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 柳州 545616 卢国维
【摘 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突出“就业导向”需要深刻的基础,即内容相融的表层基础、目标一致的内层基础、提升教学实效性的深层基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增强“就业导向”意识,需要在这三重基础上狠下功夫。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业导向;就业能力;基础
“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地阐释了“潜移默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优势及其重要性。高职院校既姓“高”又姓“职”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其培养的学生既要具备正确的“三观”,又要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要达到这个目的,是高职院校所有课程的合力使然。本文探讨了思政课突出“就业导向”的三重基础,从而为实现思政课的就业导向功能作前提性铺垫。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突出就业导向需要深刻的基础
就业是高职院校的生存之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可见,如何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重点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很显然,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不是一门课或是一个教学部门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将就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溶解到全部课程的教学中,思政课也不例外。
二、表层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就业能力内容相融
何谓就业能力?狭义上是指学生能够找到工作的能力,广义上不仅是指大学毕业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而且还包括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的体现。笔者认为,就业能力可以分为专业技能与其他能力,其他能力则包括职业选择能力以及学生对职业精神、职业价值、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的正确认识,这样不仅体现高职院校姓“职”的特性,而且也更能凸显思政课与就业内容的相融。
思政课在就业导向方面主要使学生了解国家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方面的宏观政策,使学生对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发展前景和需求有所认识。在教学实际中,授课教师要认真研究并挖掘教材中有关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教学内容,使体现就业导向的“盐”溶解到思政课的每个章节之中,进一步提高课程吸引力和教学实效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此,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系:第一,要处理好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要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功能的前提下突出就业导向,既不能上成“空头政治课”也不能上成“纯粹就业课”;第二,要处理好教学体系与教学案例之间的关系,要在教学体系中增加一些典型案例,增强课堂吸引力和趣味性;第三,要处理好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学习之间的关系,理论学习解决的是宏观认识,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课外实践解决的是微观认识,使学生明白怎么去学;第四,要处理好培养合格公民与提高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培养合格公民是思政课的根本宗旨,提高就业能力则是高职院校姓“职”的特性要求,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应定位为在培养合格公民前提下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使之成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三、内层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一致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适应需求、面向人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这表明,以就业为导向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高职院校的全部工作和开设的全部课程都应该为这一主旋律服务。
《基础》课教学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提升思想素质、道德修养以及法律素质,这三方面的素质在学校中集中体现为学生对所学专业以及今后将要从事的职业的认识,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则集中体现为胜任工作所蕴含的综合能力;《概论》课教学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任务、总布局,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目的主要是与时俱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和区情。总之,思政课关系着“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需要从政治、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深层基础——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思政课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得不到应有的地位和重视,思政课教学课时被压缩从而为专业课程“腾出”空间。导致思政课在高职院校如此的“境遇”既有学生方面原因,也有学校方面以及课程教学自身的原因。
第一,学生认为进入高职院校最大的目标就是毕业后找到理想的工作,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没有直接影响,解决不了他们最关心的就业问题,这就导致现有课堂出勤率低,即使是到教室的学生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通过玩手机、睡觉、开小差来消遣时间,抬头率不高;第二,学校方面没有看到思政课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突出作用,认为这些课程跟中学政治课没有多大差别,同时在职业教育发展以及就业压力激烈竞争的压力下,思政课就被逐渐的“边缘化”;第三,就思政课程教学而言,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一言堂”教学模式仍然处于主导地位,陈旧的教学方式、缺乏师生之间互动、重理论轻实践、没有发挥就业导向的作用等问题出现,使得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可度较低。
高职院校如何改变思政课的如此“境遇”提升其教学实效性呢?关键是要加强思政课的教学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深入挖掘思政课中与就业相关的内容,变被动为主动,使之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发挥其应有作用。
总之,思政课与学生就业能力内容相融、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一致以及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内在要求构成了思政论课突出“就业导向”的三重基础,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者需要在这三重基础上狠下功夫。
【参考文献】
[1] 陈少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8. 9;
论文作者:卢国维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31
标签:思政论文; 能力论文; 学生论文; 高职院校论文; 导向论文; 政治理论论文; 基础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