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璜传奇”与“西尔维娅荡妇”_唐璜论文

唐璜传说与《塞维亚的荡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维亚论文,唐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唐璜传说是西方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母题。自17世纪初唐璜传说首次被引入文学领域直到今天,在将近400年的时间里,不计其数的剧作家、诗人、小说家都乐此不疲地以唐璜的故事为题材进行创作或再创作,留下的作品之多,以至于今日无人能够给它列出一个完整的清单。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据西方学者统计,以唐璜为题材的作品,已经超过了1700种①。这其中,不乏一些名家之作,如莫里哀的喜剧《唐璜》,拜伦的讽刺长诗《唐璜》,霍夫曼的短篇小说《唐璜》,莫扎特的歌剧《唐·乔万尼》和萧伯纳的戏剧《人与超人》等。诚如法国诗人戈蒂埃所言:“唐璜的题材被人这样写,那样写,翻来覆去地写了上千次,小说中写,诗歌中写,音乐中也写。它一直在被采用,而且是在被滥用。但是尽管如此,它不是仍然新颖如故吗?”(Gautier 35)

在西方,唐璜的传说几乎尽人皆知。但是,唐璜到底是谁?他是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一个虚构的形象,是某个作家想像的产物?唐璜传说究竟起源于西班牙,还是意大利、法国或德国?对于这些问题,不仅一般读者甚感茫然,就是许多评论家,也难以作出肯定的回答。时至今日,关于唐璜传说的起源,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西方学者曾就此写出过不少的文章,做出过种种的推测,但真正能够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的,却少之又少。国内学术界对于唐璜传说的起源这一重要课题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这是一片亟待有人去填补的空白,本文将在这方面做出一些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

关于唐璜的故事,一般相信,它最初起源于民间的口头传说。但是由于缺少文字记载,我们今天已无从了解这一传说在其口头流传阶段的形貌及其传播过程。于是,追寻唐璜传说的源头,不可避免地要转向西班牙作家加布里埃尔·忒立兹(Gabriel Téllez)的剧本《塞维亚的荡子,或石像的宾客》(El Burlador de Sevilla y Convidado de Piedra),因为这是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第一部以唐璜故事为题材的作品。这个剧本首次发表是在1630年,署名蒂尔索。但是,对唐璜传说起源的追溯,到此陷入困境,因为往下我们无法进一步确定《塞维亚的荡子》的具体源头,而批评家们在这一问题上也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这场争执的火药味之浓,有时使人感觉已不像是一场纯粹的学术之争,似乎更像是一场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问题的争端。包括意大利学者法瑞勒里(A.Farinelli)、德国学者舒洛德(T.A.E.Schrde)在内的一些研究者都力图向世人证明,这一传说并非起源于西班牙,而是发源于他们各自的国家。在这些学者的观点中,显然包含着某种民族主义的情绪。

关于《塞维亚的荡子》一剧的题材来源,西方学界有着各种不同的说法。根据美国学者利奥·韦因斯坦(Leo Weinstein)的归纳,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类,我们姑且称之为“历史说”、“宗教剧说”与“融合说”②。

“历史说”是由法国学者路易斯·维亚多(Louis Viardot)首先提出的③。维亚多认为,蒂尔索的剧本是以塞维亚的编年史中描写的历史事件为基础而写成的。按照他的说法,唐璜出生于塞维亚一个很有名望的家族,他杀死了乌洛阿爵士,诱拐了他的女儿。爵士死后,安葬在圣弗兰西斯科修道院的一个小教堂里。修道院里的修士们决心制止唐璜的放肆行为,他们设法将唐璜引诱到事先设下的埋伏地点,然后将他杀死。之后,他们散布谣言,说唐璜进入教堂后竟敢侮辱爵士坟墓上的石像,结果被石像拖下地狱。对于维亚多的这一说法,有学者还进一步加以补充,提出唐璜是生活于14世纪的一个真实人物,他是海军上将阿龙索·J·特纳里尔的儿子。由于在蒂尔索的剧本中,一些人物的姓名如璜、特纳里尔、德·乌洛阿、德·拉·莫塔等并非完全出自作者虚构,而是在西班牙甚至在塞维亚都真实存在的一些家族的姓名,如此一来,关于唐璜传说是建立在编年史基础上的说法,似乎就有了更充足的证据。但是,法国学者毕沃特(Gendarme de Bévotte)随后却通过考证发现,在塞维亚的编年史中,并无任何关于唐璜的记载④。于是,所谓的“历史说”也就不攻自破。

第二种观点,即“宗教剧说”,是由一位名叫卡斯蒂尔·布雷兹(Castil-Blaze)的学者提出来的。布雷兹认为,蒂尔索剧本中的一些情节要素,早已包含在了15世纪至16世纪上演的一部表现宗教主题的戏剧" Ateista fulminato" 中。但是布雷兹并没有为他的观点提供任何证据。17世纪,英国戏剧家夏德威尔(Thomas Shadwell)在他的《浪荡子》(Libertine)一剧的前言中,也曾提到过一部在意大利教堂上演多年的戏剧" Ateista fulminato" 。⑤ 后来,西蒙·布鲁尔(Simone Brouwer)在罗马发现了一本包括48个戏剧脚本的手稿集,其中确有一个名为" Ateista fulminato" 的剧本,但上面没有标明作者与创作时间。该剧本讲述的是奥热利欧伯爵的冒险故事:他从一个修道院里诱拐了年轻的利奥诺拉,随后遭到她的兄弟的追逐,他化装成一名隐士,逃脱了追逐。但他最终遭到了利奥诺拉父母石像的惩罚:在他侮辱石像的时候,一道闪电击中了他的头部,随之他被石像拖下地狱。这个剧本的发现似乎印证了布雷兹的观点。但是,根据利奥·韦因斯坦的分析,此剧本中包含了许多外借的因素,足以证明它的创作时间不会早于17世纪末,因此它根本不可能对蒂尔索的剧本产生任何影响。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蒂尔索将他从民间传说中发现的题材与他从西班牙文学中借用的因素加以融合,从而构思出了他的唐璜故事。在欧洲中世纪,很多民族的民间传说中都能发现这样的故事:一位死者被邀出席一位放荡不羁的年轻人的晚宴。通常,被邀请的对象是一具骷髅,年轻人踢了这具骷髅一脚,并且对它进行嘲弄,结果要么是因为他随身携带着某种圣物,因此在遭到严厉的警告之后被放走;要么是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19、20世纪之交,西班牙学者分别在西戈维亚省、莱昂省和伯格斯省发现了一些流传于民间的传奇故事,这给寻找唐璜传说源头的工作带来了一线生机。在新发现的这些传奇中,有两个故事与唐璜的传说具有某种相似性:其中一个是在莱昂省一个名叫寇热那的村子里发现的。它讲述的是一个上教堂“不是为了听弥撒,而是为了看漂亮女人”的年轻人的故事。这个年轻人在路上看到一具骷髅,于是上去踢它一脚,并且嘲弄似的邀请它赴宴。令他感到惊恐不已的是,骷髅竟然真的接受了他的邀请,在晚宴的时候准时出现了!骷髅回头邀请唐璜半夜去它的墓中赴宴。唐璜硬着头皮前去赴宴,幸亏身上带有圣物,在被骷髅警告之后,他最终获得了宽恕。第二个故事是在西戈维亚省的莱阿扎发现的。这个故事的内容与蒂尔索的剧本更为接近,故事中的年轻人上教堂同样是为了看女人。在教堂里,他看见一座死者的石像,于是上去扯了一下石像的胡子,并且用玩世不恭的口吻揶揄石像:“尊敬的老头儿,谁能想到有一天我会亲手揪住你这些可笑的胡子呢?”从这句话不难看出,这两个人似乎曾经是仇人——就像蒂尔索剧本中所描写的一样。这个传说中的年轻人后来也获得了宽恕,但与前一个传说不同的是,他获得宽恕不是因为带有圣物,而是因为他在接受石像宴请之前进行了忏悔。

上述两个传说基本上都包含了浪子的形象和双重邀请的情节,在内容上与蒂尔索的剧本已相当接近。可是,我们还不能就此下结论说这就是唐璜传说最初的源头,或是蒂尔索剧本的源头。但是,我们或许可以做出这样一种大胆的推测:在西班牙,确实存在着一个流传于民间的唐璜传说,只是在不同的地区,它可能有不同的版本;而蒂尔索无疑是熟悉这些传说的,正是流传于民间的这些传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并为他的剧本提供了基本的情节框架。

关于唐璜传说的起源问题,笔者非常赞同利奥·韦因斯坦的一个观点,那就是我们不应该忘记,无论其最初的源头是什么,唐璜传说之所以能够流行和成功,或者说,它之所以能够一直流传到今天,应该归功于第一个将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形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并且创造了唐璜这个人物的人。毫无疑问,这份荣耀应当属于西班牙作家蒂尔索·德·莫林纳(Tirso de Molina)。

蒂尔索原名加布里埃尔·忒立兹(Gabriel Téllez),蒂尔索是他创作时用的笔名。这位作家于1571年出生于马德里,16岁入修道院,在瓜达拉哈拉和萨拉曼卡完成其学业后,先后在加里西亚、葡萄牙、塞维亚、圣多明戈等地生活;晚年担任索瑞尔修道院的院长,直至1648年去世。

蒂尔索是一位非常多产的作家,一生写下了大约300部戏剧。他是西班牙“黄金世纪”杰出的剧作家之一,与德·维加、拉·巴拉齐名。他的作品基本上创作于1610年至1625年间,这一时期,他在西班牙戏剧界享有盛名,并且频繁出入宫廷,成为文学圈内的活跃人物。

《塞维亚的荡子》是蒂尔索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也是现存的以唐璜为题材的作品中最早的一部。关于这个剧本的写作日期,一直存在争议。多数专家认为,它大约创作于1616年,于1626年被搬上舞台,1630年正式发表。剧本的背景是14世纪阿芳索十一世统治时期的西班牙,塞维亚是当时西班牙王国的首都。但剧本描写的生活风俗却是17世纪的西班牙,亦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

剧本开始,唐璜深夜出现在那不勒斯的一个宫殿中,他假扮成奥塔维欧公爵,勾引了他的未婚妻伊莎贝拉公爵小姐。伊莎贝拉发觉受骗后发出尖叫,西班牙大使获报后赶来将唐璜逮捕并把他送上了那不勒斯的法庭,而这位大使其实就是唐璜的叔叔。在叔叔的庇护下,唐璜后来逃出了那不勒斯,乘船返回了故乡塞维亚。

在返回塞维亚的途中,唐璜乘坐的船只遇上一场暴风雨,在塔拉冈那附近海域翻覆沉没。唐璜落水后被海浪冲到岸边,被一位名叫蒂丝贝亚的渔家少女发现而获救,并且得到了她的悉心照料。蒂丝贝亚虽然出身贫寒,但却十分矜持。唐璜以其贵族身份、英俊的外表再加上一番甜言蜜语,终于赢得了蒂丝贝亚的一片芳心,但唐璜在得到蒂丝贝亚后,很快又将她抛弃。唐璜回到了塞维亚,此时他在那不勒斯的丑闻已在当地传得沸沸扬扬。为了平息这桩丑闻,国王决定安排他与被他欺骗的伊莎贝拉结婚,以挽回双方的声誉。

在塞维亚,唐璜遇上了昔日的朋友德·拉·莫塔侯爵。侯爵正与唐冈萨罗·乌洛阿爵士的女儿唐娜·安娜秘密相爱,唐璜不顾朋友情谊,用卑劣的手段诱奸了朋友的情人。他穿上朋友的红色斗篷,假扮成莫塔侯爵去赴安娜的约会。当安娜发现与其幽会的情人竟是别人假冒时,已经为时太晚。受骗的安娜大声呼救,她的父亲闻声赶来,随之与唐璜发生了一场决斗。在决斗中,爵士反而死在了唐璜剑下。唐璜随后逃走,这时兴致勃勃赶来欲与情人幽会的莫塔侯爵却被当作杀害爵士的凶手给抓了起来。唐璜逃离塞维亚后,躲到了乡下。在一次乡村的婚礼上,他又看上了农民巴特瑞修的美丽的新娘阿敏塔。阿敏塔虽然不像蒂丝贝亚那样容易受花言巧语的蒙骗,但在唐璜的百般挑逗以及父亲的鼓励、爱人的无端猜忌之下,终于屈服于唐璜的诱惑而委身于唐璜,但她随后亦被唐璜抛弃。

风流成性的唐璜终于迎来了遭报应的那一天。当他从乡下返回塞维亚、路过一座教堂的时候,他发现了被他杀害的爵士的坟墓,其墓碑上赫然写着:最忠诚的骑士在此等候上帝为他向叛卖者复仇。唐璜被“叛卖者”这个称呼所激怒,伸手就去扯乌洛阿爵士石像上的胡子,还嘲弄似地邀请石像赴他的晚宴。令唐璜始料不及的是,晚餐时,外面响起了敲门声:石像真的如约前来赴宴了!唐璜强作镇静,装出一幅满不在乎的样子将石像迎进了家中。石像表示第二天要回请唐璜,唐璜不想在石像面前表现出怯懦,于是接受了邀请。次日,唐璜来到教堂旁边的爵士墓中赴宴,他看到的是黑色的桌子,穿着黑色裹尸布的仆人,食物是蝎子和毒蛇,酒是苦涩的胆汁。石像主动伸手要与唐璜握手,唐璜也大胆伸出了自己的手。结果,石像将唐璜拖下了地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唐璜请求石像给他一点时间忏悔,但是遭到了石像的拒绝。这就是蒂尔索的剧本《塞维亚的荡子,或石像的宾客》描写的主要内容。

正如西班牙评论家皮卡多斯特(D.F.Picatoste)所指出的,蒂尔索这个剧本的标题,表明它所处理的是两个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故事:“塞维亚的荡子”,是关于浪荡公子唐璜的传说;而“石像的宾客”,则是关于宴请的传说。剧本正是通过对这两个故事进行嫁接、处理和艺术加工,塑造了一个在西班牙甚至在整个西方文明世界都家喻户晓的花花公子的典型,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警世之意。

剧本的主人公唐璜虽然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但无疑却是作者生活时代西班牙社会中那些放荡不羁、蔑视社会道德与宗教戒律的富家子弟的真实写照。作者称唐璜为" Burlador" ,我们翻译为“荡子”,其实“荡子”这个词远不能表达" Burlador" 在西班牙文中的丰富的含义。" Burlador" 是一个典型的西班牙术语,它含有欺骗、玩弄、撒谎、伪装等多层含义;在斗牛场上," El burladero" 还用来指躲避公牛、使人免遭伤害的地方。因此," Burlador" 这个词,不仅表明了唐璜这个人物的性格,同时又将他与西班牙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在剧本中,唐璜这样向观众介绍自己:“塞维亚把我叫做骗子,而我最大的快乐就是欺骗女人,毁掉她的名声。”(第二幕第七场)这段著名的自白,的确很能说明唐璜的为人。这位出身豪门的贵族公子,虽然有着良好的个人潜质:相貌英俊、头脑聪明、办事果断、能言善辩、机智勇敢、看重荣誉,但是他却没有利用这些个人潜质去从事任何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而是把毕生的精力与全部的心智都用在了追逐女性上。

毫无疑问,追逐女人就是唐璜一生最大的事业。在剧本情节发展的短短几天时间里,他就玩弄了四个女人。在他征服的女性名单上,既有来自上流社会的名门闺秀(如伊莎贝拉公爵小姐、乌洛阿爵士的女儿唐娜·安娜),也有来自下层社会的小家碧玉(如渔家少女蒂丝贝亚、农民巴特瑞修的未婚妻阿敏塔)。对待这些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女性,唐璜会施展出不同的手法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得到那些身处高墙深院、周围防护森严的上流社会的名媛淑女,他采用了伪装的手段,不惜冒着巨大的风险直接混进小姐的闺房。也许,聪明的唐璜早已深谙“最危险的地方也最安全”这个道理。而对于那些思想比较单纯、同时也相对保守的乡村少女,唐璜则是一方面利用自己的贵族身份和英俊的仪表去满足她们的虚荣心,另一方面设法用花言巧语去打动她们,甚至用虚假的婚姻许诺骗得她们以身相许。而一旦目的达到,唐璜就会迅速地将他的猎物抛弃,他不会有丝毫的犹豫或留恋,更不会有些许的怜香惜玉的意识。每一次成功的勾引之后,唐璜还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这次真的不错!”别以为这是在赞美他的猎物,他只是在自我欣赏和自我陶醉于他勾引手段的“高明”。

对于这样一个登徒子,宗教与道德显然没有任何约束力。作为贵族的唐璜,一向比较高傲和看重荣誉,正是荣誉感与高傲这两重因素,使他在明知有危险的情况下依然接受了石像的邀请。他向石像保证,他会信守诺言,准时赴宴——因为他是一个贵族!的确,他是一个贵族,他没有食言。但是且慢:同样是这个贵族,一方面信誓旦旦向阿敏塔许下结婚的诺言,另一方面却把这个诺言看得如同儿戏;同样也是这个贵族,面对他的救命恩人、纯洁的渔家少女蒂丝碧亚,不仅没有感恩图报,反而无情地将她欺骗和抛弃;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一向视个人荣誉如生命的唐璜,竟对自己最好的朋友也不仁不义!他接到一封信,是唐娜·安娜小姐托他转交给她的未婚夫、他的好朋友莫塔侯爵的;唐璜以贵族的身份保证一定将信送到。但是,他竟不顾信义,私自拆阅了这封信,在发现这是一封约会的情书后,居然自己假扮莫塔侯爵去赴与安娜的约会!事情败露后,他还杀死了闻讯赶来的安娜的父亲,害得他的朋友为此蒙冤、身陷囹圄。我们该如何解释唐璜身上的这种矛盾?唐璜的仆人卡塔林农的一句旁白告诉了我们其中的秘诀:唐璜的确是一个贵族,但是如果涉及女人的事情,顶好是不要相信他!

需要指出的是,唐璜虽然作恶多端,罪孽深重,甚至亵渎神明,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就认为他是一个无神论者。皮卡多斯特的分析颇有几分道理,在他看来,唐璜“并非一个没有信仰的人,而是一个轻薄儿;他并非不虔诚,而是轻狂;他并非社会与家庭的叛逆,而是被快乐冲昏了头脑。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道德与宗教的信仰被他放在了头脑中的某个角落,他觉得要过很长的时间他才会需要它们。他并不否认总有一天他的行为会遭到惩罚,但是审判的遥遥无期使他把这种想法抛到了九霄云外”(Picatoste 186)。的确,唐璜并非没有信仰。也许他是一个不合格的基督徒,也许他不像卡塔林农那样对一些流行的宗教迷信深信不疑,但他从不怀疑上帝的存在,从不怀疑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相反,他的宗教信仰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当死神降临的时候,他本能地请求忏悔。但在宗教问题上,唐璜再一次表现出了他的矛盾性:一方面他有信仰,可另一方面他又敢于去反抗他所信仰的神;他敢于违背教会和上帝的所有法则,可他并不怀疑或者否认这些法则。那么,笃信上帝的唐璜为什么敢于藐视一切障碍去追寻自己的快乐,而不考虑任何后果呢?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唐璜自以为凭借其自身条件的优越,他可以超越一切世俗的和天堂的法律;更重要的是,他以为他可以随时请求得到上帝的谅解。

至此,剧本触及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亦即如何看待人类自身与上帝关系的问题。西班牙作为一个传统的天主教国家,宗教观念在人们心目中向来根深蒂固。但由于受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和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在人与上帝的关系问题上,一部分人、特别是部分年轻人的宗教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他们越来越想知道,人究竟是自由的,还是只能被动地接受由上帝安排的命运。但是,这种质问却让西班牙天主教会深感担忧,因为它不希望人们对上帝和教会本身至高无上的权威性产生任何怀疑。在教会看来,任何对神的权威缺少敬畏的个人,都会对整个社会结构构成一种严重威胁。

作为神职人员的蒂尔索,也以戏剧的形式表达了他的这种忧虑。在剧本中,他让其他人物一再对肆无忌惮的唐璜进行劝告,而唐璜却是一直无视别人对他的告诫,无论是仆人善意的提醒,还是别人严正的警告,他都一概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嘲讽。如他的仆人提醒他:“卡塔利农:在你死的时候,你会为你所做的这一切付出代价的。唐璜:但这还是很遥远的事情呢!”他的情人警告他:“蒂丝贝亚:你要和我永远相爱,要不然上帝会惩罚你!唐璜:但这是很遥远的事情呢。”他的父亲劝告他:“唐·狄哀戈:小心,虽然上帝好像容忍你,可他的惩罚是不会迟疑的。对于那些亵渎他的名声的人,必定会有报应的!而且,当死亡降临的时候,上帝就是一位铁面无情的审判者。唐璜:死亡降临的时候?您的最后期限还那么遥远。路还长着呢!”⑥

一再拖延忏悔的唐璜,最终失去了忏悔的机会而被打入了地狱。作者无疑是想以此来提醒他的同时代人,虽然人可以在自由的行动中犯下一些错误,但他只有通过悔改才能获得最终的拯救。而且,这种悔改不能无休止地拖延,因为总有一天,上帝不会再怜悯你。剧本中石像之被赋予生命,显然也是神干预的结果。于是,死人变成了上帝审判的传达者。他要为唐璜所犯下的罪过而严厉地惩罚他,并且以此向世人证明,敢于挑战天堂法律的人,是必须接受惩罚的。而石像与唐璜之间的冲突,因此也演变成了人与神之间的矛盾冲突。从勾引女人到对神进行挑衅,唐璜的故事由此进入了另一个维度。

《塞维亚的荡子》作为第一部将唐璜故事由口头传说引入文学领域的作品,它不仅第一次将唐璜这个名字与这个传说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而且第一次塑造出了唐璜这个浪荡不羁的花花公子形象;与此同时,它在艺术上的成就也颇值得称道。正如韦因斯坦所言,这是“一部结构坚实的戏剧,它的主题如此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它完全应该跻身于所有时代的伟大的道德剧之列”(Weinstein 23)。的确,作者在剧本中表现出了相当高超的结构技巧,它的故事剪裁得当,情节曲折离奇,扣人心弦,几个小故事之间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尤其是结尾的处理,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剧本的语言极具诗意,而且富于变化,其中既有精心构思的语句,也有清新活泼的对话。

剧本中的人物塑造也相当成功,不仅主人公唐璜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其他次要人物也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别是唐璜的仆人卡塔林农,其形象的生动、个性的鲜明,堪与塞万提斯笔下的桑丘·潘沙相媲美。卡塔林农是一个朴实而明白事理的人,既没有他主人身上的那些优点,也没有主人的缺点。他只希望得到安全和过上舒适的生活,而不愿去干那些冒险出格的事情。他心肠好,对被他的主人欺骗的女性表示同情,有时候还会对主人的放荡行为表示抗议。当石像出现在唐璜的晚餐桌上的时候,他的恐惧与唐璜的轻蔑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无疑,对主仆二人性格特征的描绘,部分地出自作者进行道德说教的目的。唐璜这个形象所体现的,是恶行以及作恶的人如果对他人的警告一直置若罔闻,最终将会招致上帝的惩罚;而从仆人的身上,我们则看到了一个敬畏上帝的“普通人”形象。

作为第一部关于唐璜的戏剧,蒂尔索的剧本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了后来绝大部分以唐璜为题材的作品的源头,它“帮助建立起了主要人物的主导性格以及戏剧事件的总体模式”(Smeed 1)。两个主要人物基本的特点在这个剧本中已经形成了,尽管以后还会发生一些重要的变化;剧本的基本情节被保留,从以后的作品中都能看出其结构框架,包括唐璜以假扮他人的方式勾引或企图勾引一位出身高贵的女性,追求渔家少女或乡村美女,决斗,石像,催其悔悟,邀请赴宴,下地狱。结尾的一幕,见证了主人结局的仆人向其他人讲述了事件的经过,然后让其他人物对这个浪荡子的下场进行评论并表明自己将来的打算,从而在道德与戏剧结构上给剧本一个圆满的结局。后来的许多同类题材的作品都采用了这个结局。

蒂尔索的剧本发表不久,即从西班牙传到了意大利,后来从意大利又传到法国,然后再传到英国、德国、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俄罗斯、匈牙利、波兰,直至整个西半球。如果说,在世界文学中真有什么国际性题材的话,那无疑非唐璜莫属了。而真正开创了这一国际性的题材的,就是西班牙作家蒂尔索。韦克斯曼说得好:“即使蒂尔索其他什么也没写,仅凭这个剧本也足以使他扬名。因为,给了全世界一个人物,给一种典型取了一个名字——一个实际上已经进入西班牙词汇的名字,这的确是一种莫大的光荣”(Waxman 189)。

但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作为第一部以唐璜为题材的作品,还是作为一部成功的戏剧,蒂尔索剧本的价值都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承认。在西班牙文学史上,至少产生过两位可以让西班牙人引以为自豪的世界闻名的人物——唐·吉诃德与唐璜。当唐·吉诃德被人提起的时候,毫无疑问,塞万提斯的名字总是与他联系在一起;可是今天,当人们谈起唐璜的时候,又会有多少人把这个人物与蒂尔索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呢?且不论在世界其他地方,即便是在西班牙,蒂尔索的名字也已经被很多人遗忘。在西班牙和拉丁美洲地区,每年的宗教节日里上演的是由索利拉(Zorrila)创作的戏剧《唐璜》,而蒂尔索的剧本却在舞台上却难觅踪影。

历史的确对蒂尔索有欠公允。今天,当我们来重新考察唐璜传说的源头时,让我们还历史以其本来的面目,把这一份本该属于蒂尔索的荣誉归还给他吧!

注解【Notes】

①David G.Winter,The Power Motive( New York:The Free Press,1973) 165.

②Leo Weinstein,The Metamorphoses of Don Juan( Calif:Stanford UP,1959) 21.

③Louis Viardot,Etudes sur l' histoir des Institutions,de la Literature et des Beaux-arts en Espagne ( Paris:Paulin,1835) 344.

④Gendarme de Bévotte,La Légende de Don Juan:Son évolution ans la Littérature des Origines au Romantisme ( Paris:Hachette,1906) .

⑤Thomas Shadwell," The Libertine ," Complete Works,ed.Montague Summers ( London:Montague,1927) .

⑥Tirso de Molina,El Burlador de Servilla y Convidado de Piedra,trans.Gwynne Edwards ( Warminster:Warminster Press,1986) .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Gautier,Théophile." Italiaens:Don Giovanni." Histoir de l' art Dramatique en France Depuis Vingt-cinq ans.Ed.Hetzel.Vol.4.Paris:Librairie Magnin,Blanchard et Compagnie,1858-59.

Molina,Tirso de.El Burlador de Servilla y Convidado de Piedra.Trans.Gwynne Edwards.Warminster:Warminster Press,1986.

Smeed,J.W.Don Juan:Variations on a Theme.New York:Routledge,1990.

Waxman,Samuel M." The Don Juan Legend in Literature."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 21.81( 1908) :184-204.

Picatoste." Estudios Literarios:Don Juan Tenorio." Don Juan et la Critique Espagnole.Ed.J.-G.Magnabal.Paris:Leroux,1893.

Weinstein,Leo.The Metamorphoses of Don Juan.Calif:Stanford UP,1959.

标签:;  

“唐璜传奇”与“西尔维娅荡妇”_唐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