的功能才得以进一步增强,同时美化环境,丰富城市景观。
2)城市绿地系统。包括街头绿地、单位附属绿地、湖塘绿地、道路绿化带和河、湖、渠流的绿化带等。在景观分析中,一般绿地仍归为干扰斑块。有些湖塘绿地可能是残存斑块,分布着破碎的自然景观。道路绿化带及河流绿化带属于人类塑造的一种特殊的绿廊,直观地看,绿化带的树冠阻挡了阳光和风,造成了微环境条件,实际上承担着城市的人流、物流、能流的运输通道。绿化改造形成绿廊后能很好地改善城市环境,这在景观生态学中可视作是绿廊特有的分割、屏障过滤、连通性能的反映。而绿廊交织构成的网络具有更重要的生态意义,为彻底地改变城市环境实现“花园城市”、“生态城市 ”提供了可能。
3)城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防护林带、观光农业园等。这是城市园林绿地中的另一类景观,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这些景观的形成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为干扰的因素,有引进斑块又有残留斑块,具有镶嵌度高、景观元素类型多种多样、异质性大的特点。这类景观把自然伸入到城市之中,为改善生态环境服务,是一种开放空间,极大地满足了人类向往绿色世界,享受大自然的渴望和需求。
2.2??景观生态建设
1)斑块建设。城市公园可以看作是一个个的斑块,其形状、大小、面积将影响邻接斑块间的相互作用、交流程度。公园应位于所谓的节点位置。节点是指廊道的交接地区和运动物体的源或汇,对“流”有重要意义,其环线或供选择的路线能提高运动的有效性。公园规划必须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在注意提高整体效能的同时要考虑其相对位置和相互作用及作用边界的合理交接,以覆盖整个景观区域。同时必须注重景观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往往通过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植物配置来实现,如林地、疏林草地、灌丛、草地和水生植物群落等。
2)绿色廊道建设。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廊道必须有足够宽度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在市区外缘,根据地形和可能条件,设置营造比较宽的城市防护林带,并和郊县的农田防护林网相连接。在市区内,要在生产区与居住区或商业区之间营造一定宽度的卫生防护林带,在特殊地区还要设置防风林带和防火林带。城市园林绿化中需注意绿色廊道的相互连通,增加连通性。以绿色廊道的连通作用为必备基础条件,夏天可以利用绿色廊道引风入城,消除热岛效应,冬季利用防风林带阻挡寒风侵袭城市。廊道能有机地连接不同地域不同尺度的绿地,直接影响着城市园林绿化网络的连通性及网络结构功能的整体优化。
3)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网络化建设。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是由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保护地斑块和生态廊道所组成的城市生态基础结构,由中心保护地、外围保护地、缓冲区、生态廊道功能单元组成。在空间布局上,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可以与城市有机协调起来。保护地可呈斑块状环绕城市周围,也可与城市并列,或呈楔形穿插市区。生态廊道可穿越市区,也可从城市边缘通过,这几种形式同时存在,可形成较为复杂的绿地生态网络体系。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10 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5%,40%,10 m2,6 m2 以上。单个的环式系统、楔形系统、廊道系统、点线面系统不能有效地构筑与支撑城市生态环境的绿地空间,不能达到绿地总量适宜、分布合理规划的要求。
城市园林绿化的景观生态理论主张以自然条件为依托,倡导生态园林,一方面城市绿化规划要求规划城市开发空间和加强自然保护,适度降低中心区建筑容积率,还绿于民,提高中心区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另一方面要求建设“环带、楔块、廊道、公园、森林”系统和城乡一体化的绿化网络体系,构筑城市绿地系统的大环境大园林空间,将城市放在较大的自然环境中加以规划,把园林化的市区绿地系统和郊区的自然景观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风景林地)与生态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城市绿化防护隔离带、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森林、湿地、水体、农田、园地)结合起来,把城市及其绿地系统融入大自然之中,使人的生活环境同自然成为一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李艳;孙青丽;;浅析城市园林绿地景观生态系统建设[J];山西建筑;2017年28期
[2]魏左平;魏金平;李青丰;;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园林绿化[J];北方园艺;2017年04期
[3]袁元;浅议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J];工程建设与档案;2017年05期
[4]冯丽芝,吕忠宁;关于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建设的一点思考[J];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3期
论文作者:黄成亚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7
标签:绿地论文; 景观论文; 城市论文; 廊道论文; 系统论文; 绿化带论文; 生态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