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目的:观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5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支架组(n=27)与对照组(n=27)。对照组,给予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支架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对比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支架组,22例完全栓塞,3例次全填塞,2例部分填塞,对照组,21例完全栓塞,4例次全填塞,2例部分填塞,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1/27),对照组为7.5%(2/27),经对比,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显著,并发症少。
关键词: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并发症
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见于脑动脉血管管壁上的异常膨出现象,易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如今,介入栓塞在该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且得到了临床医师的普遍认可。本文以54例患者为对象,探讨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5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支架组(n=27)与对照组(n=27)。对照组,12例男性,15例女性,43-68岁,平均(50.3±2.89)岁。支架组,10例男性,17例女性,40-69岁,平均(51.9±2.47)岁。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等,没有明显差异,组间虽然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操作如下:予以全身麻醉处理,在双侧股动脉,穿刺置管,一侧股动脉,放置球囊于动脉瘤口,另一侧,置入微导管至动脉瘤中,充盈球囊,经由微导管,快速将弹簧圈栓入至动脉瘤,弹簧圈完全填入后,慢慢泄掉球囊,完全泄去后,行DSA,观察弹簧圈位置与稳定性,球囊再次充盈,随后,解脱弹簧圈,完全泄去球囊后,将球囊撤回,术毕。
1.2.2支架组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操作如下:术前3d,开始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术前,气管插管,予以全身麻醉,穿刺股动脉,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分析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及形态等,准确测量动脉瘤大小与瘤颈宽度,评价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随后,放置指引导管,选择适宜的Neuroform自膨胀支架,通过半释放技术,慢慢释放,依据输送导管头端标志,判断支架释放位置,直至动脉瘤颈附近,不再释放。经由支架网孔,将微导管送至动脉瘤腔中,选用小直径柔软或超软型弹簧圈,对动脉瘤进行依次填塞,直至致密填塞为止,借助血管造影,予以复查,确保其位于动脉瘤腔后,采用电解方式,完全释放弹簧圈。若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或者弹簧圈输送阻力过大时,可停止栓塞。术中,经由胃管,给予300mg波依维与300mg阿司匹林。术后,拔除导管鞘,借助血管封堵器,闭合股动脉。联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持续3个月,阿司匹林终身服药。另外给予对症治疗,如血管痉挛,给予尼莫地平,头痛,给予止痛药。
1.3观察指标
(1)治疗3个月后,通过DSA复查,评价栓塞情况。①完全栓塞:95%--100%,经造影复查,动脉瘤无显影现象。②次全填塞:80%-95%,瘤体或(和)瘤颈可见对比剂。③部分填塞:<80%,大部分瘤体可见显影[1]。
(2)统计患者并发症情况,如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痉挛、脑梗塞、下肢血栓、脑积水、穿刺部位血肿等。
1.4统计学处理
对于本次研究所用的所有数据,均录入至EXCEL表格中,通过SPSS20.0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卡方(X2)进行检查,“P<0.05”则表示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对比2组患者栓塞情况,组间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并发症情况
支架组,1例出现并发症,为血管痉挛,发生率为3.7%(1/27),对照组,2例出现并发症,1例动脉瘤破裂,1例弹簧圈移位,发生率为7.5%(2/27),经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X2=1.365,P=0.242)。
3讨论
近几十年来,介入治疗进步明显,但是,对于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仍是一大难点。在医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球囊辅助栓塞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中的价值,得到证实,而关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报道日益增多。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通过载入球囊的方式,暂时性封闭瘤颈,转变宽颈动脉瘤为相对狭窄的动脉瘤,从而支撑弹簧圈[2]。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基于支架下动脉瘤涡流,加之填塞弹簧圈,改变血流动力学[3]。本次研究中,对照组,予以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支架组,给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无显著(P>0.05),同时,支架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可见,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佳,不良反应少,可逐渐取代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
参考文献:
[1]罗剑渊,李迎春,王家平,曹毅,李东娅. 26例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分析[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5,36(02):79-83.
[2]谢正德,李松年,刘桂彪,李奋强,韦刚,曾祥博,池超超.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分析[J].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7,30(01):31-34+42.
[3]李钢,余新光,李安民,陈利锋,刘成业,郑杨睿. Solitaire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分析[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4,19(10):602-603+606.
论文作者:黄建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7
标签:栓塞论文; 支架论文; 弹簧论文; 动脉瘤论文; 并发症论文; 颈动脉论文; 颅内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