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组织缺陷及矫正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缺陷论文,组织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301(2000)02—0033—(03)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客观、全面地认识这些问题,深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对策,已经成为提高我国产业素质、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我国产业组织缺陷实证分析
现阶段,我国产业组织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
1.规模经济水平不高。保持一定的规模经济水平,是现代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工业总体规模经济水平偏低,规模经济效益较差。1996 年世界500强中,我国只有中国银行、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和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三家服务性行业分别列名到164、204和370位, 还没有一家工业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从钢铁行业看, 目前我国钢铁企业数量约占世界钢铁企业总数的1/3,而钢铁产量只占世界钢铁总产量的1/10, 钢铁企业前十位最大销售额所占全行业的比重只有40.6%。而美国早在1976年,前七位最大企业销售额所占全行业的比重就已达83.7%。规模水平低,使许多产业工艺技术水平、企业整体素质和产品结构长期得不到提高,一般产品生产能力过剩,高技术产品严重短缺。小规模分散投资,导致原材料消耗过大,生产成本过高,不得不依靠大量进口原材料来支撑较高的工业增长速度。在目前我国市场不发达,信息传输和处理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小企业盲目增加,还导致交易次数不适当地增多,交易费用上升。
2.生产专业化协作程度较低。专业化协作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国生产专业化协作水平总体偏低,主要表现在:(1)“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型企业大量存在。据机械部统计, 在目前12万个机械工业企业中,约有80%左右属于“全能型”企业,企业自铸件和自制锻件分别占80—90%。(2 )生产同类零部件的厂家过多,产品批量过小。如汽车、拖拉机和工程机械的零部件通用性很强,但许多生产厂家各搞一套。(3)大中小型企业之间协作水平低。 近年来,我国中小型企业虽然在数量上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近99%,但缺乏与相关大型骨干企业在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协作,难以分享大企业规模经济的好处,再加上自身技术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导致这些小企业生产效益较差,亏损严重。而对大中型企业来说,由于缺乏中小型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的协作,生产成本也加大了。
3.市场运作绩效差。市场运作绩效是判定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化程度的主要指标。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认为,衡量市场运作绩效的主要标准有:产业利润是否合理;产业技术水平是否不断提高;产业生产能力的扩大是否提高;产业生产能力的扩大是否与市场需求的增长相适应等。根据以上标准,目前我国市场运作绩效是较低的。(1 )产业利润率在产业间的分配不合理。目前,我国资金利润高的产业部门利润水平达到30%左右;而低的产业部门则为-3%左右。 这表明产业间的资源分配不合理。(2)企业技术进步动力不足,技术水平较低, 表现为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少、企业技术进步成果少、对企业外部的科技成果的吸收和利用程度低、产品成本和产品价格下降幅度小等。(3 )产业生产能力的扩大与需求的增长不适应。一是基础产业的“瓶颈”约束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缓解;二是加工工业库存积压严重。二者都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益的提高。
二、产业组织缺陷的成因探析
现阶段,我国产业组织缺陷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体制上的原因:
1.产业组织结构缺乏充满活力的微观主体。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政府行政机关的附属物,没有生产经营自主权,产业组织缺乏活力。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尽管企业活力和企业竞争意识有所增强,但由于产权制度改革的滞后,企业仍没有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企业内部没有建立起一套督促企业努力改进技术、改善管理、优化自身组织结构、提高资产运作效率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企业兼并和重组进展缓慢,不但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之间由于产权关系的不同难以兼并,即使同为国有企业,由于分属不同地区和部门,彼此间的兼并和资产重组也困难重重。许多企业至今仍是一旦投产,便从属于某一部门或地区,生产要素趋于凝固化。企业存量资产不能按照效益原则合理流动,不但限制了企业自身的扩张与发展,而且也限制了那些有利于推动产业组织合理化的企业规模的扩张。在资产增量投资方面,由于投资体制改革滞后,企业尚不是独立承担投资风险与责任的投资主体,因而不具有通过资产增量投资追求企业规模扩张的动力和压力。
2.市场发育滞后,市场机制不健全。资源的流动与重组,企业专业化生产协作的有效展开,需要具备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健全的市场运作机制。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市场容量的扩大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强,资源合理流动的外部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费用也相应降低。但是,由于旧体制较强的惯性作用,市场体系的发展相对滞后,市场竞争秩序混乱。这一方面使资产尤其是存量资产流动受到极大的限制,另一方面,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协作的风险增大,成本上升,致使企业尽量减少专业化生产协作。
3.条块分割的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改革,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改革以来,为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国家实行了财政包干,近年又实行了分税制。这些措施的实施,扩大了地方政府的经济权限,强化了地方政府经济利益主体地位,并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加剧了产业组织的不合理。(1 )国家在投资方面的权力大大减小,国家预算内投资比重大幅度降低,投资分散化趋势加剧。近年来,各地大量涌现的小钢铁厂、小汽车厂、小化肥厂等,都是地方政府分散投资的产物。(2)地区经济割据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在条块分割的宏观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本地区短期经济利益,不顾中央三令五申,重重设立关卡,大搞地方封锁,人为地阻滞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合理流动。由此使得工业生产自成体系,封闭性强,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张,阻碍了生产专业化协作的展开,制约了企业破产、兼并机制的完善,从而加剧了产业组织结构的不合理。
4.政府对经济的各种行政性垄断大量存在。经济体制改革十几年来,高度集中的政府管理体制已经被打破,但政府行政性垄断仍然存在。这种行政性垄断的实质是限制市场机制的正常调节作用,从而严重制约着产业组织的优化。(1 )它具有明显的超经济强制性和强烈的排斥竞争性,违背市场自由契约、平等交易原则,抑制了竞争机制的作用,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益。(2)它保护落后,导致企业创新不足。(3)行政垄断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行政保护,造成政府与企业角色错位,使企业缺乏不断创新和进行规模扩张的动力和压力。
三、矫正产业组织缺陷的对策
矫正产业组织缺陷,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必须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进行综合配套改革: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塑造产业组织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1 )深化企业体制改革,真正使企业成为充满活力的产业组织微观主体。企业充满活力和对外界信号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并具有旺盛的创新欲望和扩张力,是产业组织结构趋向合理的基础和前提。为此,要以产权改革作为突破口,真正使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具有不断追求规模经济、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市场占率的内在动力和压力。只有这样,企业之间才能展开有效的兼并活动,存量资产才能实现合理的流动和重组,分散经营、重复建设、规模效益差和专业化协作程度低等缺陷才有可能得到矫正。(2)建立统一、完善、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完善的市场体系有利于打破业已存在的区域封锁、市场分割和不合理的行业壁垒,实现资源在各地区、部门和产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同时,它还有利于促进区际贸易的发展,扩大市场容量,使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另外,完善的市场体系,对于规范、优化企业市场行为,消除竞争混乱,提高市场运作绩效也具有重要意义。
2.优化企业规模结构,提高规模经济水平。(1 )要进一步加快大型企业的发展:一要调整增量资产,即对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大型企业追加投资,实行投资倾斜,使之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这种投资既可以由国家进行,也可以采取股份制形式。通过股份制,或者创办新企业,或者扩大现有企业规模,使企业迅速聚集较大规模的投资,以取得明显的规模效益。1997年11月,国家经贸委公布青岛海尔、宝山钢铁公司、北大方正集团、四川长虹集团、华北制药和江南造船公司等6 家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争取在2010年以前进入世界500 强目的就在于集中必要的财力,建设一批规模效益好、竞争力强、带动效应明显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二要调整存量资产。如果说增量调整是企业规模内部性增长的一种方式的话,存量调整则是促进企业规模外部性增长的一种方式。调整存量资产,必须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企业破产兼并机制,使规模效益显著的大企业兼并或合并那些经营不善的中小企业,较快地扩大自身的生产规模。同时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产权转让市场,推动国有资产的优化重组。(2 )控制非规模经济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为此,要制定有关投资政策,规定新创企业必须达到的最低限度的生产规模。对兴建小于规模标准的新企业,要通过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干预。
3.合理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消除各种行政性垄断。(1)要从制度上、 法律上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作出明确规定。中央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主要是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建立健全经济运行的法律、法规,理顺各种重大经济关系,并对基础产业、重点骨干企业和一些大型的、非盈利性的重大项目进行建设和管理。地方政府的职能应主要转向本地区交通、文化、卫生、教育、科研等方面以及城市基础产业和设施的建设上,对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生产不应加以干预,而转由中央政府利用经济政策进行间接调控。(2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消除地区性垄断。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分税制,建立完善的中央税和地方税体系,使企业的经济利益与地方政府利益相分离,从而弱化地方政府建立地区壁垒、实行自我封闭的动机,消除地区性封锁和垄断。
4.大力加强企业专业化生产协作。(1 )塑造企业独立经济主体和市场主体地位,使企业能主动地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生产条件,调整投资和生产经营方向,调整产品结构,选择合适的专业化生产协作伙伴和方式。(2)打破地区、部门封锁和分割,形成企业之间的有效竞争, 为企业有效地开展专业化生产协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3 )在工业发达城市和重点行业优先推行专业化协作。工业发达城市应按照全国和经济区重点行业专业化协作规划的要求,发挥自身技术、经济优势,确定城市重点发展的专业化部门和企业。(4)国家要综合运用经济、 法律和行政手段,引导和促进专业化协作生产的发展。
5.制定并实施科学的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是实现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政策保证。现阶段,我国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目标应是既要大力提高规模经济水平,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实现有效竞争。
[收稿日期]1999—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