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对常用材料记忆恢复的实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生论文,实验研究论文,常用论文,记忆论文,材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实验目的
记忆恢复即回涨,是指识记某种材料后,经过若干时间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即时测得的保持量。它与保持量随时间推移而递减的遗忘曲线完全相反。对此,前人研究(注:见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赫葆源、张厚粲、陈舒永:《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的一般结论是:识记材料难度的大小、材料内容意义联系的多少,对记忆恢复都有影响;儿童较成人更易出现记忆恢复。但作为小学生识记常用材料记忆恢复的特点与规律是什么,前述研究中并没有说明,因而也就造成应用上的困难。我们抱着探索我国90年代小学生识记常用语文材料记忆恢复的特点与规律的目的,确定进行本实验,以为教师针对材料性质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等的不同情况,指导学生复习以提高记忆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对象
二、三、四、五年级小学生共647人。
三、实验材料、工具及方法
选择小学生常用语文材料四种,计有:(1 )小学生可理解的记人、记事白话文(50字);(2)小学生可理解的古诗(60字);(3)互不联系的常用双字词15组;(4)小学生可理解的现代白话诗(50 字)。
将四种材料分别写在一张大纸上并编组。依据指导语,令实验班学生将指定的材料识记到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已经背熟为止,并立即进行测验以作为识记后即回忆的成绩。在不告诉次日还要测验的情况下,次日到第6日每天均测验其回忆成绩。 然后汇总各年级各种材料的记忆总成绩,并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
(一)小学生对可理解的记人、记事白话文的记忆成绩
小学生对可理解的记人、记事白话文的记忆成绩见表1。
表1 小学生对可理解的白话文的平均回忆量 (单位:个字)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测验时间 33人
44人52人31人
即 时34.32* * 28.46
20.71
42.70
第1天 39.16
30.22 34.92* * 39.84
第2天 36.72
39.53
18.94
39.61
第3天 42.66
40.74
17.48
38.67
第4天44.21* * 41.39
22.04
30.31
第5天 40.96 43.62* * *
17.47
35.84
第6天 41.38
44.35
16.25
24.16
* 指第1至第6 天始终参加测验的学生人数;参加识记但后来中断测验的学生未包括在内。本表及以下各表同此。
* * 为简便起见,表中未列出标准差。以下各表同此。
* * *超过即时回忆量。
由表1可见,小学生对可理解白话文的回忆趋势是:
1.二、三、四年级小学生识记当天的即时回忆量虽不同,但其后在第4、第5及第1天的回忆量却分别超过即时回忆量。经检验,P<0.05,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这说明,二、三、四年级学生对可理解的白话文均有记忆回涨。
2.五年级学生识记当天的即时回忆量较高,但其逐日的回忆量都是递减的。这说明,五年级学生对可理解的白话文无记忆回涨。
(二)小学生对可理解古诗(60字)的记忆成绩
小学生对可理解古诗(60字)的记忆成绩见表2。
表2 小学生对可理解古诗的平均回忆量 (单位:个字)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五年级
测验时间 33人
44人 52人 31人
即 时 12.23 39.1935.10 23.15
第1天 12.58 37.0242.38 24.35
第2天 11.28 42.4938.92 23.00
第3天 19.29 42.0039.09 20.10
第4天 18.41 44.41*43.60 14.83
第5天 25.52* 38.0033.36 17.29
第6天 15.00 45.0817.14 6.71
* 超过即时回忆量
由表2可见,小学生对可理解古诗(60字)的回忆趋势是:
1.识记当天的即时回忆量,二年级学生较低,三年级学生较高,而且其后的回忆量又都可有上升。至第5或第4天,已显示出与即时回忆量的差异水平(P<0.05)。这说明,二、 三年级小学生对较多字数可理解古诗的记忆有回涨。
2.四年级学生与三年级学生的回忆量相近,五年级学生的回忆量反而(比三、四年级学生)有所下降。四、五年级学生逐日回忆量虽然都有变化,但却无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四、 五年级学生对有较多字数可理解古诗的记忆无回涨。
(三)小学生对互不联系常用双字词的记忆成绩
小学生对互不联系常用双字词的记忆成绩见表3。
表3 小学生对常用双字词15组的平均回忆量 (单位:个字)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五年级
测验时间 53人
34人 55人 25人
即 时 14.69 11.6725.12 24.54
第1天 13.00 14.9721.06 17.60
第2天 14.05
8.5123.09 17.48
第3天 14.31
8.0322.64 18.77
第4天 13.96
8.9322.82 13.46
第5天 15.16 11.1819.84 12.92
第6天 17.30 11.2321.62 11.82
由表3可见, 小学生对互不联系常用词语的回忆趋势是:各年级学生的回忆量都较高,但大都是逐日下降或变化甚小的。经检验,P >0.05,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 各年级小学生对互不联系常用双字词的记忆无回涨。
(四)小学生对可理解现代白话诗的记忆成绩
小学生对可理解现代白话诗的记忆成绩见表4。
表4 小学生对现代白话诗的平均回忆量 (单位:个字)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五年级
测验时间 33人
44人 52人 31人
即 时 24.59 26.0435.13 33.03
第1天 30.25 29.49
41.76* 35.16
第2天 25.58 35.71*37.87 32.32
第3天 28.26 36.8229.39 32.80
第4天 36.89* 38.4834.44 22.86
第5天 19.69 41.2927.34 25.16
第6天 35.65 43.0325.43 13.42
*超过即时回忆量
由表4可见,小学生对可理解现代白话诗的回忆趋势是:
1.二、三、四年级学生的即时回忆量都较高,并且其后第4、第2或第1天的回忆量分别超过其即时回忆量,各自又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二、三、四年级学生对可理解现代白话诗的记忆有回涨。
2.五年级学生的即时回忆量也较高。但其次日的回忆量达不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再后则呈下降趋势。这说明, 五年级学生对可理解现代白话诗的记忆无回涨。
五、讨论与小结
(一)对小学生记忆语文材料有无回涨的分析
小学生记忆语文材料有无回涨,是由记忆材料的性质、年龄及记忆形式与方法等因素,综合、交叉、共同决定的。它们分别是:
1.对可理解的记人、记事白话文,各年级学生的回忆量不同。其中,二、三、四年级学生的即时回忆量都较高,而且其后的记忆均有回涨。五年级学生的即时回忆量更高,其后的记忆无回涨。各年级差别的原因是:(1)二、 三年级学生主要使用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获得较高的即时回忆量,而且对白话文已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其后既可产生一定准确度的意义联系而增加回忆量,又可因原识记(部分)抑制的解除而提高回忆量,故表现为记忆有回涨。(2 )五年级学生主要使用抽象记忆和意义记忆,而且对白话文有更深的理解,因而其即时回忆量更高(达85.7%);在此基础上虽仍有意义联系和(部分)抑制的解除而增加的回忆量,但却不能弥补随时间推移而丧失的遗忘量,不能增加其总回忆量,故表现为记忆无回涨。(3 )四年级学生在理解水平和记忆形式与方法上均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其交叉起作用的结果,则是即时回忆量低于上述二者,而其后仍可有记忆回涨。
2.对可理解古诗(60字)的回忆量,二、五年级学生较低,三、四年级学生较高;但二、三年级学生记忆有回涨,四、五年级学生记忆无回涨。其差别的原因是:(1)二、三年级学生对古诗内容较少理解,主要使用机械记忆的方法获得即时回忆量;在其后因(部分)抑制的解除而增加了回忆量,因而表现为记忆有回涨。(2)四、 五年级学生对古诗内容相对可有较多但又肤浅的理解,较多使用意义记忆,由肤浅理解所产生的意义泛化,反而造成回忆不准确,其正确增加的回忆量较少,因而表现为记忆无回涨。(3)在实验过程中, 受兴趣等因素的影响而在认真努力程度上,五年级学生明显低于三、四年级学生(如提出“未学过”等)。这是五年级学生对古诗的回忆量反而低于三、四年级学生同样回忆量的原因。
3.对互不联系常用词语的即时回忆量各年级学生都较高,其记忆都无回涨。这是因为各词语具有一定的语义性,而且每个词语又都能被学生所理解,故在识记当天较高即时回忆量的基础上,其后则由于各词之间(意义)互不联系而无意义线索可资利用,因而回忆量较低造成的。
4.对可理解的现代白话诗,二、三、四年级学生的即时回忆量都较高,而且记忆有回涨;五年级学生的即时回忆量也较高,但记忆无回涨。其差别是:(1)从二、三、四年级不同的即时回忆量和回涨看, 显然与其各自的记忆方法有关系。二、三年级学生主要依靠机械记忆获得较高的即时回忆量,其后主要依靠(部分)抑制的解除而增加了回忆量。四年级学生既使用机械记忆,又开始部分使用意义记忆,因而即时回忆量(比二、三年级学生)更高;其后,意义联系和(部分)抑制的解除,都是其记忆有回涨的原因。(2)将五年级学生的回忆量与二、三、 四年级学生同样回忆量做比较,则说明五年级学生主要使用抽象记忆与意义记忆获得较高的即时回忆量。其后,一方面是即时回忆量较高,另一方面,单靠意义联系提高回忆量就不能弥补随时间推移而丧失的遗忘量,因而其记忆无回涨。
(二)材料性质、年龄及记忆形式与方法对记忆有无回涨的比较
由于影响记忆有无回涨的诸因素,实际上是综合、交叉、共同起作用的,为明确共同因素中单一因素的作用,特做如下比较:
1.就材料性质而言,材料内容意义联系的多少,是决定记忆有无回涨的因素之一;内容意义互不联系(或联系极少)的,如材料(3),其即时回忆量无论高低,各年级学生均无记忆回涨;内容意义有丰富联系的,如材料(1)、(2)、(4),不论其即时回忆量之高低,二 、三、四年级学生基本上也都可有记忆的回涨,五年级学生则无记忆回涨。
2.就年龄而言,对内容意义有丰富联系的材料,二、三年级学生的记忆均可有回涨;四年级学生则表现为有或无回涨;五年级学生则全无回涨。其差别的原因,显然又与其(各自)记忆形式与方法和即时回忆量高低有关。
3.就记忆形式与方法而言,二、三年级学生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占优势(注: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其即时回忆量一般较低,但有利于记忆回涨;四、五年级学生的抽象记忆已经逐渐发展并应用起来(注: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其即时回忆量一般较高,但不利于记忆回涨。
综合以上的趋势说明:材料性质、年龄、记忆形式与方法诸因素,既是作为相对对立和独立的因素,又是作为对立中辩证统一的因素,综合地、交叉地、共同地决定回忆量和有无记忆回涨的,而不是单一因素决定回忆量和有无记忆回涨的。
(三)关于记忆恢复的生理机制
关于记忆恢复的生理机制,历来有抑制解除说和整体联系说两种。从本实验结果看,凡是年级较低或较少理解的材料,大多可有记忆回涨;而年级较高或较多理解的材料,则大多无记忆回涨。由此可见,本实验的结果对于记忆回涨的生理机制,既支持了抑制解除说,也渗透着整体联系说。这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的。即在记忆后受识记时累积的抑制(干扰)作用,使得即时回忆量降低;而其后由于累积抑制(部分)的解除,反而提高了回忆量。但(无论高中低年级的总回忆量中)仍有由不同程度的意义联系(即加强了材料的整体联系)而提高了回忆量的。重复地说,决定小学生的记忆有无回涨的因素,既有抑制的解除,又有材料整体联系的加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本实验是在林镜秋副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特此致谢!)
标签:五年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