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 北京 100039
摘要:海绵城市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为现代城市的规划设计和更新改造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在立足于解决中国现代城市的水问题的背景下,海绵城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的内涝、水资源短缺、生态防护等问题,对生态和经济的意义十分重大。海绵社区作为海绵城市的一个小尺度组成部分,应用海绵城市的技术手法,为居住区生态环境的塑造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向。
关键词:海绵城市 生态 海绵社区 技术手段
海绵城市是现代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因遇到的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水资源问题而提出来的一个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在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003年,俞孔坚教授首次提出以“海绵”表示自然系统雨洪调节能力的概念,指出“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之丰俭,缓解旱涝灾害。”随着近年来城市洪涝灾害频发,“海绵城市”及其相应的规划理念和方法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和相应的发展,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推广。“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为在不同尺度上综合解决中国现代城市的水问题上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包括雨洪管理、生态防护、地下水补充、绿地营造、城市微气候调节等。
海绵城市从宏观角度上讲,是指水系统在区域或流域中的空间格局,即将水生态的格局落实在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使水生态成为区域建设的基础设施。在中观层面上,指的是利用现有的水资源,结合生态节点,在城区、乡镇、村域尺度上解决区域内的水问题和空间建设。在微观层面上,海绵城市必须要落实到具体的“海绵体”上,包括街边绿地、公园、小区等更加小型的单元的水生态建设,通过具体的景观设计方法,让水系统的生态功能发挥出来。
社区作为一个重要的微观尺度上的城市组成部分,关系到市民居住生活环境的问题,也应运用海绵城市的理念和技术手段,在遭遇暴雨时可以自然蓄存、自然下渗,减少径流量,减轻暴雨灾害,提倡雨水回用,在整体规划设计和景观设计方面参照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为市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从传统社区到海绵社区,其实是一个雨水处理模式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社区对雨水的处理理念是快排方式,从设施到景观的处理都是遵循一旦降雨,要尽快的将积水排出去的原则,通过缓坡、管沟等方式对雨水快速排出。而在海绵社区中,对雨水采取的是慢流模式,除了必然会流失的如蒸发、下渗的水分外,将在传统社区雨水处理模式中排出去的雨水中的大部分集中存蓄利用,超过社区集蓄能力的再外排,不仅可以对雨水回收利用,也补充了地下水,同时缓解了市政排水系统压力。
在社区里,能够采取的对雨水回收利用的方式,包括生态滞留塘、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雨水调蓄箱、蓄水池、植草沟、雨水树池、构造湿地等,综合考虑普通社区的建设成本和施工难度等因素,一个完整的雨水回用模式可以运用透水铺装、植草沟、下凹绿地、旱溪、雨水罐结合的模式。
透水铺装
透水铺装按照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沥青混凝土、嵌草砖、嵌砂砖、胶筑透水石等,包括砾石铺装、透水自然石材铺装也属于透水铺装。
透水铺装的原理不是像传统硬质铺装把雨水截留在表面,再通过缓坡和蒸发将水分排出,而是当雨水落到铺装表面时,让雨水通过铺装的空隙直接下渗,同时透水铺装也在水体在下渗过程中过滤悬浮物,对雨水进行了预处理,渗透补给地下水,降低了暴雨径流的流速和流量,缓解排水系统的压力。
下凹绿地
下凹式绿地是指在绿地建设时,使绿地高程低于周边地面一定的高度,以利于周边雨水径流汇入的一种绿地处理方式。下凹式绿地透水性良好,建设成本和常规绿地相差无几,也可由常规绿地改造而成。
下凹式绿地可以在降雨时对雨水和其他绿地溢流的径流进行汇集和快速蓄存,利用植被、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截留和净化地表径流,雨水下渗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含量,补充地下水资源量,同时还可以借雨水呈现景观水系的效果。
下凹式绿地的景观设计上,可以和雕塑、座椅、置石等元素结合设计,也可以与雨水花园、雨水塘等景观形式结合,增加景观的丰富性,利用微地形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将雨水回收利用模式和景观设计结合起来。
雨水罐
雨水罐是雨水收集设施的核心,为地上或地下封闭式的简易雨水集蓄
利用设施。
雨水罐一般具有收集、存储和回用屋面径流的功能,可减少外排水量和绿化灌溉等自来水用水量。目前大多数的雨水收集设施是模块化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装,以适应不同场地的雨水收集要求。
雨水罐适用于单体建筑屋面雨水的收集利用。对于收集雨水量较小的屋面,可以采用地面式雨水罐;对于建筑外立面有特殊要求且雨水量较大、周边场地有条件时,可以采用地下式雨水罐。雨水罐作为雨水调蓄设施,一般位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前端,应在所需收集雨水的建筑物周边就近布置,且以不影响建筑整体景观风貌为宜。
雨水罐也适用于社区内其他海绵设施溢流出的径流的收集利用,是社区雨水回收利用的终端,在降雨时将建筑和绿地的雨水收集起来,通过过滤设施对雨水进行初步过滤净化,在非降雨期则可以通过灌溉加压泵和灌溉管道,将雨水用于景观绿地的灌溉,既减缓了市政排水压力,也为社区景观的灌溉提供了一部分水资源,节约珍贵资源。
以上所提到的透水铺装、植草沟、旱溪、下凹绿地、雨水罐一系列雨水回收利用设施的综合使用,完成了一套完整的雨水回用模式,多种形式的雨水径流汇集和分流对应的是雨水的“渗”、“滞”、“蓄”、“净”、“用”的完整循环,充分利用景观的规划设计和相关设备将海绵社区的理念融入其中。
通过这样的设计理念,海绵社区作为海绵城市中的一个“点”,一种小尺度的“海绵体”来响应海绵城市的设计思想和理论,不仅能够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为周边居民创造绿色空间,同时也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具备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意义。
构建海绵社区是实现海绵城市的起点,海绵社区的营造一定会积极推动海绵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宁晶.“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 J] .装饰, 2008(11), 136-137.
[2].杨阳,林广思.海绵城市概念与思想[J] .南方建筑, 2015(3) :23-24.
[3].北京建筑大学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J]. 北京: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14.
[4].杜驰.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
论文作者:宋梦莹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6
标签:雨水论文; 海绵论文; 城市论文; 绿地论文; 透水论文; 径流论文; 社区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