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发展对浙江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论文,新农村论文,农村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以农业为主体的我国农村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增长。但近几年来,农村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农民收入增长出现下滑,并且这种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三农”问题再度成为大家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 基于此,2002年我国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统筹城乡发展;2003年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及五个统筹发展;2005年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调查,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达到新农村最基本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投入4万亿元的资金。在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形势下,农村金融究竟该以何种方式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与同类文献相比,国内外关于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已有很多,但结合新农村建设问题和浙江省的区域特殊性,本文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文献回顾
(一)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增长
目前,国内对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大部分都是基于国家层次上,单独考察农村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董晓林和王娟建立的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的内生增长模型,运用相关数据分析衡量了我国农村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程度。另外,徐笑波、邓英淘等( 1994)认为通过金融相关率指标分析了二者的发展变化规律,同时也分析了农村信贷资金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关关系。安翔(2005)用滞后一期的实际利率、农业资本产值率等指标,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计算得出,在农村经济增长过程中,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国家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是决定性变量。
(二)国内外关于金融支持与农民收入关系的研究。Greenwood and Javanovic(1990)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动态模型,规范化地讨论了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三者之间的关系。Aghion and Bolton(1997),Piketty(1997),Matsuyama(2000)等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演化过程。Galor and Zeira(1993)分析认为,由于金融结构不完善,利用金融中介的成本将会比较高昂,穷人无法支付这一成本而不能得到金融支持,富人则会更加方便地取得融资,从而金融抑制状态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Benabou(1996),Squire and Zou(1998)较早提供了金融深化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的经验证据。
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温涛等人指出,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研究一直被隐含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之中,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自然地被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所替代。同时高帆、何广文提出了要处理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要从需求出发探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构建,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瞿商、洪均安、洪艳(2005)认为农业信贷资金不足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探讨了建立有效的农民增收和农业信贷资金支持的互动机制的途径。二是章奇、刘明兴、陶然等对中国各省的银行信贷和城乡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三是属于理论与政策的分析,缺乏实证的有效支持,如王自力(2002),曾康霖(2001)均提出了以农村信用社的模式选择替代农村金融模式的选择,通过农村信用社自身的改革达到金融支农问题的目的。姜国强(2004)认为,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其深层次原因是制度性的。陈至发(2004)、周玲和杨钢桥(2004)都从农村人力资本角度以及土地隐性市场的角度分析了农民收入的问题。
(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关于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文献有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主要是针对一个县或村就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与需求进行调查。如钱亚玲、宁海明对宁安市,马国良对广河县,张晓琦对忻州市等进行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调查。但这类文献局限于农村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的简单调查,并没有将调查的结果深入讨论,特别是结合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需求和供给问题进行研究。二是关于农村金融如何通过自身改革、深化与创新来支持新农村建设。如谌争勇(2007)提出了农村金融组织再造,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工具以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要求。刘伦、李春荣(2007)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农村金融创新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分析,都有许多的借鉴意义。李劲松、柴浩放(2007)对制约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关于金融抑制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当前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建议。诸如此类的研究还有很多,但总的来讲理论分析较多,政策建议较多,但实证分析太少。
二、指标选取与研究方法
(一)指标的选取
1.农村金融发展指标
(1)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指标。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表示为农村金融资产与农村GDP的比值,即农村贷款余额/农村GDP来衡量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表示每单位农村GDP产出有多少贷款投放,这项指标可以反映农村金融在农村GDP产生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程度,这也符合我国的金融体系现状,从而体现出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该指标越大说明单位GDP产出中金融中介的作用越大,反映金融机构将储蓄转化为农村GDP支持农村经济建设的效率越高。
(2)农村金融发展结构指标。本文选用了农村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比重,以反映全社会金融体系支农程度和力度。
(3)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指标。金融发展效率是指金融中介将储蓄转化为贷款支持经济增长的效率,用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之比表示。本文中,用农村存款余额与金融机构对农业和乡镇企业的贷款余额之比来衡量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效率。
2.社会主义新农村评价指标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及评价原则,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参照有关学者提出的农村全面小康与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在此构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评价指标体系由反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四大类指标组成,每一个大类指标中又有若干指标组成。在本文中,我们在每一个大类中只选取一至两个核心指标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反映农村生产发展程度的核心指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该指标发展紧紧围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个根本目标,突出新农村建设对发展农村生产的保障作用。
(2)农村从业人员的结构指标。该指标也是反映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指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用从事非农人员数与从事农林牧渔的人数之比来衡量。比例越高说明农村就业结构就越好,农村城镇化程度也就越高。
(3)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是国家统计局制定的衡量农民收入的一个科学指标,它准确地反映了农民一年内实际收入水平和扩大再生产、改善生活条件的能力,是当前反映农民生活富裕程度的一个核心指标。在实际计算中我们使用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因为增长率可以很好地反映全省和各地市人民收入的增长水平。通常计算增长率有两种方法,即定期增长率和环比增长率,本文采用剔出价格因素影响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定基增长率。
(4)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标。我们用受教育年限来衡量农村文明程度的高低。在此假设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劳动者受教育的年数是0,小学是5年,初中是8年,高中是11年,其他是13年。利用统计年鉴上的每百人受到的教育程度为权重,算得每人的受教育年限。
(5)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额指标。农村基础设施是指为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使用期限较长,以保证农村社会生产顺利进行的各种设施的总和。通常纳入到农村基础设施范围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基础设施,指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另一类是社会基础设施,指为农民生活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我省农村金融发展对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的影响程度,揭示影响浙江省新农村建设众多因素指标间关系的强弱,得出主要影响因素。
灰色系统理论由邓聚龙教授在1982年首先提出。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法是一种有效处理不确定变量相关关系的方法,是对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的定量描述和比较的方法,其实质是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几何关系比较,找出影响目标值的重要因素,分析和确定要素间的影响程度或要素对系统主行为的贡献程度。由于关联度分析法是按发展趋势作分析,因此对样本量的多少没有过分要求,也不需要典型的分布规律,计算量小,且不致出现关联度的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不一致的情况,因而它避免了回归分析要求有大量样本,要求样本有较好的分布规律,计算工作量大,可能出现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不符等不足之处。
(三)数据说明
本文研究的时间跨度是1998—2005年,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1998年到2005年的《浙江统计年鉴》《浙江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等统计年鉴。此外,农村信用社在金融机构的农村存贷款所占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因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情况基本上能够代表农村金融发展水平。
三、浙江省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一)灰色关联度的计算
灰色关联分析是对系统发展变化态势定量描述和比较的一种方法。在灰色关联分析中,被比较的因素不止一个时,就可以进行优势分析。参考序列为母因素,比较序列为子因素,由母因素和子因素构成关联度。通过关联度的大小,可以分析哪些是重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
1.确定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数列和影响系统行为的比较数列,记为X={x(1),x(2),…,x(n)}。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称为参考数列,记为={(1),(2),…,(n)}。
2.对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3.求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的灰色关联系数。所谓灰色关联程度,实质上是曲线间几何形状的差别程度。计算公式为:
p为分辨系数,0<p<1。一般取p=0.5,minmin|x(k)-x(k)|是两级最小差;
maxmaxx|(k)-x(k)|是两级最大差。
4.求关联度r。因为关联系数是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在各个时刻的关联程度值,所以它的数不止一个,而信息过于分散不便于进行整体性比较。因此有必要将各个时刻的关联系数集中为一个值,即求其平均值,为。
在本文研究中,确定母因素分别是农村金融发展指标(x[,1])、农村金融发展结构指标(x[,2])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指标(x[,3]),而子因素是反映新农村建设情况,主要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y[,1])、农民人均纯收入(y[,2])、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y[,3])、农村从业人员的结构(y[,4])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额(y[,5]),目的是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农村金融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的影响程度。如果记第一个母因素x[,1]和第一个子因素y[,1]的灰色关联度为r[,11],记第一个母因素x[,1]和第二个子因素y[,2]的灰色关联度为r[,12],以此类推,形成母因素与子因素间的灰色关联度矩阵:
R=
根据1998-2005年相应指标的统计数据,得到各母子因素的关联度,并形成灰色关联矩阵。
R=
(二)关联分析综述
1.浙江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灰色关联矩阵来看r11>r21>r31>r51>r41,说明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即农村人均GDP)的提高影响比较大,但是对于农村从业人员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从农村金融发展结构与农村经济水平的灰色关联度r12,尤其是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农村经济水平的关联度r13来看,它们的关联系数比较小,说明全社会金融体系支农的力度仍然不够,甚至出现金融抑制的情况。从r51、r52和r53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关键因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村金融相关指标的灰色关联度都比较小,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主体是国家和集体,农村金融参与基础设施的投资很小,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农村金融在农村基础投资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浙江农村金融发展对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但影响程度不大。从灰色关联矩阵第二列可以明显地看出全社会金融体系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同时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无论从规模还是效益上明显处于劣势,这也直接导致了农村金融支农的先天不足。从灰色关联矩阵第三列的数值较小,这也就是说,农村金融在农村吸收大量存款,而对农村地区的贷款却不多,这与农村金融对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抑制作用的现实是相符的。
四、政策建议
1.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我省农村金融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较高的关联度,因而加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对农村经济增长和促进新农村建设一定会产生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浙江省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着金融抑制。这主要是由于农村金融组织的单一化、垄断化,使得金融服务的发展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农村的金融需求,客观上阻碍了农村金融的深化,也不利于农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我们应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这样一个方针对农村金融进行改革,真正发挥农村金融作为农民融资主渠道的作用,并不断完善借贷机制,降低借贷门槛,通过监督、指导的方针使农民用好贷款,从而降低风险,加大对农民和乡镇企业的信贷支持,为农民的金融需求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积极拓展金融业务服务领域,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多样化金融需求。目前,金融业在农村地区提供的服务仅局限于传统的存贷业务,显然已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对此,农村金融机构一方面应完善服务品种,特别是基础性信贷产品(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鼓励农村金融机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需要,进行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创新。另一方面改善结算支付手段,加快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农村信用社应尽快接入全国联网的支付系统。金融机构针对新农村建设在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比较薄弱的特点,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和多层次的金融服务。
3.与地方政府共同努力建立区域内资金“回流”机制。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应制定农村投融资优惠政策,在财政、信贷、税收、利率、土地征用、利益分配等方面给予优惠,吸引资金回流农村。
标签:金融论文; 农民论文; 农村金融论文; 灰色关联分析法论文; 新农村建设政策论文; 农村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